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強大的我們

    蝗災是世界性的災變。 而且源遠流長。中國最古老《詩經》中就有記載蝗災。 中國歷史上多次遭遇蝗災。受災區多在於河北,河南。山東三個地方。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也有蝗災的記錄。最嚴重時可能遍佈整個黃土高原。我們知道蝗災最受影響的是勞動人民。嗷峒人民辛辛苦苦種來的糧食全部被蝗災消滅的一乾二淨。

    鄧雲特的《中國救荒史》終統計。秦漢的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一次。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蝗蟲又被稱為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有個蝗總科地球上約有1萬種昆蟲屬於蝗總科,而最廣泛分佈的是飛蝗,這種昆蟲是危害最大的。其實蝗災的發生,是與氣候跟地形有一定的關係的。

    首先必須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這是蝗蟲最喜歡的生活環境。其次會有河水旱澇的發生。這也會促使蝗蟲快速增長,因此在平原跟丘陵地帶。土地相對溼潤,氣候較高,土地資源較好,為蝗蟲的生長提供了非常好的生長環境。所以說對抗蝗蟲,最主要的方法還是保護環境。不讓蝗蟲有增長的機會。像最近出現的蝗災。也是與氣候有關係。我相信只要我們人類能齊心協力。一定能解決蝗災的。哦,對了,其實蝗蟲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非常美味。希望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 2 # 春泥百草生

    古代,蝗災就是天災,這個災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

    據統計,僅1128-1855 年,位於黃淮平原的徐州地區發生的蝗災就達66 次。黃淮平原農業區成為重蝗災區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古代基本上二到三年就會爆發一次蝗災真是太令人頭疼。尤其是古代科技落後,所以更是拿這害蟲沒有辦法。

    地震、洪水、乾旱屬於偶發災害,但蝗災屬於頻發天災

    平均兩到三年就爆發一次。

    有一種說法,叫作大旱之後必有蝗災。蝗蟲喜歡乾旱的環境,特別是湖水或者河水乾涸後,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為蝗蟲的最佳繁殖地。

    古代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

    基本上是屬於靠老天爺吃飯,所以像蝗災這種自然災害對於農業的破壞力很強。

    對於危害如此之深的蝗災,古代朝廷和百姓就沒有什麼有效措施,予以防治嗎?有,當然有,但收效甚微。

    古時迷信思想普遍而嚴重

    很多人認為發生蝗災是上天對人類懲罰,要想免除懲罰,就要建造蝗神廟,不時加以祭祀禱告,而不是積極去捕蝗、殺蝗、防蝗。

    蝗蟲爆發之時,遮天蔽日,猶如黑雲壓境,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古代農民,拿這種天災毫無辦法,只能望蝗興嘆!

  • 3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

    蝗蟲喜歡乾旱,一旦哪裡發生了乾旱第二年發生蝗災的機率就會變得非常的高。中國古代爆發蝗災的地方主要有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

    古代人民應對的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改變蝗蟲的棲息地、減少種植蝗蟲愛吃的農作物、人工捕捉、用火焚燒驅逐等。

    蝗災的由來

    只要有農作物的地方就有蝗蟲的存在,但是蝗蟲成災的的主要原因還是地質的問題。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

    這是查閱的一些關於蝗蟲成災的原因。一旦地質適合蝗蟲生存,蝗蟲當年就會有很大的機率遭受蝗災的侵害。

    古代人民的智慧

    古代雖然不及現代的科技發達,但古代人的智慧是不可磨滅的。在古代平均五六年就會產生不同影響蝗災,百姓多是採取人工捕捉、用火焚燒、改變蝗蟲生存的條件、種植蝗蟲不愛吃的作物等方法減小蝗蟲帶來的損失。

    古代人興修水利影響蝗蟲的存活條件,蝗蟲喜愛乾旱的的環境。古代人興修水利灌溉農作物,增加土壤中水分影響蝗蟲產卵的成活率,這就可以減少蝗災的發生率。

    種植蝗蟲不吃的農作物。減少蝗蟲的食物源,即使發生蝗災,也可以減少農作物被破壞,不至於發生顆粒無收的情況。

    總結:古代不及現代發達,但是古代人的智慧也是不可否定的。災害面前我們應該用智慧來面對,不要用蠻力來對待。

  • 4 # 小白i分享

    中國蝗蟲常年發生面積2.8億畝次左右,分佈在20個省(區、市)的1100多個縣(市、區、旗、團場)。其中,飛蝗(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常年發生3000萬畝次左右,總體發生平穩,但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四川、新疆等常發區和吉林、黑龍江等偶發高密度蝗群危害仍時有發生。北方農牧交錯區土蝗(除飛蝗以外其它蝗蟲種類的統稱,下同)常年發生7000萬畝次左右,河北、山西、內蒙古、新疆等部分地區時常出現大量土蝗由草灘地向農田遷移,造成集中危害現象。草原蝗蟲常年發生1.8億畝次左右,內蒙古、新疆等地區連續多年大面積發生,危害草原植被。同時,與中國毗鄰的哈薩克、蒙古、俄羅斯等國家時有蝗蟲遷入中國邊境地區危害,對農牧業生產安全乃至社會穩定構成威脅。

