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偉大光榮正確

    如果蘇聯和德國人口與國土面積接近,更本就不會有翻盤的機會!!!二戰前期,由於蘇聯的政治體制,讓德國很難了解到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情況,無法對蘇聯的資源和戰爭潛力做出正確的判斷,當時在烏拉爾山以東地區存在的大量人口和工業設施沒有被德國掌握。這直接造成了德軍的戰略誤判,這也是德軍失敗的原因之一

  • 2 # 探索者INSIDER

    這個問題我們從蘇德幾個重要的要素來對比:

    1,人口,1941年,蘇聯人口約為1.9億,而德國只有6000多萬,不過,德國的戰爭動員竟然達到了1700多萬,這個數字還是很令人驚訝的。

    2,工業水平,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精細化水平遠遠高於蘇聯,而蘇聯的工作規模化水平遠遠高於德國,具體來說整個戰爭期間,1941年到1945年6月,蘇聯一共生產了11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8萬輛是中型和重型坦克,其他像步槍等更是不計其數。這使得蘇聯在數量方面可以碾壓德國。

    3,自然資源,蘇聯當時國土面積大的驚人,自然資源完全可以自給自足,而德國在許多資源方面完全依賴進口。所以,在這個方面蘇聯為不是德國能比擬的。

    4,國土面積,即使在戰爭前期,德國佔領了法國等國家,但是在國土面積這塊完全不夠看。

    總的來說,德國當時認為與蘇聯必有一戰,再加上蘇聯當時軍事實力較弱,於是就想要先發制人,認為短時間內就可以打敗蘇聯,不成想,反被蘇聯打了回去,真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 3 # 羅羅905

    蘇聯的戰爭潛力是巨大的。當德軍在歐非大陸上所向披靡,橫著走時並沒有想到會折戟莫斯科城下。

    但這並不是蘇聯獲得勝利的唯一條件。希特勒閃擊蘇聯具有突然性,其原計劃在冬季來臨之前擊敗蘇聯。但在實施中由於指揮失當、使其進攻莫斯科受阻。也是希特勒自戰爭爆發以來首次失敗。

    隨著德軍對蘇作戰受阻並被拖住了大量德軍兵力。而一直藏身幕後的美國開始介入歐洲戰場,向盟軍提供軍事以及物質幫助。其中也包括對蘇軍的援助。

    而德軍則由於戰線太長、戰損巨大、補給困難。兵員嚴重不足。希特勒空有豪情、也無力迴天。

  • 4 # 三尺命看國際

    三尺命認為當時的蘇聯取得勝利和其巨大戰爭潛力有關,但是其他因素佔據著重要作用。

    戰爭潛力巨大是贏得戰爭的基礎,但是面對激烈的戰爭,潛力能否迅速轉變為實力更重要。

    從現有的資料我們可以瞭解到,當時的蘇聯在人口、土地面積等方面對於德國來說均佔據著巨大的優勢。但是這些資源不是可以在瞬間轉化為實力的,他有一定的滯後性。這一點在蘇聯早期在戰爭中節節敗退就能看出來。

    當然了蘇聯早期節節敗退不僅是因為戰爭潛力沒有被轉化為實力,斯大林對軍隊高階將領的大清洗,一批有作戰經驗的高階將領要麼被處死要麼鋃鐺入獄。蘇聯軍隊出現了,尉級軍官指揮一個師的部隊打仗的奇葩局面。這也是蘇軍戰鬥力弱化的原因。

    斯大林發起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清洗或許沒有之一

    一直到戰爭的中後期,蘇聯的戰爭潛力才開始展現出來。首先是兵源的不斷補充(蘇聯軍人被德國俘虜了上百萬人,有的資料稱居然達到了五百萬人之巨),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的軍隊人數還能進一步膨脹,足以反映出人口帶來的戰爭潛力。此外,在戰爭初期德國軍事裝備的效能普遍優於蘇聯,直到中後期蘇聯的軍事裝備效能才開始慢慢追趕和超過德國。典型的就是蘇聯的T-34坦克,經過不斷的改進後,其效能慢慢的趕上了德國的主戰坦克,尤其其率先採用的傾斜裝甲,成為了後來坦克的標準制式。這說明一個國家的智力資源想要轉變成戰爭實力,也需要一個過程。

    西方的對蘇援助,給蘇聯以巨大幫助

    在二戰結束後,雖然蘇聯極力的貶低西方援助在蘇聯對德作戰中的作用。但是蘇聯依舊承認,到1944年6月為止,蘇聯僅從美國一國就接收了8782架飛、3734輛坦克、206771輛卡車(你沒看錯,美國援助了蘇聯20萬輛卡車)和超過200萬噸的食物。除了美國,英國還盡所能給蘇聯提供了幫助,這個就比較少了,畢竟當時的英國都快要自身難保了。

