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邦在回答取勝的原因時說,攻必克戰必勝,他不如韓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不如張良。組織後勤供應軍需,他不如蕭何。他的長處是會用這三個人。由此有些人認為劉邦的長處是會用人。實際上劉邦的最大長處是會決策,決定戰略方向戰略重點。有人說他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決策,都是聽取別人意見。其實自己決策本身是自己決擇決定,聽取建議決策同樣也是決擇決定。這是劉邦從諫如流當機立斷,遠遠高於項羽剛履自用。能選擇能判斷就是有膽有識。如果沒主意沒目標,光會用人,可能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毛主席說劉邦這個人的高明之處就是會決策會用個。你認為如何?
14
回覆列表
  • 1 # 老曹電影

    肯定不是,劉邦的確很會用人,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難得的奇才,在他們的輔助下,劉邦奪得了天下,會用人雖然佔了很大比重,但劉邦的性格也幫了他。

    劉邦是個無賴,早年在沛縣混吃混喝,臉皮厚得很,也很能忍,當年在彭城被項羽大敗,家眷都落入了項羽手裡,鴻溝和項羽對峙時,項羽架起鍋就要把劉邦的父親煮了,逼迫劉邦讓步,可劉邦扮做完全不在意,說了一句“你我是結拜兄弟,殺我父親就是殺你父親”。項羽沒轍了,氣不過射了一箭劉邦,劉邦不動聲色,穩定了軍心。可見劉邦能忍的性格也是他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同時很愛惜民力,入關中與民約法三章,取得了民心。

  • 2 # 上郡土著

    最主要的原因是順應歷史潮流!秦始皇開創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度,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原本底層奴隸也可透過努力翻身。只是秦始皇在實施過程中有些不得當。劉邦從骨子裡認可秦始皇的制度,所謂“大丈夫當如是也!”,統一的封建制度打破了奴隸等級制度,減少割據內耗,集中技術發展生產力,社會管理效率更高!而項羽在政治理念上倒行逆施,德行上也是動輒就屠城,不得人心,所以項羽必敗!

    劉邦只比秦始皇小3歲左右,秦軍滅楚的時候,劉邦30歲出頭,天不怕地不怕的劉邦,應該帶領他的弟兄們奮起抗秦,然而他沒有。相反,秦統一天下後,劉邦還撈了一個政府小官員,我認為做為楚人的劉邦並沒有真正抗秦,他認可秦始皇的基本策略。在此之前,劉邦也是浪蕩江湖,政治上也有所思考。在入關中滅秦的過程中,劉邦始終以籠絡人心為最高目標,其志遠不只關中,並把這種理念傳達給了張良、蕭何,當然韓信在政治上與前兩位不能相提並論,最後下場悽慘!

  • 3 # 江程家族

    劉邦此人不但自己極具頭腦,就是在看人識相上也是獨具慧眼。最後能夠成為開國皇帝就說明了他與眾不同的領導才能!

  • 4 # 歷史鐵疙瘩

    楚漢之爭劉邦最終能打敗項羽我以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劉邦政權繼承並改良秦制,並且爭取到了天下民心,而項羽卻逆潮流而動復古分封制,最終被歷史前進的車輛碾碎。

    秦朝滅亡後項羽成為了中華大地上最有實力的人物。他先是將楚懷王改號義帝,建都彭城,自己佔據西楚九郡,自號霸王,並且將滅秦有功的十八路諸侯分封到了各地。劉邦領有巴蜀、漢中之地,封為漢王。

    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侵,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這樣的體制其實就是復古西周的分封制,而要維持住這樣國家形態勢必要一個各個諸侯都認可的共主。在周朝的體系中周天子扮演著這樣一個角色,哪怕是後期周王室衰弱但這名義上的華夏統治者仍然是維繫政權穩定的重要一環。

