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食小胡妖
-
2 # 卡卡kim
白芨種植 和其他的農作物一樣,都是春播秋收,整個種植週期在半年多點,而夏天是白芨生長的關鍵季節,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首先就是環境的選擇,白芨喜歡溫暖、陰溼的環境,這樣才能有利於白芨的生長.
2、白芨雖然喜陰溼的環境,但是要注意土壤的選擇,一般選擇砂岩類比較適合生長.
3、白芨最忌強光直射,這樣會影響白芨的生長,所以要注意夏季高溫細心照料.
4、後期的水肥管理也是必須的,這個要根據白芨對養分的需求來施加.
還要注意白芨的病蟲害防治
白芨容易發生黑斑病,可以用用70%甲基託布津溼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噴灑.也有時候根結線出現蟲病危害,用3%呋喃丹顆粒劑灌施盆土就可以解決了。
-
3 # 我來過
一、白芨種源
白芨種源混亂,謹慎選擇良種是關鍵。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商品白芨種源主要有水白芨(大白芨)、獨白芨(糯白芨)、羊蹄白芨、二叉白芨和三叉白芨五個種。水白芨原植物是二褶羊耳蒜,獨白芨原植物是雲南獨蒜蘭,國家藥典一直將其作為山慈菇使用;羊蹄白芨原植物是小白芨;二叉白芨原植物80~90%來源於黃花白芨,10~20%來源於發育相對較差的白芨;三叉白芨原植物是白芨。中國藥典收載的白芨只有一個種,即“白芨”作為正品,流通市場上通常稱三叉白芨。其他四種白芨只能作為地方習用品使用。正品白芨在全國有兩個生態型,一種生態型植株相對矮小,主產於雲、貴、川一帶;另一種生態型植株相對較高,主產於江蘇、湖北、湖南一帶。兩種生態型別以產於江蘇、湖北、湖南一帶的大種型產量高,是小種型產量的2~3倍。目前,由於白芨高價刺激,作為種源白芨包括1~4年生的白芨塊莖,為了便於貯藏和運輸通常情況下都在節處瓣斷,以不同生長年限的獨塊莖為種源出售,一年生的塊莖有明顯頂芽,冬季種植第二年出苗,春季種植當年出苗,植株的生長勢較強。2~4年生的獨塊莖無項芽,僅有潛伏芽,生長年限越長的塊莖萌芽率及成苗率越低。2~4年生的獨塊莖混在一起出售極難區分,種植時需將一年生塊莖和2~4年生塊莖分開種植,一年生塊莖直接投入大田生產,2~4年生塊莖則集中催芽育苗一至二年後再移栽大田是栽培的有效方式。
近兩年來白芨組培苗大量投入市場,但最終結果是死亡率高,其主要原因是組培苗缺乏菌根菌所致。菌根菌一方面起到吸水吸肥的作用,同時作為一種侵染白芨根的真菌能誘導根細胞產生植保素,種入土壤後對土壤中的病原菌有很強抗性,組培苗由於缺少菌根菌,新根無任何抗性,在土壤中易遭到病原菌侵染而死亡。生產中作為栽培的白芨種源應選擇正品大種型白芨,有根的塊莖最好,儘量少使用組培苗。
二、種植白芨的土壤選擇
白芨與其他蘭科植物一樣是典型的菌根植物。土壤中菌根菌的多少決定著白芨產量的高低,據中醫藥科學院郭順星研究員試驗結果顯示,白芨菌根菌專一性不太強,從白芨根中分離出了253個菌株。真菌主要靠分解土壤中的有機質作為養分來源,含腐殖質較少的土壤,菌根菌極少,種植白芨後生長差。白芨種植需要選擇腐殖質含量較高的土壤才有足夠的菌根菌存在,有利於提高白芨的成活率和生長勢。
三、白芨種植時間
白芨新根產生於新塊莖的基部,即新、老塊莖連線處。白芨先萌芽後形成塊莖後才有新根的生成。白芨芽萌發與根形成的溫度差異大,芽在土溫10~30℃條件下均可萌發,而根要在土溫20~30℃才可產生。秋冬種植白芨塊莖,只能先萌芽,一直要到春季地溫升高時根才能形成。白芨秋冬季種植時間越早,發芽相應較早,發芽與生根的間隔時間越長,由於根遲遲不能形成,發芽後芽的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只能靠母塊莖提供,種植時間越早越易造成母塊莖因發芽後消耗水分過多而幹水死亡。根據這個特點,白芨種植最好採用覆膜砂藏,在20~25℃的條件下催芽形成新塊莖,同時促進根較快形成,當新塊莖與根均產生後再移入大田種植較好。也可在春季地溫回升到15~20℃時種植較好,使新塊莖和根形成的時間隔差明顯縮短,減少死苗現象。
