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東威

    每當一個朝代國家機器難以運轉的時候,就需要變法,把這個機器拆掉,修修補補,甚至重組一番。歷史上有很多次變法,著名的有秦國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變法,萬曆張居正變法等等。

    成功的變法能使國家由貧變富,由弱變強,延續一個國家的國運;失敗的變法往往適得其反,會使政局動盪,內憂外患,加速一個國家的滅亡。

    今天要說的是北宋王安石變法,宋朝建國以來,逐漸形成一副積貧積弱的局面,又有外敵環伺。神宗繼位,面對眼下的爛攤子,大膽啟用王安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史稱“熙寧變法”。

    大家基本都知道,我只簡單說一下內容。變法的核心是富國強兵,王安石構想,按他這套變法下來,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軍隊有軍隊,要武器有武器,總之就是要什麼有什麼,對內百姓安居樂業,歌舞昇平,對外打擊遼國,收復失地。但結果事與願違,他的變法,極大的損害的百姓,朝堂和國家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我對王安石本人還是非常景仰的,他道德高尚,謙謙君子,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要敬而遠之,因為他是出了名的“拗相公”。

    說白了,就是他的性格,倔強,不聽勸,一意孤行,宋神宗年少氣盛,剛開始全力支援王安石,王安石要什麼給什麼,幻想能一夜之間國家強盛,打到黃河對岸去。但到後來,王安石做的太過火,宋神宗也動搖了,幾次罷官又幾次啟用,總還堅持著。

    舉幾個王安石變法不當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黃不接時,由政府以低息給農民貸款貸糧。本是好意,但辦事的人中飽私囊,成了強制農民借貸,而且調高利息,農民負擔比原來還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勵開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也可以向政府貸款。結果興修水利成了官員政績考核標準,一些地方官員強制百姓交錢修建,百姓負擔更重了。

    王安石變法條目繁多,百姓一時接受不了,中間還被辦事的人肆意解讀篡改,弄的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好心也會辦壞事。直到神宗死後,太后執政,王安石罷官,宣告變法失敗。

    變法是失敗了,可是變法留下的惡根並沒有隨之散去,反而愈演愈烈。

    變法必定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而這部分人都是先前制度下的受益者,自然不會同意王安石變法,於是,朝堂之上必然會形成新舊兩派的爭鬥,逐漸變成黨爭,一旦變成黨爭,問題的性質就變了,黨爭的目的只有一個——黨同伐異,不管有才與否,是我黨人,保之庇之,非我黨人,排之壓之。在這樣的環境下,朝廷大換血。

    當時改革派佔上風,保守派被打壓,保守派中人才濟濟,有司馬光、文彥博、歐陽修、韓琦、蘇軾等,竟全部被貶。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朝廷所出現的事,這麼多人才,先後離開政治中心,對於國家是莫大的損失。

    能人都走了,用誰?王安石也顧不得許多,為了變法,他不要道德高尚的,不要有文化的,只要聽話的人,於是,呂惠卿、曾布、蔡京、李定等紛紛上位,這些人在當時就有被視為小人的,小人有個特點,人前一套,背後一套,在王安石面前老老實實,畢恭畢敬,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貪戀錢財。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用人不當。

    神宗死後,太后聽政,請回了司馬光,全面廢除變法,保守派重新抬頭,又開始大量排擠改革派,改革派中也不乏能人,但也必須打擊掉,從王安石變法,開了黨爭的先例,從此,北宋朝廷就陷入無休止的內耗中,最終走向滅亡。

  • 2 # 圖檻人1

    這是一個搞笑的問題,不是變法加速北宋滅亡,而是不成功的變法和利益集團的反撲讓矛盾沒有徹底解決。宋朝後期,以類似水滸傳的情節比較,地方豪強如西方慶之流可以稱霸一方,表面經濟繁榮可是國庫空虛,無法高效運轉了,社會流動性固化,豪強視法律為無物了,養著大批流氓痞子欺壓百姓。

