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馬識途183228897

    一風,一舟,一綸,一鉤,“生活”之道,簡之又簡,陋之又陋!然而花可盡其賞,酒可盡其興,天、人之際,“自由”可盡享也!

    孰為得?孰為失?

  • 2 # 昭君姐姐1

    南唐後主李煜雖然不是一亇合格稱職的皇帝,但絕對是一位中國上下五千年難得的偉大詞人,而且是一位命運悲慘的詩詞皇帝。

  • 3 # 獨到文化

    個人認為,李煜這首詞格調不高,意境不深,情感平平,在他眾多名篇詞作中,這首詞並不算突出。

    一首詞的格調與作者的身份地位密切相關

    每首詞都有其各自的格調,格調這個東西必定是與作者所處的身份和地位相匹配的。

    一個平民百姓不可能寫出帝王將相那種氣吞天下的大氣詩詞。

    就如柳永,他自詡是“白衣卿相”,他的詞婉約清麗,很符合普羅大眾的口味。但柳永的詞風塵味頗重,很不受當時皇帝的待見。

    就如他為了拍宋仁宗的馬屁,寫了一首歌頌皇家威儀的詞《醉蓬萊·漸亭皋葉下》,雖然詞中描寫的場景富麗堂皇,卻寫不出皇家的雍容華貴和,反倒有一股子銅臭氣。

    可見,詞人所寫的格調必定是與其身份相匹配的。

    而李煜的這首《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應該是其還是鄭王的時候所做,此時他還潛心吟風誦月以避太子的忌憚,他以一個“隱士”的身份自居,所以眼界和氣度都不是很高,與其後來的帝王氣勢相去甚遠。

    我認為李煜詞最有格調的當屬《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李煜在當了十幾年的皇帝后,雖被俘成為階下囚,但其氣度是不會折損的,這首詞就非常的開闊大氣,給人一種君臨天下的高階感。

    一首詞的意境與作者對情景的理解密切相關

    意境這東西十分的玄幻,雖然無法準確描述其性狀,但又的確存在。

    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意境”這東西玩轉,除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外,還必須要對某種場景及其內涵要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用最恰當的詞句描寫出來。同時,詩詞還要留有足夠的模糊空間,就如國畫中的留白,讓讀者有想象的餘地,回味無窮。

    李煜的這首《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雖然把場景描寫得十分的貼切,用詞也十分的秀麗,但似乎無法引起人們對這個場景開展更多的想象,也沒有興趣再去回味箇中深意。

    而我認為李煜最有意境的一首詞應該是《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這首詞通過幾處場景的殘影,刻畫出一幅宛如國畫般悽美的場景,筆下有物卻又若隱若現,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感卻更讓人急於去深挖背後的景象,腦補這一輪彎月下,寂寞庭院裡的故事,這才是正在的意境所在。

    一首詞的情感與作者的處境密切相關

    一首詞的情感能不能引起讀者共鳴,關鍵是看作者描寫的情感是不是真實,讓讀者有代入感。

    “為賦新詞強說愁”是不能感動人的,能感動人的必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

    李煜的這首《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的感情就讓人覺得有些牽強,最後的主題落在“自由”二字上,感覺有些生硬和造作。

    而李煜情感最令人動容的一首詞,當屬他的絕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沒有他以前的詞那般把“淚”、“恨”、“愁”時刻掛在嘴邊,但全詞無一處不體現出他的哀怨與悲憤,情感十分的豐富且有質感,尤其是最後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簡直就把“愁”寫到了極致,讓後人無以超越。

  • 4 # 碧雯Sunny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是南唐後主李煜觀看了衛賢的畫《春江釣叟圖》後,有感而作,屬於題畫詞。全文如下: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五代:李煜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此詞首句不凡,寥寥十幾個字中出現四個“一”字,是作者有意為之,不但不顯重複,反而有一氣呵成之感,體現出空闊悠然意境。後面兩個“滿”字用得好,更能展現身處美景中的漁翁興致很高。

    “輕鉤”說明沒釣到魚,按理講,漁翁泛舟釣魚,沒釣到魚該沮喪,可漁翁反而興致不減,依然能斟滿酒飲,說明他釣魚而不求魚,是作者志不在得魚的緣故。由此引出結句中的“得自由”之高聲唱頌,進一步強化釣魚老翁的快樂。

    此詞開篇就展現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畫面。春風泛舟、繭縷輕釣,畫面優美。後面的“花滿渚,酒滿甌”看似寫美景,實是寫作者夢寐追求的“自由”,因此,這首詞是也可以講是作者借景抒情的詞。其實,這種恬淡閒適的生活,誰不向往呢?

    此詞雖然語言清麗不俗,意境悠然,透露出作者追求閒適、嚮往自由歸隱思想,被認為消極行為,但我認為這與作者當時處境有很大關係。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有五個哥哥。起初,李璟所立的太子是哥哥李弘冀。但是,豪門多恩怨,帝王家多爭鬥。李煜儘管生的儒雅,喜書畫愛詩詞,但是,不能倖免這方面威脅,受到太子兄長的猜忌嫉恨,為了避禍,他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想做隱士,沒有這方面野心。

    《南唐二主詞全集》記載,“後主為情勢所迫,沈潛避禍,隱遁世塵並寫詞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釋文獻太子的疑嫉”,這首詞是在這種情況下所寫。你想,在這種境況下,即使他想表達所謂積極思想,他能嗎?透過這些,越發感覺他嚮往畫中漁翁“萬頃波中得自由”的快樂愜意生活。

    《南唐書·後主本紀》記載李煜:“後主為人仁惠,有慧性,雅善屬文,工書畫,知音律。”看來李煜確實沒打算做皇帝,沒想過跟哥哥李弘冀爭皇位,諷刺的是一心想做皇上的哥哥沒等到做皇上的那一天,掛了,不想做皇上的李煜做了皇上,成為南唐後主。

    南唐後主李煜,因為亡國降宋,被認為昏庸無能,他真的是這樣嗎?趙光義曾問南唐舊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個暗懦無能之輩嗎?”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無能無識之輩,何以能守國十餘年?”

