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施花語愛安小娜Anna
-
2 # 扁鵲扁鵲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而漢族作為中國的人口最多的民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最深。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禮,智,信,其核心是仁。一些少數民族同樣受到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比如西南部分的少數民族都有儒家文化的烙印。所以說儒家文化並不全是漢族文化,漢族文化也並非只是儒家文化,除了儒家文化還有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的影響。
-
3 # 阿振觀像
我認為是的,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儒家文化的傳承主體是漢族,是漢文化核心。漢文化包括三種文化:儒家文化、大乘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其中,儒家文化是漢文化的核心,漢文化是儒釋道三家的融和。
-
4 # 小陳有想法
儒家文化不能簡單的認為是漢族文化,儒家文化的基礎也不僅僅紮根在漢民族中。
儒家是孔子創立的學派,是發源於漢民族之中,但是,因此就認定儒家文化是漢族文化,我覺得是片面的。在漫長的歷史之中,各民族的遷移,民族的融合,民族的征服和戰爭,都把文化傳播了出去。
中華文化圈包括的地域廣闊,古代帝王收納數量眾多的屬國,他們都受到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影響。天朝上邦的文化禮儀,儒家經典,都是他們嚮往的一部分。比如說朝鮮,日本,越南等等。
中國文化雖然講究夷狄之防,但是還有這樣的一種看法;你用了我們的文化,學習我們,你就是自己人。你不用我們的文化,反對我們,你們就是夷狄,是外族,是禽獸!
這種思想不僅僅對中國內部的國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意識形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韓國人一直鼓吹的世宗大王創立諺文,民族感爆棚。但當時的情形卻絕對不是這樣的,世宗大王推行諺文最大的阻礙恰恰就是他的國之重臣!“我們朝鮮是“小中華”,是箕子之國,使用漢字那是文明的象徵。而古代蠻夷如蒙古、女真、日本等才會有自己的文字,現在我們也創立諺文,豈不是要做蠻夷嗎?”
而遼宋並立的時候,更是因為誰能代表中國,誰是正統,打了不少的嘴仗,這都是儒家文化深入人心的表現。
而古代的越南更直接,偷偷摸摸的自稱中華,把中原王朝稱為北國,模仿中原王朝建立朝貢制度,其心不小。
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簡單的把儒家文化說成漢族文化就不適合了。
其他民族的文化對儒家文化有著影響!儒家文化在其他民族之中傳播的過程之中,和各個民族的文化相互滲透,容納。
任何的民族文化都有相對性和特殊性,儒家文化在和其他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包容,開放,使之後來的儒家文化包容了釋、道及法家等思想。這也使很多民族接受儒家文化,甚至把儒家文化看成是自己的民族文化。
任何的思想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去融合,接納新的營養,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儒家是這樣,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制度不也是這樣嗎?
我們現在說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在接受的同時根據我們自身的情況去進行適應和改造,想來,儒家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會展現強大的包容性,使之豐富起來。
-
5 # 石門知幾
儒家文化,稱為漢文化太狹隘,是不妥的,因為現代中國有56個民族,大家都信奉儒家文化。不但如此,曰、韓、東南亞諸國等相當一部分人,都喜歡儒家文化。所以,將儒家文化稱為中國文化,或中華文化更合適!