  • 3 # HuiNanHistory

    這段話毫無道理。事實上,變法並不是加速北宋滅亡的原因,重點在於新、舊兩黨之間以變法或不變為名產生的愈演愈烈的黨爭。

    宋神宗去世後,高太后垂簾聽政,她與舊黨主導的“元祐更化”不僅推翻了熙豐變法的主要成果,還對新黨人士採取殘酷的政治打擊,其中最嚴重的一起事件當屬元祐四年(1089年)的車蓋亭詩案,致使新黨領袖蔡確被貶死新州。因此,當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他對高太后和舊黨十分不滿)後,新黨必然要反攻倒算,此是為“哲宗紹述”。此後,還有向太后垂簾與宋徽宗親政,每發生一次最高政治權力的更迭,新、舊兩黨就會輪換上臺,相互進行大規模的政治迫害,盡一切手段搞死自己的政治宿敵,彼此之間已無妥協的餘地。頻繁的政治爭鬥,摧毀了北宋官僚系統的廉潔性,朝廷無力應對內憂外患的局面。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舊黨更化的成果。大家都知道,終北宋一朝主要面臨的困境是“三冗”,即冗兵、冗官和冗費,這三個問題是環環相扣,致使北宋積貧積弱,這正是王安石變法的初衷。

    那麼,舊黨對“三冗”的處理效果是怎樣呢?

    元祐三年(1088年)十一月,御史中丞李常上奏:“臣伏見:尚書、吏部四選官共三萬四千餘人,入流名品幾七八十數,官濫員冗,無甚於今。竊以內外闕次固有常限,入官注擬浩然無窮,守候差遣,須近二年方得一闕,交承期限,復又二年有餘。投狀爭訴,日有數十,士檢凋壞,職此之由,不澄其源,日益以甚。”

    舊黨支配的北宋,冗官非但沒得到解決,反而更進一步惡化,人浮政濫。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在於,舊黨上臺後為了籠絡人心,要對官員及子弟施行仁惠政策,最終冗官的數量與日俱增。

    這就是王安石變法結束後的北宋。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認為王安石變法,加速了北宋的滅亡,這個觀點不是今天才有的,是從南宋開始就有了。

    (王安石)

    宋高宗南渡,當了皇帝坐穩江山以後,他也就開始反思,他認為,北宋之所以最終被金國滅掉,亂政,就是從王安石開始了。後來南宋末年宋理宗的時候,他也認為王安石是亂政的開始,而且把王安石從孔廟裡踢了出來。

    王安石變法,是一場使力不討好的運動。變法以後,全國上下都不滿意他。

    首先是皇室不滿意他。宋神宗去世,宋神宗的媽高太后垂簾聽政以後,把王安石的所有變法都給廢除了,認為王安石就是亂臣賊子。後來,宋神宗的兒子宋哲宗親政以後,又開始實施王安石變法。但是當時很多人卻認為宋哲宗其實是不成熟,他之所以又把王安石那一套撿起來,是因為他非常不滿高太后的垂簾聽政,心裡面有陰影。哲宗沒過多久就去世了,接著是宋徽宗繼位,宋徽宗繼位以後,覺得他老子不成熟,實施高太后那一套,但不到一年,又改了,把他的年號改成從“崇寧”,也就是崇尚熙寧變法。然後宋徽宗把國家給敗了,所以這罪過就安到王安石的頭上。

    說老實話,王安石的這場變法,其根本的意義就是為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就是說,為了皇室好。宋哲宗宋徽宗之所以要繼續採用王安石變法,就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可以給空虛的國庫帶來較大的收入。而實際上他們也獲得了這樣的好處,最後宋徽宗能夠那麼玩兒,玩兒奇花異草,玩兒花石崗,就因為國庫裡面有錢了。宋徽宗甚至還說過一句話,原來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徽宗說,祖先們“先天下之憂而憂”,那我現在就“後天下之樂而樂”了。

    (宋徽宗)

    王安石給趙宋皇家帶來這麼大的好處,照理說,皇家應該不會不高興他的,偏偏很仇視他。

    除了皇家不高興他外,老百姓也不高興他。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王安石變法,其實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整個社會的財富是比較固定的,在農業社會,要想財富有突飛猛進的增加,是比較難的,因此皇室的財富越多,那老百姓所獲得的財富就會越少,所以老百姓不喜歡王安石。