    李煜,也許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他的藝術才華卻卓絕非凡。他工書畫,擅詩詞,精音律,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忽然想到與李煜愛好相似、同為“文藝皇帝”的宋徽宗趙佶,詞功也是相當了得,那首被俘路上的泣血之作《宴山亭·北行見杏花》,依然能讀出他內心百折千回、肝腸斷絕的悲音。

    這兩位皇帝,真是同病相憐:“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 5 # 山野文香

    南唐後主李煜(937年―978年),是南唐最後一位君主,在位十四年,宋太祖趙匡胤率軍攻克金陵,李煜無奈投降宋朝,被俘虜至汴京(今開封)。

    李煜精通音律,善於繪畫,詩詞水平很高,尤其是填詞水平,詞語平易近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因一篇《虞美人》,引起宋朝不滿,賜死在汴京,享年41歲。和《虞美人》創作風格不同的《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是早期李煜的詞作,寫山水田園,一份恬淡的歸隱生活,似乎看出李煜早期也是嚮往農耕女織的歸隱生活,道出自己沒有政治野心的心理描寫。

    整篇詞裡透露出消極的人生態度,全沒有要成為君主的豪情。後來被俘,詩詞多懷念醉生夢死的帝王生活,檢討過往,流露出萬分的不捨和糾結,與這首詞的風格迥異。

    原詞欣賞: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五代)李煜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作品賞析:

    全詞單調二十七個字,五句四平韻,押詞林正韻十二部“ou”平聲韻。用漁歌子詞譜檢測,“繭”、“滿”平仄有誤,“繭”字處,應用平聲字;“滿”字處應用仄聲字。

    字面直譯:

    一隻長棹船櫓在春風裡搖動著一葉小舟,一根纖細的蠶絲釣魚線一隻輕質的釣魚鉤。

    各種鮮花開滿在江心的一個小孤島上,美酒盛滿了甌狀的酒碗,在這萬頃碧波中享受著大自然的自由,快活成了神仙。

  • 6 # 老街味道

    怎樣欣賞李煜的經典名篇《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前言

    李煜的這首詞,是一首題畫詩,出自宋人關於圖畫的故事: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輪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這首詞很有點張志和的味道,並不是我們熟悉的李煜的風格。

    一、李後主的題畫詞

    在宋朝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和劉道醇的《五代名畫補遺》中,都記錄了同一個故事。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寫道:

    衛賢,京兆人,事江南李後主為內供奉。工畫人物、臺閣。初師尹繼昭,後伏膺吳體。張文懿家有《春江釣叟圖》,上有李後主書《漁父詞》二首。其一曰:

    “閬苑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鱗,快活如儂有幾人?”

    其二曰: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輪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有《望賢宮》、《滕王閣》、《盤車》、《水磨》等圖傳於世。《圖畫見聞志》宋·郭若虛

    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中寫道:

    衛賢,京兆人,仕南唐,為內供奉。初師尹繼昭,後刻苦不倦,執學吳生。長於樓觀殿宇,盤車水磨,於時見稱。予嘗於富商高氏家觀賢畫《盤車水磨圖》,及故大丞相文懿張公第有《春江釣叟圖》,上有南唐李煜金索書《漁父詞》二首,

    其一曰:

    “閬苑有情千里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其二曰: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輪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兩個故事的內容一樣,南唐有個畫家叫做衛賢,為內廷供奉,被稱為唐五代第一能手。

    劉道醇說自己在“文懿張公”家裡看到衛賢的《春江釣叟圖》,上面有李煜手書的漁父詞兩首。

    金索書是指李煜特殊風格的書法,又稱為“金錯刀書” 。文懿張公,是指仁宗朝曾三次拜相的張士遜,諡號文懿。

    二、兩首《漁父詞》

    乍看這兩首詞,不相識李煜的風格,李煜早期詞更像宮體詩的風格,國破以後多了故國之思。不過像這兩首詞的風格,與這兩種都不同。

    但是,我們知道了這是兩首題畫詞以後,也就理解了。詩人根據畫面的意境填詞,自然是這種淡泊、澄潔的隱逸情懷。

    說到這裡,不妨和張志和的《漁歌子》比較一下: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李煜《漁父詞》為:

    閬苑有情千里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輪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這三首詞,寫的都是漁父的隱逸生活。估計當年衛賢作《春江釣叟圖》的時候,畫圖中也是桃花流水釣竿小舟,以及飲酒自娛自樂的漁父。

    張志和作為一個遠離官場之人,喜歡這種自由自在 。作為一個時時刻刻受到北宋威脅的皇帝,李煜未嘗不羨慕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可惜,李煜生在帝王之家,而且他的哥哥不爭氣早死,讓自己這個文學青年做了皇帝。

    結束語

    李煜的時代,和宋徽宗時代極其相似。宋徽宗培養了一批畫家,李璟李煜父子當年也培養了一批畫家,如顧閎中、董源、周文矩、徐熙、趙幹、衛賢等都是開宗的繪畫大師。

    李煜時代的這些畫家,在中國畫由唐朝人物畫趨向北宋山水畫的轉折時期,作出了承上啟下的重大貢獻。衛賢的《春江釣叟圖》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雖然畫沒有傳下來,幸運的是這兩首詞傳了下來,讓我們知道了一段佳話。

  • 7 # 謝小樓

    李煜一生,留下了大約四十首詞,其中最受後人推崇的,是他亡國以後那些沉痛哀婉的詞,其實,李煜早期也有很多經典的詞。李煜的經典名篇《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就是他亡國之前寫的一首詞,這首詞寫出了李煜追求閒適、嚮往自由、隱逸遁世的思想情趣,詞中意境悠遠閒淡,令人無限嚮往。

    漁父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這是一首題畫詞,是李煜觀衛賢《春江釣叟圖》而作。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棹,讀(zhào),是搖船的工具,這裡借指小船。繭縷(lǚ):絲線,這裡指漁弦。

    畫中,春風輕拂,漁父駕著一葉輕舟,他拿起一綸漁弦,放下魚鉤,自在的釣魚。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渚(zhǔ),指水中間的小塊陸地。甌(ōu):裝酒的器具,即盅,一種平底深碗。

