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嶽頑石
-
2 # 四葉草愛國漫
大英雄狄青,是因為備受猜忌和擠壓,鬱鬱而終的。說起來,這是一個英雄的悲哀,也是一個朝代的悲哀。
狄青當初是和西夏作戰的,一開始並不顯貴,後因作戰勇猛,頗有大將之才,被韓琦和范仲淹提拔起來。宋仁宗欣賞狄青的能力,很重視狄青,先後升任步軍副都指揮使,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樞密副使。這些官職成就了狄青,也給狄青日後埋下隱患。因為自始至終,宋朝都重文輕武,皇帝和文官們總是各種貶低和陷害武將,要不然宋朝也不會積貧積弱,甚至到最後積重難返。
宋仁宗時,儂智高反叛,攻克邕(yong)州,又接連攻克九個州,包圍了廣州城。在地方武將毫無作為的時候,狄青主動請纓。宋仁宗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負責殲滅叛軍。他整肅軍紀,用計謀而一戰取勝。後班師回朝,被任命為樞密使,成為最高軍事長官。
朝中文官們以各種理由彈劾擠壓誣陷狄青,朝中猜忌不久之後達到了頂峰,狄青被罷官。他到陳州以後,朝廷還不放心,屢屢派人監視。狄青被謠言搞得惶惶不安,不到半年就發病鬱鬱而終,一代名將自此隕落。
狄青是在一個畸形的國家體制中死去的英雄,是在毫無政治野心而一心報國的情況下中被人中傷陷害而死去的戰士。記得小時候是看動畫片《大英雄狄青》長大的,深深地被他影響了,至今還記得令人熱血澎湃的主題曲。長大後,又學了歷史,知道了更多的細節,不禁在佩服的同時扼腕嘆息。
-
3 # 詩詞中的陽光雨露
狄青是北宋的一位名將,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戰鬥英雄。但是作為一名功臣, 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敬,最後落得了一個被“卸磨殺驢”的結局。狄青在京城擔任高官,做了樞密使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幹了四年,樞密使是一個很重要的職位,掌管著全國的軍政大權,狄青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具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還有著很高的威望,士兵們都對狄青讚賞有加。有朝廷的諫官不斷的對狄青發難,說狄青家的“狗生角,且數有光怪”,其實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後來有一次京師發大水,狄青將家搬到了相國寺居住,在佛殿上居住,老百姓對這件事情很有意見,輿論對狄青很不利。於是,處在不利境遇中的狄青被貶謫到了陳州擔任通判的職務,這個落差實在是太大了,相當於從高高在上的宰相到了最底層的職務,當了一個底層的官員而且還是副手,是可忍孰不可忍。沒有多長時間,一代英雄狄青就鬱鬱而終了。那麼,狄青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如何評價狄青的一生呢?
首先,狄青是一位寒門子弟,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狄青僅僅16歲的時候,他的哥哥因為和同鄉的人打架,狄青代替哥哥受到懲罰,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以後狄青就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狄青就是一位天生的軍人,他很勇猛,騎馬射箭都是狄青的專長,他從一名騎兵當起,漸漸地成長起來,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其次,狄青打了很多的勝仗,為朝廷立下了不朽的功勞。狄青在邊疆打仗的時候,經常親自當先鋒,他一馬當先,身先士卒,在四年作戰的時光裡,他先後打了25場的戰鬥,中亂箭就有8次,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安遠的戰鬥中,狄青受了很嚴重的傷,可是聽說西夏軍到了,挺身而出,士兵也受到了激勵,獲得了勝利。在戰場上拼殺的時候,狄青的形象很特殊,他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在敵軍中衝殺,西夏軍見到他都很害怕,望風而逃。狄青後來還平定了叛亂,報效了國家,得到了仁宗皇帝的嘉獎和提拔。
狄青得到了人們的高度評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將軍。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經常受到少數民族政權的侵略,在戰爭中經常戰敗,很多時候還要臣服,在這一點上來說很是屈辱。武將的地位並不高,文臣掌握重要的權力。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朝代,狄青就是茫茫夜色中一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天空,很是耀眼。因為狄青的出現,因為狄青的功勞,讓宋朝的政權得到了鞏固,讓人民安享了太平,狄青是值得人們尊敬的大英雄。
-
4 # 醉愛侃足球
大宋朝到了宋仁宗那一代幾乎已經成了太平盛世,因此當時著名的武將並沒有幾個,能被稱為名將的也就狄青和郭逵這兩個人。郭逵早年被皇帝猜忌但後來皇帝幡然悔悟給他加官進爵,相對來說狄青就沒有那麼幸運。他被貶陳州還時不時的被監視,最後也因口生毒瘡痛哭離世。那麼狄青的一生是怎樣的呢?他又是怎麼死的?
