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圓二的貓
-
2 # 一眼千年58
這裡說的朱安是魯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吧。
魯迅和朱安的婚姻是雙方家長包辦做主的婚姻,給魯迅、更給朱安造成了終生的痛苦。
魯迅自青年時就熱心求學,21歲(1902年)赴日本留學。他先是學醫,後棄醫從文,確定了用文學作為自己為祖國獨立、人民自由而抗爭的武器。
魯迅在日本留學7年回國後,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文化新軍的偉大旗手。
1927年,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同居,開始了他後期10年光輝的戰鬥生活。
朱安由於她所處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雖識字不多,但也懂得禮儀、性格溫和、做人厚道。她能守著名存實亡的婚姻苦苦度過一生,主要是受封建禮教的縛束太深,受“好女不嫁二男”、“從一而終”等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
善良的朱安也許期盼過她的丈夫回心轉意的那一天,但這一天終於沒有來到。真是一輩子的痴等,換不來剎那的凝眸。安息吧,朱安!
-
3 # 微風拂面Lee
關於朱安的記錄,很少。
想來若非魯迅,可能她便如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女子一樣,淹沒於歷史雲煙。
然而因為魯迅,註定了她的不尋常。
朱安是魯迅的原配妻子。
他們的結合,是父母的意願。
門當戶對,她長他三歲,外人看來,再好不過的婚姻。
卻不曾有人想過他們之間的差異。他上新式學堂,崇尚西學。而她,卻是一個純粹的舊式女子,小腳,目不識丁。
他不想要這個婚姻,跑去日本留學。
婚姻一拖再拖,卻終於在訂婚7年以後完成婚禮。那一年,她已經28歲。
新婚,他卻不肯理她。他是在日本接到家裡的電報,稱母親病危才回來的。他不忍拂逆母親的意思,對於這個妻子,他只能接受,但是他同樣不想違背自己的心。
朱安知道他的不滿意,卻滿懷希望,覺得自己終究會打動他。
卻不料,她對他的追逐,竟是一生無果。
即使後來她與他在北京同一個屋簷下,婚姻,對於他們而言,仍是死水一潭。
朱安是孤獨的,魯迅同樣是孤獨的。
他不能拋棄她,休了她,她便如同被“退貨”,生生的讓她沒有活路。這是他的道義。
他給她穩定,病了也帶她去看醫生。
而朱安,她默默奉獻,秉承丈夫是天。她女紅出色,持家有道,但是他說的話,她接不上,她也無法理解他的困惑與不安。
她竭力想做個體貼賢惠的妻子,她努力想跟隨他的腳步,最後卻發現都是徒勞。
她愛他,至死不渝。甚至在許廣平出現以後,她發現他的臉上有了笑容。她為自己難過,卻接受了一切。
小時候看電視劇的時候,有一句臺詞至今記得:再善良的女人也不會允許丈夫愛別的女人,除非她愛你超過愛自己。所以她才會因為你的快樂而快樂。
對於魯迅,朱安便是如此。以生命愛著他,甚至臨終前,還說希望葬在他的墓旁。
對於朱安,我深深的同情,卻不免替她可惜。
她處於新舊更替的時代,有機會開啟自己的視野,去接受更多的東西。
出身於妓院的潘玉良能夠從中走出,追逐自己的夢想,去讀書,甚至去留學。
與丈夫離婚的張幼儀,坦然開始了自己的人生,成就了一段商業傳奇。
但是,朱安,哪怕她的妯娌是個日本人,她卻不曾想過去探索那個雖然陌生但充滿各種變化的世界。
作為旁觀者,我很想假設,倘若當訂婚之後,朱安如魯迅囑咐的那般,“放足,進學堂”,接受新的思想,他們之間的距離會不會就不那麼遠?