    江中的小洲,長滿了鮮花,舟上的酒盅,盛滿了美酒。在這萬頃碧波中,漁夫過得逍遙自在。

    李煜的這首詞,是題畫詩詞中的精品,雖未見《春江釣叟圖》,但透過李煜的描寫,那美好的畫面已映在了我們的腦海,如在目前。

    詞的的畫境,是一種天地萬物融合一體的境界,首句“一棹春風”,棹是船槳,劃的應該是江水,李煜卻寫“一棹春風”,彷彿小舟是在春風中搖盪。當然,這是詞人省略的手法,因為看到棹我們自己就會想到江水,沒必再寫水,補上春風,就是用極簡的詞語,表達更豐富的內容。這樣的詞語組合,春風與江水彷彿融為一體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更美妙的詩詞意境。

    詞的前兩句,用了四個“一”,強調了個體,但卻不孤獨,接著用了兩個“滿”,最後用了一個“萬”,由個體延伸到世界,創造了一個和諧美好的意境,漁父在這樣和諧美好的世界中,獲得了個體心靈的自由。

    大凡聖雄之主,無不有與天地相鬥的豪情,有與秦皇漢武相比的雄心,而李煜在這首詞中,表現出的卻是天地萬物的和諧統一,追求的是個人性靈上的自由,完全是一個詩人隱士的心靈,所以他做不了一個好皇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8 # 文學芳草地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李煜的這首《漁父》是一首題畫詞,描繪了一幅春江釣叟圖。當時的太子李弘冀,忌憚弟弟李煜的外貌,李煜額頭寬闊,駢齒,一目重瞳,有帝王之相。弘冀怕自己的太子之位受到威脅,一心想除掉李煜,李煜當然瞭解自己這位殺伐果斷的哥哥,於是埋頭文獻,醉心藝術,表現出與世無爭的姿態來保全自身性命。這首詞便是向太子弘冀宣告“我是嚮往自由的,不會與你爭帝位”,這首詞大意是在春天裡划著一葉小舟,拿著絲線放下魚鉤,看著花滿江州,喝著美酒,在無邊無際的波濤裡做一個釣叟是多麼自由啊!

    事實上李煜也正是因為這樣做才躲過了殺身之禍,後來又陰差陽錯的當上了皇帝。

  • 9 # 金陵韶韶君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李煜(937—978),南唐後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第六子。公元937—975年在位,國破降宋。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卓絕非凡。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現存詞可確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是觀衛賢之畫而作,屬於題畫詞,原畫名《春江釣叟圖》。此詞突出了漁父的獨立自由,表達了作者追求閒適、嚮往自由、隱逸遁世的思想情趣。全詞借景寓意,意境悠然散淡,語言清麗不俗,可謂題畫詩詞中的精品。這首詞寫來情調悠揚輕鬆,應該是詞人亡國前所作。從詞意上看,此詞耽於隱逸、格調不高,當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此詞與另一首《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題的是同一幅畫《春江釣叟圖》,詞的內容、意趣亦大體相同,都是表現作者的避禍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點明釣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棹”字名詞作動詞用,與“春風”構成語句,很是生動,彷彿木槳划動的不僅是水,更有春風,將靜止的畫面寫活了。而且這種寫法又將春風與綠波融為一體,與結句的“萬頃波中”作前後的照應,語言精巧,有“一石三鳥”的筆力。首句寫景,景中有情,接下來仍是直接的抒情。“酒滿甌”,見出興致之高。“繭縷”“輕鉤”寫簡樸,而“鉤”之所以“輕”,是因為無魚上鉤。釣魚而不求魚,是作者志不在得魚的緣故。這就將畫中人物寫得神情飽滿,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結句中的“得自由”之高聲唱頌,進一步強化釣叟的快樂。春風泛舟、繭縷輕釣,此詞仍是寫畫意,但作者寓意轉淡,轉以畫境的空闊遼遠和優悠自在為主,是一種襯托、渲染的用法,與《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無言”稍不同。“花滿渚”“酒盈甌”實寫美景,虛寫心情,“自由”二字一出,作者意趣暢然而出。這首詞短而不麗,工而不奢,四個“一”字連用而不避重複,是詞人有意為之,不但不顯重複,反而有一氣呵成、悠然不斷之感。取“一”與“萬頃”相映照,細巨對應,工整而精妙。此詞題畫抒懷,借景寓意,雖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卻清麗不俗,也可視為題畫詩詞中的精品。

  • 10 # 善品堂藏書

    漁父迎著春風,駕一葉扁舟,飄蕩在江上。他一會兒舉起魚線放一隻輕鉤,一會兒舉起酒壺品一口美酒。遠處的小島上開滿了春花,身邊的酒罈裡裝滿了美酒,在這樣的萬頃波濤中垂釣,瀟灑自在。

    這是李煜早年為宮廷畫師衛賢的《春江釣叟圖》提的兩首詞中的第二首。全文如下: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李煜的這首詞,繼承的是唐代張志和的“漁父家風”,借景寓意,寫漁父的自由自在,抒發自己對漁夫隱士般生活的嚮往。整首詞詩情與畫境渾然一體,美得讓人心醉。

    首句“一棹春風一葉舟”中的“棹”字用得極妙,將划動的船槳與流動的春風結合起來,令整個畫面驟然生動。

    次句“一綸繭縷一輕鉤”,則是描繪了漁父捕魚的情景,僅一根絲線、一隻輕鉤,而“鉤”之所以“輕”,是因為無魚。漁夫釣魚而不求魚。

    “花滿渚,酒盈甌”,實寫美景,虛寫心情,有沒有魚,漁夫並不在意,江邊盛開的春花和手中的美酒足以讓他快活。

    最後“萬頃波中得自由”,“自由”二字一出,全詞的主旨暢然而出。

    縱觀這首詞,短而不麗,工而不奢,四個“一”字連用,不但不顯重複,反而有一氣呵成、悠然不斷之感。“一”與“萬頃”相映照,細巨對應,工整而精妙。

    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因為他家中藏書一萬卷,收錄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張琴、一盤棋、一壺酒,再加上一個老去的自己,一共六個一。而李煜這首詞裡的漁夫,也可稱六一漁夫,有一支棹、一葉舟、一綸絲、一隻鉤、一壺酒以及一位漁翁。

