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老師xixi
-
2 # 披瀾讀史
在我們討論清代人口增長問題的時候,需要注意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清朝人口的總數之巨,遠超我國的歷代王朝,而且,其人口的增長速度和持續時間也並非歷代王朝可比。
在這一前提下,將清代人口增長完全歸結於某一項技術的應用或者某一種政策的施行,其實是有失偏頗的。像人痘接種法和達原飲這類防止疫病的技術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瘟疫對人口的負面影響,然而我們卻依然要注意,對於歷代王朝而言,真正影響其人口總量的天花板的,並不僅僅只有這一點。
下面,筆者就自己的看法進行論述。
一、清代人口的總數及增長特點自滿清入關一來,清朝總人口數一直處於一種直線攀升的狀態。這種狀態本身並不稀奇,要知道,明清鼎革之際的戰亂,對於中國各地民生的破壞極為慘烈。在這種狀態下,一旦社會進入相對穩定的態勢,人口的爆發性增長並不稀奇。譬如從秦末亂世中建立起的漢朝,於南北朝割據時代統一的隋唐,乃至宋元明三代,其建國之初,皇朝於十室九空的戰亂中建立,初代帝王十年生聚,總會使人口增長。
不過,清朝的人口增長速度卻令人咋舌。自順治朝以來,清朝的統治就趨於穩定,到了康熙時期,其人口就開始逐步恢復到明代巔峰時期。
而這種增長速度,到了18世紀的乾隆統治期間,也未曾放緩,截止公元1741年(即乾隆6年),全國總人口已達1億4千萬。注意,這還僅僅只是登記在冊的人口數量,若是算上歷朝歷代均無法避免的“黑戶”,這一數量很有可能會突破1.6億。
而在這之後,清代人口數量繼續保持百分之二的增速,於乾隆27年、乾隆55年分別突破2億、3億大關。所謂康乾盛世,就有著這種人口紅利的因素在內。
然而,這種增長態勢並未因盛世的到來而消退,直到道光年間,中國的人口已經到達4億。這邊底定了近代中國人口總數的基礎。
可以看出,在清代,人口的增長並未如往昔朝代一般停留在1億大關,甚至可以說,直到其數目到達4億,若有若無的條件桎梏才最終出現,而此時,已經到了清朝的中後期。
二、清代人口爆發性增長的原因1、“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國策
從上述的資料可以看出,清代人口的爆發性增長始於康熙朝。這是因為,自康熙元年起,康熙皇帝就定下了“與民休息”的政策基調。
為此,康熙皇帝曾經多次下旨免除天下賦稅錢糧,根據統計,整個康熙時期,全國共免減錢糧賦稅“共萬萬兩有餘”(《清聖祖實錄》)。而到了康熙晚年,這項政策還再次被確立為永世之政,“嗣後滋生戶口,毋庸更出丁鈔”,這意味著,在康熙51年下達這封詔喻後,清朝許諾不再對多餘的人口增加賦稅。
於是,那些曾經隱匿戶籍的“黑戶”紛紛重新入籍,從這點來說,康熙年間增加的人口中,除了部分新生兒童以外,還有不少是之前的逃戶。
而除了減少錢糧的壓力外,為了防止清代出現前朝貴族、士大夫圈地擾民之弊政,康熙帝還曾經多次下令禁止圈地,並將皇室土地交由民夫耕種,此類田地被稱之為“更名田”。可見,其所屬已經由皇室轉化為農民個人。
可以說,清朝康熙年間對於賦稅制度的改革和對於圈地運動的制止,對於人口的增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2、玉米、番薯、馬鈴薯等新大陸作物的傳入
在清代之前,為了獲得足以供給新增人口的糧食,統治者最為主要的策略是開墾耕地,以此來減少日益增多的人口負擔。
在清代,這種政策自然是一種基本國策。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當時的墾荒規模就會發現,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雖然出於上述目的在境內進行了大規模墾荒活動,甚至在邊疆地區需找耕地開發,但是清代的耕地面積增速卻並未如人口增速一般呈爆發性增長。尤其是在康熙晚期,清代的墾荒開發已經進行到了極致,但是,相對於已經達到明朝巔峰時期的人口來說,這樣的增量依舊顯得杯水車薪。
這種增幅並未因人均耕地的相對減少而放緩,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耕地的單位畝產量開始增加,蕃薯、玉米、馬鈴薯這類“不與五穀爭地”的食物開始由美洲引入中國。
以番薯為例,《甘薯疏》中曾盛讚其“畝收數十石”,相較於沒有化肥等技術支撐下,僅有一石或數石收穫就幾乎是邀天之幸的傳統作物來說,甘薯(即番薯)的畝產量,幾乎是質的飛躍。
當然,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這些誇讚之說不乏溢美之詞,比如《三省邊防備覽》就誇張的說玉米的產量為“種一收千”。但是這些作物對於單位畝產的提高是不爭的事實。
