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結果都差不多,無論是趙國現任國君繼續在位,還是公子章逆襲成功,趙武靈王都免不了靠邊站的命運!

    權力的誘惑是無窮的,而能夠執掌一國最高權力更加如此。假如趙武靈王沒有主動放棄最高權力,為了擺脫俗務專心對付秦國而甘居幕後去做主父,又怎麼會陷自己於死地?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所事無成!故而自古以來對掌權者來說,名位就等同於權力,權力也只有依附於名位才能存在!因此主父的悲劇就是因其在放棄了名正言順的趙王之位後,卻仍然想要左右趙國政治局面,甚至還想要分裂趙國為二,讓長子次子分別掌權而造成的。

    作為一個父親,主父當然不希望看到骨肉相殘的局面,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採取過於情緒化也不理智的應對之策,並不是一個成熟政治家應有的抉擇。

    所以在主父決心分裂趙國之時,便已經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局!而這種結局並不會隨著公子章的逆襲成功,便可以有不同的結果——試想一下:如果公子章真的統治了趙國,難道就能夠容忍主父對其指手劃腳嗎?

  • 2 # 無憂歷史

    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所以不管是趙惠文王殺掉公子章還是公子章弒君篡位成功,趙武靈王均沒有好下場,因為是他自己釀下這個苦果。趙武靈王不論哪個兒子在位,均不得善終有以下幾點理由。

    1.以私愛而廢長立幼。春秋戰國時期,君位交接本來就是國之重事,有多少大國強國因為君權傳遞時發生內亂叛亂而衰敗,趙武靈王趙雍因為對吳娃私愛而及其所生幼子趙何,要立趙何為儲君,原本應該繼位的長子公子章自然心有怨恨,對父王也必然心生嫌隙。

    2.別出心裁壯年退位。趙武靈王真是思維超前,想法奇妙,從“胡服騎射”就知道這不是遵循守舊的人,他為了讓年幼的繼承人趙何不至於在自己死後發生動亂,提前讓君位於兒子趙何,自稱為“主父”,攝國政,讓自己得力親信大臣肥義去輔佐,此舉不能說不好,可就在趙王趙何年齡愈長,群臣效忠,主父趙雍權柄漸失,讓依舊身強力壯的趙雍內心不是滋味。

    3.分封國土重奪君權。說到趙雍不忍大權旁落,想起廢太子章,回想起太子章並無大錯,被廢掉後也無出格舉動,趙雍同情心氾濫,又奇思妙想想讓分趙國領土代地給大兒子趙章,立為代王,自己居兩王之上。此想法一出得到朝中大臣一致反對,說白了,這就是分裂國土,可惜趙雍被私慾矇蔽雙眼,又被趙章花言巧語欺騙,一意孤行。

    4.無力把控慘遭毒手。趙王趙何繼位四年,王權逐漸鞏固,宗室趙豹、公子成,大臣肥義、李兌等都已經團結在趙王身邊,隨時準備應對,趙章假意主父領召趙王何到主父宮,意圖謀害,這肯定是得到主父默許,為了權勢,不近親情,對自己的兒子和弟弟,皆可如此,假如趙何入宮被刺,趙章也要面對趙何臣下的圍攻,可能武靈王一脈斷絕,及時成功,趙章心狠手辣,為了權力可以殺掉自己弟弟,會甘心把王位交換給父親嗎?結局不會太多變化。

    綜上所述,趙武靈王的後果是自己種種作為釀的的惡果,只能自己承擔。

  • 3 # 公元前

    公子章比公子何年長十歲左右,性格強悍,身體健壯,很有可能成為趙國未來的君主,也深受趙武靈王的喜愛。趙武靈王攻伐中山時,曾將統率中軍的重任交給公子章,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指揮下,公子章確實取得了赫赫戰功。但只因為趙武靈王對吳娃的寵愛,而廢掉了公子章。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將趙國軍事推向頂峰的君主,不過他幹了一件致命的事情,也就是先廢除了公子章又立公子何當儲君,之後又想立公子章,還想分裂趙國,讓公子章自立為王,結果導致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被餓死在了沙丘宮,這些事情在《史記》立記載的非常詳細。

    趙武靈王最後想要重新立公子章當儲君,不僅僅是出於對於公子章的愧疚,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他發現公子何完全不具備一個君主的大局觀。