    關於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南唐二主詞全集》中認為,在李煜還是六皇子的時候,他為了躲避政治鬥爭、免去太子的猜忌不得不沉迷於文學藝術,這首詞就是他遁世之心的表達。

  • 11 # 自然風飄

    看這首詞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李煜的生平,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史稱李後主。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開寶八年(975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詞、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後世流傳的世人熟知的千古傑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的詩詞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哀婉淒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被稱為“千古詞帝”。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這首詞是觀衛賢之畫《春江釣叟圖》而作,此詞與另一首《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題的是同一幅畫,詞的內容、意趣亦大體相同,都是表現出作者的避禍之心和遁世之思。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短短几句描繪出一幅悠閒的垂釣圖,語言清麗,節奏明快,有景有趣,情趣相投。

    本詞的首句“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即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不多一字而敘事清晰,“一棹春風”用筆巧妙而生動,木槳划動的哪裡是水啊,明明划動的是春風,因一字而使開篇欣欣然也,一幅活靈活現的春江圖立刻被寫絕了。而且這種寫法又將春風與綠波融為一體,與結句的“萬頃波中”作前後的照應,語言精巧,筆力深厚而奇絕。

    首句雖是寫景,但景中有情,這樣為接下來的抒情而奠定了伏筆,“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這樣的抒情直接而切合人們的心境,讀來舒暢甚至有心馳神往的衝動。合情合理不牽強不生硬,又兼有文學的藝術之美。“酒滿甌”這一句,足以看出釣叟的興致之高,神情之爽。雖“繭縷”雖“輕鉤”但絲毫沒影響到悠然自得的心情,釣而不求魚,志不在魚而在樂,這樣立刻將畫中的人物寫得活靈活現神情飽滿,由此自然地引出結句中的萬頃波中“得自由”之高聲的快樂之情。

    “春風泛舟、繭縷輕鉤”,既是寫畫意,但作者又以畫境的空闊遼遠為襯托、渲染,來表現樂而忘魚的精神境界。 “花滿渚”“酒盈甌”乃實實在在的美景,但在這實寫的美景里人們卻能讀出人的心情,“自由”二字,更增添了意趣盎然的感覺。

    總之,這首詞短而清麗,工而輕奢,雖連用四個“一”字但讀來不覺有重疊之感,並還能給人一種一氣呵成、悠然不斷的感覺。“一”與“萬”相照,細與巨對應,小大對比鉅細相對,工整而精妙。

    此詞題畫抒懷,借景寓情,雖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卻清麗不俗,此詩實屬為題畫詩詞中的精品。

    @悟空問答 @王新174227608 @邊貿憑祥A @雅涵9821 @華夏盛世文化 @溪橋煙柳 @GXC0107 @素人糧臺 @Jack17161 @玉禪居士2018 @詩人南邊姜榮 @可汗81521071 @笑一韓 @散文詩詞心苑 @yangxiaozhou羊小周 @王新174227608

  • 12 # 好玩的國學

    李煜心理揭秘!他為什麼喜歡寫漁父詞?

    一代詞宗南帝李煜,最大的悲劇是不該做皇帝!他就應該做個風流浪子,做個天才的畫家,做個天才的書法家,做個情意綿綿的文藝青年,哪怕是做個在江南的煙雨中,做個自在的漁父,釣一竿風月,享一世繁華!

    但是,他萬般無奈地做了皇帝,在宋朝虎狼環伺下,提心吊膽苟延殘喘了十幾年,最終沒有逃脫階下囚的命運,最終在美麗的七夕,在即將進入不惑之年的生日,被趙光義的牽機毒藥毒死!

    權力是男人的春藥,但是權力是李煜的毒藥。李煜其實是不想當皇帝的,他是一個文藝細胞爆棚但全無機心的文藝青年,他的心中裝著愛情,裝著山水,裝著藝術,但是沒有權力的慾望。因為,權力的反面可能就是殺身之禍。

    他的哥哥是個權力慾望爆棚的人,據說為了爭奪王位,先是毒死了自己的叔叔,然後又準備對自己的弟弟李煜下手!

    李煜飽讀詩書,當然知道在權力的爭鬥中,自己不是哥哥的對手,也知道三國時期曹丕對弟弟曹植的手段,何況自己的哥哥比曹丕更加心狠手辣呢!

    怎麼辦?只有裝!

    裝什麼?

    裝的看透世事,裝的無意功名,裝的像陶淵明,裝的像純粹的隱士!

    而中國文化中,最像隱士的,就是漁父了!

    東漢的嚴子陵,和光武帝是同學,但是人家就是看透了世事,不沾染一點的權力。埋名江海,羊裘垂釣,樂隱絕仕。范蠡就更加牛逼了,滅吳之後,帶著美女西施漫遊五湖煙海之間,成了真正的漁父,成了真正的隱士!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放棄權力,超脫曠達、恬淡自適,這樣才是最讓別人放心的形象。

    所以,中國文化中,歌頌那種逍遙自在的漁父生活的詩詞特別多,特別是唐朝漁父張志和。在他的五首《漁父詞》中,廣為世人傳頌的佳句是: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詞中所極力表現的“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高遠、沖淡、悠然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正是一個高潔的隱士所擁有的超於常人的精神風貌。可見,在唐代,“漁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怡情山水、遁跡江湖的隱士的典型。所以,李煜寫了一系列的漁父詞,一方面可能是出於自己真心喜愛這種生活,另一方面其實是為了保命,就是為了告訴自己那整天想著弄死自己的太子哥哥,你就饒了我,我乾脆去做漁父去了,不和你爭奪皇位了!

    所以有了這一首題畫詞。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詞很簡單,你只要閉上眼睛,想象那種在煙波浩渺的江湖之上,喝著小酒悠然垂釣的意象就行了,你就能獲得一種逍遙的瀟灑的天地無邊風月為你開放的審美體驗!

    李煜寫了這個還不算,覺得還不足以表明自己打算隱居的志向,乾脆再寫一首漁父詞,那一首比這一首更加美麗!

    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李煜說,江上千裡浪花翻滾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競相怒放,春意正濃。身邊一壺美酒,手中一支釣竿,世上這樣自由快樂的人有幾個?

    但命運是悲劇啊,李煜不想做皇上,但上天偏偏讓他做了,還是個亡國的末代皇帝!

