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晗晴說
-
2 # 童年的天空
家長對孩子的過度關注,我個人認為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親的關注,但應適度而不是過度。適度關注的孩子,孩子有安全感和幸福感,過度關注的孩子,孩子會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
1、過度關注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每個人當為人父母后,便視自己的孩子為心肝寶貝,對孩子萬般寵愛,無論吃的、用的,還是教育,都是給孩子最好的。殊不知,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導致孩子性格偏激、霸道或懦弱、抗挫折能力差等等。
2、過度關注對孩子能力發展的影響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各方面能快速發展的關鍵期,孩子對外界的事物充滿好奇,探索慾望非常強烈,一堆沙子,幾塊積木足可以讓寶貝們玩耍幾個小時。透過玩沙子的遊戲,孩子們將沙子倒進倒出,感受的是從裡到外的樂趣;將沙子拋向空中,喜歡從上到下的感覺,所以幾乎沒有孩子不喜歡玩沙子的。如果父母親過度關注孩子,擔心玩沙子弄髒衣服,又擔心沙子會弄到眼睛裡,去限制孩子玩沙子,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就得不到發展。
3、過度關注對孩子判斷力的影響
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建議父母應根據自身的情況,給孩子提供儘可能好的條件,而不是一味地去滿足孩子各方面所需,如:買玩具時,市面上價格不菲的玩具琳琅滿目,在選擇時,不要盲目攀比,只買價格貴的。而應根據孩子年齡生長髮育的特點,選擇適合孩子益智的、能動手操作的,質量可靠的就行,並同孩子一起挑選,告訴玩具的玩法以及玩耍時的樂趣;在擇校方面,家長也應根據自己能承受的經濟條件,去為孩子選擇相對便宜而教育理念尚好的幼兒園等等。家長應從日常生活帶養中,多去引導孩子發現生活當中的真、善、美,培養孩子正確的事非判斷能力,做一個遇事有主見、果斷的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應以身作則,適度關注孩子的成長,放開手腳讓孩子去嘗試,哪怕做錯了,也要給機會,讓孩子有勇氣再次嘗試,直到做好為止。有了家長的正確引導和關注,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有幸福力的新一代兒童!
-
3 # 方糖筆札
凡事都是要有一個度的,如果太過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就容易然後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這樣他不但體會不到你對他的關心,反而會對你產生反感,覺得你在處處針對他,管束他,甚至覺得你對他不夠信任。
但孩子的成長過程還是很需要家長的陪伴的,不然會覺得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自己,會產生自卑心理,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我是一名90後,曾經也是一名留守兒童,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塊,爸爸媽媽為了掙錢,我們一年只見一次。而且由於我比較懂事,爸媽從來不管我,但我覺得爸媽從來都不重視我,哪怕他們打我罵我,也算是對我的重視,可是都沒有。每次其它同學討論,他們的爸爸媽媽如何如何幹涉他們的時候,我就會很羨慕,覺得有人管著真好。
因為這事,我一度很自卑,覺得自己沒人要,這讓我的童年少了很多陽光。
所以凡事都講究一個度,各位家長一定要把握好。
-
4 # 蘇木媽媽
“度”是一個非常不好把控的標準。生活中,為人處世,一日三餐都講究有一個“度”,就拿吃飯來說,少了覺得不夠,多了覺得撐了。
我們對孩子的關注也要有一個“度”,既然這個“度”是過度,那麼對孩子的成長必定是不好的,凡事適度就好,過度只會讓孩子恃寵而驕,養成一些不好的壞習慣,到那時候後悔就晚了。
從小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來源於模仿,看,聽,閱讀,過度的關注,過度的緊張孩子,會讓他覺得自己的心理壓力大,有的孩子或許會厭惡這樣的生活,家長的密切關注讓她們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有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要求和家長說,這樣對孩子性格養成有問題。
適度或鬆弛有度是最好的。不過分溺愛,也不能不聞不問。
-
5 # 育兒網
這幾年,媒體多次爆出一些老人被子女精神遺棄。究其原因,在達媽看來有很大一個原因是這些家庭一直以來太把孩子當回事了。如果在孩子小時把他捧得高高的,那麼也就等於為你以後的養老埋下了隱患。而這也是趙薇的育兒觀。
綜藝節目《中餐廳》中,有一期幾個寶媽和趙薇交流育兒經。
其中,有一個寶媽吐槽兒子不願意以後跟她一起出去玩。趙薇感到很奇怪,問道“為什麼,他看不上你哪裡?”
