-
1 # 六扇門人jgy
-
2 # 紀錄影像
唐玄宗為了討好楊貴妃的歡心,唐玄宗令人騎上快馬,從嶺南七天七夜,以接力的方式,從千里之外運送荔枝到長安,以供楊貴妃享用。
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出生在四川(籍貫山西),從小就喜歡吃川東的荔枝。到後來,她發現廣西廣東的荔枝口味更好,朝廷每年便專門安排嶺南地區進貢上好的荔枝供貴妃享用。
由於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自然會盡力滿足她的偏好。吃荔枝,而且要吃新鮮荔枝——這個重要的問題也就擺上了檯面。當時從盛產荔枝的嶺南到長安,路程在大約2100多公里以上。
楊玉環於開元七年(719年)農曆六月初一生於宦門世家,高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蜀州度過的。
開元十七年,10歲左右的楊玉環因父親去世,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描述其為: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十分恩愛。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是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於皇后。玄宗因此鬱鬱寡歡,當時後宮數千,無可意者,有人進言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於是唐玄宗將楊氏召入後宮之中 。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為玄宗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 ,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后。
-
3 # 輯夢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這樣寫道: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荔枝這種鮮果,是極易變質的。這麼容易變質的鮮果,在唐朝時期是如何從南國運到長安的?
我們如今吃水果品種繁多,古代的北方達官貴人,想吃到南方鮮果怎麼辦,那是要靠快馬加鞭一路向北運送的。
唐玄宗為了成全心愛的楊貴妃吃到新鮮的荔枝,就專門開闢過從南到北專運荔枝的“荔枝道。由這條道,一個驛站接一個驛站,換乘快馬將荔枝等鮮果送抵京城。
唐玄宗為此專門命人在秦嶺南邊修了一條快速驛道,名字就叫“荔枝道”,並且部分遺蹟儲存至今。
荔枝道南通四川,而不是現在盛產荔枝的兩廣地區,原因就因為楊貴妃是四川忠縣人,忠縣屬涪陵郡。位於川東南的忠縣屬於亞熱帶氣候,當時是產荔枝的。
而楊玉環自幼在老家就愛吃荔枝,成為貴妃之後她遠在京城,對家鄉的荔枝卻念念不忘。
李肇《國史補》有記載:“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故每歲飛馳以進”。所以儘管涪陵荔枝在質量上不如南國所產的,但從這裡運往京都,在距離上要比兩廣近一兩千裡,也有利於果實保鮮。
當時長安到川東南如果經過成都,就繞道太遠,權衡之下,走子午道進鎮巴境內入蜀,是最近的道路,於是荔枝道就此形成,這也是唐朝最繁華的一條驛道。
-
4 # 大山腳下趕路人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吃的荔枝,多是從南方經過大量的人力物才運送到長安城的!例如盛產荔枝的廣西!
-
5 # 蓮之戀
為了保持荔枝的新鮮口感,將士可謂是:翻山越嶺、馬不停騎、晝夜兼程、快馬加鞭,火速送到長安!從嶺南到長安,路途遙遠,也不知累死了多少快馬,確實勞命傷財!