    人生何其荒謬?

    但是人生要是不荒繆?哪裡來悲歡離合?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此!

  • 13 # 詩書君

    李煜一共有五個哥哥,四個夭折之外,僅剩下身為太子的大哥李弘冀。

    李弘冀名字的由來很有意思,當時有讖語:“有一真人在冀州,開口張弓向左邊。”李璟為了應驗讖語,故起名“弘冀”,初封東平公,改封南昌王,留守東都。又徒鎮潤州,後改封燕王。

    李弘冀可以說是李璟父子之中最具軍事才能的人,曾領兵擊敗吳越國軍隊,但是他的性格上有個缺點,過於猜忌別人。

    當時李璟將政務交由皇太弟齊王李景遂全權處理,李弘冀遂與李景遂爆發皇儲之爭,蕭儼、孫晟等人堅持立李弘冀為太子。李弘冀被立為太子後,毒殺叔父李景遂。李煜看到叔父被堵毒死之後,心有慼慼,為了不讓大哥加害自己,每天放浪形骸,過期了隱居的日子,自號“鍾峰隱者”。而且為了表明自己的意志,寫下了《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大致意思是說:

    漁父在海上迎著春風,劃長槳駕一葉扁舟。他時而舉起一根絲線,放下一隻輕鉤;時而望著岸邊的花草,時而提起一壺美酒,在萬頃水面上是何等的瀟灑快活。

    首句點明漁父是在小船上,他輕輕的划動木槳,不僅是划水,彷彿風也被他划動了,明明是靜止的畫面,卻生動了起來。

    “繭縷”“輕鉤”寫簡樸,而“鉤”之所以“輕”,是因為無魚上鉤。釣魚而不求魚,是漁父志不在得魚,而在於天地之間的自由。

    花滿渚,酒滿甌,見出興致之高,這就將漁父寫得神情飽滿,志逞意得,進一步強化漁父的快樂並非是釣到大魚,“在乎山水之間也”。

    萬頃波中得自由,空闊遼遠和優悠自在是漁父追求的快樂。

    這首詞短而不麗,工而不奢,四個“一”字連用而不避重複,是詞人有意為之,不但不顯重複,反而有一氣呵成、悠然不斷之感。取“一”與“萬頃”相映照,細巨對應,工整而精妙。

    如果他大哥沒有死,那麼李煜說不定真的會像漁父一樣悠然自得,可惜的是,他哥哥在毒死叔父之後就死了。

    他哥哥的死因離奇,但是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推斷起來,很有可能是李景遂家人為他報仇。

    哥哥死後,李煜被立為太子,後來我們就知道了。

    這首詞是李煜前期的代表作品,但是相較於後期還是差了一點火候。

    另外,張志和還有一組漁父歌,選擇一首比較一下: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 14 # 祁門小謝

    謝沈公子邀。

    先看詞吧: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李煜還有一首《漁父》: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這兩首詞題的是同一幅畫《春江釣叟圖》。

    我在網上搜了很多春江釣叟圖相關圖片,依次插入文中,大家可以看圖感受下春江釣叟是一種什麼感覺。

    我們仔細看這首詞。

    其實乍一讀就能讀出格律來,我們熟知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和這首的格律是一樣的。《漁父》也就是《漁歌子》。

    漁父來自楚辭: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從這裡可看出,漁父是一個高人,是一個隱士,是一個真正的清醒者。

    李煜在看到春江釣叟圖的時候,他第一想到的就是漁父,這使得作品的整個傾向就帶著超然的味道,漁父就是隱逸,就是置身世外。

    於是眼前一切的一切,都變成那與世隔絕的一條江,江上有舟,舟上有槳,槳邊有風,風中有人,人的手中有釣竿,釣絲如蠶繭一般輕而細,末端小小的魚鉤沉浸在江水裡。

    江上有渚,渚上有花。舟中有碗,碗中有酒。

    這樣的生活美好不美好?愜意不愜意?只是因為有人有舟有風有水有花有酒有釣竿嗎?不,是因為有自由。

    這種自由的感覺讓我想起一個人,古龍筆下的楚留香。

    他有一艘船,這艘船就停在大海上,他赤著腳躺在甲板上,喝著他珍藏的美酒,留意著船舷邊的釣竿,聽美麗的女孩子們說話。

    這世上還能有什麼比這船上隨波逐流更令人舒服的呢?

    這種舒服,皇位也換不來的。

    悲劇的是,李煜正是皇帝,他嚮往羨慕這樣的生活,可他卻無法擁有。所以在另一首詞中,他才會感慨:快活如儂能幾人。

    他看著那副畫,把自己當成了那畫上的漁父,像我這樣快活的有幾個人呢?

    不不不,這世上絕大部分人都不快樂。

    -------丸-------

  • 15 # 堯光說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國破後降宋,最後為宋太宗毒死,死時42歲。

    李煜在政治如何後面再說,但其在藝術絕對是個天才。書畫音律,詩詞歌賦,幾乎樣樣精通,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

    很多人說起李煜,就知道《虞美人》和《浪淘沙》,而兩首《漁父》的詞,雖然似乎沒有前者有名氣,但也非庸俗之作。

    《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這兩首《漁父》是題畫詞,原畫名《春江釣叟圖》。雖寫的是畫中漁翁,但在詞裡,李煜自己卻跳進畫面,替代了那個漁翁蕩波江上,長鉤垂釣。彷彿是自己正在那漁船上撐杆喝酒,涉水臨風,縱情肆意地唱著:“世上如儂有幾人,萬頃波中得自由!”好個愜意快活!李煜寫《漁父》的時間背景,是在李煜的兄長南唐太子對於李煜的面相因有帝王之相而懷有猜忌。李煜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受到波及便一心紮在書海里,幻想著隱士一般的生活,而有了《漁父》這首詞的產生。

    因此,李煜可能並不真的想做隱士,只是生在帝王家的一種韜光養晦的生存之道而已,否則很有可能早就被太子害死了。

    李煜在大家印象中治國是昏庸無能的,其實是不對的,只是他的文學成就太高了而已。

    李煜繼位時,由於其父李璟時期戰爭頻繁,國庫空虛。但李煜愛民如子,下令減免稅收、免除徭役,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同時取消屯田使,將各郡屯田劃歸州縣管轄,將屯田所獲租稅的十分之一作為官員俸祿,稱為“率分”,此項政策推行後,既增加了賦稅,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剝削。