    明朝的小說家馮夢龍還寫過一篇小說,說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回鄉下去,看見一個村婦把豬的名字喊成王安石的名字。這篇小說雖然是虛構的,但我們知道,所有的虛構都是有生活原型的,由此可見,民間對王安石有多大的意見。

    另外,處於中間階層的官員們,也不喜歡王安石。大家都知道,一場變法要取得成功,肯定是有很大人事變動的。不同意變法的人,肯定要被拿下,也因此王安石得罪了不少人。同時,一些投機取巧的人,因為看到支援變法可以升官,所以就參與到變法中來。比如北宋末年最大的奸臣蔡京,早期就是因為積極支援王安石變法起家的,而在變法中,靠鑽營起家的這種品德低下的大臣非常多,所以這一波人很為後人所不恥。王安石本人的品德是比較高尚的,但因為他這一拔隊伍的品德問題,他自己的聲譽也受到了影響。

    (宋神宗)

    同時,王安石變法,在客觀上開啟了一個朝廷黨爭的局面。就是大臣們互相之間結成團伙,結成朋黨,爭權奪利,在皇帝面前你搞我我搞你。宋朝不殺文臣,但是宋朝的,大臣們之間的這種權力鬥爭是非常激烈的。大臣們把精力都放到爭權奪利朋黨之爭上,自然就沒有人關心國家建設,關心邊防建設。最後金國南下,北宋手忙腳亂,一下殺到了開封,連皇帝也被抓走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王安石變法,與北宋的快速滅亡,確實是有關係的。但是我認為,這場變法之所以失敗,不能怪到王安石本人的頭上,其實是一個執行力和連續性的問題。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為什麼能成功,就是因為執行力非常好,連太子犯了法,都一視同仁地加以懲罰。後來太子當了國君以後,把商鞅給殺了,但是他並沒有改變商鞅的那一套,還是堅決的貫徹執行著,這樣就讓商鞅變法具有很好的延續性,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

  • 5 # 寧劍

    變法本身有好有壞,談不上加速滅亡。主要是說他變法帶的一幫小人敗了宋朝。

    宋一直有黨爭,從范仲淹這些新知識分子開始,到司馬光死,黨爭只是政見不同。像王安石和司馬光分化嚴重,也只是誰上臺用誰政策。到司馬光死舊黨分裂,黨爭還不是很

  • 6 # 青篋

    北宋是歷史上大一統漢民族政權表現最羸弱的朝代,究其原因,北宋沒漢唐的漢武唐宗,也沒有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原因是北宋重文輕武,打仗要費錢的,五代十國混戰,需要休養生息。然後契丹、西夏的崛起,唐遺毒文官間朋黨之爭,官僚臃腫,為防藩鎮割據,北宋實行文官樞密院控兵權,將不帶兵,外行指導內行,戰場失利就募兵,財政壓力巨大,政府效能低下。

    於是王安石想富國強軍,變法主要內容如下:從內容看,現在解讀,細算農業稅,打擊自由貿易中的投機商,壓榨地主私企,加強國企壟斷,增加銀行放貸規模,採取積極財政刺激政策,發展國庫實力。同時強制義務民兵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除了皇帝,沒多少人樂意節衣縮食為貪腐唯上的官僚升官賠命去盡孝敬義務。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因是他沒了解北宋社會內部的主要矛盾,是政治腐敗不接地氣,內不安自然沒法達成對外克敵的全民變法共識。

    中國歷史上變法成功的極少,原因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變法改革要上下共識。商鞅變法最徹底成功,這跟變法內容貼近戰國末期秦國所處內外環境,秦國國情實力,上下君民共識分不開的。以後一般都是新朝新法,上下在開朝足夠權威皇權影響下,易於推行新政,主要內容,一般都是整頓吏治,減稅,儘量均田,鼓勵耕作,休養生息。近代以後戰時實行新管制經濟,穩定之後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減稅,鼓勵私人投資,對外開放,引進吸收,鼓勵發明,刺激消費,壘實財力智力實力和影響力。。。中國歷史上變法每一步非常艱難,因為中國國情複雜,人情社會,實權和變法者之間權利制肘,尚術,仁孝等等各種原因決定的。所以變法推行即便失敗,第一責任不應該是變法者本人的罪過,他們的勇氣和才智應當為人緬懷尊敬。王安石變法不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北宋乃至南宋的以文制武,官僚制度與現實脫節才是主因。