-
6 # 曙光足球領域創作者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華清宮,唐代行宮,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尋歡作樂的地方。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唐玄宗為了討楊貴妃歡心,專人派人騎上驛馬,從幾千裡之外為楊貴妃送荔枝到華清宮。
楊貴妃站在華清宮門前,遠望山下驛馬迅跑時蹄下揚起滾滾紅塵,驛馬為她送荔枝而來,楊貴妃笑逐顏開,
這首詩透過送荔枝事件,鞭達了唐玄宗和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總結了他們荒淫誤國的歷史教訓。
-
7 # 淡墨心靈驛站
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古代北方達官貴人吃到的都是鮮果。為此,當年專門開闢了從南到北專運荔枝的“荔枝道”。年沒有飛機空運,為讓楊貴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鮮荔枝,只得派人將剛摘下的荔枝,一個驛站一個驛站地換快馬於當日送到京城。因此,楊貴妃看到快馬蕩起的塵埃,知道是有人送她愛吃的荔枝來了,故喜形於色。
但從常理看,嶺南距長安千里之遙,再快的馬也不可能一日抵達。後人考證認為,楊貴妃所食的鮮荔是採取將帶果大樹移植的辦法送到長安的。史載:“以連根之荔,栽於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陽丹河,運至商州、秦嶺不通舟揖之處,而果正熟,乃摘取過嶺,飛騎至華清官,則一日可達也”。
《廣東新語》記載了一種辦法:“藏荔枝法,就樹摘完好者,留蒂寸許,蠟封之,乃剪去蒂,復以蠟封剪口,蜜水滿浸,經數月,味色不變”。
徐勃在其《荔枝譜》介紹了另一種辦法:“鄉人常選鮮紅者,於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穴,置荔節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氣滋潤,可藏至冬春,色香不變”。
-
8 # 李同民
古代王朝官道都設有驛站,從荔枝產地把鮮荔枝裝進器具內,負責運送荔枝的人都是挑選出來的善騎之人,如同送600里加急情報那樣,快馬加鞭、馬不停蹄,從上一個驛站送往下一個驛站,再交換馬匹和騎手,往一個驛站疾馳而去,如此這般以較短的時間把荔枝送到皇宮,確保荔枝的新鮮度。這樣楊貴妃就能吃上新鮮的荔枝啦。
-
9 # 天香引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大家都知道楊貴妃愛吃荔枝。然而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楊貴妃的荔枝是怎麼運輸的呢?
首先我們得先了解荔枝的運輸距離。楊貴妃吃的荔枝,可能有兩個產地,一是巴蜀,二是嶺南。巴蜀是今天的四川和重慶一帶,唐朝時那裡的氣候比現在暖和,盛產荔枝,楊貴妃吃的荔枝可能產自合江或涪陵。嶺南即兩廣和海南一帶,至今依然是各種水果的重要產地。楊貴妃當時住在唐朝的都城長安,巴蜀到長安的距離相對還算比較近,有二千多里,北上越過秦嶺就可到達。儘管如此,唐玄宗為了心愛的人能更快一點吃到荔枝,還動用國家力量,為運送荔枝修建了“高速公路”。早在秦朝時,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就已修建起四通八達的國家級道路。之後的歷代王朝又沿用並擴建,組成了中國古代的全國道路交通網。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從長安南下子午谷,翻越秦嶺,通往漢中、巴蜀的“子午道”。唐玄宗就是在子午道的基礎上,修整開闢出一條更為便捷的路線,並沿途設立驛站,用來運輸荔枝,所以歷史上又稱之為“荔枝道”。
“荔枝道”上的最快運輸速度有多快呢?當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范陽到長安郊外的華清宮相距一千五百公里,六天之後,唐玄宗就得知了這一訊息,可見當時最高的行路速度可達每天二百五十公里。“荔枝道”運送荔枝的速度應該和這個差不了太多,一千多公里的路程,快馬加鞭五天也就送到了,只怕會累死狂奔的“皇家快遞小哥”。
快馬運輸,道路會很顛簸,荔枝很容易就會被擠壓成“荔枝汁”。而且荔枝收穫時節的天氣很炎熱,搞不好就會腐爛變質。但楊貴妃吃到的荔枝是新鮮完好的。《新唐書》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驛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當時是怎麼做到保鮮運輸的呢?
