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彭衙古風
-
2 # 大江侃歷史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人(今湖北荊州),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1572年,萬曆皇帝登基後,代高拱為首輔。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時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萬曆新政(又稱張居正改革)。1582年張居正卒,贈上柱國,諡文忠。去世後被明神宗抄家,1622年恢復名譽。
張居正當政的十年,所攬之權,是皇帝神宗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張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從歷史大局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蹟般地在北疆化干戈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還表現在一舉扭轉“神運鬼輸,亦難為謀”的財政危機,弼成萬曆初年之治,為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體現在對近代前夜國家統一與社會轉型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一條鞭法是介於“兩稅法” 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役制度的演變中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並沒辦法改變明朝財稅制度深層次的弊病。一方面,開國之初廣泛的小自耕農經濟在中葉以後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權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流民,產生大量佃農,地主憑藉土地壟斷對佃農進行過度盤剝。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權分散狀態設計的賦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斷膨脹的財政需求和無法遏制的非法征斂成為民間社會的不堪承受的重負,晚明的財稅改革已經無力醫治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惡疾,國家機器的敗壞已無法挽回。
-
3 # 懷信同學
張居中
管的多得罪人不少在張居中執政期間,他大力的整頓了不正之風,查了很多貪官汙吏,多方勢力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但是由於張居正是首輔大臣,而且皇帝年幼,他們不敢把張居中怎麼樣,但是其死後,張家後人有沒有能震得住朝綱的人,仇家那不狠狠的出一口氣。紛紛上書萬曆皇帝,這些人列出了張居正的很多罪證,萬曆帝看完大怒,便立即抄了張居正的家。
萬曆皇帝
萬曆和張居正、馮保據記載,在萬曆帝小的時候,雖然貴為天子,但是張居正和馮保都像是對待普通的孩子那樣,會訓斥和責打萬曆帝,當時由於萬曆帝年幼,這事只能記在心裡。後來張居正病逝,太后也不干涉朝政多年,萬曆帝就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他先是抄了馮保的家,在裡面發現了大量的錢財,然後覺得張居中肯定也會有不少,所以又對張居正清算,就這樣,萬曆帝不僅報了仇,還獲得很多額外的金銀珠寶,萬曆都樂出來花,老子終於報仇了!
張居中故居
所以: 要讀懂張居正,就要懂他的經歷,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選擇。我才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讓人寬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
4 # 銘察視界
先說結論,神人,天才,偉大的改革家,權臣!!!
張居正,字叔大,湖廣江陵人(今湖北荊州市) ,整個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豪傑,滿腹絕學的天才,有的出生就是天才,神了前半輩子後面就不行了,傷仲永的故事太多,有的呢起初名不見經傳,後面開啟開掛人生,飛黃騰達,這種人呢老實說也挺多的。
然而,張居正屬於第三類,從小神到老,還是個人精,兒時他便是當地的神童,十二歲時便考中了秀才,十四歲就準備去考舉人(古代好多人一輩子都中不了舉,30歲以後中舉的是正常現象) ,40歲的范進中舉之後,高興的沒差點昏死過去。不過張居正在14歲也沒中舉,當時任湖廣巡撫的顧麟很器重張居正,知道他沒中舉實際上也不算一件壞事,傷仲永的例子太多了,而且還解下腰帶送給了張,並且囑託道“這條腰帶將來肯定配不上你的地位。你要好好努力,以後做個賢臣、名臣”。要知道,當時的顧麟可是朝廷三品,過了兩年還順利晉升二品尚書侍郎,在明代可是位及人臣了,就連他自個兒都覺得自己的腰帶配不上張居正,可見他對其的期望之大,果不其然,三年後的張居正再次去考試,中了舉人,並且一帆風順,中進士,更難得的是名次還不錯,二甲第九名。這還沒完,接著還授翰林,升庶吉士(這個官品階不高,但是特別有用,明代大官全是從這個官升上來的) 實際上,庶吉士就是內閣,可以說是國家的人才儲備庫,然而這一年呢,張居正才年滿23歲!
當然了,上面說的都是張居正的讀書能力,要知道在明朝大臣之間的黨爭是特別嚴重的,特別是嘉靖年間,這個皇帝太過聰明,利用大臣鬥爭瘋狂牽制,以保勢力平衡,朝內黨爭十分嚴重。可張居正不偏不倚,在那個首輔爭奪十分嚴峻的官場形勢下,草木皆兵,他卻能做到獨善其身。最為著名的就是徐階與嚴嵩之間明裡暗裡,嚴嵩的耳目遍佈整個朝廷內外,而張居正呢正是徐階一首提拔起來的,徐階謀劃扳倒嚴嵩也是跟張居正商量,哪怕是後面嘉靖皇帝朱厚熜不行了,身為首輔的徐階撰寫遺詔,也是和張居正商量,在扳倒了嚴黨集團後,徐階與高拱之間龍爭虎鬥異常激烈,而高拱此人,心比天高,看誰都看不起,唯張居正,他與之徹夜相談,把酒言歡,仿如莫逆之交,可見其人際關係處理能力。
但是,要知道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張居正和高拱的間隙最終也爆發了,在扳倒了徐階之後,高拱成為內閣首輔,此時的他位高權重,目中無人,正是因為他這種性格,釀成了他的悲劇,也給了張居正的機會。一次高拱無意間對太監的一句話“十歲幼童(萬曆皇帝),何能盡理天下事”?正是這句話導致了高拱的下臺。然而太監群體也一直是張居正潛心經營拉攏的物件之一,另一隻便是萬曆嫡母與生母,兩位母親。
1572年,47歲的張居正成為了內閣首輔,毫無疑問,此時的他正是大明王朝實際的掌舵人,權利頂峰的他開啟了明王朝晚年最為光輝的十年光景。位居大學士的他,大刀闊斧推行改革
財政上: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
軍事上:任命戚繼光,李成梁,鎮守邊防,用凌雲翼,殷正茂平定西南叛亂;
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實行“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西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張居正死前不久,北京糧倉有足夠的糧食能滿足九年內的需求,非緊急時刻不能支取的太倉寺儲藏室白銀600萬兩餘,太僕寺儲存400萬兩,南京庫房250萬兩,廣西四川浙江省庫存15到80萬兩之間
然而在16世紀以前的明王朝,幾乎毫無儲備,各地經常因軍餉不能發放二譁變,甚至出現巡撫被殺等惡性事件,國庫空虛,邊防工程方面責任毫無作為。
私德及其汙點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古今,都喜歡正直清廉的清官,老百姓也喜好道德模範型別的官員,至於官員能力反在其次,包括萬曆後期的東林黨人也是這麼認為,從古至今這些正人君子考慮的不是做實事,而是做個一個道德楷模,海瑞那樣的官在他們眼裡才算好官。
這樣三種官員1有能力不貪;2沒能力不貪;3有能力也貪;4沒能力也貪;誠然按這種排序才是老百姓喜歡的官員,在這種排名下,張居正顯然是第三種。但是就實際情況下而言,自太祖朱元璋開國以來的“低薪養廉”政策下,明朝官員的“潛規則”盛行,明朝官員的俸祿是特別低的。而張居正出生在這樣的明朝顯然是不幸的,他不符合百姓中道德標兵的要求。
任用戚繼光,搞裙帶關係,任用能人保持邊疆十餘年的穩定,堅決貫徹了其個人意志的政策;作為皇帝的最高秘書,十年如一日為這個暮年的帝國日夜奔波,任用賢能,補救了這個日益腐化的官僚機器,顯然張居正在位的十年,他盡力了,幾乎做到了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傳統政治人才的極限。
對於明王朝來說,張居正實在是難得的治國之才,他也早在內閣混鬥,自己政治生命岌岌可危的時候,曾給自己寫過一揭:“願以身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
綜合來看我認為他做到了!!