-
6 # 浮萍奇嘯
是的,從孔子到董仲舒,李白,杜甫到朱熹,王安石,從胡適,郭沫若,魯迅到當代莫言,從漢人名人名史豐富了儒家文化燦爛的歷史,各代漢人文化的沉甸積累把儒家文化推進到了高峰
-
7 # 使用者50908611708
儒家文化不僅僅是漢族文化,更是中華民族文化,世界的文化,孔聖人對於儒家文化的接受階層,地位,民族沒有區分,正所謂“有教無類”,優秀的文化應該是人類所共有的
-
8 # 人生如天地
華夏文化和黃河文明產物,融合當初很難多諸子百家思想,並經漢代後歷代王者朝發展完善。儒家在南宋理學在元明重視後,轉衰。雖有王陽明重新反思但已經無可挽回頹勢
-
9 # 鳴鏑在野
儒家文化是超越民族和國家限制的文化。文化之所以會有儒家、漢族等的區別,根本是源於人們對文化判定的類別和標準不盡相同。儒家是以思想派別而論,漢族是以民族所屬而論,二者劃分依據不在一個層次上。
-
10 # 崑崙139100429
儒家文化的根是漢族文化的一部份,亦即漢族王權、皇權時代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封建道德倫理的部分。至於漢族文化是包羅永珍的,即有政治、思想、法治、教、醫、文學、藝術、工藝、生活習俗,又有經濟、軍事,生產、農工商貿、工程、建築等等。儒儘管名聲大、也被周邊部分異族借鑑,但其在漢族總的文化範籌中只是教育、思想意識形態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別忘了整個封建期法在背後有重要的支撐)。所以不能以其蓋指中華文化,也無法涵蓋漢文化的全部。所以恰當的講儒是封建時代漢族教育、思想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稱諸多階段上的主流文化!
-
11 # 生活是個動詞
只能說儒家文化是起源於中原大地,它是當時的有思想.有大智慧者,透過反覆的構想辯論印證,實踐而出的,符合人們對天地人的看法和感悟,當時不只是儒家,諸子百家,各種學說都是在生活中發現某種關鍵節點並提取綜合的學說,比如法家,重刑典,重律法,法典嚴明的社會。比如墨家講捨身行道,以身作則的入世,重參與自上而下的改革。以上種種都是在探索國家社會人民的結構方式,最終統治者注重於更溫和更利於管理的儒家並推崇備至,而中原王朝大部分都是以漢族為主,給人的印象是漢族文化,其實是誤會了
-
12 # 客家洪幫主v5
漢代文化可追溯到傳說的英雄時代,即以農耕文化為代表的華夏文化與遊牧文化為代表的草原文化,以及周邊各古代民族文化為代表的域外文化,在互相交流、較量甚至經歷鐵與火的洗禮中,形成以中原文化為核心,並在不斷融合其他文化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古代文明。它的表徵即為周文化,不過這種文化的統一性還處於初期階段。換句話說,地處黃河中游地區的關中、河洛及三晉的中原文化圈處於上風,並初步被奉為正統而傲視天下。但同時其他文化圈仍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如地處北方草原地區及其相鄰農耕地區的北方文化圈,位於山東地區的帶有東夷文化色彩的齊魯文化圈,流行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楚文化圈,奠基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吳越文化圈,活躍於川滇黔一帶的巴蜀及滇文化圈,據有嶺南地區的南粵文化圈,以及崛起於西羌後挺進到關中的秦文化圈。他們均長期保持各自的特色文化,並極力試圖影響其他文化,搶奪主導權。隨著周王朝的衰落,這種趨勢日益明顯,而最終的勝利者,無疑是秦文化。
秦人起源於東夷,以玄鳥(燕)為圖騰,故姓嬴,與商人的圖騰崇拜相一致。儘管秦人與商人也有過矛盾衝突,但長期以來,秦人一直是商王朝的忠實同盟者。而且秦人與商人一樣,是精於畜牧與狩獵更甚於農耕的民族,同樣善於經商,所以早期的秦文化是東夷文化與商文化的混血兒。由於秦人常隨商人一起與北方遊牧民族打交道,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北狄文化。他們又與楚人具有姻親關係,如昭母宣太后、華陽太后均為楚人。在春秋戰國的絕大多數時期內,秦楚是堅定的同盟者,很少發生戰爭。《詛楚文》中記錄的秦穆公與楚成王盟誓“葉萬子孫,毋相為不利”,就是明證。那時秦人受到楚文化的影響,也就不足為怪。周滅商,秦人地位驟降。特別是周公平定武庚叛亂之後,參與暴動的秦人大部被強行遷徙至隴上,一方面替周王室養馬,一方面為周王室遮蔽西羌。正因為秦人替周王室養馬有功,且在與羌人的對抗中由弱轉強,秦人逐漸擺脫種族奴隸的地位,得以“邑之秦”。西周末年,周幽王演出“烽火戲諸侯”以博褒姒一笑的鬧劇而遭殺身之禍後,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因此理所當然地享有關中,躋身諸侯之列。然而秦人保有不少西羌習俗,仍被東方諸侯固平等會盟,但秦人接受平王東遷之後保留在關中的周文化,並將其改造利用。正是由於秦人這一特殊經歷,它在文化上才能相容並畜,為其崛起服務。這正是《呂氏春秋》頒佈於秦國,並真正形成雜家的原因。正因為如此,秦人最少受中原文化約束,自商鞅以來變法最為徹底,到秦王嬴政時期形成以法家為核心來統一諸子百家學說的治國思想,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秦朝建立後,“書同文”、“行同倫”,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立足於多元文化基礎上的統一。這種統一配合中央集權政體及其他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國的建立,起了決定性影響。雖然這種文化的整合尚未完全成熟,實施的時間也過於短暫,也沒有機會比如讓扶蘇去進行調整,使之更趨合理適度,但這一趨勢,這一重大成果,卻被漢朝所承繼利用。