平定儂智高戰亂使威名遠揚狄青早年間只是邊關的一個小士兵,很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尹洙的賞識,不久後尹洙將他推薦給了韓琦和范仲淹。這三人像是他的伯樂一般,自從遇見他們三人他就像千里馬一樣不停的奔跑升遷,沒幾年他就坐上了副都指揮使的高位。然而當時天下太平,朝廷並沒有仗可以打,狄青一直閒賦在家。
直到皇佑二年廣西壯族地區首領儂智高謀反,他勢如破竹般的攻破邕州又順勢攻入廣州地區。朝廷派孫沔等人前去禦敵,然效果並不理想,諸將伐敵不利接連吃了幾個敗仗。就在宋仁宗萬分憂慮之時狄青站了出來,他自請前去禦敵。仁宗並沒有當即答應他的請求,激動不已的他發下誓言必定帶著敵軍首領的首級回朝,這時仁宗才答應了他的請求。
狄青也不負眾望,沒多久就大敗敵軍班師回朝。他到達戰場後先下令士兵們休整十天,而後在對方以為宋軍按兵不動時來了個突然襲擊。最終敵軍將領被逐個俘虜,失去的土地也被狄青一一收復。狄青一舉解決了困擾皇帝以及百官多時的難題,因此班師回朝後他得到了皇帝的嘉獎並得到了一套住宅。他也因為此戰威名遠揚,成了大宋朝為數不多的名將之一。
以謀略報皇恩得眾人敬佩狄青是宋仁宗愛將,因此仁宗對待他和常人有所不同。狄青南征之際仁宗就百般囑咐他要小心自己的飲食,身邊隨從也一定要用信得過的人。等狄青到了戰場仁宗還派遣使者飛馬傳信,說的就是讓他注意自身安全。對於皇帝對自己的這份關心以及愛護狄青也極盡所能的用自己的謀略進行回報。
儂智高戰亂剛開始的時候交趾國便傳出訊息說願意幫大宋降敵,仁宗聽到這樣的訊息十分高興便命餘靖帶著糧草以及銀錢到邕州等待他們大軍的到來。狄青知道這件事後立馬讓餘靖遠路返回不讓其向交趾借兵,而後他也上書告訴仁宗向外國借兵的弊端。他說現在邊境混亂,交趾國人又深不可測,如果二者聯合大宋必遭滅頂之災。
仁宗聽了他的建議之後思考了很久,但最後他還是答應了狄青的請求沒有向交趾國借兵。而後也有事實證明了狄青的顧慮並不是多餘,儂智高戰亂平定之後人們都十分佩服他的謀略。在這裡筆者以為狄青這是知恩圖報,他知道仁宗對待自己不薄便極盡所能的為仁宗出謀劃策,同時他這種深謀遠慮也使得眾人更加信服他。
功高震主最終被貶房州狄青忠肝義膽,為國家極盡所能,因此也得到了許多人的敬重。行軍打仗時他與士兵同吃同住,戰爭結束他默默退出將功勞推給副將,同僚遭遇貶謫而死他不顧流言蜚語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他們的家人,這樣的狄青是名義上的名將更是精神上的名將。然而他一心報國的那份忠心無疑有了功高蓋主的嫌疑,後來也得到了一些人的猜忌。
歐陽修曾上書宋仁宗請求他罷免狄青的官職,這時候的仁宗對歐陽修的奏摺置之不理。而後文彥博上書彈劾狄青,仁宗當即反駁說狄青忠心可鑑。然文彥博一句“太祖當初不也是周世宗的重臣”讓仁宗啞口無言。最後由於種種原因狄青被貶至房州,朝廷每隔半個月都會派人前去探望他。美名其曰探望實際上就是監視,在這種情況下不到半年狄青就口生毒瘡離世。
狄青因平定戰亂而被稱作名將,因功高震主而被貶職房州,但回過頭看他的一生又彷彿順風順水。前期的他有眾多伯樂賞識,打起仗來也得心應手。然而他的後半生一直在被“功高震主”四個字困擾,曾經的伯樂也變成了政治上的宿敵。這也許是歷史給這個人物開的大玩笑,亦或是悲情英雄註定要經受的人生宿命......
