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一般般
-
2 # 臥牛說歷史
節度使、都督、大總管是不同時期的不同稱呼,不細分的話可以看做一類職務,沒法分大小。
都督這官職最早,早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出現,魏晉南北朝均有。不過在東漢末年是一軍武官,地位最低。
後來出現大都督一職,這是三國最高軍事長官(蜀國忘了),周瑜沒有當過大都督,陸遜當過。
都督在三國魏晉時期,成為一州的軍事掌管,全程叫都督某州諸軍事,例如都督揚州諸軍事,都督中外諸軍事相當大都督,是一國最高軍事長官。
都督是軍職,但一般都督往往有刺史頭銜,這就成為一州或幾州的軍事、民事上的一把手,所以東晉南北朝的地方都督,權力很大。
北周、隋唐不斷限制都督的權力,將都督改為行軍總管,戰時設立,沒事收回,但一種東西發展發展就成常設的,到了最後地方州的軍事掌管就成某某總管,跟都督差別不大。
唐朝設立幾個都督區,因為都督需要持旌節,就變成節度使的稱呼,權力同都督也差不多。
當然看似差不多,背後卻是經濟制度、軍事制度的發展,後面的東西太多。總之這三官職,可以當做不同時期的同一稱呼(節度使只有幾個,都督府卻很多,具體數記不住了)。
-
3 # 古曲古風
節度使出現於唐朝,是由都督、總管演變出來的職位。其權力相對較大,聚軍事、人事、財政三大權力於一身,都督和大總管只有軍事指揮權。
都督起源於東漢末年,興起於三國,只有軍事指揮權。在唐朝的時候,都督這個職位,相當於地方的軍區司令,掌管某一地方的軍事大權。都督這一職位,最早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三國時期天下大亂,設立都督主要是為了能更好的統兵打仗,抵禦外敵。到了唐朝也是一樣,統治者為了開拓疆土,沿用了隋朝時間的都督。
不過,唐朝初年為了防止都督擁兵自重,都督僅僅是掌握軍權,而士兵卻由朝廷掌握。士兵平時種地,遇到戰事爆發,士兵們才會上戰場打仗。也只有這個時候,都督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軍權。戰事結束後,都督需要將統兵的符信交還朝廷。 平時只是負責軍隊的後勤以及維持地方的治安,以及管理當地百姓。
由於都督身上擔負著軍事重任,所以在貞觀年間,全國設定了41個都督府,相當於41個軍分割槽。分為幾個大都督管理,大都督下面設定都督,都督分為上、中、下三個級別,都督府因級別不同,管轄著不同數量的州府。貞觀之後,中原地區比較安定,都督府遂遭裁撤,只保留了邊疆地區的都督。
自五代十國北周開始,將都督改為總管,總管之上設大總管,依舊只負責軍事指揮。大總管是五代十國北周時期出現的,是都督的另一種稱謂,是一個臨時的軍隊官職,有戰事的時候朝廷任命大臣統兵出征,封為行軍大總管,下設數量不等的行軍總管,隸屬於行軍元帥統一指揮,等戰事結束,這一官職也就隨即罷免了。
《周書·宣帝紀》: “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行軍總管杞國公亮、郕國公梁士彥以伐陳。”
隋朝沿用了這一臨時機構設定,並漸漸過渡成為地方軍政長官,唐朝初期改為都督。
節度使出現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初期只負責軍事,後期逐漸監管民政、財政大權,導致尾大不掉,引發禍亂從唐高宗、武后以來,均田制漸趨破壞,流民、逃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導致軍事擴張張延緩,邊防開始由攻轉守。於是,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了緣邊節度使。
節度使是一個虛銜,沒有品級規定,一般由都督,行軍總管充當,不過節度使擁有朝廷御賜旌節,在當時是一種全權印信,憑此全權印信,便可以全權排程所屬區域兵馬。在設立之初,節度使只是負責一方的軍政大權,隨著時局的變化,節度使漸漸擁有了人事任命、和地方財政大權,並開始自己招募士兵,擁有了隸屬於自己的部隊。
唐玄宗開元年間設立了磧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十鎮節度使。其中范陽節度使權力最大被授予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這時候的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出現了一個節度使統轄兩鎮或者三鎮,多更有甚者多達四鎮,比如:王忠嗣既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又同時兼任朔方、河東節度使,掌握天下雄兵,權傾一時。節度使勢力的過度膨脹,導致朝廷勢力大大削弱,在天寶末年釀成了安史之亂。
-
4 # 全球兵器庫
他們三者只是不同時期的稱呼而已,實際上職位是一樣的。
唐初,為防止武將擅權,一般以皇室成員領兵,比如李世民、李道宗等人,稱元帥,平天下後,因為李世民文治武功不錯,不再讓宗親領兵。帶兵的主要是異姓大臣,比如李靖、李績,他們的職位是行軍大總管或者是都督,一些親王也任此職。但後期節度使職權更大,因為節度使在後期既掌管軍事,又掌管行政。特別是在唐玄宗之後,節度使權利被更加放大,甚至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回覆列表
唐初,為防止武將擅權,一般以皇室成員領兵,比如李世民、李道宗等人,稱元帥,削平天下後,因為李世民文治武功不錯,不再讓宗親領兵。帶兵的主要是異姓大臣,比如李靖、李績,他們的職位是行軍大總管,當然,武德年間也有這一職位,但是比較少。武則天時,特別是玄宗當皇帝后,在一些經常發生戰事的地區,設立了節度使,最初只管軍政,後為了方便,監管民政,最後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職位一樣,甚至行軍大總管更高,一些親王也任此職。
唐朝因為自南北朝、隋以來的教訓,大都督一般都是由親王、郡王遙令,也就是說哪個親王掛著某某地大都督的官銜,但他的人其實還在長安(或者洛陽),不實際參與地方的管理。而實際負責管理的是大都督府長史,但長史的品級較低,只有權利沒有很高的地位(相對權利)。大都督一般是從二品的大員,而到了唐朝中後期,宰相也只是同門下中書平章事三品,可見大都督其實是一個級別很高的存在。
但後期節度使職權更大,唐玄宗時期以後,節度使相當於一方諸侯,連皇帝都會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