-
5 # 胡家小胡
首先呢,張居正被人稱為“千古第一相”,主要是他的功勞太大,不只是對當時的明王朝還是後世。說他是政治家,改革家,人家擔得起這稱號。推行考成法(類似今天的考勤),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主要是稅收由實物稅變為貨幣稅),整飭吏治,挽救了當時內憂外患的明朝,“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文學上也有造詣,明史說他“書過目,終身不忘”,是當時嘉靖萬曆年間的第一才子,比徐渭還出名。
張居正是陰謀家,老實人也幹不到內閣首輔,徐階是他老師,他們一起鬥倒了嚴嵩,高拱是小皇帝萬曆的老師,高拱當上了首輔,張居正人長得帥,李太后兩人也有曖昧(生活作風),設計把高拱趕走了。他還是個有仇必報的人,他的爺爺被藩王害死了,張居正進了內閣之後就把這位藩王殺了,還把老師徐階的敵人也殺了。
張居正是個獨裁者,他曾說“吾非相,乃攝也”,攝政,當時的言官很厲害,動不動就參一本,張居正打壓言官,連自己的學生劉臺都給殺了。當時的書院不止教書還喜歡搞政治,於是,張大人把天下的書院都關了,真是“上天下地,唯我獨尊”。
下:
張居正使明朝延續至少60年,是歷史上極少見的救世之臣,無愧於“天下第一相”。
-
6 # 壹零壹肆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挑燈苦讀,是為了混碗飯吃,進入官場;參與權力鬥爭,拉幫結夥,是為了保住官位。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俗人。 然而正是這個俗人,在權勢、地位、財富盡皆到手的情況下,卻將槍口對準了他當年的同伴,對準了曾帶給他巨大利益的階層。他破壞了規則,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只是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國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
他是一個正常人,有正常的慾望,有自己的小算盤,有過猶豫和掙扎,有過貪婪和汙點,但是他不顧一切、頂住壓力堅持改革。若評選明代三百年曆史中最傑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的非張居正莫屬。在他當政的十年裡,政治得以整頓,經濟得到恢復,明代頭號政治家的稱謂實至名歸。
這就是張居正,一個真正的張居正,是一個人,一個真實的人。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迴百轉,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
7 # 天香引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明代湖廣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年間內閣首輔。
我們評價張居正,主要看他的政績和影響。無疑,他是明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具有傳統政治家的優秀政治品格。他教育、輔佐幼主十年,弼成萬曆初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一代良相。張居正利用專制權力,強化管理,振衰起弊,使明朝出現了短暫的中興,是少有的治世能臣,是傳統意義上的大政治家,張居正的施政幾乎沒有受到多少批評,被批評的是他的貪權、專權、個人操守和政治道德。張居正對舊制度修修補補,使其得到加固,如同給垂死的舊制度打了一針強心劑,延緩了它的壽命。但是,透過加強專制鞏固舊制度,是與當時迅猛發展的社會經濟和思想解放潮流背道而馳的。所以,張居正死後,社會變遷的潮流如同洪水沖決堤岸,不可阻擋,明朝歷史進入了轉型期。張居正成了最後的衛道士,歷史走向了他的反面。
隆慶元年(1567年),在高拱下臺的第二年,張居正在徐階的培養下,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
入閣以後的張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起義不斷和國庫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導致民不聊生。
此外,內閣內部的政治鬥爭日益白熱化。嘉靖四十一年嚴嵩倒臺後,徐階繼任首輔。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官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
在徐階、高拱兩大集團掐得你死我活的幾年中,張居正的政治手腕也在步步增強。
直到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怒萬曆生母李太后,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后進讒,李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於是,張居正擔任了首輔,終於走上了他的巔峰之位。
成功上位到首輔之位的張居正,開始了他大張旗鼓的改革之路。他從省議論、振綱紀、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特別是在財政改革上的大刀闊斧,更是掀起了波瀾。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結果“閩人以為便”。於是在萬曆八年,張居正上疏並獲准在全國陸續清丈土地,並在此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
全國大部分地區根據戶部頒佈的《清丈條例》對田地進行了清丈,在此次清算土地中,全國田地比之前丈量的增加了兩百多萬頃。從理財的角度看,清丈田畝對於朝廷比較全面準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增加財政收入,有著積極作用。隨著額田的增加,加之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為不久推行“一條鞭法”的賦稅改革創造了條件。
萬曆九年,張居正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繼唐代兩稅法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役的專案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
這是明朝財政上最大的一個改革專案,並且在張居正有生之年,為撐住明朝的國家經濟命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蹟般地在北疆化干戈為玉帛上,這次改革,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
張居正不給自己留後路,他說“知我罪我,在所不計”。他要求的是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做成,而不是為了獲得或避免某種評價。
孟子講,“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張居正改革則從整頓吏治開始,這是對既得利益集團的衝擊,由此可以明顯看出張居正未曾給自己留下後路。
也正是因為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團,這些樹立起來的政敵在他死後,拼命地彈劾他。至於其他的短板,只能說張居正這個人日趨腐化,但也絕對不算腐敗。
張居正是個極其複雜之人,後世對其的評價也是參差不齊,在《明史》裡,張居正被列為權臣,就是說他用了不該用的權力。
張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治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張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因此在康熙時期修改了的《明史》,出於對鰲拜攝政問題的鞭撻,故而有意將張居正列在了權臣版塊。
然後當世之人對於張居正的評價卻是頗高,很多不該說他好話的人恰恰為他說了很多好話。
如李贄指出海瑞只是“萬年青草”, “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棟樑者”。而評價張居正則是“宰相之傑”,在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時,李贄寫信給周思敬責備他不能主持公道,只求保全名聲而有負於張居正對他的知遇之恩。
不管怎樣,張居正身在明朝“爛熟期”,身體力行地負載著即將滅亡的明朝緩步向前了六十年,在他死後,腐爛和崩塌一觸即發。他發起的改革產生的作用,值得用黃仁宇先生的話說:世間已無張居正。
-
8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張居正是明朝首輔裡面最優秀的一個,也是將明朝延續五十年的高人。如果沒有張居正的改革,或許明王朝早在萬曆初年就會土崩瓦解。
明朝的滅亡原因不是內憂外患的軍事對手,而是貪腐嚴重,經濟衰敗後的結果。一座大廈空有一個架子,可裡面的裝修都已經腐爛陳舊了,必然是要倒閉的。唯獨重新裝修一遍,才能讓這座大廈煥然一新,顯然張居正就是這麼一個裝修高手。
01避讓盛世凌人的嚴嵩和高拱,張居正這才成功上位。在張居正的人生履歷中,最應該感謝的人那就是徐階。作為張居正的老師,是徐階將他一步步帶入內閣,成為大明王朝的核心決策者之一。
那個時候還是嘉靖皇帝執政的時候,嚴嵩稱霸朝廷二十年之久,就連徐階都要低頭討生活,更別說剛剛入閣的張居正。
所以張居正作為內閣中的小弟,是非常低調的。他不輕易表態,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得罪任何高手。他跟高拱的脾氣是完全相反的,高拱屬於誰都不怕的那種角色,因為他有裕王撐腰。嚴嵩倒臺以後,徐階當了幾年內閣首輔,居然被高拱給趕下臺了。為什麼呢?因為高拱覺得自己完全可以跟徐階並駕齊驅,為什麼要聽他話呢?盛氣凌人的高拱上臺以後,張居正依舊低調行事。不過既然高拱可以扳倒自己的老師徐階,那他張居正為什麼就不能扳倒高拱呢?所以張居正利用高拱容易得罪人的脾氣,與太監馮保合作,成功扳倒了內閣首輔高拱,自己坐上了首輔大臣的位置。