第一種是“竹筒保鮮運輸法”。採摘下的新鮮荔枝,連枝帶葉放於竹筒中並用泥巴密封,這樣運輸既保鮮又防壓。第二種運輸法更為用心,可稱“木箱低溫運輸法”。製作一個帶夾層的木箱,在夾層裡填充棉花和羊毛,將新鮮的荔枝和冰塊一起放入木箱內部並密封,便可保證運輸時箱內低溫保鮮。此方法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冷鏈運輸技術,透過這種方法運輸到長安的荔枝,色香味俱全。
楊貴妃也吃嶺南的荔枝。兩廣地區光照時間長,荔枝的味道更甘甜。《新唐書》中便有楊貴妃吃嶺南荔枝的記載:“楊貴妃嗜鮮荔枝,嶺南節度使張九章乃置騎傳送,奔走數千裡至京師。”多說一句,這個張九章,就是那個寫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大詩人張九齡的弟弟。楊貴妃得寵時,各地官員爭相進貢,張九章因進貢荔枝得到了皇帝的垂青,官至戶部侍郎。可嶺南到長安得有二千多公里的路程,前面說過,唐朝最快的運輸速度是一天二百五十公里。二千多公里的路程,得要10天的時間,荔枝爛了怎麼辦呢?一種比較靠譜的推測是“荔枝樹整棵運輸法”:在荔枝將熟還未熟時,就連根帶土地將整棵荔枝樹移植到盆裡,然後用船水運北上。快運到長安的時候,荔枝也快熟了,這時將荔枝摘下,再用驛站快馬加鞭運到長安。
看來,古代皇帝撩妹子也是個技術活。但楊貴妃也因愛吃荔枝而背上了歷史黑鍋,包括杜牧在內的一大票人,恨不得將唐朝的衰敗都歸咎於楊貴妃。其實嶺南進貢荔枝的歷史在漢高祖時就開始了,那時的南越王就進貢過荔枝。到了漢武帝時,還曾將荔枝樹移植到長安上林苑。但長安氣候養不活荔枝,漢武帝因此還殺了看護荔枝樹的人。一直到清朝乾隆時,還有福建進貢荔枝的記載。帝王們吃荔枝沒事,楊貴妃吃荔枝就國將不存,這是什麼道理?紅顏禍水的根源還是在於她們背後的男人,女人只是背黑鍋的而已。
-
10 # 文史有意思
楊貴妃的荔枝是透過唐代發達的交通系統,運用驛站快馬送到長安的。
隋唐的交通網路十分發達,道路規劃的中心是長安洛陽,向四面八方輻射交通網路。這就使得千里運送荔枝有了道路條件。
唐玄宗時期,宰相張九齡啟奏開闢了一條大庾嶺新路,溝通了自江南以通韶州(始興)的官路,這使得嶺南特產百貨,包括荔枝都可以順暢地運送到北方。
但光有發達的道路交通還不夠,如果運送速度不夠快,可能荔枝還未送到就已經腐爛了。
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唐朝不光有發達的道路,還有密集的驛站,使得快速傳遞食物成了可能。
驛,原本是用快馬來傳遞公文的機構。
隋唐的內地水陸交通都設定有驛站,是以長安、洛陽為中心,向外輻射開的。北至太原,東至涿郡,南至襄陽、江陵可以直達廣州,西南又可到巴蜀,西至鳳翔以西。
朝廷有急事,可以使用驛站飛馬傳遞,一般是傳遞公文,但也為皇家權要傳遞所需之物,楊貴妃的荔枝就是透過驛站飛馬從嶺南急速運過來的,所謂的“一騎紅塵妃子笑”,這裡的“一騎”應當是官方驛站的快馬。
按照唐代制度,每三十里設定一個驛站,一驛稱為一程。行程快的話,一日可以馳行三百里。速度是相當快的,荔枝可以在不敗壞的情況下送到,與當時驛站速度之快密切相關。
-
11 # 鼠年有猴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弟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出自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據史料記載集寵愛三千於一身的楊貴妃很喜歡吃嶺南的荔枝,但嶺南距京城千里之遙,交通極為不便的唐朝。為了讓楊貴妃吃上新鮮的荔枝,地方官員想出保鮮的辦法,只能將荔枝放置新鮮的竹筒中,命善於騎馬的人,一個驛站一個驛站換人換馬日夜兼程接力傳送。等到達皇宮時剝開一嘗,顏色和味道還保持著新鮮。可是這途中浪費了很多錢財,累壞了很多人,跑壞了許多馬。
-
12 # 逍遙之徒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將荔枝藏於竹筒內,竹筒內有冰塊加以保鮮。然後透過傳遞軍情的驛站,八百里加急送到長安
回覆列表
《新唐書.楊貴妃傳》裡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楊貴妃愛吃荔枝,但荔枝易變味,那時沒有空運,只能靠驛傳,相當於現在的陸運快遞。用八百里加急,就像送重要國書軍情的方式一個驛站一個驛站的快馬接力,將荔枝從產地送到京師,荔枝還是新鮮的。杜牧的《過華清宮三首.其一》: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講的就是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