    在中國的古書上往往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與說法《詩經》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佈,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古代對蝗蟲認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說法,又有“蝗魚(蝦)互化”之說,如:宋代陸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潘自牧的《記纂淵海》:“有蝗化為魚蝦”。李昉《太平御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李蘇《見物》記載:“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

    由此可見,古人多以迷信的方式,認為蟲災是神靈的降罰,往往採用消極的方法來應對蝗蟲災害。但是人們還是總結出一些積極的防治辦法,在明清時期,就出現了不少影響深遠的治蝗類農書,在蝗蟲習性、蝗災發生規律、除蝗技術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學認識和總結。如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透過對明代以前蝗災的統計、分析,得出有關古代蝗災發生季節和滋生地的正確認識,成為中國古代蝗災研究的傑出成就。

    進入20世紀後,伴隨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來自不同專業的學者們投身於中國曆代蝗災與治蝗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如吳福禎、陳家祥、鄒鍾琳等人,在進行現代蝗蟲的分類與分佈、蝗蟲生活史與生活習性的觀察、飛蝗的預測及防治工作的同時,也把研究的觸角伸到蝗史資料,以期對蝗災發生有個縱深的認識。

    直到現在,我們對蝗蟲的防治有了質的提升,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人民空軍成立的滅蟲大隊,到現在的無人機精準噴藥殺蟲,再到網際網路的精確監控,蟲災已在中國成為了一個過去式,不在是主要的自然災害,再加之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斷,非洲蝗蟲對中國的影響也微乎其微,但是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要防微杜漸,對蝗蟲災害保持警惕性!

  • 5 # 五億經驗123

    唐朝末年唐僖宗統治期間,那時的蝗災十分嚴重,蝗蟲席捲整個黃河流域,它們所到之處,遮天蔽日,農民的莊稼毀於一旦,顆粒無收。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以及藩鎮割據之後已經奄奄一息,這次蝗災更是雪上加霜,爆發了以王仙芝和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昔日的世界強國大唐帝國徹底崩潰。

  • 6 # 小林讀史

    蝗蟲作為危害農業的害蟲自古以來就早有耳聞,其實它也不是什麼罕見的物種,草地裡就有很多,也叫蚱蜢。田地裡也有蚱蜢,只不過沒有危害四方而已,它們只有在特殊的環境中才能串通一氣興風作浪,這和一方的地理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乾旱的環境比較適合蝗蟲的繁殖增長,蝗蟲是個繁殖能力超強的物種,在乾燥裸露的土壤裡,每平方米的土壤就可以產下四五千個卵塊,聽起來頭皮有沒有發麻?所以一方氣候裡如果不下雨,氣候乾燥土壤含水量又低,或者湖泊河水面積的縮小,就更給蝗蟲提供良好的繁殖地。再加上現在全球溫度普遍升高,更縮短了蝗蟲越冬的時間。雖然它們的天敵也比較多,可是像鳥類蟲獸都不喜歡在乾旱的環境中生存,無疑又給蝗蟲創造生存的條件。蝗蟲增多氾濫成災就會發生蝗災,它們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對農作物以及畜牧業都造成極大的危害。像小麥、玉米、高粱等多種農作物都是它們攻擊的物件,不過好在今天水利設施以及科學技術比較發達,除了涵養水土以外還可以透過殺蟲劑治理蝗蟲。但在古代就沒有這些先進的手段,那他們是如何保護自己的莊稼呢?早在《詩經》裡就有這麼一個說法,就是蝗蟲成災,危害百姓的莊稼,人們用火去消滅它們。在古代人們由於不明白蝗災現象,總是覺得大量的蝗蟲是上天派來懲罰他們的神蟲,肯定是由於他們做的不對惹怒上天才遭此浩劫。於是燒香跪拜祈求神靈,當然是沒有用的,我們要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早在唐玄宗時期就曾發生過蝗災,身為一方宰相的姚崇主動請求去治理,無奈唐玄宗怕治理不善影響自己的形象就拒絕了他的請求。不過姚崇比較堅定說如果治理不好自己就告老還鄉,治理得當就是你唐玄宗的功勞,這樣皇帝當然應允了。姚崇帶領當地百姓晚上開展殺蟲攻略,首先他們在田地旁邊挖坑,並在周圍引火,由於夜間蟲子都喜歡飛往亮處,大量的蝗蟲就撲火被消滅了,他們把殺死的蝗蟲就地掩埋,剷除後患就這樣把當地的蝗災給治理好了。到了宋朝的時候,人們開始用鏟卵除根的方法對付蝗蟲。人們會在地裡找到蝗蟲的老巢,用挖土斷根的方法去消滅它們,這樣做很累不說,有時候還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後來有人用陳醋混合液和百部草濃汁來殺死蟲卵,這大概就是原始農藥的雛形吧!還是元朝的人意識比較先進,他們超前的意識到,蝗蟲多滋生在乾涸的土裡,像水草豐茂的地方就很少有蝗蟲的繁殖,因此好好的治理環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蝗蟲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問題。到了現代隨著全球溫度的上升,植被覆蓋率的減少,蝗蟲又開始爆發性的作亂,比如現在非洲面臨蝗災問題更是造成今年農作物10億的損失,而蝗蟲也有往亞洲蔓延的趨勢。任何物種的爆發都不是隨機行成的,保護環境節能減排才是我們當下應做的任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清時期,僧格林沁是滿清八旗子弟最後一道屏障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