    在項羽所倡導的十八國分封制中義帝扮演著這樣的角色,而項羽放逐了義帝。要知道義帝是諸侯所認同的最高統治者,而項羽只是霸主,也只是諸侯王。這樣做不僅給了本來就蠢蠢欲動的各地諸侯討伐項羽的口實,也放棄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

    而劉邦在攻取關中後,沒有進行分封而是設定郡縣。後來在打敗殷王后,也是把殷國改置為河內郡。這時劉邦的漢國更像是改良過的秦國,吸取著秦朝體制的養分,並不斷吸納與項羽有血海深仇的三秦子弟進入到漢軍。這樣漢國的實力越來越強,而楚國的實力卻在不斷的削弱。

    在這個基礎上才有了韓信、張良、蕭何等英傑能力發揮的平臺,最終成就劉邦的一統大業。

  • 5 # 365小強讀歷史

    劉邦為人豁達大度不喜務農他少年時仰慕魏國信陵君無忌於是到大梁尋信陵君欲投其門下,不巧信陵君S了他的門客張耳此時正在招攬門客,劉邦投張耳門下兩人聊的投機成知己,後魏國滅張耳被通緝,門客四散劉邦就回到了沛縣此事證明劉邦心有志向最起碼不想老窩在沛縣種地務農,劉邦回沛縣後整日遊手好閒不務正義還喜歡裝逼享受,走哪都要打的長期租用夏侯嬰的車遊逛,夏侯嬰開車時他就坐在後邊吃著夏侯嬰車上的瓜子零食邊吃邊給夏侯嬰講外面的世界和在張耳哪裡聽來的成功學,夏侯嬰聽的入迷車費也不要了願意追隨他稱他為大哥,劉邦好吃狗肉沛縣當地有名的狗肉鋪當屬樊記臘汁狗肉掌櫃的姓樊名噲身材高大容貌甚偉為人精明有勇士之風,他的刀功出神入化人刀合一堪比新龍門客棧裡的廚子小哥,刀光閃過必見骨,世人都有些畏懼他,但他家的狗肉肉色紅潤軟爛酥香,上至府衙官紳,下至販夫走卒都好他家這口狗肉,劉邦經常坐著車來打包幾斤,臨走牛逼哄哄的說賬且記下,來日一併付你,然而長久也未見付那掌櫃半文,掌櫃提刀到劉家催賬劉邦坐於院中知樊噲來也不抬頭只道一聲來了,樊噲驚曰你不懼我?劉邦噗嗤一聲笑了說“你個屠狗的狗貨我會怕你來來來叫聲大哥以後保你榮華富貴樊噲拜服。這沛縣第一猛男都跟了劉邦訊息傳出後神馬吹鼓手周勃獄掾曹參都來追隨劉邦,曹參把這事告訴他的上司沛縣主吏蕭何,蕭何這人會看人一見劉邦就任命他為沛縣亭長,劉邦這人你看成天吊兒郎當罵罵咧咧其實心底仁厚,他當亭長期間誰家有事找他劉邦都給辦的妥妥的,還時不時到街坊鄰里家問長問暖,當時流行一句話鄉事不決找劉季,縣事不決找蕭何,自從劉邦當了亭長鄉親們辦事方便了也替蕭何剩了不少心,劉邦為人特大方凡是給他辦事的不管小事大事每次都賞些錢物,還很講義氣他的發小盧綰欠了賭債劉邦把家裡所有東西變賣替盧綰還債,兄弟們犯了事劉邦也都替兄弟們擔著。劉邦有次出差遇到秦始皇坐著豪車出巡鐵鷹衛士前面開道羨慕得脫口而出大丈夫當如是也說明劉邦胸有大志。縣令的朋友呂公請客規定禮錢不到一千的一律坐在堂下,劉邦身無分文張口就是一萬,證明劉邦膽大自信臉皮厚,呂公善相術見了劉邦就把女兒嫁給他什麼原因?劉邦有天命張良曾說我講太公兵法大夥兒都聽的一臉懵逼只有漢王我一說他就懂了,蕭何推薦韓信時韓信是誰估計劉邦也就稍微有點印象,蕭何說了幾次他就拜為大將軍這樣的信任和胸襟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劉邦每次危機之時總是說一句口頭禪“,如之奈何可別小看這四句這可是精髓所在他一問底下人紛紛獻策劉邦再做決定而且每次決定都是對的。劉邦出身鄉野又在基層鍛鍊過對老百姓的心理那是相當瞭解,所以老百姓擁護他反觀項王垓下之戰率八百人突圍迷路向田夫問路田夫欺騙他,有的人說這是司馬遷編的就沒這事,那司馬遷為什麼編這段那?我想就是要告訴人們項羽失去民心到了什麼地步,項王太牛B了貴族出身年少成名做事有貴族範君子範,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鴻溝之盟項羽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劉邦我是流氓我怕誰結果劉邦違約,項王之神勇千古無二大小七十餘戰未有敗績戰神之名當之無愧都是戰神了誰的話他還能聽呢,鴻門宴范增說羽兒劉邦此人一定要殺,項王說亞夫一個劉邦何足道哉再說他是我兄弟。劉邦一溜煙跑了,項王熱愛自己的家鄉攻下咸陽不留戀帶上財物還彭城,點贊點贊不然會像韓生一樣被扔到鍋裡煮了做火鍋,劉邦是我那也不想去我就想呆在咸陽咸陽美女多啊,劉邦愛美女更愛人才他到晚年都求才若渴,大飛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項王的情感專一和英雄氣概讓後世才女路過烏江時“留下千古名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四面楚歌聲項王擊鼓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時候他的兄弟劉邦卻在喊著“勇士們誰殺了我兄弟項羽賞千金封萬戶侯。將士們都知道漢王是真賞,項王也賞就是印章刻好了喜歡盤,盤好了也就捨不得給了,項王的失敗用他自己的話說,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對待項王只能點贊關注不評論。對待邦哥可以點贊關注加評論。把歷史讀透且活學活用的近代史上只有一人,引用他老人家的話劉邦之所以成功,八個字決策對頭,用人得當。

