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文先生說

    《出師表》提到的三名文臣分別是:費禕、董允、郭攸之,三人在諸葛亮後有不同結局。

    1、費禕,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他深得諸葛亮器重,尤其是在調解魏延與楊儀紛爭時,更是宰相風範盡顯。絕對是諸葛亮的肱股之吏。

    再後來費禕主政川蜀後,審時度勢地,對蜀執行休養生息政策,致使蜀地富庶再現,百姓重獲安寧,真正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然而一代治蜀精英卻被為降將郭循行刺身亡,著實可惜。

    2、董允,曾是費禕助手,任尚書令,更兼負責處理皇宮內的事務,統率宮中禁衛。是劉禪身邊的“正身銅鏡”。諸葛亮北伐在外時,就同蔣琬合作,一人負責處理丞相府政務,一人則負責在宮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漢後方穩定。

    董允為人思量秉正,特別在劉禪色慾燻心,黃皓想擅權專政時,常常強力糾錯,使得黃皓懼怕不已。不敢越雷池半步。公元246年董允在任上去世。

    3、郭攸之,曾任侍中,也受到諸葛亮的青睞,郭攸之其人,忠良誠實,志向與思想都忠正純良,所以劉備選拔他來輔助劉禪,他所學涉獵廣泛,又有實際用途,所以他憑藉才學見識名聞蜀漢。但是廖立對他的評價,雖有所偏頗,但也能從側面反映出,郭攸之性格溫和,不與人爭,加上他的兩位同僚費禕、董允皆是人傑,性格又較為強勢,所以郭攸之對於劉禪所諮詢的事一般都只是附議兩人的意見,所以名位不顯。

  • 2 # 亖野草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到,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藉此希望劉禪在宮中遇到事情時,無論大事小事,能夠先諮詢下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意見,然後再去實行,必然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

    1.郭攸之

    三人中排序位列第一,當時的職位是侍中。在相關史料中記載都很少,《三國志》中沒有單獨的傳紀。只在廖立傳、董允傳中有所相關記錄。廖立曾說”郭攸之是個人云亦云的人,不足以共同討論大事的人,這樣的人也能做侍中?“董允傳中記載,郭攸之性格溫順,沒有太多的建樹。

    綜合來看,郭攸之是個沒有太多主見、人云亦云的人;或者是出於性格原因,只求明哲保身,不想得罪人、不管事,也不想獲得更多的功名利祿。顯然這樣的作為,沒有達到諸葛亮的預期,相較於其他兩人差距很大,碌碌一生。

    2.費禕

    諸葛亮上表《出師表》時,費禕的官職是侍中,時常作為外交使節出使東吳,維繫兩國的關係,孫權都很器重他。

    後來諸葛亮病逝,蔣琬由尚書令升遷為大將軍,費禕替代蔣琬成為尚書令。在任時,他才能突出,可以很好地完成政事相關工作,還能有時間精力讓來訪的賓客玩得盡興。後來兼任尚書令的董允也想效仿費禕,結果發現本職工作就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有閒暇時間,可見費禕的才能。

    再後來,蔣琬病重,費禕接替蔣琬成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成為劉禪手下軍政一把手。他壓制姜維北伐的舉措,避免戰事。但這不代表費禕是不會、不敢打仗的大將軍,在興勢之戰的後期,費禕率軍從成都支援王平,斷曹爽退路,造成了曹爽軍更大的損失。

    在費禕與蔣琬的共同努力下,讓蜀漢有了20年休養生息的機會,國力也有所恢復。

    3.董允

    諸葛亮上表《出師表》時,董允的官職是黃門侍郎,是三個人中職位最低的。隨後很快就被升為侍中,在費禕升為大將軍的時候,董允兼任了尚書令,成了費禕的助手。

    董允為人正直、公正無私,對於劉禪做得不當的地方敢於直諫,黃皓攝於董允而不敢為非作歹。由於郭攸之不管事,匡正君主的事情都是董允在做,也達到了諸葛亮當時的預期。後續的陳袛、董厥都沒能壓制住黃皓,導致小人黃皓禍國殃民。

    可惜董允去世的早,死在費禕之前7年,不然能夠更好的輔助費禕。如果能除掉了黃皓,那更將對蜀漢產生積極的影響。

    《出師表》中被諸葛亮提名的三個人,郭攸之沒能達到諸葛亮的期望;董允出色地完成了他匡正君主的職責;費禕雖然沒有過多的參與宮內之事,但是他成為了諸葛亮、蔣琬的接班人,發展了國力,守護了國家,可以說這是超出了諸葛亮的期望。費禕、董允在後世,獲得了與諸葛亮、蔣琬並稱為”蜀漢四英“的美名。

