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飛雁1988

    韓信雖然在政治上是一個低能兒,但卻特別擅長觀察人。當年,他跟項羽混的時候,把項羽分析的頭頭是道,也因此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如今,跟著劉邦混,對劉邦的分析也是十分中肯的。從韓信和劉邦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韓信只是個將才,而劉邦卻是帥才。將才雖然可以暫時攻城略地,但終究還是會被帥才所擒。再者說,劉邦有關中做根據地,尚且能夠抵抗項羽數年,與韓信爭天下只怕相對容易很多。所以,韓信的下場恐怕仍是要敗亡。

    劉邦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強大的政治氣場令韓信不敢起反叛之心。與韓信相比,劉邦是一個政治老油條。而且馬上封了韓信為齊王。劉邦反應之快、臨機處事之果決確實是韓信不能比的。這事兩人沒鬧翻,但是劉邦心裡那根刺卻長期地紮下去了,也許那一刻劉邦已經下決心要殺掉韓信了。信總覺得自己忠於劉邦,劉邦定不會負自己。殊不知劉邦最忌憚的就是用兵如神的韓信。“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一旦天下安定,深諳兵法韜略的韓信便沒有了價值,他的存在只會令劉邦坐臥不安。韓信擁兵自重,但他為何不跟項羽劉邦三分天下?

  • 2 # 購物返利868

    1,韓信是難得一見的將才,領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他的平生所願也只是跟一個能夠賞識他的人,一展所長的同時獲得榮華富貴,並沒有想當皇帝的想法。

    2,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皇已經統一了全國,後面由於六國復仇者太多,加上趙高亂政才導致了秦朝的滅亡,始皇為後世子孫奠定了統一的基礎。

    3,實力懸殊太大,對於當時的局面來說,劉邦和項羽屬於競爭者,而韓信跟他們不是一個一個層次的。

  • 3 # 歷史夜孤城

    韓信在滅齊之後,蒯通對韓信說了這樣一段話:

    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韓信以劉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誓不叛漢為由,否定了蒯通的建議。韓信在此時已經是楚漢之爭的勝負手,為何不順勢而為,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呢?我認為主要有四點原因。

    1.政治敏銳性太差,優柔寡斷

    韓信被譽為“兵仙”,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然而政治智商卻不敢恭維。“兔死狗烹”的道理,蒯通已經向韓信闡述的非常明白了,韓信不聽也就罷了,居然在劉邦被圍滎陽的關鍵時刻,提出了加封“偽齊王”的條件。

    如果你想自立,那麼應該接受項羽的邀請,聯手對付劉邦,如果你不想反叛,那麼應該立即與劉邦合兵一處,對抗項羽。而此時韓信的這一操作,在劉邦看來就是趁人之危,至少證明你韓信並沒有把我劉邦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劉邦心裡一定很憤怒。可能韓信尚不自知這一事件的危害性,但對於劉邦這種政治敏銳性極高的人來說,這就是精神上的背叛,是絕對要秋後算賬的。

    在劉邦稱帝后,韓信被輕而易舉的解除了兵權,而沒兵權的韓信卻又想起了反叛,聯合一個不成氣候的陳豨,約定裡應外合,結果當然是失敗。從這兩件“政治事件”可以看出,韓信的政治敏銳性低到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典型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2.名不正言不順

    像韓信自己說的那樣,在項王那裡,官不過執戟郎中,言不聽,畫不用。而劉邦對韓信言聽計從,寸功未立就加封大將軍,將自己的軍馬交給他指揮。劉邦對韓信可謂恩高義厚,如果不是劉邦,他再有才能也不過是個執戟郎中,哪裡來的機會統帥千軍萬馬,封侯拜相,名揚天下呢?

    至少就當時情況來看,劉邦還沒有任何對不起韓信的地方。劉邦一方也並非暴虐之師,需要討伐來匡扶正義。而且不光不是暴虐之師,反而是民心所向,劉邦當年被封在巴蜀,有許多百姓竟願意背井離鄉追隨他。正所謂“師出有名”,如果韓信此時背叛劉邦,那將是“恩將仇報”,勢必會導致軍心動搖。

    3.劉邦的後手

    劉邦雖說沒有什麼文化,但卻是個鬼精明,政治手段老辣,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韓信“背水一戰”攻克趙國後,劉邦雖然高興,但頭腦卻異常清醒,竟然連夜和司機夏侯嬰出成皋,來到韓信、張耳軍營。到了韓信軍營,謊稱自己是漢王信使,直入中軍帳,拿走了他們的印璽。等韓信、張耳醒來,劉邦已經升帳,安排好了一切。