  • 7 # 掌上中國v新竹

    說王安石變法加速了北宋的滅亡。這種說法是不公正的。王安石認識到北宋中期潛伏的社會危機。1058年提出了變法主張。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取得了宋神宗的支援。後受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團的堅決反對。神宗也動搖了。加之新派內部也產生了裂痕等原因。變法廢至。自古以來,變法就是守舊派和新派之間的鬥爭。因為變法危脅到舊派的利益。所以舊派就想方設法阻至止新發法推進。冠以各種名義來打擊新法。宋朝的滅亡,是因為政府的腐敗,黃帝的無能奢侈。新法雖然失敗,但宗旨是進步的,給當時社會加入了新鮮的血液。還是加速了社會的進步的。比如,商鞅變法雖然失敗,但秦王還是繼續用商鞅的政策。終於國富兵強,統一了六國。

  • 8 # 包強中

    對,王安石光想其變法,皇上光想其變法好,光想矛利,而忘盾硬的程度,你那個變化的矛刺不破反變法的盾,變法勝不了,要想變法勝,勝算有多少?

  • 9 # 歷史解毒君

    加速北宋滅亡的,更應該是司馬光等人

    歷史總是耐人尋味。

    就比如說千古兩司馬之一,司馬光一生功過是非。他寫成了《資治通鑑》這樣的名著,也曾經將大宋土地拱手還給過西夏。

    然而讓他千古留名的卻是一塊石頭和一口缸。

    他打壓熙寧變法,維護貴族階級利益,與國爭利,親手斷送了宋朝最後一絲富國強兵的機會。

    站在今人的角度,或許他的做法令人扼腕嘆息;然而作為當年的貴族階級,這樣的做法卻是在維護他們的階級利益,也是無可非議的。

    他的名字最終被印刻在了《元祐黨人碑》之上,榮登榜首。

    三件事來評價他吧。

    第一,打壓熙寧變法

    在世人眼中,北宋是盛世繁華,文華風流,經濟發達,財源滾滾的時代。

    然而這其中很大的功勞在於王安石的熙寧變法。他用了十五年的時間,為宋朝抹平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時期的多達一千七百多萬兩白銀的虧空。

    同時創造出了大量的財富,讓宋徽宗趙佶有源源不斷的資金來營造他的都城汴梁。

    以至於女真人進城的時候,慨嘆城市的富麗堂皇,驚訝的連下巴都是能砸在腳面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劃時代意義的變法,為什麼會受到司馬光等人的打壓呢?

    司馬光對於王安石變法最尖銳的抨擊在於,變法從百姓手裡搶奪財富,容易激起民變。

    事實上,熙寧變法雖然沒有為百姓帶來很多的實際利益,然而它確確實實的為國家賺取了大量的財富,因為它是在從士大夫手裡謀取利益。

    宋朝時期,國家的經濟都掌握在這些士大夫的手中。

    人言“朝為田舍郎,夕座天子堂。”人們拼了命的讀書考試,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從被剝削的農民,變成剝削階級計程車大夫。

    曾經宋神宗問過大臣“變法固然對士大夫的利益損害了,但是對百姓是有利的呀。”

    士大夫則反諷神宗“您是與百姓共治天下,還是與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呢。”

    於是出於階級利益的考慮,在宋神宗駕鶴西去之後,司馬光等保守黨立刻發起了反擊,廢除了熙寧變法。

    固然熙寧變法存在種種問題,比如上行下效,上面的命令下達到基層就變了味道,刺激了貪汙腐敗的滋生,然而宋朝卻是到了不得不改革時間點了。

    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黨的錯誤並不是廢除了熙寧變法,而是沒有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廢除變法以後,仍然維持傳統的治國理念,國家山河日下是不可避免的。

    當年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卻沒有廢除商鞅變法,六世餘烈,國家終歸一統。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矣。