更重要的是,類似玉米之類的作物,由於本身耐旱高產的特點,一些土地貧瘠的地區也可大量種植。對此,各地官員及農民在長期的實踐中也深有體會:“川陝兩湖凡山田皆種之(玉米),俗呼包穀,山農之糧,視其豐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清代的耕地壓力,併為清朝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質保障。
3、新增的防疫手段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疫病造成的損害,有時要遠遠高於戰爭帶來的影響。三國時期,中國的人口之所以劇烈減少至漢末的一成左右,除了頻繁的戰爭導致的民生凋敝外,也與當時在中國屢屢爆發的疫病有關。而在歐洲,曾經屢次肆虐的黑死病更是幾乎奪取全歐洲盡三分之一的人口。
有一點更是至關重要,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該地區爆發疫病的機率便會激增,從這點上來說,疫病是古代社會人口無法進一步增加的天花板之一。
而明末清初之際,人痘接種法這種預防天花的重要防疫手段開始流行起來,自此之後,除了隔離病人聽之任之以外,更加積極主動的防疫之法終於得到人們的重視。這種長期危害人類生命的傳染病也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
而相比之下,達原飲同樣是一種有助於抑制對應疫病的防治手段,而檳榔、草果、甘草等藥,也並非難得之物,這種廉價、易得的防疫藥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清代的人口總量。
三、結語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清代人口的爆發性增長和史無前例的總數,是由種種原因共同產生和維持的,與其說它是某一項政策或者某一種技術進步獨立促成,多種因素的共同合力似乎才更加具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聖祖實錄》
2、《農政全書校釋》
3、《中國食物史研究.》
4、《論攤丁入地》
-
3 # 葉飄刀
主要是土豆、紅薯和玉米
其實人口暴增,和種痘法關係不大,種痘法只是降低了死亡率,但無法提高總人數,因為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就算不得病也會被餓死。
清朝人口暴增的關鍵是,土豆、紅薯、玉米的大面積推廣,甚至可以說就是這三種農作物成就了康乾盛世。
改土歸流,從春秋戰國就開始了,一直到雍正才完成。
難道雍正超過歷朝歷代所有明君。其實不是。
只是以前少數民族在的山地,不適合種水稻小麥,又易守難攻,打下來不划算。
但隨著玉米、土豆、紅薯的推廣,這些山地也變成了很好的土地,適合這三種作物的生長。土地增值了,自然有拿下的價值。於是改土歸流就完成了。
-
4 # 道法自然4854
清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人口最多的一個封建王朝,人口達到了好幾億之眾。人口為何增加那麼多,我覺得主要原因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
一、社會方面: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清初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人口增長.( 清前期自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 年) 平定了三藩叛亂後,直到嘉慶元年( 17% 年) 為止,內地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社會動亂,這為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提供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
二、政策方面(一)賦役制度重要改革是重要原因.1、茲生人丁,永不加賦.康熙朝始除人頭稅,規定,“茲生人丁,永不加賦”,人民就大膽地生子女而不擔心因此多交稅.2、攤丁入畝的推行.雍正實行的“攤丁入畝”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全國人口在10年內淨增一倍,人口從康熙末年的7千萬增加到乾隆初年的1億5千萬;(二)對全國人口統計範圍的擴大是清朝人口增長原因之一.(清朝對全國的有效管轄領域在我國曆代王朝中是最大的,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 儘管它的版圖面積不是最大的) ,因此人口統計範圍也是最大的.清朝把人口分為邊民和腹民,”皆隸於所在的府、廳、州、縣.凡民,男曰丁,女曰口·一腹民計以丁口,邊民計以戶.蓋番、回、黎、苗、瑤、夷人等,久經向化,皆按丁口編人民數“,腹民即為內地人民,包括番( 藏) 、回、黎、苗、瑤、夷等很多所謂久經向化的少數民族.對這些少數民族人口的統計,表明清朝人口統計範圍已遠遠超過之前歷代王朝.)