漢文化並非秦文化的照搬。“秦之苛暴,漢之簡易,相激相反”。漢初吸取秦亡教訓,曾用黃老之學來取代法家的主導地位,是形勢使然,必須藉此以休養生息,恢復百姓與國家的元氣。包括恢復分封,特別是分封同姓王以遮蔽帝室,也是一時之策。然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繁榮,諸侯王的坐大,以及帝王越來越希望有所大作為,黃老之學已明顯地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漢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決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變革,使儒學在以後2000餘年的歷史中,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無可替代的中心。於是有人把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划起了等號,彷彿中國的一切,興也儒學,敗也儒學。不過實際上這是對漢代文化的多元統一的誤解。它忽略了事物的另一面,即統一條件下文化的多樣性。也就是說,儒學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起主導作用而又影響至深至遠的一種文化,但並非唯一。此前在百家中,儒學從來不是顯學,孔子及大部分弟子常惶惶如喪家之犬,只有像荀子那樣能吸收其他學說特別是法家學說者,才能順應歷史潮流而有所作為。即便在明命獨尊儒術之後,漢武帝看中的無非是“大一統”觀念,“皇權神授”、“天人感應”,以及三綱五常和臣民應遵守的長幼尊卑等級秩序與行為規範而已,無非是利用儒家學說更具合理性,更注重平衡關係,更具有誘導力而已。其實武帝更認可法治,在其在位期間,律令多達359章,大辟409條,死罪決事比13472事,文字至西漢末多達百萬餘字。法律之煩苛不僅遠遠超出劉邦的約法三章,也甚於秦律,稱之“密如凝脂”,並不為過。正如漢宣帝所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可見“儒表法裡”,才是其實質。也就是說,它是藉助於儒家的外衣,吸納其合理的核心,利用法家、陰陽五行等多家學說對其進行改造,以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所以這時的“儒術”已不完全是當年孔子的儒家學說,而是諸子百家之說在儒學為體之下的成功統一。如果書呆子式的崇儒敬儒,這種儒君與儒臣,往往誤國誤民。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即使儒學中心地位不可動搖,許多學派仍然存在,擁有各自發展的空間。
-
13 # 啟蒙詩書
是。也是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廣泛傳承下來並傳向了世界,至今依然是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主要部分。當然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儒、道教、佛教、品茗、瓷等包羅永珍。一個國家、民族的支撐就是這區域的文化。老先生 啟蒙諫
回覆列表
這個嘛,先比較一下它們的特點
儒家文化的傳承主體是漢族,是漢文化核心。
漢文化包括三種文化:儒家文化、大乘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其中,儒家文化是漢文化的核心,漢文化是儒釋道三家的融和。
但是呢,我們卻少這方面的知識,以及參考資料,沒有辦法問你具體解析
但是請注意,儒家文化是漢族文化的一部分
漢文化一般指漢族人民創造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總和,又稱為華夏文化,歷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漢民族特色。中國有三千多年有實物可考的歷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幾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成就。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