    本來趙武靈王是不用被餓死的,但是他在殺了公子章之後,李兌對他說:“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說出這些話之後李兌感到自己的未來一片茫然,隨後當著趙武靈王的面將自己的兒子殺死,但這樣仍然難保自己不會被清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圍宮餓死了趙武靈王。但是在動亂之後,原本有一個人比李兌更適合善後,這個人就是肥義,他是保守派、改革派都尊重的人,對趙武靈王是忠心耿耿,但是肥義一死,李兌就教唆公子成叛亂,如果肥義在的話,斷然不會出現趙武靈王被餓死的下場,可惜,在之前公子章發動的叛亂中肥義被亂箭射死,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隨被殺。其實肥義是完全可以避免被殺,當初李兌就提醒過他一定要小心公子章和田不禮,但因為他忠心趙武靈王,在預料到公子章有可能叛變之後,告訴趙王的護衛將領信期,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先以身當之,無故而王乃入。結果肥義真的替趙武靈王擋了一箭,肥義死後,也就沒人敢救趙武靈王了。

    當時趙何已經當了四年的趙王了,無論從威信還是實力都已經遠超趙章。其實任何一個政權的形成都不會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到了進退時刻那就不是一個人的進退,很可能是生死貴賤的關鍵點。顯然趙國的重臣還是看得非常明白的,他們知道趙武靈王必定不會有好下場,所以在他為難之際根本沒有人會救他。

  • 4 # 美劇魔法屋

    沙丘政變,導致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餓死在了沙丘宮,《史記》記載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可嘆一代雄主淪落到掏鳥窩過活。

    這裡還是要趙武靈王說句公道話的,他想要廢掉已經成為趙王的公子何,不僅僅是出於對於公子章的愧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趙主父外出遊方的時候,正值秦楚交戰,楚王被迫來到趙國求助結果被公子何趕出去了,趙武靈王透過這件事才想廢他的,因為公子何缺乏一個君主的大局觀。

    話說回來,當時趙武靈王被圍了3個月,就算訊息在封鎖,相比軍中流傳出趙武靈王被圍的訊息,但是為何沒有一人前往相救呢?按理說,趙武靈王常年帶兵,應該在軍中有威信,有軍權,軍權就是控制政權的手段,趙主父確實放棄政權,不像後代太上皇,還在實際控制著軍政大全,但是他也許不想殺那個兒子,沒做好軍事政變的準備,就像李淵和太子被李世民殺掉一樣。他自以為穩操勝券,想怎麼做都是他能決定的。結果被更狠地殺了。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趙武靈王已經提前讓位了,趙惠文王已經是趙國法理上的君主,這件事的性質就變成了因為趙武靈王已經不是趙國的君主,沙丘宮事件正確的解讀應該是趙惠文王的父親保護企圖弒君的叛賊,而趙惠文王當時沒有連他一起誅殺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父親(這殺父弒君的罪名太重),其二地位太高(殺了容易動搖國本),總之從法理上看,沒有人敢於在這麼敏感的時刻去救趙武靈王。

    眾臣們也是各懷鬼胎,各謀私利,都期待在新君尚幼時鞏固自己家族的地位。有沒有想複製“三家分晉"的人,也難說啊,更何況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一系列軍事改革,還有一大批武將反對呢。所以說趙武靈王雖然名義上把持著全國軍政,但是沒有政權的軍權是無水之木。你不當大王了,跟著你混不能讓自己職位提升,你覺得手下不會有異心?人們都願意跟著沒當上王的王子混,因為將來可能從龍之功,跟著退休人員有啥前途?

  • 5 # 昨天即歷史

    一、趙武靈王再登王位。趙武靈王第一位夫人生太子章後不幸去世,後娶一個美女吳娃,得子名何,沒幾年吳娃病逝,趙武靈王很悲痛,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突然宣佈廢太子章而傳位於幼子何(即趙惠文王)。並讓曾經輔佐自己站穩王位的國相肥義扶助趙何。天賦聰敏的趙何在肥義教導下進步很快,勢力日益坐大。曾經威震天下,此時尚不滿50歲的趙武靈王心中不免有失落感。對廢太子章也心懷愧疚,於是公元前295年打算把趙國最北面的代郡分封給公子章,一國之內,兩王並列。自己從而做父王駕馭二王勢力重掌朝政。從以上分析推測,如果公子章在沙丘政變成功殺掉公子何以後沒什麼想法,趙武靈王又能掌控住軍權,穩住局面,那麼只要趙武靈王想再登趙國王位是不難的。這對他來說也是最好的結局了。

    二、讓政變成功者公子章做趙王,自己仍做與政變前一樣的主父太上皇。這個結局從趙武靈王本心來預測,可能性不大,這次沙丘之變的始作俑者就是他,先是違規廢太子章而傳位於幼兒何,後又欲將趙國一分為二,自己把原本穩定的趙國搞得人心思亂。前一個動作可以理解為想念吳娃而報答她,後又感覺失落,後悔一時衝動。後面欲將趙國一分為二就不單是為了彌補對廢太子章的愧疚了,應該有自己的權力慾在裡面作祟。所以這第二種讓趙武靈王在佔棋局優勢的情況下再安心讓出王位的結局怕是不可能。