  • 3 # 南揚沐哥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及了四位賢臣,其中算做文臣的是郭攸之、費禕、董允三人,諸葛亮對其三人評價甚高,稱其:此皆良實,志慮忠純。以其能《出師表》中單列名字的待遇,可以想見這三人在諸葛亮時期,應是諸葛亮左膀右臂;在後諸葛亮時期,應是國家肱骨大臣了。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三個人吧:

    郭攸之——老鄉關照下的老好人

    “攸之,南陽人,以器業知名於時。”從這兩三句話的簡歷中就可以看到,郭攸之與諸葛亮同為南陽人,那是實打實的老鄉關係,也是以才學聞名當時,兩人應是英雄惺惺相惜了。但在劉備帳下,郭攸之混的並不太好,224年,還只是黃門侍郎,主要就是為皇帝劉禪和丞相諸葛亮之間傳傳文書,估計也是老鄉用起來比較放心,才讓他接觸些機密檔案。到225年,諸葛亮已經開始為北伐鞏固後方,親征平定南中,這時,郭攸之升為侍中,這就相當於留守丞相了。可以說,諸葛對這個老鄉是想當照顧了,但同時代的人卻對郭攸之評價並不好,陳壽做《三國志》乾脆就沒給他列傳,而同朝為官的董允評價他“攸之性素和順,備員而已。”說他性格好,就是一個備員;廖立評價他“中郎郭演長(郭攸之),從人者耳,不足與經大事,而作侍中。”說他就是跟屁蟲,做不得大事。從郭攸之的工作經歷,同事評價及在史學上的待遇來看,郭攸之應該就是老黃牛之類的人物,沒有大業績,也沒有大錯誤,因此歷史留痕不多,其最後結局也無史料可查。

    費禕——處事穩重的守成之臣

    相比郭攸之,費禕在蜀國就要重要的多了,其在蜀國功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外交方面。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除擔心南方少數民族外,最擔心還是吳國趁虛而入,把吳國穩住無疑是最大的外交戰略,這個任務就被交給了費禕,最終他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北伐期間,吳國基本沒出什麼么蛾子;二是團結同事。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是主將,而楊儀主管後勤,但偏偏這兩個水火不容,連諸葛亮也沒有辦法,幸虧有費禕居中調和,才不致事態惡化,兩個人才能各盡其用;三是休養生息。在諸葛亮逝世後,費禕改變了諸葛亮生前決策,多次阻止姜維北伐,蜀國經濟得到快速恢復,在其為相期間,邊境無虞,國泰民安。如果蜀國能持續執行費禕這種治國方針,憑藉蜀道之險,蜀國不可能這麼快滅亡,但可惜的是,253年,費禕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費禕一死,姜維又開啟了北伐之路,僅十年之後就被魏國所滅。

    董允——費禕陰影下的內閣賢臣

    董允,自小就是費禕齊名,但其父,就是把費禕做為別人家的孩人,對他說:“吾常疑汝於文偉優劣未別也。而今而後,吾意了矣。"意思是說以我還分不清你跟費禕哪個厲害,但今天之後,我就知道了。長大後呢,董允官職也往往比費禕低一級,比如費禕是太子庶子(正五品)時、他就是太子洗馬(從五品);費禕被諸葛亮帶去北伐時,他就接替費禕擔任侍中,守家;費禕接替諸葛亮任丞相後,他為輔國將軍,是費禕副手。董允守家還是守得盡職盡責的,劉禪想找幾個老婆,他說你老婆夠多了不能找;劉禪想用下宦官黃皓,他說你不能用你不要忘了東漢的事。246年,董允逝世,之後,再無勸阻劉禪,宦官黃皓逐步得到重用,玩弄權術操縱國柄,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從以上幾位文臣的經歷看,確實品性優良,然皆無突出業績。諸葛亮選人用人的標準是“德”壓倒一切的,只要“忠純”皆可用、皆重用,在太平盛世可能一時半會看不出什麼,但在三國亂世之時,有德無才何以治軍、何以守國,難道“以德服人”。所以以此來看,蜀國之亡,諸葛亮是要承擔很大責任的,以上是題外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潘長江老師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