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忙人猛弟
-
2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京杭大運河的雛形,始建於隋朝。隋朝修建大運河的目的有兩個:
1,南糧北運,確保中原帝都的糧食安全,避免再次出現“天子就食”那樣的糗事。
2,加強南北溝通,確保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的緊密結合,一方面可以防止國家分裂。另一方面能促進國家整體均衡發展。
由於隋煬帝無視國家的承受能力,此君一邊重兵征討高麗,一邊傾力修築大運河,導致國力無法承受,致使隋朝崩盤。可以說大運河雖好,但對於隋朝來說卻是重大的政策失誤,是造成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唐朝的運氣不錯,隋朝滅亡時,大運河的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修築大運河的罵名由隋朝來背,大運河帶來的巨大福祉,卻歸於大唐。不可否認,大運河為大唐盛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僅是唐朝興盛受惠於大運河,宋朝的繁榮也與大運河息息相關。宋朝重新翻修了大運河,將原本從杭州至洛陽的大運河,改道為從杭州至宋都開封。
北宋滅亡後,南宋與金並立近百年,導致大運河的功用大幅下降,致使大運河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到元朝一統江山之時,大運河的主要功能,幾乎要喪失殆盡了。
元世祖忽必烈,很有遠見。此君十分看重大運河的功用與意義,於是元朝重修了大運河,將原本是杭州至開封的大運河,改道為杭州至元大都。自此,京杭大運河就此誕生。
京杭大運河,大幅壓縮了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時空距離,溝通了中國南北的商貿物流。對於交通不便的古代來說,京杭大運河有著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意義。倘若沒有這麼一條便捷的南北通道,也許中國的歷史會被改寫。
-
3 # 墉上閒人
京杭大運河最南段的邗溝是春秋時期吳國為了攻打齊國而開鑿的。隋朝時,隋煬帝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傾全國之力,對運河進行開挖,工程浩大,直通都城洛陽。元朝時,因都城設在大都(今北京)政府又進一步進行開挖改造,棄洛陽直貫大都。
至此,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並由北向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題目問對隋唐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分析:
(一)政治上,京杭大運河的通航有利於對南方政局的穩定,對中決集權制提供了保障。
(二)經濟上,南北漕運的開通,方便物資流通。對沿岸的土地提供了水利灌溉,恢復農業生產,對土地開發有了更好的保障,實現了民富國強。
(三)文化讓,漕運帶動了南北人口的流動,為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軍事上,大運河的通航,為政府提供的物資保障,同時對於軍隊的調防也有了時間上的優勢。自大運河開通後,再也沒有發生過“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面。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是木頭陪伴,我來回答。
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0千米.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充套件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