這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徐階上臺以後,並沒有立刻提拔張居正,這也是張居正主動要求的。因為張居正需要韜光養晦,做一個真正的黃雀。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衝,懲中官專政,條奏請詘司禮權,還之內閣。又命給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從中擬旨逐之。拱使人報居正,居正陽諾之,而私以語保。保訴於太后,謂拱擅權,不可容。太后頷之。明日,召群臣入,宣兩宮及帝詔。拱意必逐保也,急趨入。比宣詔,則數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騾車出宣武門。---《明史》
由此可見,張居正是一個非常能忍的人,如果他不能忍,不要說到高拱那兒,早在嚴嵩活著的時候,就把他給趕下臺了。
02張居正立志改革,是一個工作狂。張居正上臺以後,並不是為了閒著沒事幹。他雖然也收受賄賂,可是他對錢財真的沒有那麼執迷,他真正的志向,是為了改革國家吏治。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國公沐朝弼數犯法,當逮,朝議難之。居正擢用其子,馳使縛之,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錮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歲賦逾春,發水橫溢,非決則涸,乃採漕臣議,督艘卒以孟冬月兌運,及歲初畢發,少罹水患。行之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明史》
他希望透過自己的改革,能夠將大明王朝從疲憊不堪中給拉回來。所以說張居正這個時候變成了一個工作狂,幾乎每天挑燈夜戰在辦公室處理國家事務。
當時小皇帝萬曆還太小,10歲登基壓根就不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而張太后又不管朝政,所以政務全都由張居正一個人管理。
他一邊要管理全國事務,一邊要開始實施自己的改革措施,張居正這段時間的確非常辛苦。不過辛苦是有回報的,一條鞭法在地方上的實施,雖然遭受到了不少阻礙,卻在張居正的堅持下,紮紮實實地實行了下去。一條鞭法實行了10年時間,大明王朝的國庫逐漸充盈了起來。整個大明王朝吏治腐敗的問題,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正是張居正收穫累累碩果的時候,張居正居然突然猝死了。不用懷疑,他就是過勞死,比現在的程式設計師還要辛苦的工作。作為大明王朝大權一把抓的人,張居正沒有選擇貪圖享樂,而是選擇勵精圖治,實行改革,我認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大明朝的內閣首輔怎麼也就幾百個,可是唯獨張居正是有居安思危的想法的,他不滿足於現狀,認為只有透過改革才能挽救大明王朝,他可不想混日子,所以張居正才能從數百位內閣首輔中脫穎而出。
03萬曆皇帝對不起張居正,一條鞭法的改革,救不了萬曆。明朝實際上是在哪個皇帝手裡開始滅亡的呢?其實有很多種說法,最可靠的一種,其實是嘉靖皇帝,但是嘉靖皇帝之後有張居正做出了有效改革,所以說挽救了大明王朝。而真正讓大明王朝走向滅亡的正是萬曆皇帝。
詔留空宅一所、田十頃,贍其母。而御史丁此呂復追論科場事,謂高啟愚以舜、禹命題,為居正策禪受。尚書楊巍等與相駁。此呂出外,啟愚削籍。後言者復攻居正不已。詔盡削居正官秩,奪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謂當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揮居易、子編修嗣修,俱發戍煙瘴地。---《明史》
萬曆是張居正的得意門生,從小張居正就教導萬曆皇帝讀書,同時也對萬曆皇帝的生活習性十分嚴格。這就造成了萬曆長大以後,變得十分叛逆。
在一條鞭法實行的過程中,張居正突然去世,所有重擔都壓在了萬曆皇帝一個人身上。他真的有能力親政嗎?當然沒有。不過這個時候萬曆也已經20歲了,他總不能退縮,所以就開始自己治理國家。可是事情的難度比他想象中要大得多。萬曆的能力壓根無法跟張居正相提並論,但是他清算的能力倒是不小。得知張居正居然也是個貪汙分子以後,萬曆皇帝痛徹心扉,認為自己童年的偶像形象徹底崩塌了,所以萬曆皇帝對張居正進行抄家,張居正的家人也遭到流放。其實這種情緒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張居正的重擔根本就不是萬曆能夠承受的,為了緩解壓力,萬曆只有發洩情緒。
後來他治理國家也是一塌糊塗,根本就沒有延續張居正的治理風範。最終張居正的改革成果被萬曆毀於一旦,萬曆皇帝索性躲在後宮不出來了,所以明朝是在萬曆皇帝手裡毀掉的,一點都不假。
總結:張居正不是清官,卻是有能力的好官。張居正收不收賄賂呢?當然是收的。明史中對張居正受賄賂的事情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向他行賄的人,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居然包括了民族英雄戚繼光。
但是我們能因為這一點,就完全否定張居正的為人嗎?當然不能。明朝官場在嚴嵩這位鉅貪的努力下,早就形成了一種私相授受的風氣,似乎不送點禮,什麼事兒都辦不成一樣。
同樣的道理,張居正和戚繼光也不能免俗,必須要經歷這麼一個過程。不過張居正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貪財,他知道自己為官的目的是什麼。
參考資料:《明史》
-
9 # 滿山紅遍
從明萬曆十年 (1582) 至民國時期, 關於張居正的評價褒貶不一。從身亡之初遭人唾罵的奸臣形象, 到明末的平反, 再至清朝的褒貶皆有, 都與民國時期的全面誇讚形成鮮明對比。
一、明末至民國前張居正的歷史評價
張居正經歷嘉靖、隆慶兩朝激烈的內閣鬥爭, 在萬曆皇帝登基後, 代高拱成為首輔, 時主少國疑, 幾乎一切軍國大事都由其掌握決定。張居正在萬曆年間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使衰落的王朝一度恢復生機, 人稱“救時宰相”。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 張居正言行品性中的優缺點也被不斷放大, 誇讚和詆譭並存。同時, 張居正在改革中得罪了不少權貴、官員, 在其當權期間, 對彈劾他的言官也多有打擊, 使得許多官員對他頗有怨言。萬曆八年 (1580) 張居正下令拆毀天下書院, 禁止講學, 以遏制閒言浮議, 加強思想統治, 對此許多學士感到憤懣不滿。萬曆十年 (1582) 張居正去世, 社會對張居正的評價譭譽不一。萬曆十二年 (1584) 明神宗下令抄沒張居正家財, 直至天啟二年 (1622) 明熹宗才恢復張居正的名譽。明熹宗在位時, 曾下詔書為張居正平反, 但仍舊稱他“奪情、專權”, 平反並不徹底。
崇禎二年 (1629) 五月, 禮部左侍郎羅喻義等人給崇禎皇帝上疏, 全面列舉了張居正培養聖德、調護聖躬、選拔人才、整頓吏治、修浚河道、安定邊疆、掃平叛亂、節用生財等方面的功績, 崇禎帝於是正式為張居正平反, 恢復其名譽, 稱:“舊輔張居正相皇祖十年肩承勞怨, 力振紀綱, 飭舉廢多, 有功可紀。雖以奪情及後蒙議, 過不掩功, 委當垂恤, 所請蔭贈所司, 看議以聞。”自萬曆皇帝駕崩至崇禎皇帝繼位, 明朝國勢更漸衰微, 不論是朝廷內部的鬥爭, 還是不斷出現的農民起義, 抑或是遼東、後金統治集團的步步進逼, 都使統治者面臨更深重的統治危機。面對危局, 初登帝位的崇禎皇帝, 為挽救即將崩潰的明王朝, 開始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 全力整頓內政和邊防。在這種局勢下, 崇禎帝為前朝重臣張居正平反, 自然會對穩固朝廷內部的局面, 收攬臣心產生積極作用。
清朝對張居正的誇讚, 多是從張居正對國家的貢獻出發, 以其在位期間推行改革, 使明王朝一度復興, 對國有大功而評。由清朝官員學者編纂的《明史》評價張居正為:“通識時變, 勇於任事。神宗初政, 起衰振隳, 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 幾於震主, 卒致禍發身後。”該書客觀公正地評價了張居正, 不曾只言其功, 亦不曾專述其過。清朝對張居正的評價有褒有貶, 與明王朝已經滅亡, 自身沒有較大的政治壓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且清朝對明代的歷史發展程序也有了總體的認識, 對張居正的功過也有了較清楚的認識。但清朝延續明朝的傳統儒家思想, 明清之際士人所撰的張居正筆記、小品亦有流傳, 故而對張居正的品行仍有所質疑。
二、民國時期張居正的歷史評價
清末至民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啟超主編的《中國六大政治家》將張居正與管仲、商鞅、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並列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六大政治家。此外,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稱張居正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對張居正之推崇可見一斑。
受此影響, 民國時期的學者先後又寫了不少張居正“新傳”, 散見於報紙和雜誌的論文與小冊子難以一一贅述, 就目前所能見到的學術性專著來說, 內容雖有不同, 卻都有著一個共同點, 即極贊張居正的事功, 反駁明清時期對張居正的惡劣批評, 近乎於無視歷史事實[1] (P86) 。民國時期的文學史家朱東潤, 在書中用“以訛傳訛”來說明張居正與內監勾結除去高拱一事, 具有明顯的偏向性, 且對張居正推進改革採用的各種手段表示贊同和理解。