    你張耳有功,加官進爵,留守打下來的趙國。你韓信有功,封為相國,但你手下的兵我得帶走,你再用趙國降卒和新招募的兵去攻打齊國。劉邦三言兩語就將韓信的兵帶走了,韓信的兵權就這樣被解除了。這是陽謀,韓信無話可說。

    還有韓信北伐前,劉邦派一個人輔助韓信,這個人就是曹參。與其說是輔助,不如說是監視,以韓信的軍事才能,誰能輔佐的了他?思維根本跟不上韓信。曹參從沛縣起兵就跟著劉邦,二人關係非常緊密。韓信滅了龍且後,曹參一直在帶兵平定齊國其他的地方,如果韓信自立我相信曹參是絕對不會坐視不管的,曹參是劉邦安排在韓信身邊制衡他的重要棋子。

    4.實力不允許

    當時天下形式除了楚漢雙方,還有九江王英布、游擊隊長彭越等,他們實力可不弱,他們已經被劉邦買通,答應助漢擊楚。雖說他們跟劉邦的關係並不牢靠,但總比跟韓信的關係強太多。

    韓信軍事能力強,但不一定強的過項羽,離開漢王的旗號,群眾基礎將受到很大影響。雖說滅了齊國,但手中大部分都是新兵、降兵,魚龍混雜,兵源素質差,內部又有曹參等原漢軍將領是劉邦死忠,這些因素都是韓信需要考慮的。韓信雖有頂級的帶兵作戰能力,但如果對手不同結果也不見得相同。曾經的“背水一戰”堪稱經典,但如果趙王能聽從李左車的建議,韓信必敗。所以,沒必要過分渲染韓信有多神奇。面對劉邦和項羽這樣的對手,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結語

    雖說此時韓信是楚漢之爭的最強x因素,可以說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具有壓倒性優勢,但要擁兵自立,形成三國的局面,難於登天。

  • 4 # 狼主1970

    兵者詭道,韓信謀齊,懸兵未進,兵威已震齊土。謀臣酈生假兵威而陳利害,齊已許納款輸誠,西向稱臣,遂不設防。

    韓揮師急進,下齊土迫都城。齊主款酈生酒尚未寒,韓信兵鼓竟臨耳側。田氏怒燒九重,烹酒徒,香傳四野,難彌長恨;百姓乍驚乍懼,失家國,流離八荒,難接短兵。一朝席捲,夕定齊邦。夫韓信憑己建瓴之勢,乘齊不備之機,違漢王初衷,禍齊萬千黎庶。其功雖捷,足可譽智,然其可為仁乎?

    據而懷長想,人之常情,敢問韓信心真無此想?當是時田橫五百還在,百姓懷田氏恩澤未竭,想韓信機詐不仁,心焉能附?此為內憂,禍伏蕭牆之內。蜀漢之兵,父母妻孥恩養於巴蜀,幾人願捐恩絕好而成一人私慾?反語甫出,變生肘腋,立有伏屍五步之危;篡逆背信,不合時宜,縱百口飾以何辭?

    兵謀宜速,勢老則殆;政治適緩,順天應人。

    蒯通之策,成居元老之功,敗退隱消禍,非為社稷,利己主義,不足與論?其言結聯項羽,暗通九江,使成天下鼎分之勢,其真可得乎?項羽素輕劉邦,是以有劉邦鴻門脫險,況與劉邦對陣項羽皆勝!時劉邦據漢中而控巴蜀,根基牢固,豈能卒圖?韓信執戟,未著項羽青眼,始聞用兵,方震霸王雄心。韓信成楚心腹之患,韓信叛漢,楚兵立至爾!霸王兵雄義勝,伐韓信懷貳之師,吊齊未附之民,再昭復田氏嗣之名,韓信之首,傳檄可至。至若九江,投漢王恩遇與王同,未見有隙,何利舍漢王定天下之機,結屑小招滅族之禍?

    兵者詭道亦危道,政治若春風雨露,澤濟蒼生,方為基本。圖基本者為王道,知兵機者為將才,將才竭於弓藏,王道彰於歷久。

    歷史不堪假設,逆時誰可迴天?讀史懷思,不勝唏噓!

    丈夫胸襟萬丈豪

    學納四海三尺滔

    撫問蒼生揚鷹虎

    危臨仕途禍已招

    誰堪取捨從容去

    泛動五湖戲春潮

    名枷利鎖多桎梏

    患得患失少清標

  • 5 # 家裡有礦666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是傑出的軍事統帥,是他那個時代的戰神。劉邦對他的評價:“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就是最好的註腳。

    韓信在平定燕、趙和齊國等地後,實力已經與劉邦、項羽不相上下,這時候他的謀士蒯通建議他反叛劉邦,與劉邦、項羽成鼎足之勢,韓信也曾經猶豫過。如果韓信在這個時候決定反叛劉邦,他會成功嗎?