  • 6 # 劉一千五

    這個問題的焦點,就在於劉邦"捨得"。

    其實,劉邦得天下有許多因素。會聽會用會得人,意志堅韌,目標明確。這些都是重要因素。另外一個重要因素,也是當時人人都想的,也是今天人人都想的——幹了活要拿錢。這在戰爭年代非常玄妙。

    沒有哪個不想要個"一畝三分地"。所以,劉邦一身毛病,別人也跳槽來跟著他,關鍵就是劉邦"捨得"。這種"捨得"是有時間範圍的,也就是說,在三年反秦,四年抗楚這七八年爭雄之內。這種"捨得",讓他身邊快速集合了許多爭名逐利的各類人物。

    劉邦與朱元璋在中國古代,是從草根走向帝位的神話。劉邦的創業,壯大,成功比朱元璋更難,所以,他一方面籠絡人才,另一方面轉手把從秦二世手中搶來的郡縣,官職獎給部下,誰搶得誰就去守,守得住表面上是部將的,其實還是劉邦的。劉邦以這種手法,在分兵入秦做南路上,一路順風,陳留令投降,劉邦出手大方,陳留還是你的,好好守著。過了陳留,至武關,出錢收買,大方得秦將拿錢的手都軟了。然後入秦了,關中王就是劉邦的了。他在鴻門宴前夜,拉攏項伯,那個大方勁,捨得勁,見了讓人害怕,金銀珠寶從秦國倉庫拉出來,轉手送給不認識的項伯,嫌不夠,把女兒也送去。約為親家——即使是計謀,大方的藝術硬是換了次日的平安。

    劉邦給韓信大將軍位,捨得;把倉庫交給陳平去搞間諜活動,捨得;讓蕭何去治理巴蜀漢中關中,也是捨得;韓信打下趙國,就把趙國給了張耳,這更捨得。韓信下齊國,要當齊王,罵歸罵,還是同意了;劉邦敗固陵,讓彭越,韓信來,他倆不來,劉邦竟然把項羽的封地拿來當自己的東西,舍了三分之二給他們。他們就來了。不捨得成嗎?