這位有著十幾歲兒子的寶媽無奈表示“他哪裡都看不上我,我在家裡的地位被排到最後。他奶奶太寵孩子了,孩子覺得自己在家裡的位置是第一的!”
然後重點來了,趙薇說出了達媽的心裡話“你不能讓兒子有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將來你老了,他也覺得你沒那麼重要,不能太把孩子當回事兒!”
寶媽們當即都很贊同趙薇的說法,不知道她們實際能否做到。
說起來,現在的孩子們在家庭裡的地位往往很高,甚至是最高。全家人都寵著,有什麼好東西都先緊著孩子。
其實這麼做很不好,孩子會認為大家都應圍著他轉,變得越來越自私,而且不懂得感恩,而大人在孩子面前會越來越沒威信。
為人父母,我們當然要愛護孩子,但絕不能寵愛、嬌養。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對待他的正確的姿態應該是讓孩子盡職負責。這麼做才是對孩子真的好,可以培養他的家庭責任感、獨立性,讓他學會承擔,更好的成長。
然而,在很多中國家庭中,一家人都以孩子為中心圍著他轉。以至於中國的老人一直姿態很低,為孩子各種付出。達媽發現現在很多人都在啃老,即便已經結婚生子依然如此。老人給買了房子、車子還不夠,還得繼續帶孩子、貼補家用……若是帶不了那得出錢。這樣的啃老族真不少,還越來越多。
老人為子女付出這麼多,那他們對老人呢?據一項隨機調查顯示,僅有16%的人記得父母的生日、愛好、飲食和生活習慣這些個人資訊,而有近一般人認為父母該幫子女,否則就是狠心。
這些老人不正是因為以前太把孩子當回事,所以老了的時候被子女“輕輕鬆鬆”精神遺棄了。更有極端的例子,有黑心子女虐待、遺棄老人,把老人往絕路上逼。
各位,現在你還在溺愛、嬌養自己的孩子嗎?若你不想日後自食這苦果,那麼從現在起請不要太把孩子當回事,讓關愛和教導並駕齊驅。
-
6 # 春韭綠妃子笑
不好。過度關注,會讓孩子形成習慣,覺得大家都應該關注他。那麼有一天大家要是關注了別的小孩,或二胎什麼的,孩子的落差會很大,對性格形成不好。現在的孩子脾氣都大,就是這麼來的。
-
7 # 中國家庭報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如果孩子沒有未來,那麼我們也就沒有未來。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庭教育逐漸引起了父母的重視,父親負責引導孩子人生觀,母親負責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由此可見父親的角色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當父親因一些外在因素缺失了陪伴孩子成長,隨之而來的將會是一系列親子關係問題。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是父母共同配合,才能教育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一位媽媽諮詢:兒子已經14歲了,突然變得不可理喻,常為一點小事,跟媽媽大喊大叫。因為想辦健身卡沒有被允許,直接離家出走,任憑父母打電話、發信息,通通不迴應。後來媽媽同意辦卡,兒子才回資訊說,住同學家了。沒過多久孩子又開始變相要錢,今天買書,明天買衣服,後天買褲子……買書給的錢遠超於實際花費,但孩子卻說錢沒夠,跟同學借了20元,媽媽又給了30元,讓孩子去還賬。
這位媽媽的教育觀點:家庭條件允許,儘可能滿足孩子,不要讓孩子有匱乏感,孩子總是處於滿足感的狀態下,長大以後沒有貪慾,易於滿足,不會處處斤斤計較。但是,爸爸卻不這麼認為,爸爸因為經常出差陪伴孩子時間很少,每次看見孩子跟媽媽要錢,爸爸都會斥責孩子,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時爸爸也總是批評。導致孩子跟爸爸不親近,甚至希望爸爸不回來最好。爸爸媽媽的教育觀念是不一致的。
透過諮詢案例,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在青春期到來後教育的規律應該是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中小學銜接階段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