    但是,李煜亡國的原因應該客觀分析,對於當時的南唐來說,其不亡是不可能的。理論上,當時整個中國的形勢和歷史發展趨勢要求南唐滅亡,北宋統一;事實上,南唐國勢已敗,李煜即使有能力也無力迴天,更何況國策早有失誤,在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經因國勢衰危而稱臣於宋,減制納貢了。宋朝滅南唐的形勢已定,李煜繼位,也只能採取消極守業的政策。但是,儘管李煜時的南唐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其畢竟維持政權達15年之久,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終時時不忘故國,心繫故土,從未心歸宋朝,終至客死他鄉。

    因此,不能說李煜是一個玩物喪志的昏君,可能只是沒有施展的機會而已。
  • 16 # 一往文學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具體分析《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第二部分在總結對《漁父》分析的基礎上談對作品的欣賞方法。

    一、解題:《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怎樣欣賞李煜的經典名篇《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這個問題其實包含著2個預設:1、《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是李煜寫的;2、《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是李煜的經典名篇(注意重點短語"經典名篇")。

    那麼這2個預設是否靠譜呢?

    第1個預設:

    李煜和他的父親李璟兩人都是有名的帝王詞人,兩人詞作匯刻成《南唐二主詞》,後人對李煜的詞作多次進行增補。需要說明的是,李煜的詞作有不少是存疑的。[footnoteRef:1]比如他的名篇--進入我們義務教育階段教材的--《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又名《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就有人懷疑作者不是李煜,而是後蜀末代皇帝孟昶。《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就是《南唐二主詞》補錄的詞作。[footnoteRef:2] [1: 《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二卷,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78頁註釋"[23]明刻本《南唐二主詞》,收李煜詞33首,王國維等人又輯補十多首。但無論原本或補本,都雜有他人之作。被學術界確認為李煜詞的不過37首左右。"] [2: 根據《南唐二主詞》(南唐李璟、李煜著,田松青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導讀"部分第10頁,"本書所收的詞正文的文字和次序皆以上海圖書館館藏萬曆四十八年呂遠墨華齋刻本為底本,底本未收入的詞作為"補遺"附於最後。"再翻看本書目錄部分,本詞《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恰是最後一首"補遺"詞作。]

    這首詞能被補錄是偶然,北宋一個叫劉道醇的人去別人家裡玩,恰好看到一幅畫,畫上就題著這首詞—他的《五代名畫補遺》記載:"衛賢,京兆人,仕南唐……予嘗於富商髙氏家觀賢畫《盤車水磨圖》,及故大丞相文懿張公第有《春江釣叟圖》,上有南唐李煜金索書《漁父詞二首》,其一曰:"閬苑有情千里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其二曰:"一棹春風一葉舟,一輪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footnoteRef:3]劉道醇的記載,便是這首詞被補錄為李煜詞的依據。(《五代名畫補遺》裡的這段話有不少人引用,比如北宋末年的等) [3: 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不分卷,宋刻本,"予嘗於富商髙氏家觀賢□□□水磨圖"以及"一壺酒,一竿身,□□如儂有幾人"處有缺,分別從《佩文齋書畫譜100卷·卷四十九畫家傳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以及《畫史會要5卷·卷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補全。]

    文字閱讀,再結合劉道醇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此詞是一首題畫詞,狀漁父之畫而表隱逸之感,"自由"二字便是李煜所追求的了。這似乎和我們認識的耽於享樂而亡國的帝王形象有一點衝突。其實,李煜25歲登上皇位之前,被兄長懷疑。他這位兄長為了皇位甚至殺了叔父。李煜在兄長的猜疑中,如履薄冰,借衛賢的畫作,寫隱逸詞,表明自己對皇位並無覬覦之心

    第2個預設:

    "經典名篇"這個詞不是每首詞都當得起的。事實上,李煜的詞作幾乎每篇都稱得上佳作。《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的特色在於極寫享樂無盡之狀,描寫感覺的不斷轉換;《搗練子·深院靜》洗淨鉛華卻構思縝密,是白描詞中的一大佳作;《清平樂·別來春半》鋪寫實事卻用筆空靈,尤工於體物言情……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稱得上是經典名篇嗎?憑什麼呢?

    我們先從藝術手法上入手

    李煜詞作多用口語和白描,宛如毛嬙、西施,即使粗服亂頭也難掩國色,麗質天成,這樣的評價用來品味該詞正合適。該詞可以說展現了李煜擅長白描的特點。"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盈甌",四句詩通俗易懂,毫無贅詞,卻詞中有畫,畫面感強。李煜是工於填詞,音樂造詣頗深,"一棹春風一葉舟"與"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與"酒盈甌",結構對稱,節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我們即使不能還原該詞的配樂,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音樂感。

    其次,從思想感情入手

    "萬頃波中得自由"可見李煜是在讚美、嚮往漁父那樣的自由的隱逸生活。隱逸之懷自古有之,然而在詞作中並不多,不過,詞牌名"漁父"(又名"漁歌子")所寫的詞一般都是以漁父之樂表達隱逸情懷的。在李煜之前大概兩百年的張志和,就已經寫出了清新優美的《漁父·西塞山前白鷺飛》(又作《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句又足見其隱逸情懷之高—隱逸何須"歸",正是大隱隱於市!相比之下,李煜的這首詞格調不夠高,其隱逸情懷顯然不如張志和

    再從情感表現而言。李煜的感情表露以極致著稱。《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裡感官享樂暢汗淋漓,宴罷歸去,還不忘於在馬上賞夜色,讀之令人心動。《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搗練子·深院靜》等亡國之後的詞作裡,淒涼悲愴、愁腸百回的情感表現更令人動容。而此詞中詞人這種細膩的情感表現被沖淡了,不能說是他詞作中感情得到極致表現的佳作。

    從藝術手法和思想感情上分析該詞是否經典是不夠的。李煜的《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是一首題畫詞,而且是現如今所知道的最早的題畫詞(彭國忠《唐五代北宋繪畫與詞》),因此對它的欣賞還要考慮到它作為題畫詞的首創性