同樣一再為張居正辯釋的還有唐新, 就張居正與馮保的關係加以辯護, 認為其與張居正只是正常交往而非許多史書或評傳中所言的“交往甚密”。“所謂”一詞在其書中多次出現, 反映出作者極其反對史書及後人對張居正的批評, 並多方加以辯護, 認為其均為“偷惰、愚昧與無恥”之談, 是“鄉愿和偽道學”之言。就事論事, 張居正誠然是一個有遠見, 有抱負的大政治家, 但也並非完全像陳翊林所言, 其志行端正, 具有不計個人榮辱譭譽、盡瘁以死的精神。此外, 黎東方亦有語“以施政的成績而論, 他不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 也是漢朝以來所少有的。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 勉強可以與他相比。諸葛亮的處境比他苦, 不曾有機會施展其經綸於全中國。王安石富於理想, 而拙於實行, 有本事獲得宋神宗的信任, 而沒有才幹綜核僚佐與地方官的名實”[2] (P282) , 認為諸葛亮、王安石二人“勉強”可與張居正比肩, 偏向袒護之意溢位語外。餘守德認為, 張居正身後二百餘年毀多於譽, 之前的貶低和差評, 皆是“流言浮議”, 必然隨時代推移而銷聲匿跡, 隱含為張居正所受批評鳴不平。又提到, 到了“近數十年”, 張居正的功業才剛剛被人所認識, 讚譽之聲日漸高漲, 而這種讚譽才是對張居正的正確評價。
總而言之, 民國時期的學者放大了張居正的個人魅力, 強化了張居正“改革者”的完美形象, 極贊其事功而不復言其過失, 使張居正的歷史形象具有了一層文學色彩。
三、明末至民國張居正歷史評價變化的原因
明朝近乎一邊倒地對張居正進行批駁, 儘管明末有為其平反之舉, 但對其的評價仍以貶低為主。清朝對張居正的評價較為公正, 能夠根據相關史料進行客觀分析。而民國時期對張居正的評價則變為“極贊其事功而不復言其過失”, 是近乎於無視歷史事實的評價。其歷史評價的變化,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 政治上, 清末至民國時期西方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步步深入, 民族瀕臨危亡;經濟上, 自然經濟瓦解, 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制度長久的壓迫下難以發展。只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以發展, 民族資產階級逐漸成長, 才能使中國社會擁有一支不可輕視的新的政治力量, 這使得改革勢在必行。梁啟超作為維新變法的代表人之一, 對於改革有著更深遠的認識, 其著作也有為改革尋找合理的理由, 達到借古喻今的目的, 所以極力推崇張居正, 對他的評價也較正面。同時, 從社會背景來看,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 中國處於動盪不安、矛盾激劇的歷史時期。領土和主權受到嚴重侵犯, 民族危機加深, 百姓生活水深火熱, 改革成了這一時期的主流思想。而張居正作為一個歷史上典型的改革者, 自然會得到推崇, 對其的評價也自然以讚賞為主。
其次, 評價者的身份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亦有影響。在封建專制時期, 皇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 站在治理國家的角度評價張居正, 對其有益於當朝政局及社會發展的一面進行稱讚, 批評其有損於自身利益的一面。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 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思想活躍, 在中西方思想相互碰撞的背景下, 極度誇讚對自己發展有利的方面, 對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方面多方辯護。加之民國時期思想激進, 為顯示自己的獨道見解, 完全推翻前人的言論在此時期得到了普遍認同, 所以推崇張居正的功業, 甚至力稱他不是貪戀名位之人的譽之過情的評價, 在當時也得到了普遍認同。
四、結語
歷史人物的形象不是固定不變的, 而是經過歷朝歷代的評價積累, 形成的一個多元化形象。歷史人物之評價隨時代變化而不同, 我們應分析評價轉變的原因, 以客觀地認識該人物。一方面, 不能拘泥於時代學術思潮的限制, 要從歷史學而不是歷史的角度進行研究分析, 不能侷限於人物本身及記述其事蹟的學者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 應多視角地、全面地對其進行研究, 以得出較客觀有益的結論。另一方面, 個人的主觀思想也會影響歷史人物的研究結論, 所以應實事求是, 既宣揚其有利於當今社會發展的一面, 也客觀地說明其不足之處, 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
10 # 隱者康司馬
以前有稗官野史把張居正描寫成家有妻妾四十多人,他無法滿足這些妻妾的要求,就猛吃壯陽藥,結果是吃了過量的藥物,一命嗚呼了。今天我給張居正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一,奉遺詔輔政,重用戚繼光:
明穆宗在位的時候,大學士張居正才華出眾,得到穆宗的信任。1572年,穆宗去逝,太子朱翊鈞登上皇帝的寶座,他就是明神宗。張居正等三人奉穆宗遺詔輔佐年幼明神宗。
明神宗正式登基大典後,命張居正為首輔。他像老師教學生一樣,輔佐年幼的神宗皇帝。還自編了一本圖文並茂的歷史故事書《帝鑑圖說》,每天講給年幼貪玩的神宗聽,真是做到事必躬親的地步。
神宗皇帝把張居正當作嚴師看待,對張居正是既尊敬又害怕。再有太后和宦官馮保的支援,朝中的大事幾乎全部由張居正作主,是真正的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的大權臣。
那個時候,沿海的倭寇都讓戚繼光的戚家軍給肅清了,但是北方的韃靼族還經常的入侵內地,騷擾邊疆,對大明王朝構成威脅。張居正把抗倭名將戚繼光調到北方去鎮守薊州(今河北省北部),戚繼光到任後,他徵調大量的民工和軍隊,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上修建了3000多座堡壘,以防韃靼騎兵的進攻。韃靼首領俺答見戚家軍威伍善戰,知道自己不是戚繼光的對手。便表示原意和好,要求和平公正的貿易往來。張居正請示朝廷,明神宗封韃靼的首領俺答為順義王。在以後戚繼光鎮守的二三十年裡,明朝和韃靼族之間沒有發生一次戰爭,北方各族人民是安居樂業。
二,打擊地主豪門貴族,深化改革:
當時,由於朝政腐敗,大地主兼併土地,巧取豪奪,地主豪紳越來越富,國庫是越來越窮。張居正下令清查土地,結果查出了大量批被皇親國戚、豪門貴族隱瞞的土地,這一來,使一些豪門貴族大地主受到了懲罰和限制,增加了國庫的收入。
丈量土地後,張居正又把當時名目繁多的賦稅和勞役合併起來,折成銀兩來徵收,稱為*一鞭法*。經過這種稅收改革,一些貪官汙吏就不能營私無弊了。
經過10年的努力,張居正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明顯的效果,使十分腐敗政治有了好的轉機,國家的糧倉存糧也夠十多年用的。但是這些改革觸犯了一些皇親國戚、大地主官僚、豪門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表面不得不服從,背地裡卻對張居正恨之入骨。
由於張居正獨攬大權,明神宗長大後,卻反而閒得沒有啥事幹。這時候,就有一批親近的太監在內宮用各種辦法給他取樂。
後來,由張居正作主,把那些引誘明神宗胡鬧的太監全部趕出宮去,太后還讓張居正代替神宗皇帝起草了罪己詔(皇帝責備自己的詔書)。這件事情發生後,使明神宗對自己的老師由恐懼到懷恨了。
1582年,張居正病死,明神宗親自執政。那些對張居正不滿的大臣紛紛攻擊張居正執政時專橫跋扈。第二年,明神宗把張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還派人查抄了張居正的家。張居正的改革措施也遭到極大的破壞,剛剛風清氣好轉的朝政又昏暗下去。
三,稗官野史是怎樣描述張居正和抗倭英雄戚繼光的關係:
戚繼光是明朝有名的抗擊倭寇的大英雄,曾率戚家軍在浙、粵、閩沿海抗擊來犯明朝邊界的倭寇,歷經十餘年,大小近百戰,終於把倭寇趕出明朝的邊界,再也不敢來犯,被譽為民族英雄。可是一些昧著良心的人在野史裡描寫戚繼光巴結、賄賂首輔張居正的的醜聞。
《萬曆野獲編》中說:戚繼光在鎮守登州時,雖然軍務繁忙,卻仍然要花錢僱傭當地老百姓去捕捉*海狗*,因為當時人們迷信海狗的生殖器當藥材可以壯陽,於是戚繼光定期派人將此物送首輔張居正煲湯喝,因此張居正才對張居正很是信任。後來人們發現張居正的個人日記,裡面記載了一次戚繼光*行賄*之事:戚繼光的弟弟到京城裡辦差事時,給張居正帶了一些土特產,但是張居正卻只是象徵性的收了一點,其他全部退了回去。這種正常的同事之間禮上往來,怎麼能說是*行賄和受賄*。
-
11 # 魔界詩仙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餘年,終成大器。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我們很難一句話評價他,他是一個複雜的人。
他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他沒有丟失,那就是良心和理想。他主持改革,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強化和維護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政權,深得當時階級內部擁護,作為內閣首輔大臣,他無愧於當時的社會和人民。
但是其改革措施,有些過於嚴苛,其本人鐵面無私,其權勢顯赫,與幼年成長並逐漸長大的皇帝的權力形成了矛盾,相權和皇權處理不當,致使禍根早早留下。
-
12 # 位卑未敢忘憂國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
13 # 小任淺談史
導言:張居正是萬曆中興的締造者,他一心為國家著想實行改革,也是他一手葬送了大明王朝的未來!他的改革讓大明王朝繁榮起來得以延續,同樣他對萬曆皇帝教育的失敗也一手葬送了大明的未來!