三、經濟方面(一)生產力發展和清初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是清朝人口增長最根本的原因.( 從鐵器、牛耕在農業上的使用、推廣到大部分生產部門普遍使用鐵器,從黃河流域開發到長江流域開發以至經濟重心南移,從單季稻的生產到雙季稻的推廣乃至部分南方地區三季稻的栽培再到經濟農作物的大量種植,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傳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二)戰後恢復經濟的措施.( 在內地和邊疆大規模推行墾田措施、興修水利等.)(三)食物結構的改善有利於人口增長.(由國外引進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斷推廣種植,使不宜生長稻麥的貧瘠土地得到利用,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有利於養活眾多人口,為人口增加創造了條件.)
人痘接種法和達原飲的發明使感染天花和鼠疫的死亡人數極大降低,為人口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並不能作為清朝人口暴漲的主要條件和首要條件。
綜上所述,清朝人口的暴漲主要得益於高產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和賦稅政策的調整。
-
5 # 星輝650
種痘,
引進山藥,玉米都有關係,
清代引進了多種高產農作物,
發明了發展了掛麵,粉條,這些糧食的儲存做法。
山藥澱粉土豆澱粉山藥窖,在清代出現並得到發展推廣
回覆列表
多少肯定還是有些關係的,清朝的農業、科學、醫療的發展,實際上都是基於明代成果的基礎上。清朝人口暴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我簡單的說一下。
一、新農作物和農耕技術的發展紅薯、玉米和番薯(土豆),雖然明朝中期就已經引進中國,卻還為全面普及,明王朝已經滅亡,到了清王朝,除了傳統的水稻小麥的種植外,紅薯和番薯也開始普及,加上農耕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無論這麼說,農作物的產量和人口的數量一定是成正比,因此清朝的農作物產量可以養活那麼多人,也有能力養活,這是清朝人口增長的原因之一。
二、清王朝的政策在清朝之前,土地稅和丁稅延續了一千多年,土地稅即按照土地面積來收取,丁稅即“人頭稅”,按人口數量來收稅。這樣的政策導致了地主豪強地多人少,納稅也少,農民百姓地少人多,卻納稅多。
康熙時期,康熙下詔:“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也就是說從康熙五十一年之後出生的人不再額外的“人頭稅”了,土地和人口稅一直到王朝滅亡也沒有增加;雍正時期,又實施“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又廢除賤籍制度,徹底廢除了“人頭稅”,讓國家的主要稅收來源官紳階級,農民沒有負擔了,也敢生了。
三、開荒和活動範圍清朝實際控制的疆域面積遼闊,雖然不是歷朝面積最大的,卻是歷朝控制力最強的。最清朝時期多次向邊疆實施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並進行開荒,讓新疆內蒙光大地區都有了耕地,耕地面積的增加,就使得產量的增加,也就導致人口數量也高。
四、醫療水平的提高清朝是一個非常善於總結的王朝,對傳統醫療技術經驗的總結也非常深入。因此,清朝所具備的醫療經驗應當是歷朝歷代最多的。
清朝官方大力推廣人痘接種法,即是明隆慶時期發明的痘接種法,使天花這種傳染病的死亡率大幅下降;明朝後期李時珍編寫的“東方藥物巨典”《本草綱目》也對清朝人的在用藥治病上起到了比較顯著的作用,人口死亡率的降低,變相的提高了人口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