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寬窄之間
-
2 # 考拉琪寶
我家寶寶2歲多我開始教她唱歌,讀書,我一直覺得沒有用,到了3歲的時候,她突然把三字經給讀出來了,還把唐詩也背出來了!我感到很驚訝,怎麼可能呢?當時就是我在讀,她就玩玩具,怎麼就背出來了!她這一背出來,我可開心了,繼續每天早上讀給她聽,她能記住多少,她也跟我一起讀。系統的早教我覺得可以在2左右開始,她們的腦子在高速的發展著,所以我覺得早教肯定要教的,對她以後真的好!
-
3 # 杜寒談教育
從狹義的教育角度看,如果把教育等同於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學前教育大可不必過早。
從廣義的教育角度看,教育的內涵很大,不僅包括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且包括習慣與興趣的培養,智力的開發等,學前教育應重在透過各種各樣的遊戲和活動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這要根據年齡特點來進行,不能拔苗助長。
-
4 # 香山思學
提到兒童學期教育,言必稱西臘。比如古希臘的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裡,進行遊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為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這有點象幼兒園的雛形。
其實,在更早前,我國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十分注重童蒙、啟蒙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方法。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論語》中也有“幼而不悌,長而無述,老而不死,是為賊”、“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言論。
到了南宋學者、理學家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他寫的《童蒙須知》成為了幼童的學習教材。後來南宋經史學者王應麟(公元1223年—1296年)編撰的啟蒙《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幼不學,老何為?”,把幼兒啟蒙教材口語化了,朗朗上口,易於背記。
我國教育史上雖沒有明確記載兒童學前教育這種形式,但是私塾教育、家庭教育早就涉及了兒童學前養育、教養的內容。
兒童學前教育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首先是由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提出的。他於1837年在布蘭肯堡創設了一所收託1~7歲兒童的教育機構,1840年命名為幼兒園(Kindergarten)。現在,對起始學齡前的幼兒開展的養育、教養活動就是兒童學前教育。專業點說,兒童學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孩童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可見,古今中外,兒童學前教育都有提及、研究和實踐。那麼,兒童學前教育(下同學前教育)是不是開始的越早就越好呢?顯然,這不是個能夠簡單回答的問題。
學前教育這個概念本身就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學前,好理解,就是學齡前,指的是法定6-7歲學校教育起始年齡前。學前教育的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教育在內涵和外延都是很有不同和區別的。學前教育它應當包括了家庭養教、幼兒園保教和社會教養。學齡前兒童從出生開始,整個學齡前生長過程都是在養與教的關係中展開,有先有後,有重有輕,有點有面,各種不一。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在養與教的關係中,養可以說是最能夠前伸的行為。實際上,對一個孩子的養從孩子出生前就開始了,孩子父母的雙方及家庭、孩子父母雙方從戀愛到結婚、到孕育情緒、心理適應、健康儲備等因素,都直接決定了對孩子出生後的“養”。如果沒有特殊的外作用力加入的話,這種“養”的方向是不會改變的,它繼承和遺傳了包括基因在內的孩子父母雙方家族文化、觀念、言行、生活習慣的特質,並且具有極為穩定的慣性。
一旦孩子出生,家庭的養教就立即啟動了,完全是在一張白紙上繪畫。這是問題的關鍵。在什麼樣的紙上畫畫,宣紙?生宣還是熟宣?還是別的紙或者是畫布?畫什麼畫,是水墨畫、水粉畫、國畫?或是油畫等等;怎麼養,養什麼;怎麼教,教什麼;這對每一個家庭和孩子父母來說都是一個十分難做的選擇題。特別是孩子0—3週歲,是家庭養教極為關鍵的階段。俗話說:三歲看小,六歲看老,這是民間長期的育兒經驗的總結。鑑於此,國家如果能夠立法規定育齡婦女享有三週年的由社保支付的帶薪產育假,必定在能大大提高生育率的同時,提高兒童的養育質量。
對於幼兒園的保教、社會的教養來說,仍然是要處理好養育與教育的關係問題。大人對學前兒童講道理是沒有什麼作用的,但是大人的言行舉止的榜樣式影響既是潛移默化的,又是影響深刻的,還是作用巨大的。每一個孩子後來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性,只要認真審視就能發現已經打上了孩子父母、家庭和社會的烙印,沒有例外。如果學前教育只單指幼兒園、學前班等對學齡前兒童開展的傳授文化知識、識字算術、體能訓練的教育教學活動來說,學前教育的向前遷移就十分有限了。唯有語言感悟和識字聽讀,對孩子成長來說是越早越好。父母等家庭成員對還在襁褓中的嬰兒,進行不斷的對話交流,這對嬰兒大腦所產生語言刺激,能夠幫助嬰兒的大腦儘早建立起語言關聯,進而較早的搭建起與父母進行語言交流的橋樑。語言交流承載的是思想交流內涵,所以,這對每一個嬰兒的成長來說十分重要,父母絕對不可忽視。在幼兒園進行語言識字的初級教育,也許是有必要性的。至於在學齡前適當開展小學學科教學是否真正合乎兒童心理發展規律,還需要大量的科學論證來闡釋,而不能僅僅靠推論來下結論。
總之,兒童學前教育不能簡單的說開始得越早越好。早與不早、好與不好,要看符合不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符合規律,早遲相宜,就是好的;不符合規律,早遲不宜,就是不好的了!