少年天才、兩度落榜張居正(1525年-1582年),自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張居正出生軍戎世家,他的七世祖叫張關保,跟隨明太祖朱元璋打過天下,做到了御千戶的官職,到了祖父時期,已失去了祖上官職的繼承權,他的祖父在遼王府做護衛!
張居正2歲能識字、5歲能詩,10歲已經可以寫文章,12歲中秀才,13歲參加會試,16歲中舉人,成為名動江陵府的天才神童,和唐伯虎、徐文長並稱為明朝"三大神童"!張居正原名叫張白圭,在他考取秀才的時候,荊州府長官李士翱非常喜歡這個少年天才,給張白圭重新取了個名字,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張居正。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非常器重張居正,第一次見面就對張居正非常重視,在《張太嶽集》裡有這樣一句話:“一見即許以國士,呼為小友。”身為湖廣巡撫的顧璘稱讚張居正為國士,更稱呼年僅13歲的張居正為小友,可見顧璘對張居正的重視和認可!
張居正如此的少年天才為何會落榜兩次,他又是任何面對的?
第一次落榜在他13歲的鄉試中落榜!張居正在13歲時信心滿滿的參加鄉試,結果落榜!落榜的原因是湖廣巡撫顧璘刻意為之,他覺得這樣一個天才少年未來是國家的棟樑,國家需要一個治國的棟樑,而不是文采斐然的天才,所以給了張居正一個挫折和敲打!面對這樣的挫折,年僅13歲的張居正表現出了超越同齡人的理解和眼光,他非常理解和感激顧璘!第二次落榜是他在嘉定二十三年參加會試的時候!而此時的張居正已經完全有能夠接受這樣的挫折,他落榜的原因主要是這次考試的重點是八股文,而張居正把學習的重點放在了典籍也就是西漢政論的學習上,所以導致他會試落榜!張居正從小就天才過人,不僅僅是他的文采天賦,更重要的是他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超越年齡的城府,而兩次科舉的失敗,不僅沒有擊敗他,更是磨鍊他強大的內心承受能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使他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他更能從容、沉穩的面對政治風浪!
張居正像
初入官場、宦海沉浮嘉慶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開始步入仕途!嘉慶時期,奸相嚴嵩扳倒了首輔夏言,把持朝政二十餘年,張居正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去的呢?
示好嚴嵩:張居正初入官場,只是個小小的翰林院庶吉士,國家大事跟他基本沒關係,他所面臨的的問題就是人事關係問題!嚴嵩做為內閣首輔兼管翰林院,明朝規定內閣首輔必須兼管翰林院,同樣內閣首輔必須是翰林出身!這樣張居正就有了和內閣首輔接觸的機會;嚴嵩非常賞識張居正的才華,讓張居正幫自己寫公文,張居正也乘機示好嚴嵩,在張居正的《張太嶽集》裡就有十幾篇寫給嚴嵩和嚴世蕃的賀文!奸相嚴嵩像
投靠徐階:當時宰相嚴嵩和徐階兩股勢力明爭暗鬥非常激烈,在庚戌之變後,張居正投靠了徐階陣營,徐階對張居正非常器重,在扳倒嚴嵩後,徐階迅速將張居正破格提拔為禮部右侍郎,僅過一個月,徐階利用內閣首輔的權利將張居正提拔入內閣!可以說徐階是張居正仕途最大的恩人。名相徐階像
結盟馮保,扳倒高拱:隆慶時期,高拱仗著隆慶皇帝的信任,扳倒了內閣首輔徐階,自己做了內閣首輔,張居正作為徐階最器重的學生,高拱和張居正矛盾逐漸加深;馮保因為自己掌印太監的職位被高拱安排人替代掉,所以對高拱懷恨在心,張居正和馮保結成同盟!萬曆繼位後,在馮保的推薦下,李太后讓張居正做了萬曆皇帝的老師。高拱倒臺後,張居正做了內閣首輔,從此大權在握!低調謙卑,左右逢緣:張居正在投靠徐階後,並沒有徹底和嚴嵩決裂,嚴嵩讓張居正寫一些公文什麼的,從來不拒絕!以當時張居正小小的七品官,嚴嵩整死他也只是動動手指頭的事,但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可以說張居正在嚴嵩和徐階的鬥爭中左右逢緣,可見其政治智慧是何等的厲害!張居正親眼目睹了嚴嵩和夏言、嚴嵩和徐階鬥爭的始末和結果,這深深震撼了張居正,也讓他看到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憑藉著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手段,一步步的做到了內閣首輔的位置。
大權在握、全力改革張居正掌握大權後,和內廷太監馮保、後宮李太后形成一個權利的“鐵三角”,開始大力改革,讓大明王朝又開始中興繁榮起來.張居正在位期間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考成法”
張居正利用《大明會典》裡明太祖朱元璋的立下的規定上疏萬曆皇帝實行"考成法”,對官員的考核、獎懲、升遷定製了一套完整的考核機制。張居正深知自己推行的“考成法”必會受到所有官員的反對,為此引用了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立下的規定,藉助明太祖的名義來實施自己的改革:
凡各衙門題奏過本狀,俱時寫文簿,後五日,各衙門俱發落日期,赴科登出,過期稽緩者,參奏;凡在外司、府衙門,每年將完銷過,兩京六科行移堪合,填寫底簿,送各科收貯,以備重考,欽此!
《大明會典》
張居正“考成法”的主要內容:
必須對每個官員實事登記,計劃做什麼事、達到的目標,具體的時間、地點、資料,幹了什麼事,要全部登記下來六部製作考成簿,一式三份,詳細記錄每個官員所做的實事,一份給內閣,一份給六科,一份給六部,進行備案!六科按月按旬根據考成簿對官員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對官員提出獎懲的意見;內閣根據考成簿每季小考、每年大考來考核六部及以上官員,根據考核結果提出獎懲意見!“考成法”的好處:
官員們勤勤懇懇的工作,工作效率極大提高裁撤掉了十分之三的沉冗官員,精簡了機構,節約了財政支出提拔了政績卓越能力出眾的官員2、一條鞭法
明朝晚年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苛捐雜稅沉重,農民和官僚階層的矛盾日益嚴重;國庫支出巨大,為了解決這種現狀,張居正開始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本質就是把政府所有的所有苛捐雜稅合成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清丈田畝!
“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
清丈土地、均平賦稅;針對當時土地多者稅反而減的情況,必須清丈田畝,才能做到賦役平衡!統一苛捐雜稅;將政府所有的苛捐雜稅統一成一個,將稅賦歸於田地,將徭役改為僱傭,這樣平衡了稅賦,又可以減輕農民的徭役,使農民有充足的時間從事生產!計畝收銀,官收官解;不再像之前的稅賦一樣交糧食,而是按田地畝數統一折算成銀兩,直接以銀兩交稅;由官府派官吏直接徵收,這樣避免的官吏在中間弄虛作假和貪腐,稅收制度更加完善!3、加強國防、穩固邊疆
萬曆時期為了加強北方邊疆的防禦,張居正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修築長城;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整個大明朝歷時200多年重新修建了一座萬里長城,而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實際上是明朝時期所修的,尤其是嘉慶到萬曆時期修建力度更大,形成了一道穩固的防線;北京到山海關的長城防線,阻擋住了後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位雄主南下的腳步,只能望山海關而嘆!明長城圖片
另一方面採用東制西懷的國防戰略;在南方抗倭戰爭結束的時候,立即調戚繼光北上抗蒙,又啟用李成梁鎮守遼東,用王崇古、譚綸鎮守西北,加強國防;這些人都是能征善戰的良將。張居正東制西懷戰略圖
張居正透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日漸頹廢的大明王朝中興起來,百姓富足,邊關穩定,朝廷的官員勤勤懇懇的工作,國庫充盈,可以說大明王朝能延續到崇禎,張居正所實行的萬曆新政功不可沒!