    這些物資在整個戰爭中給蘇聯以巨大幫助,尤其在1941年末到1942年初,蘇聯的戰爭潛力還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時,西方的援助對於蘇聯來說真可謂是雪中送炭。

    美英開闢第二戰場減輕了蘇聯的壓力

    1942年,美國和英國在北非開闢了第二戰場。美英的對手是德國最著名的軍事家埃爾溫·隆美爾。美蘇在北非的對德作戰客觀上牽制了一部分德國軍隊,減輕了蘇聯的正面壓力。但是這不是斯大林的最初要求,斯大林要求的是美蘇要儘快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聯的壓力,這個第二戰場應是在法國。

    事實上斯大林希望的第二戰場,英美一直等到1944年6月6日才開始實施,那天美英進行了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自此,美英和蘇聯從東西兩面向德國發起了進攻,德國的滅亡就只剩了時間問題。

    美英的對德戰略轟炸,嚴重削弱了德國的戰爭潛力

    英國和美國從1940年5月15日到1945年4月16日長達4年的時間裡,對德國實施了戰略轟炸。在這個曠日持久的戰略轟炸行動中,美英共出動400萬架次的飛機,以損失1%的代價,對納粹德國控制的歐洲大陸投彈270萬噸,摧毀德國作戰飛機5.5萬架,造成德國100萬居民死亡,750萬人無家可歸,德國的戰爭機器嚴重失血,公路運輸癱瘓了近90%。

    戰爭消耗巨大,然而工廠卻被英美轟炸,德國急需的作戰物資遲遲無法得到補充,這對德國來說是致命的。而蘇聯當時早已將部分重要的軍工廠轉移到了蘇聯的中東部,擺脫了被德國轟炸的危機,從而保證了戰爭機器的運轉。

    所以蘇聯對德作戰的勝利,也得益於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不是說蘇聯沒有英美的支援就一定會失敗,但是蘇聯贏得戰爭的時間將大機率地被拉長。蘇聯死傷的人數可能就不只是2000多萬人,人數還將會進一步攀升。但是我們也絕對不能否定蘇聯在對德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其毫無疑問是二戰中對德作戰的主力。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在抗日戰爭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任何貶低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作用的聲音都是不負責任的,是對逝者的褻瀆!

  • 5 # 皓月千山

    決不是蘇聯的潛力佔據壓倒性的優勢 ,而是整個同盟國的戰爭潛力佔了壓倒性的憂勢。

    同盟國這邊的美英蘇都已算排名靠前的工業強國,那時候沒有嚴格的GDP資料採集,比較精確的資料缺乏,但有一點達成共識並不難,那就是美國一家的總量超過了軸心聯盟德意日三強。人口方面同盟國方面也有優勢,蘇聯和美國人口都過億,而軸心國方面沒有人口過億的。這樣的局面,火併下去勝負自然是一目瞭然的,所以同盟國方面才有要求軸心國無條件投降的底氣。

    整個二戰中,蘇聯差不多都在血拼德國一個國家,後來的對日作戰只能算為劃定勢力範圍。都不能算真正的對絕,只能算大局已定的收官。對德國那真的就是蘇聯的決死之戰了。

    德國還要分兵防守西線,同時還去北非開了一個戰場,差不多是以一敵三,所以我認為德國強於蘇聯。

    在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烈的戰爭中,雙方都打得分外的英勇,德國如果專指單方面的對蘇作戰,可以說真正的戰鬥到了不剩一兵一卒,就算在勝利在望的柏林城下,蘇聯仍然付出了三十萬士兵的生命!請各位看官對這個數字警醒一下,這是一個大得驚人的數字,要知道二戰中同盟國的兩強,各自在戰爭中死亡的人數才與此相近。

    蘇德戰爭以慘烈的傷亡自然而然地成了二戰主戰場,如果以傷亡的資料作判斷,那麼美英兩國都像是打醬油的角色。

    但是,如果讓兩國單挑,很顯然蘇聯不是德國的對手,雖然德國只及蘇聯人口的一半,但工業產值和科技水平都高於蘇聯,戰爭的程序也差不多這樣,蘇聯都快被揍趴下了,美英兩國不停地為蘇聯輸血,蘇聯巨人才沒有最終倒下。

    總局覺得二戰中德國最失敗的地方是找了兩個豬隊友,在德國和蘇聯鬥得難分難解之際,沒有誰幫元首一把,蘇聯這邊的美英兩國,一邊越過大西洋和北冰洋送來武器和物資,一邊是戰略轟炸機日夜不停地轟炸,換哪個國家受得了?