-
5 # 笑看風雲在際
武曲星狄青,武藝高強,精通騎馬射箭,戰場上英勇善戰,一般都是前鋒,但他文化不高,後來遇到范仲淹,老範讓他多讀書,還給他送了一本左氏春秋,狄青虛心接受,從此刻苦讀書,不僅讀完了春秋 ,還看了秦漢以來所有的兵法著作。他的軍事學識也是越來越豐富,後來名聲更大。
北宋當時是有兩顆星,一顆是文曲星包拯,另一個就是武曲星狄青。但兩人長相卻反了,文曲星包拯長了一副武將面孔 ,而武曲星狄青卻生了一幅文人面孔。跟兩人的職業完全不搭,因長相俊美的狄青到戰場害怕鎮不住敵軍,每次打仗時,狄青都會帶著面具出戰。
狄青早年是軍營的一名騎兵,在戰場上是浴血殺敵,奮勇向前,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漸漸得到朝廷的賞識和朝中大臣的認可。而後又得高人指點,軍事理論指揮突飛猛漲,在儂智高戰役中,不僅凸顯了狄青的勇猛,還有他出其不意的作戰計謀。在狄青的指揮下 ,宋軍大敗儂智高,平息了外族侵略。
再後來,狄青征戰沙場,屢建奇功,得到皇上寵愛 。朝廷就有些文官開始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本就有點懦弱的仁宗帝就罷免了狄青 ,把狄青流放到了外地。就這,那些文官還不罷休,繼續給皇上打小報告。狄青那會真的是又驚又氣憤,最後鬱鬱寡歡,悲憤而死。死後,仁宗帝才發現自己錯怪了良臣,賜予稱呼,國之“武曲星”。
回覆列表
謝邀。有人說,北宋有相無將,南宋有將無相,致使整個趙宋王朝不是缺鋅就是缺鈣,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中勉力維持,甚至卑躬屈膝,顏面掃地。想來這個說法也不無道理,北宋確實名相輩出,寇準、韓琦、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都是在歷史長河當中熠熠生輝的名相,但要說青史留名的武將,滿打滿算也只有狄青能拿的出手了。
北宋名將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山西人。狄青出身貧寒,在他16歲的時候,家中突逢變故,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狄青的哥哥與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狄青因此也早早開始了軍旅生涯,精通騎馬射擊。
寶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叛,宋廷下令選擇衛士戍邊,任命狄青為指揮使。當時前線的很多將領被西夏打怕了,一將無能,三軍受累,士氣低落,根本無法對西夏組織起有效的回擊。狄青與西夏作戰四年,大大小小打了二十多場戰鬥,每次都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身上中箭多達八次,攻陷多座城池。
由於狄青自幼面有刺字,所以他每逢衝鋒陷陣時,常披頭散髮,戴青銅面具,使他本來強大的攻擊力又多了幾分神秘的恐怖感,“面涅將軍”的美譽也由此得來。只要“面涅將軍”指揮的戰鬥,無一不勝,西夏軍視其為武曲星下凡,每每總是望風而逃,潰不成軍。
狄青在宋夏戰爭中的優異表現,使他逐漸在官場上嶄露頭角,當時的宰相范仲淹就對他頗為器重,多有提攜。范仲淹教狄青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從此改變志趣,終日埋頭苦讀,終於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官運亨通,一直做到了惠州團練使。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侵州擾府,氣焰囂張。狄青向宋仁宗主動請纓,要求率兵討伐叛賊。宋仁宗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之事,並親自擺酒為狄青壯行。
狄青到達前線,二話不說就先斬了不聽號令擅自出兵的將領,令三軍震動。宋軍此前的節節失利,使叛軍的氣焰更加囂張,以為宋軍不會很快進攻。狄青正是抓住了叛軍輕敵樂觀的心態,第二天便集結軍隊,一晝夜就越過了崑崙關,從歸仁鋪出來排兵佈陣。
出其不意,打了叛軍一個措手不及。叛軍出來迎敵,狄青的前鋒大將孫節被殺,叛軍士氣大振,狄青手下的將兵有些膽怯了。值此危急關頭,狄青手舉白旗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衝出,猶如天降神兵,狄青更是好比項羽在世,李存孝重生,殺的叛軍大敗虧輸。
這一戰,成功平定了叛賊,打出了大宋的天威,也奠定了狄青北宋武將一哥的地位。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更何況狄青處在防火防盜防武將的宋朝,趙匡胤賊怕賊惦記的心態,早已決定了武將在宋代的尷尬位置。
不過相比後來的岳飛,狄青的結局好多了,至少他遇到了一個好領導宋仁宗。狄青在軍中威望很高,深受士卒的擁戴,朝廷很多官員出於各種不同的目的多次向狄青發難,稱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將其調出京師以便保全其聲譽,宋仁宗均未理會。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離京出判陳州。第二年,狄青嘴生毒瘡,不久便抑鬱而終。宋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