張居正的失敗1、張居正沒有為父守孝
自古百善孝為先,就在張居正改革進行火熱進行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在明朝,官員的父母去世必須守孝,按制必須守孝三年!此時,朝中的群臣一致上疏讓張居正按制守孝。在李太后的指點下,萬曆皇帝下旨對張居正“奪情”起復,張居正也奉旨奪情,
但從此張居正和士人階層走到了對立面,他的做事風格、工作方式從此開始轉變,也包括他的生活方式。
2、奢侈鋪張的生活
在張居正回家葬父的時候,戚繼光為張居正精選了48名火槍手和弓箭手作親衛,真定知府錢普為張居正做了一頂32人抬的大轎,綾羅綢緞、珠玉為幔,異常的豪華,皇帝的轎子也不過如此吧,而張居正毫不客氣的接受並享用;而在沿途的大小官員全部幾十裡外跪迎張居正;其父親的葬禮規模極其宏大,程度只怕僅次於帝王了。
3、張居正的心機深厚、睚眥必報
張居正年幼的時候是名動鄉里的神童,其祖父張鎮在遼王府做護衛。遼王府的王妃聽到了張居正的天才之名,又得知張居正的祖父在遼王府做護衛,就讓張鎮把張居正請到遼王府裡來,張居正深受遼王妃的喜歡,就時不時的在小遼王朱節櫛跟前拿張居正教育他,時間久了次數多了,這朱節櫛就有逆反心理了,終於在張居正中了舉人後,朱節櫛再一次被遼王妃教育了一頓,怒火中燒的他以慶賀張居正中舉的理由把張鎮請來喝酒,在酒桌上灌死了張鎮;張居正聽到爺爺的死訊後,悲傷萬分,但還是忍住仇恨繼續同朱節櫛來往,並偷偷記錄朱節櫛犯罪法法的所有記錄,終於在張居正當上宰輔後,朱節櫛被舉報,削去藩王爵位,永久囚禁,而所列的罪名和張居正所記錄的幾乎一樣,遼王府也成了張居正在荊州的府邸!
4、張居正未擺正自己和萬曆的關係
張居正既是大明內閣首輔,也是皇帝的老師,他對待皇帝就像對待兒子一樣用心嚴厲的去教育,但君是君、臣是臣,君臣關係才是他和萬曆皇帝最主要的關係;有很多處文獻記載,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為了皇帝的教育可以說是費盡心血,他擔心年幼的萬曆帝讀書枯燥,將課本畫成連環畫,將知識和畫結合起來,讓萬曆來學習;在萬曆犯錯的時候,毫不掩飾的去批評;在萬曆皇帝16歲大婚後,張居正並沒有將權利交個皇帝,而是繼續為了自己的改革僅僅抓住了權利,這對於萬曆帝來說,是很難容忍的,所以萬曆帝就以放縱自己、不管朝政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最後親如父子的君臣決裂,在張居正死後不久,萬曆直接下旨剝奪張居正一切封賞諡號,並抄家,他的兒子自殺,家屬充邊!
張居正為萬曆皇帝所做的教育插圖
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的教育是失敗的,萬曆皇帝后期的怠政與張居正也有直接的關係,萬曆帝幼年在張居正的壓力下長大,造就了很叛逆的性格,沒有人天生就是好人或是壞人,都是後天的成長環境所造成的,萬曆皇帝也是如此。
結語張居正挽救了大明王朝,如果沒有張居正,大明王朝可能在萬曆時期就滅亡了,他的政治才能、執政才能毋庸置疑,所以說他是明朝三百年唯一的宰相;同樣他的失敗也葬送了大明王朝,最大的失敗就是對萬曆皇帝教育的失敗,導致萬曆在後期對朝政怠慢,行為荒唐,不僅荒廢了新政改革,更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至於生活奢侈和其他方面,都只是小節所失,人無完人,對於一手締造了萬曆中興的張居正來說,這些都不算什麼!不由得想起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諺語。
-
14 # 如是我聞人
張居正 (1 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是中國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張居正一生經歷了嘉靖、隆慶和萬曆三朝,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改革思想。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達到個人權力的巔峰。張居正為官講究實用,推行其改革和治理之道,在明朝中晚期領導了影響深遠的“隆萬大改革”和“萬曆新政”,使朝不保夕的明朝出現了短暫中興的局面。
因時制宜,務實為政明朝祖制強調皇權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透過各種制度手段限制行政官僚的權力,最高的行政首長不再是宰相,而是首輔。首輔僅具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即根據皇帝要求針對現實中的問題提出政治見解,對國家的大政方針、財政政策和用人等,不具有決定權。
張居正要實現其政治抱負,需要和皇權建立政治聯盟。張居正在為政中主張務實主義,因時
制宜,主要有以下兩點表現:一是“宮府一體”,統一政治。張居正認為,要實現高效的領導和改革,離不開權力集團的團結和統一,而不是對立。在張居正之前,高拱擔任內閣首輔。高拱信奉傳統的儒家思想,不願在核心權力內部展開鬥爭,不能形成統一合力。因此,儘管高拱成為一
代儒學大師,卻沒有成為一名合格的官員。在高拱擔任首輔時期,行政效率低下,核心權力中派系林立,極大地影響了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格局。
在沒有統一政治領導的格局下,很難進行高效的管理。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之後,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政治上與司禮掌印太監馮寶和李太后建立政治同盟,形成了皇權、宦權和封建官僚權力的聯合。在政治上,張居正遷就馮寶和李太后的利益,在行政上,張居正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取得了“隆萬大改革”和 “萬曆新政”的成功,這些行政改革的成功都與張居正務實的為政之道密不可分。二是因時制宜,進行變法。明朝中後期,儒家思想盛行,傳統的儒家學派主張
“復古”,認為孔子時期的法律和道德是最佳的狀態,解決現實問題應該回到傳統的儒家經典中去找答案,反對一切形式的更新與發展。張居正認為:“法制無常,近民為要,古今異勢,便俗為宜。時宜之,民安之,雖庸眾乏所建立,爾可廢也。庚子時,拂於民,雖聖哲之所創造,可無從也。”意思是,社會是在不斷髮展和進步的,在法律法規的制定方面也要不斷進行變革,不能故步自封,要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法律,對於不適宜的法律要進行更新或廢止。在甄別法律方面,要以實際效果為考量標準,而不是根據法律的由來和書面意義進行判斷。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要懂得透過協商的手段保證領導層的統一協調,根據實際情況更新或廢止不符合實際的規章制度,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整頓風紀 統一輿論張居正非常重視社會風氣和輿論的作用。在明朝中後期,儒家各個學派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學派。張居正認為,儒家“心學”學說和道家老莊學派是“空談”,整個社會的“唯心主義”輿論對於國家的改革和經濟發展是不利的,因此,他主張統一國家輿論,為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張居正統一輿論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整頓學風。明朝中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和經濟衰退,學術精英們轉而投靠無為的老莊文化和儒家的“心學”文化尋找精神安慰,在全國範圍內廣設書院,圍繞“形而上學”文化進行講學,在“形而上學”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教條主義學風。張居正認為,整頓“空談”和“形而上學”的社會風氣應該從學風入手,在書院中
嚴格規定講授內容,不得講授“心學”等“唯心主義”學說,嚴格禁止對於政治和行政改革進行議論,同時,營造符合統治意圖和改革之勢的政治輿論,在整個社會中形成了符合改革要求的社會輿論氛圍。二是整頓政風。在行政系統中,行政組織的政風直接影響著領導者的權威和執行效率。張居正發現,當時的政風存在著 “派系鬥爭”“爭名好利”和 “形而上學”共存的問題。
他主張,在行政系統中進行政風改革,建立實用性和高效性強的行政體系,實行《考成法》,在選人和用人方面,以個人的業績作為考核標準,淘汰不符合改革要求的冗餘官員,重用了以戚繼光為代表的一批能臣武將,形成了務實肯幹的政風。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要學習他重視組織風氣和外在輿論的作用,提升組織和領導者個人的美譽度,提高領導效率。
革新吏制。任用賢能高效率的領導需要完備的組織保障。張居正在擔任首輔期間,非常重視行政組織的效率和用
人問題。為了提高行政執行效率和淘汰冗餘官員,張居正制定並實施了考核官員的《考成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考成法》中,張居正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一是加強權力集中。張居正認為高效率的領導離不開權力的集中,因此,《考成法》中規定,內閣具有絕對權力,不僅管理六部,同時管理著負責監察的六科。因此,在張居正擔任首輔期間,明朝內閣的權力處於頂峰。一方面,在
行政權力上內閣高度集權,政令通暢;另一方面,內閣權力不受到監察部門的監督,引起了朝廷內部的非議,為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埋下了伏筆。
二是改革監察體系。明朝為了監督官員的言行,實行以“言官”為代表的監察制度。“言官”級別較低,但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彈劾一品官員,在傳統儒家文化的氛圍下,很多“言官”為了獲得聲譽不惜犧牲生命去彈劾官員。張居正認為,“言官”制度不利於官員進行改革和提高效率,容易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作為現象。因此,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嚴格限制 “言官”彈劾行為,同時,對官員的績效進行考核,形成官員的考核組織和系統,而不是個人的彈劾。