四、夏季土壤溫溼度控制
白芨葉片少,通常情況下只有3~5葉,蒸騰作用弱,並且塊莖肉質,夏季高溫高溼條件下極易造成塊莖腐爛死苗。在選地時以具有一定緩坡的緩坡地較好,夏季開好排水是關鍵。同時加強覆蓋,避免地溫過高。一般用松毛覆蓋較好,厚度保持在1cm左右,過薄達不到降溫的作用,過厚易造成土壤水分散失慢,水分重更易造成塊莖腐爛。
五、適時採收
白芨生命週期中每年增加一節塊莖,其頂端優勢明顯,只有一年生的塊莖上才能發芽形成植株,同時葉較少,光合作用能力弱,生長四年後,從第五年開始每增加一節新塊莖,則最後一節的老塊莖由於養分不足而逐漸腐爛,一般只能保持四個節的塊莖,從第五年開始產量不再增加,白芨種植第四年就需要及時採收。一年中,當白芨地上部分莖葉開始變黃時產量就不再增加,有效成分也達到最高,為了便於加工時脫去老皮,在地上莖葉枯黃時及時採收最適宜。
-
4 # 粵西鄉村妹
白芨叫白給、白根、甘根、朱蘭、紫蕙、紫蘭、連及草等。白芨莖塊可入藥,具有消腫生肌、止血凝血作用,效果好。白芨花非常漂亮,顏色有紫、白、藍、黃、粉色等,當作盆栽或種在門前院子都非常美麗。因此白芨具有藥用及觀賞價值,深受大家喜愛。
白芨種植一般採用莖塊繁殖,在9月到11月份挖出的白芨,選擇沒有病蟲害的,每塊帶有1~2個芽眼的莖塊,用草木灰拌均勻進行載種。
白芨不耐寒、怕熱,喜歡溫暖溼潤的環境。對土壤要求較高,喜歡疏鬆肥沃、排水性好的、靠近水源的土壤。種植時要施足底肥,最好是腐熟涼乾的農家糞肥。
白芨適宜生長溫度20度左右,每年春夏秋是生長最旺勝時期,此時水份養份要充足。白芨是喜肥作物,肥水不足直接影響到它的產量及質量。每月最少施肥一次,不宜過濃,肥料兌水稀釋後進行噴施。或每月噴施一次磷酸二鉀。
夏天要保持土壤溼潤,乾燥時候及時澆水,雨季時候注意排澇,防止爛根。白芨怕曬,太陽暴曬時間長的話,葉片會變焦黑。因此夏天溫度高時還要注意防曬,要及時搭建遮陽網,高1.5~2米,可進入人員管理為好。白芨中耕除草時候要注意淺耕,以免傷到根系,影響生長。
7~8月份,植株會停止生長,進到休眠壯態,些時要保持土壤溼潤,停止施肥。乾燥時早晚澆水一次,下雨後及時排澇,注意雜草和病蟲害的為害。
-
5 # 千島胡
白芨又叫白及。它為蘭科植物,我們用它的塊莖入藥。具有消腫止血,收斂生肌的功效。
夏季其實是白芨生產種植的關鍵時期,如果管理得當能增產增收,若管理不當,不僅造成大幅度減產,而且有可能造成絕收。
溫度、降水、溼度、風和光照(包括太陽輻射)等氣象條件與各類植物病菌的發生流行以及害蟲的生長髮育、繁殖和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同時也是病蟲害發生的自然控制因子,特別是其綜合影響對於病蟲害發生發展有重要作用。
一般來說,“旱生蟲,溼生病”。也就是說高溫乾旱利於蝗蟲、蚜蟲等喜旱害蟲的繁殖和發生發展,多雨高溼則利於大多數作物病害的發生發展。
在高溫高溼的氣候環境下,首先要做好田間管理,促進白芨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其次是科學施肥,要改變偏施氮肥的習慣,增施有機肥,做到氮、磷、鉀肥合理搭配。第三要做好生物和化學防治,特別在防治關鍵期噴溼化學藥劑時,注意避開高溫晴熱天氣科學施藥。
廣大藥農應加強夏季白芨田間管理,爭取增產增收。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灌溉
夏季氣溫高,極易造成乾旱,白芨育苗田應灌溉保墒降溫。灌溉次數要根據藥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階段、氣候、土壤條件而定,要適時、適量,合理灌溉。時間應選擇在上午9點以前和下午6點以後。
2、除草
中耕除草是藥用植物經常性的田間管理工作,要勤鋤淺鋤,做到田間無雜草。其目的是:消滅雜草,減少養分損耗;防止病蟲的滋生蔓延;疏鬆土壤,流通空氣,加強保墒;早春中耕可提高地溫;可結合除櫱或切斷一些淺根以控制植物生長。中耕除草一般在封壟前、土壤溼度不大時進行。
3、追肥
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根外追肥或葉面噴肥,根外追肥一般結合除草進行。建議使用99植保,是中農研究院和多家機構合作共同研發的一種提高植物免疫力、增加產量的中藥材植物營養液。