無論父親是否能讓孩子願意親近,對於孩子來說,父親是嚴肅的具有權威的。孩子在父親面前總是不敢為所欲為,不像母親,總是出現在身邊,所以孩子才會對母親提過多要求。有一位父親曾說:父親對待孩子就是要嚴厲,要讓孩子懼怕,我小時候就是被父親打著長大的,現在不是很好嘛。正是因為這樣的認知,孩子在面對父親時,很想親近,卻也害怕。
-
8 # 溪溪夏夏姐妹倆
這樣的方式看起來是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關心,如果對孩子過度關注,可能會起到反作用,讓孩子太自我,讓孩子覺得家裡的人全部都圍著自己轉。這種性格的形成,不利於孩子以後在社會上的發展。
相反,如果對孩子的關注度適中,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圍著他轉,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事情,這樣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主自立的能力。
所以說家長不要對孩子太關注了。
-
9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俗話說,過猶不及,父母太關注孩子,對孩子成長的害處同樣很大。 做父母,最難的其實就是把握分寸。
著名的客體關係大師溫尼科特說,足夠好的媽媽,是一個促進性的環境,而促進性的環境的特徵是對嬰兒需要的適應,需要母親的時候她一定在,這是至關重要的,而同樣重要的是,不再被兒童需要的時候她就後退。也就是說,在生命早期,母親完全適應嬰兒,然後逐步去除適應,鼓勵兒童自己獨立。
過多的關注,會妨礙他長大。 比如,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有的家長怕孩子摔跤而捨不得放手讓孩子走路而寧願一直抱在懷裡,結果導致孩子很晚了還不會走路;有的家長怕孩子累著孩子、怕孩子吃苦而一切代勞,結果孩子沒有發展出自己應有的能力而一直依賴家長,長大後也不能成為為自己負責任的人,成為時下熱門的一個詞“媽寶男”、“媽寶女”。
過多的關注,還會讓孩子形成自私的性格,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給的一切。
在父母過多的關注下,很多孩子習慣了父母的付出而不知回報,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給予的一切而不知自己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成為啃老一族。
好的父母,應該是該進則進,該退則退,隨著孩子長大而不斷地調節跟孩子的距離。正如龍應臺所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10 # 育兒小智囊
父母太關注孩子我覺得不太好,因為當父母太關注孩子的時候,孩子一有點什麼小事情就不會自己去解決,心裡想著反正這件事情有父母,而父母覺得孩子已經長大了,這種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學著去處理,久而久之事情會發生不可挽回的地步。
回覆列表
既然用到了過度”這個詞,應該就不是什麼好事情了,下面說說為何家長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對孩子的成長反而不太好。
孩子的優秀需要他自己去發掘,去成長,作為家長焦慮什麼,操心什麼,大愛無疆,大教(育)無形,不要在孩子面前焦慮和過度操心,這樣只會給孩子更多無形的壓力,讓孩子失去成長的動力和激情,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家長給的壓力上,孩子不可能成長。
現在我們給予孩子的太多,太多,他吸收不了,接受不了,結果是孩子頭腦的混亂,焦躁,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適度,不要給太多的愛,太多的關注和幫助,讓他學會自我超越,自我成就,孩子才能頭腦清楚的做事學習。
說什麼母親陪,父親陪,陪的人越多孩子接受的資訊越多,多重性格怎麼來的,父親的性格,母親的性格,爺爺的性格等,還有孩子自我的性格,對他施加的影響越大,孩子性格分裂也嚴重。 說什麼為了孩子好,她現在不明白,以後會理解,親情,感情都是長期積累而來,長期積累的那種感情以後會好轉,不可能,即使有孩子自身調整過來,也是一種尷尬。
孩子無定型,教育無定法,孩子是主體,成長他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