三是績效考核官員。《考成法》強調組織管理,而組織管理的中心就是績效考核。《考成法》規定,行政部門和官員的績效由上級部門進行考核,加強了上級部門的權威,促進了政令的通暢。與此同時,《考成法》規定,要對各級衙門中的編制進行統一計劃和管理,裁撤閒散官員,節約了財政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也使得張居正遭到了很多閒散官員的記恨,也成為事後遭到清算的重要原因。
四是嚴厲打擊腐敗。張居正認為,腐敗是影響行政效率的重要原因,地方官員為了獲得晉升,大多依附“京官”作為靠山,從而導致地方官員和“京官”共同干預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張居正主推“巡按御史”制度,透過巡按御史對地方的腐敗行為進行蒐集和彙報。張居正說:“對違法者,不問官職崇卑,出身資格,一體懲之,必罪無赦。”同時,對於巡按御史的腐敗行為,加倍處罰,絕不留情。張居正採取恩威並濟手段,不僅懲治腐敗,同時對於勤政廉潔的官員實行嘉獎。透過張居正的吏制改革,使得明朝呈現出了煥然一新的政治局面,經濟和社會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也應規範組織結構和部門關係,裁撤冗餘和閒散人員,賞罰分明,提高領導權威和效率。
簡化稅制,統一賦役物質經濟條件是政治領導的經濟基礎,為了維持穩定的政治局面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要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發展。明朝中後期,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和基礎就是農業。因此,張居正非常重視對於農業的管理。當時,農業中存在著土地丈量不準確和賦役不統一的問題。針對這些現實問題,張居正制定了《一條鞭法》。
《明史》記載:“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僉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貨,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共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並一條,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故謂之一條鞭法。”《一條鞭法》主張統一丈量全國土地,統一農業人口,明確土地的所有權,在丈量土地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的面積徵收賦稅。明朝的農業賦役主要包括稅負和勞役兩個部分,很多大戶為了逃避勞役而僱傭其他農民代替或者透過賄賂逃避勞役行為,引發了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張居正提出將農業的賦役統一為稅負,以銀兩進行支付,統一了稅制和支付方式,大幅提高了農業的徵稅效率,為明朝中晚期的中興提供了經濟支援,為其政治領導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和保障。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可學習他從經濟基礎問題著手,穩定財政收入,保障賦稅的統一公平,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經濟問題,提升領導者的美譽度,提高領導效率。
-
15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張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者。
一、生平簡介
張居正(1525~1582)明朝大臣。字叔大,號太嶽,江陵(今湖北江陵)人。(趙文博《中國通史》以下簡稱《中國通史》)載:他少年得志,十二歲進學秀才,十六歲中舉,二十三歲就中進士,走上宦途。
嘉靖進士,授編修。不久領國子司業,與祭酒高拱相善,旋遷侍裕王邸講讀。穆宗即位,遷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Quattroporte《世宗實錄》,進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神宗即位,他結中官馮寶逐高拱,遂為首輔。
在任期間,整飭吏治,加強邊備,改革漕運,丈量土地,行“一條鞭法”,加強內閣和六部事權,裁省冗官等,朝政為之一新。有《書經直解》、《張太嶽集》、《帝鑑圖說》。
死後被中官張誠誣劾,遭削籍抄沒,子弟戍邊。僖宗時,復官爵。
二、是非功過
(一)大刀闊斧改革
張居正在神宗即位後任宰相期間,任勞任怨,為神宗建言獻策、處理政事,深得神宗和李太后的重用和信任。他大力推行萬曆新政,這些改革措施也深得神宗的認同。在得到皇帝和太后的支援下,其加大了對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改革的力度。在此期間他嘔心瀝血,勤奮工作,導致他積勞成疾。
(1)整頓吏治
《中國通史》載:張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規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門,凡屬應辦的公事,都要根據事情的緩急,立定期限辦理,設定文簿登記存照,依限辦完登出。等等。
《中國通史》載:張居正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考成法實施以後,法必遵行,言 必有效,一時大小官員皆不敢翫忽職守,一切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2)整飭邊防
《中國通史》載:張居正支援王崇古的建議,改善同蒙古的關係,封蒙古古俺答漢為順義王,命名其城為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並在大同等地設立茶馬互市,與蒙古進行貿易。又調抗倭名將戚繼光鎮守薊門,用李成良鎮守遼東。…二十餘年沒有戰爭。
(3)興修水利
《中國通史》載:張居正用治河專家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大大減少了水災,保障了農業生產,多年棄地得以變為良田。
(4)清丈田地
《中國通史》載:明中葉以來…賦役不均是個嚴重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張居正提出在全國清丈田地…即清查出了一部分豪強地主隱瞞的田地,有利於抑制地主逃稅現象,改變賦稅不均狀況。
(5)推行“一鞭法”
《中國通史》載:一鞭法是整頓賦役的最重要的措施,主要是解決“役”的徵收問題。
一鞭法具有進步意義,《中國通史》載:第一,將力役部分地攤人田賦,有利於減輕農民的負擔。第二,把力役改為折銀,這就使農民擺脫了一部分封建國家的勞役束縛,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有所松馳。第三,賦役一概徵銀,這就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又反轉來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宦海風雲
(1)張居正之改革也並非一帆風順,他遭到了保守權貴們的嫉恨和激烈反對,為了確保新政的穩步實施,他不畏艱難險阻,克服重重困難,使得改革實施十年之久。《中國通史》載:由於他的堅定決心和堅強的意志,使改革得以貫徹執行,並取得一定的成效,得到後來史學家的高度評價。“海內肅清,邊境安全”,說萬曆年初,太倉的集粟可支用十年,國庫的錢財多達四百餘萬,“一時治績炳然”。
在張居正去世後,反對派對新政進行了猖狂的反攻,導致改革以失敗而告終。
(2)張居正經過多年的官場歷練及恩師徐階的影響,他學會了隱忍求全。《明史卷•張居正列傳》載:居正為人欣面秀眉目,鬚髮至腹。敢於任事,豪傑自許。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澈也。
在嚴嵩與徐階的政治角逐以及嚴嵩罷相後徐階與高拱的權力爭鬥中,能夠左右逢源,在內鬥不斷、相互傾扎的內閣中,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展現了其為人處事之精明以及極高的政治韜略。後經徐階推薦,張居正被安排任裕王府講官,裕王朱載屋即為後來的隆慶皇帝。這一切都為張居正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會,使其政治聲望逐步提高,為而後一路升遷打下了基礎。
隆慶元年(1567年),穆宗繼位,他看中了曾為自己講學的張居正而加以提拔,張居正自此進入了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
隆慶六年(1572年),隆慶病故,太子朱詡鈞即位,改元“萬曆"。張居正夥同內監馮保排擠走高拱,張居正得以升為內閣首輔,開始了其政治生涯中最輝煌的十年。
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於是國家軍政大事基本都由張居正裁決。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希望張居正能把朱詡鈞培養成一個好皇帝,並能替神宗處理好國事,直到皇帝親政。
如此張居正既是內閣首輔又是皇帝老師。從隆慶六年(1572年),到萬曆十年(1582年),這十年期間,張居正身為帝師,他精心安排神宗的培養教育,親自編寫教材,即考究歷代帝王事蹟《帝鑑圖說》;身為首輔,他竭盡全力輔佐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使得朝政煥然一新,人稱張江陵為救時良相。因此李太后和神宗對張居正恩禮有加,“封爵至左柱國加太師、中級殿大學士,增歲祿二百石,蔭一子錦衣指揮金事進同知”。
(3)張居正得到了太后和皇帝的賞識,為了升遷與自保,其費盡心機,之前曾與內監馮寶連手,排擠陷害高拱。權勢熏天的馮寶乃一小人,陰賊險狠,張居正所恃,惟一馮寶,馮寶所恃不外張居正,二人沆瀣一氣,狼狽相倚,權傾朝野,為報馮寶,張居正竟放任自流,這也是張良相的一個弊端呢。
然張居正死後,馮寶亦失寵,在張居正政敵反攻倒算,誹謗汙衊之詞不絕於耳,於是涼薄寡恩之神宗奪其官,籍其產,戍其子弟,且任閹豎張誠 勒索財賄,株連親族,逼死其子敬修,而未聞查究。《中國通史》載:(張居正)被革除封號,抄沒家產,他的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次子張嗣修和他幾個孫兒被髮配到邊遠地區充軍。他執政十年的一些改革,便像皂沫一樣地幻滅,明王朝也從此一蹶不振,一天天走向沒落的深淵。
結束語:惟張居正功高蓋主,權勢熏天,光芒萬丈。生前得遇榮寵,為明代之冠,而身後屍骨未寒即家破人亡,一國權臣生前是何等風光,竟然落得如此狼狽之境況,真慘不忍睹也!