    題畫詞是在題畫詩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寫作受到畫作裡所展現的山水人物的限制。可惜,《春江釣叟圖》已經不存於世(在此呈現的僅是配圖),否則我們能對照原畫作來欣賞李煜詞作。

    《漁父》首句,"一棹春風一葉舟"有春風拂動,棹動舟行之感,賦予靜止的畫作以動感。"一綸繭縷一輕鉤",描寫的是畫作的細節,而在細節中可見漁父垂釣的悠然心境,這也是李煜在畫作中主要感受到的"畫意"。"花滿渚"三字裡,人們似乎看到了滿池的盈盈荷花,是全景;"酒盈甌"三字裡暗含對漁父暢懷飲酒、恣意逍遙的羨慕,是特寫。"萬頃波中得自由"又將畫面宕開去,視野為之一大,把自己所向往的"自由"之意賦予了畫作。李煜的《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既有畫面,又有畫境,真可以說是詞中有畫、緣畫生境、境外心音。作為題畫詞,從首創性和藝術性而言,都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經典。

    二、總結:欣賞一篇作品

    上文中,筆者已經對《漁父》進行了賞析。但學無止境,僅僅知道怎麼欣賞這一首詞是不夠的。

    對於作品的欣賞,尤其是中國古代詩詞,我們一般是秉承"知人論世"的方法,接著再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這種方法是非常普遍的,義務教育階段我們就學會了。但這樣不夠,還要聯絡文學史知識等。下面進行簡單說明:

    1、"知人論世"也就是作者生平經歷,更進一步便是作品背景—《漁父》一詞,是李煜帝王生涯之前的小心避禍舉動。

    2、藝術特色,各種修辭手法,在這裡就不贅言了。不過,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特色。具體到李煜,他是擅長白描的,所以分析他的詞作時,可以看看詞中是否運用到了白描手法。

    3、作品表現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有些作品以內容、思想取勝。文學作品反映生活,譬如描寫人民疾苦的作品,那些表露真情實感的作品,在思想內容上,一般是受到好評的。

    4、從體裁上看。對不同文體所進行的欣賞是不同的,對於同一文體之下的不同分支,賞析的方法也不同。譬如,同是詞,慢詞的篇幅一般更大,所以可以使用鋪敘手法,對景色進行充分描寫,也可以對同一種感情反覆吟詠—這其實也是著名詞人柳永的長處,在此就不細說了。而小令限於篇幅,就做不到這點。但是小令也有小令的好處。小令通常寥寥幾筆就勾勒了一幅畫面,白描的技巧可以得到體現,清新、淡然之作也就更多。李煜的《漁父》,不僅是小令,而且是題畫詞,所以欣賞它的時候也要考慮題畫詞的特點(譬如畫作對詞人的侷限,是否具有"詞中有畫、緣畫生境、境外心音"的審美特徵等)。

    5、作品某一方面的首創性—對於文學發展史而言。有些作品並不具有多高的藝術特色,但是在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意義,所以欣賞的時候,就不能苛求其藝術特色的高超(比如當代文學史上傷痕文學的發軔之作—劉心武的《班主任》便是如此)。對於李煜的《漁父》而言,作為最早的題畫詞,其意義可見一斑。

    6、作品對於作家而言的獨特性。作家會有自己的主要風格,或者作品主要的表現領域,比如杜甫"沉鬱頓挫",但他也有開懷的時刻,也會"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在具體分析作品時候,可以判定是否符合作家的主調。李煜詞作多表現享樂、男女情愛或亡國悲情,《漁父》卻寫隱逸情懷,可以說是他作品裡比較獨特的一首。

    作品的欣賞還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限於篇幅,在此就不一一說明了。

  • 17 # 青於墨

    李煜的《漁父》詞概括說來:一生所求,唯自由而已。

    解讀李煜的《漁父》詞,可以從古典詩詞的意象“漁父”所具備的意義入手。

    “漁父”之“父”,音同“甫”,指漁翁。

    在漫長的文學演變中“漁父”內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漁父意象在古詩詞中的意義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最初的漁父意象:純粹的隱士

    漁父主題可以溯源至莊子和屈原。

    《莊子·漁父篇》中有傳世文獻中最早的“漁父”形象,他是一個典型的道家隱士。在當時儒家思想顯赫的時代背景下,莊子用漁父與孔子的遇會來講道。漁父眼中的孔子是“苦心勞形以危其真”,是現世中的苦行者,因此他不能脫離人世而思考道的大義。

    《楚辭·漁父》中的漁父,他與屈原對話,在“清”與“濁”“醉”與“醒”之間探求一種處世態度,最後笑而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的怡然輕笑與執迷困世的屈原構成對比。

    王逸《楚辭章句》曰:“‘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屈原之設詞耳。”

    道家以“扁舟滄浪叟”的道者,表現隱而避世的內涵。後來的道家延續了莊子漁父意象的創作,只是漁父逐漸從“隱者”演變得更具神仙道氣。在這類詞中,常以水喻紅塵俗世、將舟則成為濟道得道的工具。如“水深舟運,物理昭彰”(張繼先《滿庭芳·閒裡功夫》)、“仙舫小,人慾盼君家”(張繼先《望江南·西源好》)。

    其實“隱者”在儒家文化中也可找到對應。孔子就講“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當然,儒家所提倡的“隱者”不是為追求道而拋棄世俗天下的“純隱士”,而更是一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式的修行。

    總的說來,初期的漁父形象比較純粹,是一個隱世的老者形象。他有“道”的感悟,明“清濁”之分,拋開俗事而沉浸於個人的自由之中,而人也只有在休閒之中才能思考,進而獲得自我的提升。

    禪師的漁父詞:禪宗思想與隱逸意味的碰撞

    根據神田喜一郎《日本填詞史話·填詞的濫觴》中的考證,唐代釋德誠(船子和尚)“最早用《漁父》詞調作聯章體,試用於禪文學中”,之後宋代許多禪師都以“漁父”為題,禪悅之風盛起。尤其惠洪覺範禪師開創“文字禪”,而表達禪宗思想的需要就促成對漁父意象的延展。