    相反,看項羽,啥都好,就是捨不得。他對外人好,對自己手下尅得爆。十八路諸侯,自己手下只有鯨布是淮南王,連龍且這些人連諸侯都不是。陳平,韓信在他手下幹過,都說項羽吝嗇,頭天說封,印刻好了,拿在手中,就是拿不出手。韓王成,他保留韓成作韓王,卻不讓他回韓國,就是捨不得韓國這一畝三分地。不久,又殺了韓成。張良就跑了,跟了劉邦,死心蹋地地整項羽。項羽的吝嗇,讓陳平,韓信,張良"跳槽"到了劉邦手下。這三人都是呱呱叫的大能人。讓劉邦的"捨得″,挖了項羽的牆腳。

    秦末和楚漢,那麼多人造反對抗不外乎就是求財得地,不要說其他什麼壯志宏圖。劉邦滿足了這些人的要求,合力一起,擊敗項羽。成功了。手下的人,也當官,得地,得財。只要不反對劉邦,日子也過得下去。

    總之,劉邦的"捨得"是他成功的關鍵之一,其他與此相比,實在算不了什麼。

  • 7 # 秦野雁

    當然不全是。

    自公元前206年7月,田榮自立為齊王,起兵反抗項羽,到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後烏江自刎,歷時4年的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勝利告終。項羽的失敗和他自身的原因也有關係,他剛愎自用,不容人,聽不得不同的意見,這是他最大的弊端,本來有個范增,也不能很好的使用。正因為這樣,他們的關係才被劉邦的離間計輕而易舉的拆分了。

    劉邦這樣一個人,怎麼會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呢?我覺得除了善用人才之外,還有八個字——好謀能聽、賞罰分明。他“好謀能聽”,能夠採納正確的意見,能體恤民情,關心民間疾苦,這樣的人不得人心都難。

    總結自己的勝利,劉邦曾經這樣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師,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還是很誠實的,他所說的這段話十分有道理。

    劉邦既不是將才,也不是什麼謀略高明之人。但是,“好謀能聽”,使他能善用人才,尤其是能把部下的長處發揮出來。他身邊聚集了張良、蕭何、陳平、韓信、彭越和英布等一大批謀臣良將跟隨。終於由小變強,並且垓下一戰敗項羽,逼項羽烏江自刎。

    劉邦也是一個賞罰分明的人,每個人的功勞大小,他的心裡都是有數的。每次論功行賞,他都能讓群臣信服。即使他臨終之時,呂后病榻問相,他都能清楚地告訴呂后,他之後誰可為相,誰能用誰不能用,誰能用但是需要人輔佐。把臣子瞭解的這麼清楚,如此善用人才,你不服他都不行。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劉邦有大志。他有問鼎天下的志向。一個人有了志向,就有了目標,就有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志氣。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因素。在這點上,項羽比他遜色很多。

  • 8 # 明貞

    人是命運的載體,決定成敗的不是人夲身,而是他的性格旨趣背後的勢力的造化。正如扶蘇和胡亥無論能力和品質扶蘇那一點輸胡亥?就因為扶蘇尚分封而分封是秦始皇所不喜的,扶蘇就被淘汰了。胡亥上位很快滅亡但舉國體制堅持下來了,使中華近兩千年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幾無大的突破,到清末民初受盡欺凌差點亡國。如當時項羽成功,實行的是分封制,國人的思想會相對自由,也許我們中華不是現在這樣子,怪不得李清照慨嘆,至今恩項羽不肯過江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臥推可以達到一倍體重,為什麼感覺胸肌還是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