功名利祿,無非泡影,一經借鑑,量身定製,好自為之才是上策耳! -
16 # 太湖縣王茂華
張居正(1525-1582),湖北江陵人。明朝宰相,著名改革家。明神宗時任內閣首輔,前後主政10年,在歷史上總體評價較高。
一、張居正是卓有成效的政治家張居正有強烈的政治抱負,在擔任萬曆首輔的十年間,他以帝王老師的身份輔佐萬曆皇帝。他辦事雷厲風行,對內提升文官集團效率,啟用事業心強、作風務實、敢於創新的能吏;對外繼續開放海禁,對周邊國家採取懷柔政策;軍事上實行強軍、鞏固邊防的政策,任用戚繼光、凌雲翼等名將鎮守邊防,平定叛亂。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讓已經走下坡路的大明王朝重新煥發生機,梁啟超稱他為“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
二、張居正是富有魄力的改革家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最有名的“考成法”和“一條鞭法”。他加強中央集權制,設計出能者上、庸者下的“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他推行“一條鞭法”,重構經濟格局,促進民間經濟發展,同時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改革措施,為明朝帶出了一批有才華的人士,開創了“萬曆新政”,也使明政府的收入有了顯著增加,財政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善。他與商鞅、王安石並立為中國封建社會初期、中期與後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三、張居正是言行不一的兩面人張居正儘管在歷史上做出了卓越成就,但他不是一個完人。比如說,他自身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我們也可以說他是個典型的兩面人。他勾結太監,為自己鋪平政治之路;他一再標榜自己廉潔奉公,一直教導年幼的皇帝要節儉、遠離女色,自身卻生活奢華,金玉珠寶琳琅左右,沉溺於聲色歌舞之中;他為整頓朝廷秩序大刀闊斧,兢兢業業,卻又大肆排斥異己,作風霸道,聽不得不同意見;他生前權傾天下、備受推崇,死後卻被抄家奪爵、慘遭清算。
-
17 # 白翻書
張居正是中國明朝時期的一位傑出的改革者。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1]。生於江陵縣(荊州)[2],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對於張居正的評價,都離不開他著名的張居正改革。
簡要的說,張居正改革,政治上重新規定了官員考核制度,明確賞罰標準,整頓了吏治。
經濟上推行一條鞭法,重新丈量土地,為國家開拓了稅源。
軍事上,舉薦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將領,重新整軍備戰,保護了邊境安寧,張居正在位期間,北方邊境沒有大的戰事,南方沿海倭患也已經解除。
所以客觀來說,張居正的首輔做得很好。至於他的私生活,比如愛好美色之類的,我覺得如果你是將其作為一個首輔這樣的行政長官來進行評價的話,其實這些私生活的事情沒有必要太在意。
-
18 # 當代曹植
張居正是明朝首輔裡面最優秀的一個,也是將明朝延續五十年的高人。如果沒有張居正的改革,或許明王朝早在萬曆初年就會土崩瓦解。
明朝的滅亡原因不是內憂外患的軍事對手,而是貪腐嚴重,經濟衰敗後的結果。一座大廈空有一個架子,可裡面的裝修都已經腐爛陳舊了,必然是要倒閉的。唯有重新裝修一遍,才能讓這座大廈煥然一新,顯然張居正就是這麼一個裝修高手。
張居正的一鞭法,便是清朝《攤丁入畝制度》的雛形,官紳一體納糧,改實物為白銀上繳,避免官吏上下其手,也因此得罪了天下官紳。
張居正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張居正推行官員績效考察,大明減員增效,又得罪了一批人。
張居正整頓風紀,嚴查貪腐,官員面貌渙然一新。
透過新政,明朝國富民強,但張居正也變成了全民公敵。
張居正飛揚跋扈,做人高調,容易遭人忌恨。
再加上,張居正對萬曆十分嚴歷,且獨攬朝綱,萬曆對其十分不滿,長大之後,趁機奪權,將張居正貶回老家。
綜上,張居正功在社稷,但人品堪憂,其晩年身敗名裂,新法也被逐漸廢除,大明終於走上了不歸路。
-
19 # 你的平頭小哥
說來也是諷刺,在苦等了二十幾年以後,隆慶皇帝終於登上了帝位,然而隆慶皇帝卻僅僅在帝位之上待了八年便故去了,於是年幼的萬曆皇帝即位。而由於萬曆皇帝太過年幼,所以在李太后的支援之下,張居正開始主政,張居正開始執行變革。而在張居正真正登上最高權勢的舞臺之前,高拱才是朝廷中權力最大的官員,所以在最初時,張居正很是苦惱,怎麼樣才能把高拱給弄下去呢?既然說到了高拱,那就先來說說高拱的背景吧。
在高拱年紀還沒有那麼大時,其在裕王手下做事,而在那個時候,人們都知道,裕王是會成為以後的帝王的,所以連帶著對裕王的敬畏,高拱也受到了朝廷大臣們的尊敬。後來,當裕王登上了帝位之後,高拱接任徐階成為了明朝的新一任首輔。在高拱得勢的那些年裡,他大肆地任用自己的同鄉和親信,他讓自己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而可惜的是,在之後,高拱被馮保和張居正聯合弄下了臺,張居正成為了新的權臣。在上臺以後,張居正沒有第一時間展開自己的變革,他先是著力於清除高拱以前在朝廷中留下的那些親信,因為張居正知道,如果不清除那些人的話,那麼自己的變革是會受到極大的阻礙的。
於是在透過運用某些手段之後,一大批忠於高拱的人被弄下了臺,許多親近張居正的官員得到了重用。張居正的用人之道很有意思,他非常地欣賞那些有能力的人,即使那些有能力的人身上有著各種小毛病他也不介意;相反,他不是很喜歡那種清高但又沒有什麼能力的人。比如從張居正對待海瑞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張居正的這個特點,張居正雖然一直都很尊重海瑞,但他從來都沒有重用海瑞過,因為張居正知道海瑞雖然品德高尚,但能力是平庸的。
自古以來,官員們在用人時都會避免一個現象的出現:任用與自己沾親帶故的人。因為如果任用了那些與自己沾親帶故的人的話,難免的,其他人會認為你是在利用自己的權勢來提攜自己的親戚。然而張居正卻從來沒有顧慮過這一點。在那時,張居正只要認為一個人有才能,那麼無論那個人與他張居正是什麼關係,張居正都是會任用的。比如當時的刑部尚書——王之誥便是張居正的親戚,王之誥娶了張居正的女兒。
而王之誥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所以張居正並沒有顧慮到王之誥和自己的親戚關係,張居正果斷地任用了王之誥。在筆者看來,張居正乃是一個有氣魄、有能力且不拘小節的人。為了自己主持的變革能夠成功,張居正敢於用人,他敢於用一些有小毛病但有才的人,他敢於用和自己沾親帶故卻能給朝廷做貢獻的人。所以張居正的變革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張居正的實力斐然導致了他變革的成功。
-
20 # 木子卿53662013796
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回覆列表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張居正任首輔十餘年,推行“一條鞭”法,使得明朝“太倉慄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鞏固國防、掃平叛亂。對於明朝來說是福,但對於萬曆皇帝朱翊鈞來說卻是泰山壓頂般的存在,親政前後都是張居正說了算,身為人臣竟然訓斥皇帝,終為萬曆所忌,去世後被抄家,明熹宗天啟二年恢復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