    禪詞中將漁父比作修行之人、將江海比作凡塵苦海、將游魚比作塵世人心,而把船棹作為修行的工具、把舟船視為智慧的法門,於是“勤棹”“理棹”“拋竿”“上竿”都有了禪意,這些禪意是過去的漁父詩歌中所沒有的。

    事實上,相比於道家、道教和早期的佛教強調是真實地去避世,那麼禪宗更多的是在現世之中而不去脫離現世的一種修行的法門。即便初廟堂之高,亦可以有寧靜致遠的心態,去探索人生的奧秘,這也是禪宗思想在當下依然能夠被廣泛認同的原因之一。

    文人的漁父詞:調和的隱逸文化。

    漁父詞真正成就比較高的當然還是出於“正規軍”的筆下。

    張志和的《漁父詞》是比較早的有濃重隱逸文化的文人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漁父詞》

    詞中描寫了一副桃花源般的人間仙境,讓詞中的漁父不願離去。到底是漁父被美景所吸引而不歸,詞人將這景色和自己連為一體,享受自然不願返回人世呢?

    後來的文人詞多“漁父”“漁歌子”“漁家傲”“撥棹子”等為調,專以漁父為題填唱,這類詞不外乎以歸隱為詞旨,以清逸為詞風。

    這類文人詞又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以漁父為物件化的描寫,二是化身為漁父的主體化描寫。前者如晏殊《漁家傲》:“神仙一曲漁家傲。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後者如陸游《漁父》:“雲散後,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蘇軾《漁父》:“漁父飲,誰家去。魚蟹一時分付。酒無多少醉為期,彼此不論錢數。”

    文人創作的漁父詞顯然更加調和,而事實上,文人也不可能像道士和尚那樣純粹地避世;相比於禪詞中寬容的漁父主題,文人詞中的漁父意象又脫去了教義色彩。然而正是這種調和的隱逸文化,註定能夠被更多的人接受,因而產生更多更經典的漁父詩詞。

    要之,漁父意象的轉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的“漁父”是比較純粹的隱士形象,代表隱遁立場:放下所有現世追求完全迴歸自然。而如隱士的生活方式,往往意味著閒適。

    第二個階段的“漁父”是修行者,其周遭的事物、行為皆被賦予了超脫的意象。藉助這些意象來闡釋佛理,漁父詞在隱逸中生出休閒,在休閒中生出智慧的洞見、生出參悟。

    第三個階段的“漁父”不再被道隱或者修行者的身份所侷限,而更像是一種通透的人生哲學,參悟了得失,放下了執著。無論身形如何,都可以有自由的心態;無論意識清晰與否,醒醉之間均可悠然。

    李煜的《漁父》詞屬於文人詞中物件化的漁父詞一類。工筆畫大師衛賢作好《春江釣叟圖》請李煜題簽,誕生了這兩首《漁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可以說營造了一種桃源般的環境。

    這裡的“浪花”指的是“閬苑”,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千重雪:別做“千里雪”。

    桃李:即“桃花”,一隊春:桃李盛開如同列隊一樣。

    這兩句中一個寫雪景,一個寫桃花盛開的場景,其實他的目的並不是寫景的。漁翁在冬雪中垂釣,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用法,大抵和下一句大片的桃花盛開作用是一樣的,想渲染一種高遠的境界。

    漁父冬雪獨釣本是悽苦場面,而在李煜看來卻滿是羨慕,“世上如儂有幾人?”

    之所以讓李煜心生羨慕之情,是因為漁父儘管貧困,卻隻身自由無礙無障;後主雖君,卻身兼家國責任與愁怨。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隨著春風,人也彷彿無拘無束,“繭縷輕鉤”表明的是一種欲釣便釣,不問結果、不計得失的自由閒適。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將詞人對自由的渴望推向極致。“萬頃波”比喻現實世界種種無可奈何的洶湧澎湃,可是就在這滿是泥淖之地,李煜也在想象著“花滿渚,酒滿甌”去“得自由”,這是他內心的真實心聲。

    有人說這首詞寫於亡國前,李煜因為避免長兄文獻太子的猜忌而表露的與世無爭的心態;也有人認為《漁父》詞寫於亡國後,是李煜內心苦悶不得解的呼喊。其實,不論是哪種情境,李煜均是束縛累累的。

    李煜把“閒適”的生活態度和超凡的教義假借都摘出去,從而得到了“漁父”主題的真正指向——自由。

    然而正是李煜這個最沒有自由的人,卻在《漁父》中創造出最大的自由審美體驗。

    誠如王國維所言“詞至李後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之意。”李煜《漁父》詞中似乎唱出了世間所有人的苦悶與嚮往。

    正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對於自由的渴望,像李煜這樣錯生帝王之家的詞人來說尤為強烈。而久在樊籠裡的萬千世人,也註定能夠感知到《漁父》詞中所傳達自由的可貴。

  • 18 # wing246

    在下讀南唐李後主的詞,給人留下悽惋哀絕,兼有揮之不去的惆悵,似浩渺煙波中的風影,掀起激情,又不見其形,使人有一種煙籠寒水月籠沙之迷惘。其實《漁父.一棹春風一葉丹》這首詞只是他前期閒情逸致之作,其巔峰之賦是在他亡國後出自靈魂的哀怨與吶喊。限於篇幅,在此略舉幾首與網友賞釋。且看:

    一,巜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二,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祇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三,巜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寫罷長嘆:其言也真,其情也哀。如泣如訴,幽怨催淚。有感而發:《哀南唐李後主》。

    一:

    文采風流政失修,江山倍作階下囚。

    愴惶苦恨辭廟日,惟惜宮娥悲淚流。

    二:

    帝苑暮鴉聲聲哀,堪憐繁華舊亭臺。

    一代風流詞藻主,君王枉哭亡國淚。

  • 19 # 孫土焱

    李後主漁父詞不是名篇,在李詞裡充其量不過稱作一首詞而已。李煜洗練清俊的詞作,也就是名垂青史,屢詠不衰的那些經典詩詞,都是他亡國後含恨創作的。真正漁父詞夠得上經典第一的是張志和《漁歌子/漁父》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經很要好的朋友,突然不聯絡了,發訊息也不回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