經過多年多品種大範圍的實驗證實該產品完全能夠替代農藥化肥,廣泛應用於各農作物中藥材等種植領域,所生產的產品可達歐盟標準,並獲得許多中外專家的高度推崇。
4、排水
排水是以人工的方法排除土壤孔隙中的水分和地面積水,改善土壤通氣狀況,加強土壤中好氣微生物的作用,促進拔除植物殘體礦物化,避免澇害。當前是夏季高溫多雨季節,雨後應及時通溝排水,降低田間溼度,預防發生漬澇;降水過後,視白芨生長狀況適時追肥,促進其正常生長。
夏季也是白芨病害多發期,如果不及時防治,會給增產、增收帶來不利的影響。現將白芨在盛夏較易發生的五種病害症狀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根腐病
高溫多溼、低窪積水地塊種植的白芨常發生此種病症。它主要危害根部,使根的部分或全部變色腐爛,組織遭到破壞,莖、葉也因根部無法供應水分而下垂、乾枯。
2、葉斑病
多發生在高溫、田間通風不良、植株生長衰弱時。主要在白芨葉上形成各種形狀的斑點。顏色多為黃褐色或紫色,後期病斑擴大互相連線成片,致使葉片乾枯脫落,有的病斑還會出現黴點。
3、立枯病
在施用過未充分腐熟肥料的陰溼地易發生此病。白芨幼苗發病較多,染病後,在貼近土表處的幼莖基部出現黃褐色病斑或基部全部變色、變細、乾枯,上部枝葉枯黃倒伏死亡。
4、鏽病
多雨、多黴季節和土壤潮溼、植株生長柔嫩的田塊易發生此病。發病時在莖葉上出現黃色或深褐色病斑,後期病斑鼓起,表皮破裂。飛散出黃色或褐色粉末。病斑處破裂穿孔,葉片枯死。
5、黑粉病
多發生在高溫乾旱期,白芨的莖、葉均可感染此病。發病後莖葉彎曲、畸形,形成小瘤,外面有層白膜,後期破裂,散出黑粉。
白芨在中醫學上用於止血、促進傷口癒合、治療癰腫、防止子宮下垂、治療支氣管擴張、治療肺結核等重要功效。但是,寒性體質的群體是禁用的。
回覆列表
這東西我沒種過
查了一下
1生長習性白芨喜溫暖、溼潤、陰涼的氣候環境,不耐寒。常生於丘陵、山溪谷邊及陰蔽草叢中或林下溼地。要求肥沃、疏鬆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或栽培在陰坡和較溼的地塊。2栽培技術2.1選地、整地。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疏鬆,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以及水源條件好,排灌方便,且陰溼的地方種植。栽種前翻土30cm,畝施腐熟農家肥1500~2000kg及益富源植物營養液促進根系發達長得快。選種。選當年生具有鱗莖和嫩芽的假鱗莖作種,以無蟲蛀、無採挖傷者為好。定植。按株距15cm,行距20cm開溝種植,溝深8~10cm。種後蓋3~4cm厚的細土。種植最佳時期2~3月。田間管理中耕除草。根據白芨生長情況,一般每年中耕除草4次。第1次在3~4月齊苗後;第2次在6月生長旺盛期;第3次在8~9月生殖生長期;第4次在冬季倒苗後。中耕宜淺,避免傷假鱗莖。追肥。結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次,第1次在齊苗期;第2次在冬季,每畝每次畝施複合肥30~40kg。2.4.3灌溉排水。白芨喜陰溼環境,生長期應根據土壤墒情及時排灌,以防澇抗旱。越冬保護。白芨不耐寒,應做好冬季防寒抗冰措施,蓋草防寒,待春季出苗時揭去蓋草。病蟲害防治蟲害。蟲害主要有地老虎、螻蛄,為害假鱗莖,每畝用益富源生物衝施肥預防蟲害病害。病害主要是爛根病,多在春夏多雨季節發生,要做好排水工作。發病初期用益富源植物營養液。來進行預防促進根系發達,採收加工白芨栽培3年後採收。採收季節為秋末冬初,採挖時用平鏟或小鋤細心地將鱗莖連土一起挖出,摘去鬚根,除掉地上莖葉,抖掉泥土,運回加工。初加工。將塊莖分成單個,用水洗去泥土,剝去粗皮,置開水鍋內煮或燙至內無白心時,取出冷卻,去掉鬚根,曬或烘至全乾。放撞籠裡,撞去未盡粗皮與鬚根,使之成為光滑、潔白的半透明體,篩去灰渣即可。也可趁鮮切片,乾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