-
5 # 奧利給3號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提到兒童學期教育,言必稱西臘。比如古希臘的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裡,進行遊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為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這有點象幼兒園的雛形。
其實,在更早前,我國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十分注重童蒙、啟蒙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方法。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論語》中也有“幼而不悌,長而無述,老而不死,是為賊”、“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言論。
到了南宋學者、理學家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他寫的《童蒙須知》成為了幼童的學習教材。後來南宋經史學者王應麟(公元1223年—1296年)編撰的啟蒙《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幼不學,老何為?”,把幼兒啟蒙教材口語化了,朗朗上口,易於背記。
我國教育史上雖沒有明確記載兒童學前教育這種形式,但是私塾教育、家庭教育早就涉及了兒童學前養育、教養的內容。
兒童學前教育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首先是由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提出的。他於1837年在布蘭肯堡創設了一所收託1~7歲兒童的教育機構,1840年命名為幼兒園(Kindergarten)。現在,對起始學齡前的幼兒開展的養育、教養活動就是兒童學前教育。專業點說,兒童學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孩童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可見,古今中外,兒童學前教育都有提及、研究和實踐。那麼,兒童學前教育(下同學前教育)是不是開始的越早就越好呢?顯然,這不是個能夠簡單回答的問題。
學前教育這個概念本身就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學前,好理解,就是學齡前,指的是法定6-7歲學校教育起始年齡前。學前教育的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教育在內涵和外延都是很有不同和區別的。學前教育它應當包括了家庭養教、幼兒園保教和社會教養。學齡前兒童從出生開始,整個學齡前生長過程都是在養與教的關係中展開,有先有後,有重有輕,有點有面,各種不一。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在養與教的關係中,養可以說是最能夠前伸的行為。實際上,對一個孩子的養從孩子出生前就開始了,孩子父母的雙方及家庭、孩子父母雙方從戀愛到結婚、到孕育情緒、心理適應、健康儲備等因素,都直接決定了對孩子出生後的“養”。如果沒有特殊的外作用力加入的話,這種“養”的方向是不會改變的,它繼承和遺傳了包括基因在內的孩子父母雙方家族文化、觀念、言行、生活習慣的特質,並且具有極為穩定的慣性。
一旦孩子出生,家庭的養教就立即啟動了,完全是在一張白紙上繪畫。這是問題的關鍵。在什麼樣的紙上畫畫,宣紙?生宣還是熟宣?還是別的紙或者是畫布?畫什麼畫,是水墨畫、水粉畫、國畫?或是油畫等等;怎麼養,養什麼;怎麼教,教什麼;這對每一個家庭和孩子父母來說都是一個十分難做的選擇題。特別是孩子0—3週歲,是家庭養教極為關鍵的階段。俗話說:三歲看小,六歲看老,這是民間長期的育兒經驗的總結。鑑於此,國家如果能夠立法規定育齡婦女享有三週年的由社保支付的帶薪產育假,必定在能大大提高生育率的同時,提高兒童的養育質量。
對於幼兒園的保教、社會的教養來說,仍然是要處理好養育與教育的關係問題。大人對學前兒童講道理是沒有什麼作用的,但是大人的言行舉止的榜樣式影響既是潛移默化的,又是影響深刻的,還是作用巨大的。每一個孩子後來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性,只要認真審視就能發現已經打上了孩子父母、家庭和社會的烙印,沒有例外。如果學前教育只單指幼兒園、學前班等對學齡前兒童開展的傳授文化知識、識字算術、體能訓練的教育教學活動來說,學前教育的向前遷移就十分有限了。唯有語言感悟和識字聽讀,對孩子成長來說是越早越好。父母等家庭成員對還在襁褓中的嬰兒,進行不斷的對話交流,這對嬰兒大腦所產生語言刺激,能夠幫助嬰兒的大腦儘早建立起語言關聯,進而較早的搭建起與父母進行語言交流的橋樑。語言交流承載的是思想交流內涵,所以,這對每一個嬰兒的成長來說十分重要,父母絕對不可忽視。在幼兒園進行語言識字的初級教育,也許是有必要性的。至於在學齡前適當開展小學學科教學是否真正合乎兒童心理發展規律,還需要大量的科學論證來闡釋,而不能僅僅靠推論來下結論。
總之,兒童學前教育不能簡單的說開始得越早越好。早與不早、好與不好,要看符合不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符合規律,早遲相宜,就是好的;不符合規律,早遲不宜,就是不好的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小文子7634
我認為孩子不應該提前教育,有一種叫啟蒙教育,跟提前教育完全兩個概念,啟蒙教育最好從孩子出生開始做,分為情感啟蒙和智力啟蒙,情感啟蒙就是多跟孩子說話,多抱抱他,智力啟蒙就是讓孩子很早就接觸到書籍,早點建立孩子跟文字的關係,注意的是要讀故事而不是講故事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 (一)父母親會科學育兒的,就越早培育越好。 (1)嬰兒大腦的發育規律決的。 嬰兒腦重剛出生時僅為成人腦重的25%,6個月大就達到成人的50%,2歲左右達到75%。表明嬰兒出後的幾個月裡,大腦發育最為迅速。如果這個階段大腦皮層受到不斷的刺激,那麼大腦皮會就會處於興奮狀態;受到的刺激越豐富,大腦皮層的活動越積極。相反,如果不給予刺激,大腦皮層就一直處於抑制狀態,孩子就不會變得聰明伶俐。這裡所說的刺激就是父母的培育,比如,父母儘量多地跟孩子說話,引導孩子轉頭,逗引孩子爬行等等。 (2)研究表明,嬰兒各種能力的發展是有關鍵期的,一旦錯過就沒彌補。比如,語言發展、翻身、爬行、行走、數學能力、大小肌肉運動能、手腦協同能力等關鍵期。 (二)父母如果不懂科學育兒,不要盲目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