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品闡史官

    武則天,自名武曌。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在“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參預朝政。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

    花甲之年稱帝武則天,怎會不考慮自己的後事。這個時候,狄仁傑在後續接班人這件事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從親疏關係而言一邊是自己的兒子李顯,一邊是自己的侄子武承嗣,雖然都是親戚,但是侄子的和親生比分量當然不夠,武則天自然更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與政治考量而言,自己的威信只能管身前事,身後事太複雜管不到,與後世殊榮而言,如果自己退位而以高宗皇后的身份入李唐祖廟,自己的一生榮光必定能保留。而如果傳位給武家人,後世待遇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時間到了公元698年9月,廬陵王李顯就被立為皇太子。回到京城,李顯也很聰明主動和武氏聯姻,李顯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

    武家和李家其樂融融,儼然一家人,作為大家長的武則天當然開心!

    如果一些按照這樣進行下去,神龍政變當然不會發生。可就是在這番和諧的景象之下,一個被忽略的人走上了歷史舞臺。

    對李旦和他的政治團隊來說,李顯提前上位確實沒有必要,不過李顯上臺後,誰能主導政局卻很重要。也就是說,神龍政變就是一場聲東擊西的政治事件,其最重要的價值,並不在於李顯的上位,而是李旦集團提前在李顯一朝,佔據政壇制高點。

    可能有人會說,李旦當初自願放棄了太子之位,怎麼可能再站出來跟李顯較勁?是的,正是因為李旦對皇位不太感興趣,否則的話,神龍政變後上臺的一定不是李顯。李旦可以不關心皇位,但有一件事他必須關心:李顯會不會再度墮落到丟掉李唐江山?

    後來的事實證明,李旦的這個擔心不多餘,李顯一上臺,立刻冊封武氏為後,追封武氏的父親為王(當年李顯宣稱要把江山送給老丈人),又與武三思結為親家。這個結果導致,韋氏與武氏勾結,幾乎架空了李顯,韋氏差一點繼武則天之後,成為第二位女皇!

    李顯的“前科”,及軟弱的作風,讓李旦集團不得不對大唐的未來,產生深深的憂慮。如果再折騰一次,誰敢保證李唐還能恢復?

    所以,必須在李顯登基前,佈局好未來的政治格局,要讓以李旦為核心的政治團隊,提前佔據大唐的中樞要領。神龍政變恰恰可以起到這個效果,難度不大,還可掩蓋真相。

    應該說,李旦集團的目的達到了,正是靠著團隊作戰,他們與韋氏集團展開了為時五年的拉鋸戰。在犧牲了“五王”(張柬之等五人政變後被封王)等骨幹成員後,以李旦、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為核心,策劃的“唐隆政變”爆發,一舉剷除了韋氏集團,將李旦推上了皇位。

    假如沒有神龍政變,李顯在武則天駕崩後平靜地即位,李旦恐怕只能當個逍遙王,也不會存在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假如是那樣的話,有誰能阻止得了韋氏的勢力?

    最後可以說,神龍政變是由李旦在背後操盤的一場“一石二鳥”的大局,在這個劇中無論是武則天還是太子李顯都是“鳥”,最後真正獲益的只有他李旦。

  • 2 # 卓輝隨筆

    李顯復位與薛剛無關,是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聯合張柬之等五大臣和一批禁軍將領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誅殺了張易之 張宗昌兄弟,軟禁了病中的武則天,擁立中宗李顯復位,史稱神龍政變,與評書中所說完全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隋朝幾十萬人打不死突厥,為何李靖僅用一萬人就生俘頡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