可惜,她始終活在她熟悉的世界裡,魯迅就是她的全部。
面對魯迅,她總是卑微的。卻不知,精神世界的不同,即使她低到塵埃裡,也不會換來他的憐愛。
魯迅寫《傷逝》,子君有一句斬釘截鐵的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這才是他喜歡的女子:獨立向上,追求自己的人生。
可惜,朱安不是。
看過馮驥才的一段話: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挽一簾幽夢,許一世傾城;寫一字決別,言一夢長眠。我傾盡一生,囚你無期。擇一人深愛,等一人終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華;斷一根琴絃,歌一曲離別。我背棄一切,共度朝夕。
好美的辭藻。
如果是我,我只想說一句話:我愛你,你懂我,我們一起走下去。
-
4 # 斑衣蝶兒
魯迅先生對好友許壽裳說過這麼一句沉痛的話:“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供養,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魯迅先生的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許多人引用,以證明他對朱安確實毫無感情,只有供養的義務。
魯迅先生從來沒有正眼看過這個叫朱安的女人。朱安,小心翼翼伺候老夫人,勤懇本分,溫和厚道,卻始終入不了魯迅先生的眼。
朱安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個封建迂腐的小腳女子,尤其魯迅眼中,她更是沒有靈魂般的存在。但實際上,朱安雖抱定了封建“出嫁從夫”的思想,卻終究有血有肉有感情。只是,她的情感,沒人在意。
很多人,可能包括魯迅本人,都覺得朱安不懂愛。實際上,不善言語的朱安很少用言語表達她的情感。但愛是什麼?幾十年的堅守,幾十年的默默付出,難度不是愛嗎?只是魯迅不知,或者選擇視而不見罷了。
-
5 # 小妖的情世界
這就是舊式女性的悲哀吧。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因此沒有自立的能力,更沒有自強自立的意識。堅信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就是自己人生的最終歸宿。所以心甘情願地度過悲哀的一生。
-
6 # 靜160209966
朱安只是那個時代太多女人悲劇的縮影,她所處的環境只能讓她卑微而恭順的生活,她內心應該是無比煎熬掙扎的,顧慮太多想飛也不能也無法飛
-
7 # 文史磚家
提到魯迅先生的夫人,很多人腦海中立刻會閃現出“許廣平”的名字,殊不知終魯迅一生,合法妻子都是不為人熟知的朱安。只不過,朱安徒有正妻的名分,一生卻得不到真愛,最終在寂寞孤獨中悄然離世,結局令人唏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苦命的女子。
朱安生於浙江紹興一戶商人家庭,自幼生長在典型的封建式家庭中,是一個性情溫順、思想傳統的小腳閨秀。1899年,年已21歲的朱安經親戚撮合,與當時尚在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就讀的魯迅(本名周樹人)訂婚,並準備在2年後正式完婚。然而魯迅在畢業後卻選擇赴日留學,並未著急著結婚,直到1906年被母親騙回國,隨即被逼著完婚。彼時,朱安已經28歲,而魯迅時年25歲。
魯迅不願違拗母親的意志,便和朱安拜堂成親,但當發現新娘子是個面黃尖頦、大嘴寬額的醜女人後,竟然都沒有圓房,便在婚後第三天離家出走,再赴日本。在此後漫長的30年時間裡,朱安空守著“正妻”的名頭,在日復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中,默默地等待著丈夫能“回心轉意”。
朱安在紹興服侍婆母13年時間,1919年又跟隨她搬到魯迅在北京的住所,並負責主持家務。朱安與魯迅間僅維持著形式上的夫妻關係,每天只有三句日常的、一模一樣的對話,此外便絕少有過其他形式的交談。雖然朱安每日生活在痛苦之中,但她對魯迅卻毫無怨恨之意,對別人提起“丈夫”時,總是反覆地說大先生對她不錯。
然而朱安的辛苦守候並沒有換來丈夫的回心轉意,因為在魯迅的眼裡,朱安只是母親送給他的一件“禮物”,自己只負有贍養的義務,毫無愛情可言。經歷多年的感情折磨後,魯迅離開北平赴上海任教,並在1927年10月,與自己任教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時的學生許廣平相戀、同居。兩年後,許廣平為魯迅生下獨子周海嬰。