    三、第三種結局是政變後趙武靈王同樣也會死於非命。這種結局在三種假設的結局中可能性最大。想理解這一點就要分析下廢太子趙章的性格和實力了。首先,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尚不足50歲,推測公子章此時約20一30歲之間。正值青春年少,敢想敢幹的年齡。其次,敢於謀劃政變並付諸實施領兵攻擊當時法律意義上的國王趙何,可見也是狠人一個。再者,公子何即趙惠文王的支持者趙成、李兌圍攻沙丘宮,懼怕趙武靈王秋後算帳,可以說在公子何的默許下困死了趙武靈王。那麼假設公子章政變成功,他手下的支持者很大機率也會有這種考慮。支援一個兒子殺掉另一個兒子,事後趙武靈王如果有想法,這些直接功手的政變支持者很難善終。綜合以上三點推測,假設公子章政變成功,乘勝擁兵照樣圍困沙丘宮,趙武靈王在宮延權力爭奪中仍會困餓而死。歷史上太多的父子間皇權爭奪已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我對提問的回答就是這樣了,當或不當,權作一樂。

  • 6 # caniforget999

    沙丘之變,公子章如果成功,趙武靈王很大機率還是做他的主父(即太上皇),平平安安地過完餘生,而不是被餓死在沙丘宮裡。

    趙武靈王是三家分晉後,趙國第六位國君。武靈王在位期間,攻滅中山國,北逐林胡、樓煩,擴大趙國的地盤。又行胡服騎射,令趙軍的戰鬥力大增,是戰國中期一位有為之君。

    可是武靈王犯了一個歷代君王都很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立儲不慎。

    武靈王長子章有勇力,滅中山國時曾為趙軍的中軍統帥,應該是繼承人的很好人選。可是武靈王喜愛妃子吳娃,愛屋及烏,把吳娃的兒子公子何立為王子。公元前299年,武靈王讓位於公子何,是為趙惠文王,武靈王退位,自稱“主父”,當起了太上皇。

    公子章沒被立為王子,本身就心中不平。主父又安排“忍殺而驕“的田不禮做公子章的相,這兩人湊在一起,動了政變奪權的野心。公元前295年,武靈王偷看群臣朝拜惠文王,看到公子章也向惠文王行禮,感到哥哥屈從於弟弟之下,於心不忍,竟然打算把趙國的北部分出一個代國,立公子章為代王。這件事當然遭到群臣的反對而作罷,但是表現出兩點:一是武靈王內心有扶持公子章的意願,二是公子章知道武靈王會在某種程度上支援自己。於是加快了政變的步伐。

    就在當年,公子章趁武靈王和惠文王同遊於沙丘,發動叛亂,假傳武靈王旨意,叫群臣去沙丘宮覲見。主政大臣肥義先入沙丘宮,被殺。隨後公子章的部下高信引兵攻擊惠文王。而支援惠文王的公子成率軍勤王,擊敗了公子章的部隊,殺田不禮。公子章躲入武靈王居住的沙丘宮。公子成包圍了沙丘宮,公子章被迫自殺。公子成擔心解除沙丘宮的包圍,武靈王會利用其在趙國的威望對自己不利,乾脆繼續包圍沙丘宮,逼出宮中的衛士和侍者,把武靈王一個人困在沙丘宮裡三個月之久,活活把武靈王餓死了!這就是沙丘之變。

    從政變的過程來看,公子章只攻擊了惠文王,沒有攻擊武靈王,戰敗後甚至逃到武靈王的宮殿裡躲藏,顯然是希望武靈王能保護自己,沒成想公子成還要狠。這兩點細節說明公子章的叛亂,武靈王很可能事先知道,並且不反對公子章叛亂。所以一旦公子章政變成功,肯定不會為難武靈王,繼續讓他做主父。

  • 7 # 煮酒聽史

    沙丘之變,是趙武靈王和其子趙惠文王為了奪權而展開的一次宮廷政變。這一次政變之中,公子章被殺,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而趙惠文王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如果反過來,在這一次宮廷政變中,趙惠文王失敗,趙武靈王成功了,那麼公子章能夠如願登上王位嗎?

    應該是不能的。沙丘之變,其本質是趙武靈王在退居主父後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趙惠文王束縛,才進行的一次政變。公子章只是趙武靈王奪權的藉口罷了。如果真的像我們假設的這樣,趙武靈王奪權成功了,那麼大機率是趙武靈王繼續為王,而公公子章為太子。因為當時的趙武靈王正值壯年。至於公子章最後能不能順利登上王位,就不得而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人的觀念變化最大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