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MSVICTORY

    這三級戰列艦,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產物,代表了當時美、英、日海軍在戰列艦領域的最高水平,個人認為日本長門級最強,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次中,英國的納爾遜級最差。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文:Colorado class 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建造的一型戰列艦。

    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用8門406毫米主炮取代了田納西級戰列艦上的12門356毫米的主炮,其餘各方面均與田納西級戰列艦相同。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中包括首艦科羅拉多號、馬里蘭號和西弗吉尼亞號,建成後的三艘該級艦均在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服役[2]。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基本設計繼承了田納西級戰列艦,沿襲了當時美國戰列艦的標準風格:飛剪型艦艏;籠式主桅;副炮安裝在艏樓甲板上;採用電氣推進的動力系統。主要改進了火力和防護力。美國在獲得日本海軍長門級戰列艦的情報後,更改設計,換裝了更大口徑的4座雙聯裝406毫米主炮。由於火力加強,防禦也相應加強來抵禦敵方相同口徑炮彈的攻擊。其餘各方面均與田納西級相似。動力方面還是沒有得到軍方的重視,最大航速只有21節。該級艦在1930年代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加強防空火力並加裝5英寸高炮。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時,科羅拉多號正在西海岸的聖迭戈維修從而逃過一劫。馬里蘭號被兩顆炸彈穿透上層甲板,艦體發生縱向傾斜。西弗吉尼亞號由於停泊在福特島外側,左舷被多枚魚雷命中,因其水密性較好並且及時開啟右側注水閥門進行反注水而避免傾覆,但艦體嚴重受損並沉入水中]。

    引數:艦長190.3米,艦寬29.7米,吃水11.6米,標準排水量32,500噸(設計);滿載排水量37,500噸/ 38,400噸(改裝後),動力效能:動力主機8座鍋爐,兩座蒸汽輪機,帶動發電機驅動;主機功率28,900馬力;最大航速21節;滿載燃油4570噸;續航能力20,500海里/10節,9,700海里/18節,武器裝備:主炮4門雙聯裝406毫米主炮/45倍徑,副炮12門127毫米;127毫米高平炮(第二次改裝,8×2),防空火炮40毫米高炮32-44門,20毫米高炮60門,裝甲防護,主要部位:水線343毫米;隔艙343毫米;炮塔正面457毫米,側面後方229~254毫米;司令塔406毫米。艦員編制:設計編制1500人,實際部署2100人(1945年)。

    納爾遜級戰列艦(HMS Nelson)是英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以英國海軍上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曾計劃建造N3型戰列艦,因《華盛頓海軍條約》夭折。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日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不再採用以往英國戰列艦常用的艏樓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著重提升裝甲防護水平,首次採用傾斜佈置水線裝甲帶,是當時舷側水線裝甲最厚的戰艦,並且強化了水平防護裝甲,增加水密隔艙等間接防禦設施。

    納爾遜級引數:標準排水量(噸)36,000,滿載排水量(噸),43,140,艦長(米) 216.6,寬(米) 32.3,吃水(米) 9.1,動力裝置 8臺帶蒸汽過熱器的海軍部型3鼓水管燃油鍋爐,軸數(軸) 4,動力輸出(馬力) 45,000,航速(節) 23,燃油量 2,800,續航力(海里/節) 15,000/12,主炮3座三聯裝Mark I型16英寸(406毫米)45倍徑炮,副炮:6座雙聯裝Mark XXII型6英寸(152毫米)炮,防空火力:6座單聯裝Mark VIII型120毫米高平兩用炮,4座雙聯裝4磅高平兩用炮,6座八聯裝41毫米“砰砰”炮,61門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魚雷發射管:兩具620毫米魚雷發射管,艦載雷達279型 284型 285型,艦員(人)1,314

    第一次世界大戰勢力迅速膨脹的日本為爭奪海上霸權,重新制定了八八艦隊的計劃。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按照該計劃正式建造的第一型戰列艦。日本海軍順應當時各海軍強國主力艦競相計劃搭載更大口徑主炮、動力效能更高和增加裝甲防護的趨勢,根據以往海戰的經驗,日本海軍決定建造重火力、高航速的戰列艦,在與美國海軍造艦競爭中以質的提升補充量的不足。日本的長門級出現了。

    排水量:32720噸(標準)/33800噸(正常)/39700噸(滿載);改裝後標準排水量:39130噸,尺寸:全長215.8米/寬28.96米/吃水9.1米;改裝後224.9米/寬34.6米/吃水9.45米,動力:蒸汽輪機4臺,主機功率80000馬力;改裝後82000馬力;最高航速:26.4節,改裝後25節;續航力:5500海里/16節,改裝後10600海里/16節;武備:8門4座雙聯裝410毫米/45倍主炮,20門140毫米口徑副炮(改裝後18門),8門4座雙聯裝127毫米/40倍徑89式高炮(改裝後);4門76毫米高射炮(改裝後8門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20門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裝甲:側舷裝甲帶(最大)305毫米,炮塔正面356毫米(改裝後457毫米),炮塔頂部127毫米(改裝後250毫米),裝甲甲板75毫米(改裝後甲板75~127毫米),司令塔336毫米。裝甲重量10396噸(改裝後13023噸)。艦載飛機:3架,艦員:1333-1368人

