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vincent
-
2 # A影視歷史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認為是這句,意思是事理到了是極限的時候就應當有所變動,變動之後即可於事通達,通達之後即可行與長久。
一個人的一生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必然會在變化中不斷髮展、在發展中不斷變化。只是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選擇有目標的主動變化和被迫無奈之舉,其結果將會是天壤之別。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登泰山,有的人從山腳下的一天門起步,有的人從半山腰的中天門起步,當從一天門起步的人登上中天門的時候,從中天門起步的人已經到了泰山頂了,這是起點不同所導致的變化。假如你認為自己永遠趕不上他人而不去登攀,結果是連中天門的景觀都無法欣賞到,只能在山腳下原地打轉,但如果你僅僅跟著別人亦步亦趨,其結果是永遠只能看到他人的背影。假如變換一個路線,選擇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路,無論乘索道還是從另一條路攀爬,其結果可能會大不同。所以,求變本身就帶有一個思辨的性質,求變便是求變本身的前期考量。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事例:
孫正義,韓裔日本人,家族23代以前的先輩是華人,故而姓氏保留“孫”字。他是軟體銀行集團的董事長兼Quattroporte,一個成就了無數人網際網路夢想的人。他雖身材不算高大,卻被稱為“電子時代大帝”;或許他的名氣比不上比爾?蓋茨,但他在網際網路經濟中拿下的份額卻遠遠超過蓋茨。談到成功的秘訣,孫正義認為自己最大的秘訣便是沒有走99%的人所走的路,沒有根據自己現有的資金、現有的實力去做看似最可行的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用夢想推動行為。這個過程分三步走:第一步,他的夢想是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幫助他人、幫助社會、幫助世界。第二步,他希望透過網際網路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第三步,根據上述兩者制訂自己的詳細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地往前走。
一個人的思路必然決定其出路,這就是孫正義和其他人的區別,也是我們每個人相同或不同的原因。因為蛻變,蝴蝶被譽為最有禪意的昆蟲。同樣,個人的成長也要經歷由毛毛蟲到蝴蝶的蛻變過程。一粒種子,只要你給它適合的土壤,它就能生長;一個人,如果具備了蛻變的夢想,它就有了蝴蝶蛻變的能量。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世界在變、國家在變、市場在變、需求在變、目標客戶在變、競爭對手在變、生產成本在變、產銷量在變、價格在變、員工在變、合作伙伴在變 “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換句話說,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如果你還是繼續著重複著不變的生活,那麼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米缸裡已經沒有可供食用的糧食了。
-
3 # 小冀愛健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孟子·告子下》,可譯為“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這句話在現代社會競爭中同樣重要,只有心懷一定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憂患可以使擔當大任的人經得住苦難的考驗,可以促進企業不斷的向前發展,立於不敗之地
-
4 # 坡泊215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通過幾千年來華夏精英的反覆捶鍊而行成的治國精典。要把它變為自己實用而又不脫離現實,還得有一個實施者反覆論證。使之既有充實內容,又有實施步聚的東西。
-
5 # 問山聽水
三國時期,三足鼎立,名將輩出,奇謀頻出,下面我列舉三國時期關於管理方面的至理名言,對現今社會也有很大啟示:
1.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荀彧陶謙死前將荊州讓給了劉備,謀士荀彧向曹操諫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建議曹操奪取徐州。要想治理天下,在創業初期必須經營好自己穩固的”根據地“,壯大勢力。
2.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 ——司馬懿做任何事都要學會隨機應變,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能循規蹈矩、紙上談兵。
3.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三國演義》第一回進行重大敏感事項,一定要注意保密,若不慎洩密,不能及時處理,必然反禍於自己。
4.三軍易得,一將難求。——郭淮張郃戰敗,丟了瓦口關,曹洪要下令斬了張郃,郭淮勸諫:“三軍易得,一將難求”,要珍惜手下將領,曹洪便寬恕了張郃。
5.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司馬懿為人,要胸懷寬廣的人往往會成為天地良才。能忍辱、有度量、能寬容、樂觀看待挫折和失敗。這才是成功的品質。
6. “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傑,漸漸投之”。——《三國演義》第八回孫策在埋葬了自己的父親孫堅之後,“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傑,漸漸投之”,只有放下架子,禮貌待人,才能招來賢達有本事的人。
7.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劉璋聽取謀士建議,要請劉備入川拒抗張魯。但王累寫書勸諫,希望劉璋別引狼入室,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好話都難聽。
8.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郭嘉孫策驕狂,喜歡外出狩獵,少帶隨從,一次打獵,被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設計刺殺了。
-
6 # 火車頭筆談
管理,由“管”和“理”組成。”管”原意為細長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達。使之閉塞為堵;使之通行為疏。管,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結合。既包含疏通、引導、促進、肯定、開啟之意;又包含限制、規避、約束、否定、閉合之意。“理”,本義為順玉之紋而剖析。理,代表事物的道理、發展的規律,包含合理、順理的意思。管理猶如治水,疏堵結合、順應規律。因此,管理就是合理地疏與堵的思維與行為。
在當今,仍被人們奉為管理圭臬並提倡修為的一句話當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其管理的鏈條很長,由人到物,從個人到家庭再到國家,無所不包。
西漢人戴聖在《禮記·大學》裡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透過降低自己的慾望,減少自己的貪念,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家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管理莫不從個人修身開始。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管子 也就是管仲是個被有意無意忽略和低估的人。
“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