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老擺鐘

    永樂帝即明太宗(後嘉靖改為明成祖),溢號是文皇帝。他在位其實就幾件大事(除靖難奪位外),鄭和下西洋、五次北伐蒙古、遷都北京、編纂永樂大典。在位期間,儘管征伐不斷,但是沒有開疆拓土的偉大功績!守土和文治上的功績很大。

  • 2 # 來自德瑪西亞的巫妖王

    永樂帝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政府機關,設定內閣;在軍事上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鞏固了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對外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文化上命人邊修《永樂大典》;為了加強對北方的控制,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在統治期間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 3 # 我來讀歷史

    永樂是明成祖的年號,大家都知道他是開國大帝之子,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由於其得皇位的特殊,他的功績是非常卓著的,第一、他在位期間就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帝都,力排眾議遷都北京,為為明一朝奠定“天子守國門”的不屈格局。第二、永樂皇帝作為明朝第三位皇帝,遷都北京後,北元勢力依然強大,從永樂八年開始展開對北元的五次御駕親征,使得北元勢力幾乎崩潰。永樂期間明朝的軍力也是最強大時期。第三、明成祖永樂年間,十分重視外交,派遣大臣七次下南洋,最遠曾到非洲東岸、紅海,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史書上記載“威德寰被,四方家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這種評價,不可謂不高。第四、在文化上,永樂時期由明朝著名才子解縉領銜組織編修的《永樂大典》,這本是我國曆史上最全的百科全書。在我看來,明成祖成功的馬背上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為之君。永樂年間天下大治,國家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史書稱之為“永樂盛世”。

  • 4 # SeaArm

    明成祖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於北平,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後來部分宮殿被李自成放火燒燬,清初又重新修復)。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明成祖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

    明成祖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瞭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覲見的地方官吏五百餘人各自陳述當地的民情,還規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者勿問’。之後,永樂帝宣佈“諭戶部,凡郡縣有司及朝使目擊民艱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觀察員,如果看到民間疾苦而不實報的,要逮捕法辦。對民間發生了災情,地方上要及時賑濟,做到“水旱朝告夕振,無有雍塞”。透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史稱永樂盛世。

    西南邊疆,永樂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亂後,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為加強對烏思藏(今西藏)地區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給予封賜,尊為帝師。不過,史學界對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存在較大的爭議。

    永樂年間,明朝在藏區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都綱、喇嘛等,每級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進行分封。如明成祖即位的當年,即派侯顯前往烏思藏迎請噶瑪噶舉派的第五世噶瑪巴活佛,後封其為“大寶法王”。1406年,明成祖又遣使入藏封烏思藏帕竹第五任第悉扎巴堅贊為“闡化王”。明封八王中的兩大法王、五大教王都是永樂時期封授的。此外,明成祖依僧官制度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由此明朝對藏區的各政教勢力由上至下各級首領的分封基本完成。但明朝並未在烏思藏等地區駐軍。亦有學者透過對比元朝對於西藏的實際管轄,認為明朝上面這些對藏人名義上的封授並不能被認為擁有在西藏的實際政治權力。《劍橋中國明代史》亦指出:“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政治領域,西藏人都未覺得他們是明朝廷臣民。另外,他們無須中國(明朝)居中調解而維持著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關係。”

    東北邊疆,永樂七年(1409年)在女真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派邢樞等傳諭奴兒干,正式招撫諸部,擴大明朝東疆。永樂二年(1404年),置奴兒干等衛所,其後在當地相繼建衛所達一百三十餘。永樂七年(1409年)明政府設定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奴兒干地區的所有軍事建制機構。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開始行政管轄權。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派駐數年而輪調的流官,後為當地部落領袖所世襲。明成祖為了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真(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定衛所,並派宦官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了庫頁島,宣示了明朝對此地的主權。在奴兒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建有永寧寺,立有永寧寺碑,清代曹廷傑於1885年曾拓回碑文。同時,明成祖撤去大寧都司,將寧王朱權內遷南昌,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但不允許三衛蒙古人南遷到大寧地區駐牧。明成祖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

    轄區內主要居民為蒙古、女真、吉里迷(尼夫赫人)、苦夷(阿伊努人)、達斡爾等族人民,分置衛所,以各族首領為各衛所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據《明史》記載,奴兒干都司有衛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都司治所奴兒干城(元朝徵東元帥府舊地,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在黑龍江下游東岸,下距黑龍江口約兩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廠約兩千五百公里。明宣宗即位後,奴兒干都司於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廢棄,共持續25年。

    西北邊疆,永樂四年(1406年)設立哈密衛。此前,察合臺的後裔肅王兀納失裡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開始嚮明朝納貢,被明太祖封為哈密國王。其子脫脫嚮明成祖朝貢,永樂四年(1406年)三月,明成祖宣佈設立哈密衛,以其頭目馬哈麻火者等為指揮、千百戶等官,又以周安為忠順王長史,劉行為紀善,輔導。之後,哈密國成為設有明朝羈縻衛所的王國,忠順王是哈密國王,哈密衛指揮使掌握哈密兵權,另有漢人長史。