    如果說猛虎難敵群狼,可這幾國哪一個都像惡虎呀!感覺整個二戰的德國海軍,從頭到尾都只忙著幹一件事情,那就是想切斷英美對蘇聯的運輸線,空軍在英吉利海峽邊敗於英國,後來就主要忙於應付美英的空襲,使蘇聯廣闊的後方再無威脅……

    如果准許假設,把德國的兩個豬豬隊友和英國交換一下,那麼就不是元首身死國滅,而該克里姆林宮的小鬍子倒地吐血了!

    總感覺二戰中的蘇德對決是一場不公平的對抗,就像兩個拳擊手在臺上的比賽,一邊有啦啦隊助威;有隊醫治療傷口;還有隊友時不時的助拳……正是有這樣的優勢 ,所以蘇聯才在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陷、上百萬的軍隊被擊潰的情況下重新趔趔趄趄地站起來,竟然在戰後還打成了一個加引號的超級大國,可真是奇怪也哉!

  • 6 # 不正經的軍棍

    一場戰爭打輸打贏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戰爭潛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過,這個戰爭潛力也是包含好多方面的,比如戰略縱深、國家綜合實力等。綜合一切因素來看,德國輸的其實一點都不冤枉。

    我們先看德國的短板,德國的短板其實就是綜合國力不行,別看希特勒上臺之後恢復的不錯,但是底子太薄。二戰初期,美國人是十個人就有一輛車,德國是七十個人有一臺。這個直接反應的就是工業底子還是薄,反應在戰場上就是軍用車輛不夠,運輸車輛也不夠,東線德軍500多萬人只有三個重型運輸團,6000多輛汽車運輸。

    德國人為何一直在打閃電戰呢,首先是好用,其次是國力影響。閃電戰的特點就是快速,空中斯圖卡開路,裝甲部隊叢集突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幹掉敵人。希特勒橫掃歐洲,最多用一個月。當初在進攻法國的時候,黃色方案第一個版本被否決,原因之一就是拖的時間太長,要打個一年兩年,這個時間就變成消耗戰了,德國耗不起,這是德國人都要考慮的,如果戰爭持續進行,英法回過神來,對德國是極度不利的。所以,希特勒在制定方案時要求就是像閃擊波蘭的時候那樣打個閃電戰。

    而進攻蘇聯,這些問題就全都體現出來了。前線德軍的後勤補給不夠,戰線又太長。180多萬人浩浩蕩蕩的開到莫斯科城下了,補給愣是上不來。棉衣、彈藥、汽油這些東西其實德國人早都準備好了,但是運力不夠,蘇聯條件又太惡劣。而這點上,在斯大林格勒又是如此,還是缺乏補給。

    另外,蘇聯的縱深大,國土遼闊。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是從格羅德諾開始的,距離莫斯科900公里,整個歐洲才多大,這就900公里。波蘭、法國這些國家,德軍裝甲部隊還沒跑過癮,戰爭就結束了,但是這是蘇聯,德軍裝甲部隊跑啊跑,就是跑不到地方,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後勤部門跑啊跑,也跑不到。

    而蘇聯這邊就好的多了,本土作戰,前期蘇聯最重要的就是守住莫斯科,在莫斯科頂住德軍的進攻後面工廠什麼的抓緊轉移,這樣至少能保證不輸,莫斯科戰略意義、政治意義極其重大,莫斯科一旦失守,蘇聯十有八九輸了。蘇軍瘋了的一樣守莫斯科,原因就是這個。莫斯科保衛戰,屬於雙方都咬咬牙就能挺住的,但是蘇聯的優勢在於,他可以自己給自己輸血。

    而武器產量方面,蘇聯壓倒性優勢,整個戰爭期間,蘇聯坦克自行火炮的產量在12萬輛左右,德國是六萬多,裡面坦克總產量差不多在三萬左右,數量嚴重不足。坦克是最直接的體現,剩下什麼火炮飛機的同樣是德國產量不夠。

    這場戰爭,拖的時間越長,對德國就越不利,別忘了一件事,德國其實是被英國人堵在歐洲了,而蘇聯不一樣,蘇聯在後期有美國一直在進行輸血。美國為蘇聯提供大量食物、鋼鐵、機床、機車等,保證了蘇軍在反擊的時候武器產量和反擊速度。

    打仗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方面,德國人在1941年底就沒了,地利這方面,在蘇聯打就別提地利了,老百姓後期都恨他,人和方面,蘇聯盟友一大堆,德國只有戰五渣的隊友。

  • 7 # 草民879

    蘇德戰爭一是打兵源。蘇聯人口三倍於納粹德國人口;二是打武器裝備。戰前,蘇聯是僅次於美國的製造業大國。而納粹德國則剛剛從一戰的鉅額戰爭賠償的夢魘中走出來,雖然佔領了歐洲大陸,但以戰養戰尚需時日;三是打文化底蘊。信奉東正教和共產主義的俄羅斯人滿是救世情懷。而納粹德國的雅利安人至上的胡說八道則一文不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民國會出這麼多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