魯迅與許廣平同居的訊息傳到北平後,朱安的情緒備受打擊,精神頓時無比萎靡。當鄰居俞芳帶著關心的口吻跟朱安談及此事時,她痛苦地回答道:“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
緊接著,朱安又以一種沮喪的口吻說道:“看來我這一輩子只好服侍娘娘(即婆母周老夫人)一個人了,萬一娘娘歸了西,從大先生一向的為人看,我以後的生活他是會管的。”果然,自此以後,朱安便將全部心思放在照顧婆母身上,雖然也會時常想起魯迅,但每次都會感到深深的惆悵與希望的幻滅。在她看來,自己只不過是個“活死人”,雖然還活在世間,但早已被人遺忘。
在名義上維持30年的夫妻關係後,魯迅於1936年病逝,時年58歲的朱安由此成為老年喪夫的“寡婦”。魯迅去世後,許廣平起初還承擔贍養婆母和朱安的責任,但沒過多久,便停止了寄錢。由於當時處於抗戰期間,時局的動盪引起物價飛漲,導致朱安的生活極度拮据。在這種情況下,她便聽從周作人的建議,準備出售魯迅的部分藏書來維持生計。
訊息傳出後,與朱安許久未通音信的許廣平,立刻給她寫了一封信,要求她千萬不能賣書,並允諾將盡力幫助她渡過難關。與此同時,許廣平和魯迅生前好友內山完造還發出聯名信,呼籲文化界進行干預。為此,在1944年10月,唐弢、劉哲民作為上海文化界進步人士的代表趕赴北平,對朱安售賣魯迅藏書的行為進行極力勸阻。
在來客面前,平日裡怕見生人的朱安情緒非常激動,悲憤的對他們說道:“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儲存,要儲存!可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儲存儲存我呀!”短短兩句話,道出了朱安在困頓中被世人長久遺忘的辛酸,令安唐弢、劉哲民聽後為之語塞。但雖則如此,朱安還是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撤回售賣遺書的訊息。
1947年,孤苦無依的朱安一病不起,經常躺在病床上喃喃自語,希望死後能葬在丈夫身邊,可惜這個夢想根本無法實現。6月29日凌晨,朱安在孤獨中離世,終年68歲。朱安死時身邊沒有親友照顧,死後葬於北平西直門外保福寺外,只有孤零零一座墳,並沒有墓碑留下,令人見後無比唏噓。
-
8 # 早安讀書
說起魯迅,大家人盡皆知。但說起他的原配妻子朱安,大家可以能很多人並不瞭解。許廣平和魯迅的愛情被後人傳頌著,可是這個背後的偉大女人朱安卻消失在很多世人的眼中。為什麼原配妻子朱安可以一直過著一段名存實亡的婚姻?
這要從她的家庭背景開始說起“她身材瘦小,臉色狹長,顴骨突出;由於纏足,行走時有些顫顫巍巍”。在朱家門臺內,女人不能上私塾,不鼓勵讀書寫字,唯一要知道的就是一本《女兒經》的閨訓。”朱安算是大家眼中的大家閨秀,非常識大體,性格也非常的溫順。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家人強迫裹腳,也許想過反抗的她在舊社會又能做什麼。
朱安家裡不鼓勵讀書寫字,只要知道《女兒經》足矣。這樣背景長得朱安,自然逆來順受,覺得作為妻子就應該賢惠,識大體,照顧丈夫及其家人。
魯迅的媽媽包辦了整場婚姻,而魯迅並不願意當時的魯迅已經是留學日本的留學生,因為接收了許多西方的開放思想,魯迅心中對於這種包辦婚姻是非常抗拒的,但因為母親,後來還是和朱安成親了。
魯迅畢竟是留學的知識分子,而朱安只是學過《女兒經》的傳統女子,不識字不讀書。魯迅期望自己的妻子可以去學堂識字讀書,可惜朱家保守的不想讓女兒去做,他們認為只要賢良淑德就夠了,這也正是這段名存實亡婚姻的開始。
舊時代女人,一直處於了被動的地位封建社會的婚姻如果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共同語言,那麼這段婚姻很有可能名存實亡。
魯迅曾說過:“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的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和魯迅從來沒有同房,都是分房去睡,而魯迅去留學在外的日子,朱安盡到了做妻子的義務去照顧魯迅的母親,民國的婚姻都有著舊社會和新思想碰撞,而名存實亡的婚姻對於朱安來說,也是當時那個時代的產物。
她成了封建社會的犧牲品,因為從小教育中帶有的賢良淑德,為魯迅空守了41年沒有動搖過,現在我們回看覺得悲涼,一輩子沒有得到丈夫的愛,卻無怨無悔的照顧著魯迅的媽媽。
回覆列表
朱安畢竟不是新時代的女性,沒有接受過新潮思想。她所處的環境以及教育影響了她的性格,造成了她性格上的卑怯恭順以及思想保守,而她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思想上的保守決定了她只能抱著從一而終的想法度日,
可見大時代大環境以及家庭的教育足以影響一個人性格以及品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