    同時,明成祖還多次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中官李達等官員出使西域。隨後西域的帖木兒帝國、吐魯番、失剌斯、俺都準、火州也與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來,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明成祖很重視河工,永樂九年(1411年)朱棣於疏浚會通河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朱棣命開漕運。漕運在元朝至元年間即有,然而卻因會通河一段水淺而無法大量載運物資,於是元朝均以海運為主。明朝初期,傳餉遼東、北平的途徑也均以海運為主。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在原武絕口,會通河於是被淤。

    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採用河路、海路並運。當時海運危險且多有損失;而河運卻經過淮河轉沙河,然後經過黃河進入衛河,於此轉入北京,陸運須經過八個衛所,勞民傷財。濟寧州同知潘叔正上疏建議浚通會通河,使得元朝運河恢復。於是,朱棣命宋禮、刑部侍郎金純、都督周長前往治理。會通河首要問題為水源不足,宋禮採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修築埋城與戴村壩,橫截汶水向南,經河面最高階南旺分水,流入運河,且使黃河不會影響漕運。同年八月還京,論首功,受上賞。

    次年,因御史許堪進言衛河水患,朱棣再命宋禮前往治理。宋禮在魏家灣分支黃河,洩水入土河,於是從德州西北開一支支流,到海豐、大沽流入大海。此時,宋禮以海運損失巨大、勞民傷財,上言請求停止海運,而恰逢平江伯陳瑄治理長江、淮河等告竣。於是河運從此昌盛,可運大型物資。永樂十三年,朱棣遂終止海運。

    永樂十三年(1415年)鑿清江浦,使大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永樂年間,明成祖還派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

    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邊疆穩定的局面下,為整理知識,明成祖令解縉等人修書。編撰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召集一百四十七人,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初名《文獻整合》;明成祖過目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永樂三年(1405年)再命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人重修,這次動用編寫人員朝野上下共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啟用了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

    《永樂大典》由解縉、太子少傅姚廣孝和禮部尚書鄭賜監修,組織上設監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監修:解縉、姚廣孝、鄭賜;總裁:副總裁:蔣用文、趙同友;都總裁:陳濟。

    《永樂大典》修書過程對所收錄的書籍沒有做任何修改,採用兼收並取的方式,保持了書籍原始的內容。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其中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這是清朝《四庫全書》無法相提並論的。但成祖並未將《永樂大典》複寫刊刻,而決定只製作一份抄本,並於1409年完成。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現今存世的都是嘉靖年間的抄本。

  • 5 # 聽歷史說話

    專注於明史,我來回答。

    燕王朱棣稱帝之後,雖然說對待建文帝的舊臣毫不心慈手軟,甚至說是心狠手辣,更是誅滅方孝孺九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以致於被後世稱作永樂大帝。連毛主席都稱讚他,做的不錯。那麼他主要做了哪些事呢?

    政治上

    把北京定為國都,直接確立了北京作為此後中國首都的一個基礎。在東北設立努爾幹都護所,加強了對東北地區的管理。並且這一時期與西藏的關係搞得也不錯,加強了漢民族與藏族人民的聯絡。在中央還設立內閣,緩和了明初期皇帝大權一人獨攬的局面,使後世不至於出現皇帝一人昏庸,而官僚執行機制崩潰的局面。平定西南,平定漠北,可以說是明朝開疆擴土的強人。

    經濟上

    朱棣特別注意發展經濟,繼位之初,頒佈了很多有利於休養生息的條令。還疏浚了大運河,使得南北之間的漕運更加便利,只是這一點就極大地促進了南北地區的貿易往來,對經濟的發展不可估量。

    文化上

    朱棣雖然自己不太讀書,但是對文化工作卻是很重視。他命人主持編纂《永樂大典》一書,修書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此書修成以後,堪稱是集中國古代文化之大成,以致於後代清朝的《四庫全書》跟它比起來,都稍遜一籌。對於文化傳承的作用不可限量。

    外交上

    鄭和七下西洋就是在永樂年間進行的。他所到這些國家,目的就是為了宣揚國威,建立朝貢貿易關係,與他們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傳遞了古代中國友好文明的形象,也把中國的大國形象展現了出來。取得的成果也是空前的,一個以明朝為中心的朝貢貿易體系建立起來,周邊國家莫不受到了中國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說做了這麼多的朱棣,無愧於我們稱之為永樂大帝!

  • 6 # 江山歸一統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把都城遷到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雄才大略,五次深入大漠遠征蒙古,使蒙古承認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在五代之後,再次吞併越南。在黑龍江口設定奴兒干都司,管轄黑龍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地區。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

  • 7 # 沉140769451

    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編寫了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巜永樂大典》,文治武功不輸漢武、唐宗。就可惜是篡位的,殺了很多儒生,得罪了文人。

  • 8 # 一介書生YZH

    永樂皇帝的成就:遷都北京、七次派鄭和下西洋、開疆拓土(版圖最大)、編纂《永樂大典》、萬邦來朝。硬木傢俱在中國流行,蘇麻離青料的使用,至今影響深遠。上幾件我的“永樂年制”款藏品,謹向永樂大帝致敬。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界的“黑馬”,銷量比海爾四倍還多,能挑戰格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