  • 2 # 兵器世界

    七強中最強的戰列艦應該是 長門級,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的經歷而不是裝備水平或者建造工藝,長門級既沒有納爾遜級的特殊外形也沒有科羅拉多級的特殊艦體。屬於金剛級戰列艦的進化版,金剛級是英國戰列艦的翻版,日本從長門級才真正的走上自主創新的道路,除了火炮口徑的進步之外,該型戰列艦的結構和外形基本沒有太多變化。

    作為日本自主設計的第一款戰列艦,全部三艘標誌著日本軍工科技徹底趕上了西方國家,也為大和級戰列艦的建設積累了技術經驗,甚至它的艦橋設計也影響了金剛級的改進工作,就是上圖的複雜塔樓設計,這一特點成了日本所有重型戰艦的共同特點,從重巡洋艦到戰列艦無一例外。至少對日本來說這是意義非凡的一款戰艦。

    納爾遜級的炮塔全部至前設計卻是很有風格,這樣做的目的是逃脫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在不放棄裝甲防禦的前提下,儘可能降低排水量。三座主炮全部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將裝甲全部集中配置,不僅可以提高工程水準,也能降低複雜裝甲的重量。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完全沒有這種條約限制的麻煩。因為全球老大的美華人分配的噸位比例最多。

    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在筆者看來很類似蘇聯的基洛夫級戰列艦的水準,外觀複雜凌亂艦體肥大夯實,很有戰列艦的陽剛氣息。美華人設計的所有戰列艦幾乎都是這種外形肥大的結構,原因就是對裝甲防禦的一絲不苟,圓潤外表就是為了裝填更多的裝甲,相比之下日本和英國的戰列艦很是細長,因為都有嚴格的排水量限制。

    最後公佈我認為長門級最強的原因,那就是它成受的戰爭負荷,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的是國力幾十倍於己的美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的一部分力量,三艘長門級要面對的是數十艘甚至上百艘的戰列艦。再加上日本不重視反潛作戰和放空作戰,長門級戰列艦的生存環境是非常困難的。就這樣長門級還有不俗的表現,在瓜島一系列海戰和炮擊亨德森機場的戰鬥中,表現讓美軍都刮目相看!甚至堅持到了最後一戰的萊特灣海戰!這才是它最成功的地方。

  • 3 # 現代艦船雜誌社

    首先是航速:這個長門絕對優勢,畢竟能開到26.5,改裝後25,而納爾遜和科羅拉多都是21節。當然這個航速的優勢基本是戰術優勢,多大遠距離優勢也難說。

    (長門後期狀態高精度模型)

    火力方面,對艦火力早期長門的88彈穿透力也不好,和納爾遜的那個奶油炮差不多。(此處戰艦世界裡做的比較寫實)科羅拉多的好一點,但是其火炮每門火炮的間距太小,齊射比較相互影響。

    (科羅拉多兩檢視,注意其炮塔,每個炮塔的兩門火炮間距很小,齊射時互相干擾比較明顯)

    納爾遜確實火力更猛一些,但是射界不好。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納爾遜確實考慮條約限制排水量的問題,但是其炮塔前置最大原因是希望降低炮口風暴對於觀瞄裝置的影響,畢竟那堆精密鏡頭容易被炮口風暴震碎或者干擾,這樣佈置至少尾部的裝置能夠保證較好的狀態。

    (一戰末期英國設計的N3G3I2/3系列戰列艦很多都考慮到裝甲帶問題和火控問題而使用比較彆扭影響射界的設計方式)

    因此納爾遜算是一種不成功的嘗試,其實驗意義還是存在的,只是實際效果比較坑,但是雖然二十世紀這種奇葩設計比較少了,可翻閱19世紀艦船設計史,各種奇葩的坑貨可是不少。只是誰能說自己絕對不犯錯呢。

    防空方面,則是後其改進型的科羅拉多級最強,毫無爭議。

    防護方面,科羅拉多最好,納爾遜和長門實際差不多,畢竟納爾遜裝甲帶有缺陷。

  • 4 # 傲嬌御女黎賽留

    說別的沒意義,只有從實戰出發能打,能扛才是硬道理。光航速而言長門級比克羅拉多和納爾遜要快,27節比另兩級的23點5,21要快不少。但是論火力密度和裝甲厚度;和納爾遜比火力密度,裝甲厚度都處於下風。和克羅拉多比火力裝甲雖然不相上下,但裝甲硬度上美國的冶煉技術顯然不是日本能媲美的。再就是火控雷達,各種電子裝置方面日本顯然沒有英,美兩國強。我的觀點從實戰出發納爾遜級最強,克羅拉多次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了一筆存款後,你最想去做什麼?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