    韓信不會成功,最終勝出的依然是劉邦。原因有三:

    1.韓信和項羽一樣,在軍事上擁有傑出的才能,但在政治上十分幼稚,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韓信的政治抱負只是想做一個王,他的最高政治理想就是當一個地方諸侯,也就是依然想要維持分封制。這一點和項羽如出一轍,在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諸侯之後,天下並沒有因此安定下來,反而是群雄並起,戰火連天。這也就意味著分封制已經被時代拋棄了,自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後出現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一一郡縣制,這是一種中央集權的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部一統,在國家層面形成統一的市場,這有利於各種資源要素的整合和流通,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要求。

    韓信卻要逆歷史潮流而動。殊不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反抗暴秦的大起義開始,連年戰爭,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廣大人民苦不堪言,人心思定,人民需要和平,需要統一,這個時候韓信卻想裂土稱王,違背民心,這無異於螳臂當車,如果他這樣做了也必將被歷史的車輪碾壓的粉碎。

    楚漢爭霸,劉邦要繼承秦始皇的郡縣制,他要君臨天下,要做皇帝,而項羽要繼續維持分封制,他只想做諸侯的盟主,當一個霸王。這實際上是兩種制度的較量,劉邦代表的是先進的制度,而項羽代表的是落後的制度,劉邦勝而項羽敗,這是必然的,是歷史的選擇。韓信和項羽的政治訴求是一樣的,沒有本質區別。因此,如果韓信真的反叛劉邦妄圖成鼎足之勢,歷史依然會選擇劉邦,韓信和項羽一樣必然失敗。

    2.韓信沒有自己的班底,沒有形成一個堅強的政治集團。

    韓信不像劉邦和項羽,劉邦的班底是沛縣老鄉,都是他的朋友和故交,這些人知根知底,利益一致,都緊密團結在以劉邦為中心的周圍,這樣的政治集團是堅強的,是不會被輕易擊垮的。同樣的,項羽的班底是江東八千子弟兵,是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經歷過戰火考驗的生死兄弟,這樣的政治集團也是非常有凝聚力的,是不會被輕易打敗的。反觀韓信,韓信是先投項羽,再投劉邦,半生都在四處漂泊,自己的榮華富貴都沒有保障,更談不上有人會追隨他了,最後靠著蕭何的推薦,劉邦的賞識才飛黃騰達,所以韓信沒有形成自己的政治班底,他的班底就是劉邦的班底,跟隨韓信攻城略地的都有誰呢?曹參、樊噲、灌嬰等。哪一個不是劉邦的沛縣老班底?這些人會答應韓信起兵造反嗎?而且韓信破燕、趙、齊後,他的兵大部分都是這些地方的降卒,人心不穩,韓信想調轉槍頭打劉邦,這些人未必會死心塌地跟著他幹。

    韓信打仗是一把好手,但玩政治就非常的幼稚,從他替樊噲討賞,到逼封齊王,再到最後被呂后所殺,就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智商基本為零。集團的對抗是全方位的對抗,而不僅僅是軍事對抗,韓信沒有自己的政治班底,沒有人為他謀劃一切,沒有人願意為他賣命,他反叛劉邦最終只會變成孤家寡人一個,這也是韓信猶豫不決不敢反叛,而劉邦就敢放手讓韓信替他攻城略地的原因所在。

    3.韓信重情重義,劉邦對他有大恩,要他反叛劉邦,他過不了感情這一關。

    韓信生於微末之家,早年窮困潦倒,受人鄙視,曾受過胯下之辱,嚐盡了世間冷暖。後來投奔項羽,不受重視,也只是做了一個執戟郎中,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再投劉邦,劉邦也並不瞭解他,在經過一番考察和蕭何的推薦後,劉邦是冒了極大地風險任命韓信為大將軍,並且十分信任他,放手讓他去幹,韓信的一身能耐得以施展,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實現。可以說,韓信的一切都是劉邦給的,如果沒有劉邦,韓信還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兵。正是有著這樣的一份恩情在,令韓信難以反叛,他突破不了人性,讓他忘恩負義,他做不到(從他收留叛將鍾離昧也可以看出韓信是重情重義之人)。韓信自己曾經說過:“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正是有以上三點,註定了韓信不可能背叛劉邦,也就更不可能做出擁兵自重,三分天下的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雲貴川,哪個地方的茶葉種植面積更廣?哪個更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