    第二,製造一言堂

    北宋的文化風流相比於他開放的政治制度而言,還是有些小巫見大巫。

    然而這一切都終結於元祐黨人的手上了。

    司馬光等人做出的第二件事情便是在神宗皇帝的死後,立刻打壓改革派,消滅所有反對他們的聲音。

    曾經的宋朝也有過黨爭,甚至連范仲淹這樣的聖賢也捲入過黨爭。然而在仁宗時代,以范仲淹和歐陽修等人為代表的人被稱為慶曆君子黨。

    他們的目標不是在於維護哪一個階級的統治,而是為了肅清朝野的正氣。沒有阻止哪一個政黨說話的權利,最終催生出了慶曆新政這樣的改革行為來。

    而司馬光等人則做著完全相反的事情,他們打擊異己,流放改革派,製造一言堂。

    最可怕的是,仇恨最終只會衍生出新的仇恨。

    在司馬光等人倒臺以後,改革派的章敦迅速上位,在宋哲宗的支援下,開始對保守黨進行清理。包括張商英,蘇轍,呂大防等保守黨則遭到了他的徹底肅清。

    其中最可憐的是蘇軾,先是被冠上改革派的名字。被司馬光修理,隨後又被冠上保守黨的身份,被章敦給貶謫了。

    這樣的冤冤相報,到了宋徽宗的時期都沒有結束。

    後來六賊中的蔡京曾經回憶道,“我出仕的時候受到王安石的賞識,隨後被保守黨打壓。看過了事實浮沉,才發現說的話都是假的,真金白銀才是真的。”

    見微知著,華人隨後經歷的幾個朝代中,再沒有出過如同宋朝這樣一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改革家。

    倒是如同張居正,徐階,嚴嵩,夏言一樣的政客成為了國家的棟樑,這一切都是從司馬光等人開創的一言堂開始的。

    第三,讓出大宋土地

    宋朝文弱嘛?到了要割讓土地的地步了嘛?

    哪怕是宋真宗之時,與遼國血戰之後簽訂澶淵之盟,都沒有割讓一份土地。

    然而司馬光等人卻公然把土地讓給了西夏人。

    只因為這片土地是當年王安石發動的對夏戰爭時候,由西軍浴血奮戰才奪回來的。

    要在政治上徹底毀滅掉改革派,就要否定他們的一切。

    而司馬光還美其名曰“我們手裡有錢,所以敵人才搶。把土地和金錢都給敵人,這樣他們就不會惦記我們了。”

    在這個理論的支撐下,宋朝對西夏發動的戰爭就是不義的,得到的土地就應該還給人家。

    於是乎,國內政治腐敗而不改革;朝堂黨爭不斷而不肅清;對外戰爭見效而不堅持。

    北宋的喪鐘,在他最風華正茂的時候敲響。

  • 10 # 春風十里總是不如你

    如果我們拋卻王朝的偏見,客觀看待這場變法運動,就會得到他本來的面目:也許王安石變法並不完美,也許王安石變法的實行過程中,有很多偏差錯誤,但它的一個後果,卻是實實在在——奠定富國強兵的大宋王朝!

    箇中的差別,比比變法前後就知道,宋神宗初登皇位時,為何要著手變法,因為當他想放手做出點事蹟時,卻發現了驚人真相:看上去無比強大的北宋王朝,已經陷入到恐怖的死迴圈裡,國庫收入銳減,政府開支和國防開支日益增大,國家卻越發衰退。當年輕的宋神宗找來司馬光等重臣想辦法時,這些所謂的名臣,吭哧了半天后,卻拿不出一條有用的意見來。

    北宋照老路子,亡國就是倒計時,能夠自救的辦法,唯有變法!

    這個矛盾不是說誰引發的,而是在世界上自古以來就是普遍存在的,沒有一個階級甘願放棄自我利益為另一個階級謀取福利,放在當下也是一樣,王安石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核心利益,他們怎麼能不反撲,秦之商鞅變法可以用野蠻血腥的手段去推進,國君為幕後總指揮;王安石變法卻大不一樣,宋神宗不僅是變法派的總指揮,還是舊貴族的總代表,他不可能一邊重建一邊毀滅,那樣既不合祖制也不利於王室安危,所以他只能壓制一派,提高一派,一旦皇帝倒下,變法就會出現空子,舊貴族就會反擊,沒有對舊貴族徹底消滅才是變法最大的失敗,而不是變法本身有問題,在用人上也不夠周全留下了把柄,王安石變法沒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反而將一些不怎麼反對變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老師的初衷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