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行偃1

    答:帥旗是古代戰爭中必備的旗幟,它代表著主帥在戰場上的位置。在戰鬥中,帥旗可以激勵己方士兵奮勇作戰;在撤退時,帥旗可以號令軍隊集結方向,防止盲目潰散。可以說,帥旗是整個軍隊的主心骨,對戰爭結果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從客觀上講,帥旗本身就具有一定戰鬥力。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將領岳飛、白起、霍去病和項羽等,他們的帥旗對敵軍有巨大的震懾作用。正因如此,帥旗也經常在兵法謀略中被使用。那麼,既然帥旗的作用如此巨大,那麼舉旗士兵肯定是眾矢之的了?

    原則上講確實如此。但實際上,有資格舉帥旗的並非普通士兵,而是數一數二的勇士。他一直緊緊跟隨在主帥身邊,攻擊帥旗就相當於直接攻擊主帥,精銳的近衛軍和護旗營都不是好惹的。如果連帥旗都被攻擊了,基本上意味著這場戰爭已經失敗了。

    後漢三國時期,為了防止牙門旗被大風吹斷,陳留太守帳下的領兵司馬就把牙門旗做得又高又大!風是吹不斷了,可是沒有人能舉起它?拿不動!這個時候有一位陳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過人,有大志氣節,性格任俠。他過來一隻手就把大旗舉了起來。司馬對他的才幹和力氣很是驚訝。

    (典韋單臂擎旗,與司馬趙寵等人)

    後來,陳留太守與典軍校尉聯手對抗當朝太師,這位大力士就投奔到了典軍校尉的帳下了。那展大旗就沒有人再能舉得動了……

  • 2 # 孤獨使者

    “帥旗”是代表一個國家軍隊的標誌,有一些大帥姓氏的軍旗也可以稱作為帥旗。

    一,如果發生了戰爭,國家在動員兵員對外征戰的時候,首先必須選出一位帶兵的將領,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將軍或者叫大元帥,選定以後開始落實兵員。

    這時候的大元帥就可以豎起帥旗,開始升帳點兵了,當然也要同時豎起王旗(代表自己國家的),這樣起碼讓對方知道你是哪國的軍隊。

    二,兩軍交戰時,“帥旗”的存在能夠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同樣有時也能夠對敵軍起到震懾的作用。譬如說,北宋時期的遼軍見到大宋這邊豎起的是“楊”字帥旗,就知道遇到的是精銳的楊家軍,鬥志就已經喪失了一半了,一旦開戰,可能會不戰而逃或者是無心戀戰了。

    三,當兩軍交戰處於白熱化時,這時是最考驗將士們戰鬥意志的時候了。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兩軍交戰到了最後關頭,一方的將士勇敢的衝到對方的陣前,砍斷了帥旗或者斬殺了大元帥,對方的軍心立刻大亂了,跑的跑,逃的逃,導致大敗。

    兩軍交戰中,“帥旗”一般豎立於大元帥的中軍中,有相當一部分護旗兵在護衛著,如果“帥旗”倒了,士兵們可能會認為敵軍已經攻入大營了,他們的元帥可能被殺或者被俘了,自己沒必要在做無畏的犧牲了。

    所以說,“帥旗”被吹倒幾乎是不可能在戰場上出現的,除非那些護旗兵小命不要了……

  • 3 # 真誠地看著你

    古代通訊不發達,由旗號(各種令旗和聲音)來指揮軍隊(特別是規模越大的會戰旗號的作用越大)。

    帥旗表示主帥的位置,是全軍發號施令的核心。帥旗折斷,如果是平時還好,重新樹立起來就行(只是寓意不好),如果是戰時,則很可能是指揮系統受到打擊,全軍指揮和士氣都會受到影響。(在冷兵器時代,斬將奪旗都是大功勞。斬將不用多說,奪旗就是奪取敵方指揮旗幟,而帥旗就是敵方最大的指揮旗幟。)

    帥旗很結實的,並不那麼容易折斷(所以,題主多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漢代學者屢屢把“挾書律”與秦朝的短命相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