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我為友

    釣友們在平時釣魚時經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旁邊的釣友都上魚就是自己不上魚,遇到此種情況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天氣原因,但是別人都上魚的話,天氣的原因就排除了。二是釣位的原因,如果在一個地方不上魚換了幾個釣位以後也不上魚,釣位的原因可以排除了。第三個就是魚餌的問題了,魚為什麼不吃你的餌料呢?下面從三個方面分析一下魚不吃餌的原因。

    一、葷餌太臃腫、阻塞在鉤彎:葷餌在鉤上顯得臃腫,是釣者在選用無脊椎軟體動物或禽獸內臟等肉食性釣餌時,其餌體過大所致。為了避免這種事故發生,一是不管用蟲餌還是其他肉食類塊狀餌,都不宜偏大,大了自會臃腫阻鉤;二是在穿鉤時,以蟲餌為例,不能從頭至尾將全軀體穿通,這樣,即使蟲子並不太大,一般都易堵住鉤門。正確的穿法是從蟲子腰部的三分之二處進針,再將鉤尖提往蟲餌頭部上端,且呈似露非露狀態。其他肉,髒葷餌,也應切成蟲類太小合適的條塊狀,用同樣的穿鉤法穿鉤可有效避免阻鉤現象的存在和產生。

    二、面餌質太硬、沒有露鉤尖:初學者最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是不在乎餌質的軟硬和上鉤時捏的顆狀大小,特別是釣大魚,總認為:既然是“死守”,餌性就該硬一點,捏上鉤的餌丸就該大一點,正因這“一硬”、“一大”的臃腫而阻塞了鉤門,造成釣者提竿時不能進鉤中魚,則又表現為“一頓”或“遛之即脫”而與使用葷餌太過臃腫的一樣感覺的反映。所以,釣者在自制和使用麵食性素餌時,一定要注重餌質的黏性和軟硬適度,只要捏得上鉤,拋竿不散,尤其釣靜水,寧肯“軟三分”,不可“硬一度”上鉤的餌丸,要寧肯“小於米”,不可“大於豆(豌豆)。

    三、粉餌太鬆散、落水即化完:若是靜水池的競技釣場,在魚頭密集的情況下,即使釣餌黏性不強而比較鬆散,但只要捏得上鉤,落水能保持2~3分鐘不完全霧化散脫,就有魚兒咬鉤,則更能發揮粉餌中魚敏捷快速,且不“以釣代喂”和“越釣越發(窩)”的優勢。反之,要是在緩流的自然水域或魚兒特別稀少及少吃少動的隆冬,如果釣餌用競技釣場的霧化時間來考慮合成,多會是還沒等它到來之前早就“脫餌空鉤”,極難碰上“魚來餌在(鉤)”這等巧事、好事。所以釣者使用粉狀的餌,雖不存在前兩種因餌體阻塞鉤門而造成難以中魚和容易脫鉤跑魚的現象,但對不同水域,不同釣場,使用不同黏性和鬆散程度的餌質把握不好,也會因餌造成“空鉤等無魚”和“有魚見空鉤”這種時間影響效益的損失。為減少和避免以上事故,使用鬆散型霧化餌時,除一般只適宜靜水水域外,還必須做到黏性適度,輕落勤上,才能發揮好霧化粉餌釣“快魚”的實際作用。

  • 2 # 賢在江湖

    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釣友不經過思考,單方面的認為是餌料的問題,胡亂開餌。結果就是餌料浪費不少,還把聚過來的魚弄炸窩或者離開窩點。最後是魚鱗都沒有見到一片,只能來一句空空更健康了。

    這樣的情況在作釣黑坑的時候,時常會遇到。窩子裡面魚星不少浮漂卻像定海神針一般,既然出現這樣的現象,那就要思考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了。

    一、餌料

    1、黑坑有的魚為滑口魚,經常釣放以後對商品餌產生了很大警惕性,受到餌料味道的誘惑進入窩點,但是卻不敢吃餌。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將餌料裡面多加入一些原塘飼料,下藥的使用量減少或者不用。將餌料調整的比較清淡一點,以達到減低魚的警惕性目的,促使魚吃餌。

    2、還有一種情況卻恰恰相反,因為天氣、氣壓、溫度、水肥等一些原因導致了魚雖然進窩,但是就餌慾望不強烈,我們就需要將餌料的味型提高,大腥大香這個時候就會起到很好的效果,至於小藥方面,可以適當加量,如果溫度高氣壓低則可以加入一定量的果酸加以輔助,但是小藥的使用一定要控制好量不然容易死窩,我個人偏向中藥性質的新增劑,就算量大了也不會死窩,相對保險一點。

    二、魚層與水底

    1、常釣魚種為鯽魚、鯉魚、草魚。為底層魚類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還是會上浮。魚已經離開水底了,而我們繼續釣底的話,自然是效果不佳了。當出現掛魚、截口、黑漂不中魚以及蹭線情況比較多的時候,就說明魚已經離開了水底上浮了。這個時候調整餌料比重改為釣浮,透過調整浮漂位置來尋找魚所在水層進行作釣。因為釣浮在有的時候容易把魚打亂層或者說成功率不高,畢竟魚在底層就餌上鉤成功率高一點(鯽魚除外),這個時候我們在找到魚層以後,慢慢的將浮漂向上一點點的移動,使其作釣水深增加,減少拋竿頻率的同時附帶底散,把魚往底層壓。

    2、水底的淤泥比較厚的話,餌料落入淤泥。魚兒找不到餌,還怎麼吃啊。我們在作釣淤泥較厚的坑的時候。可以採用釣離底將餌料提離淤泥幾公分,或者一鉤到底一鉤離底。這樣就便於魚能很快的發現餌料而就餌。這需要很好的把握浮漂的調校了,以及餌料的比重把握。

    三、窩點與釣點的關係

    正式作釣之前都會做窩,而做窩也就兩種:手拋和竿抽。而現在很多黑坑是禁止手拋的,使用散炮是必須熟練掌握的一種技能了。有的釣手在使用散炮的時候,拋竿比較滿,而且是入水或者是半水炸開,這樣就造成在釣點前面也留下了很多的散炮,形成了一個小窩點。魚會先停留在釣點前面的小窩點。因為存在散炮炸開點不一樣,這個小窩點有的比較靠近我們的釣點,有的卻離的有一點遠。不管這個距離遠近都會使魚沒有真正的進入我們的釣點,但是給人的感覺是魚在窩子周圍以及釣點了。這樣也延緩了魚進入我們真正釣點的時間了。等魚進入釣點時間也所剩不多了。

    四、線組

    線組的問題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概括說明下。針對魚種選擇合理的線組,在作釣滑口魚的時候,線組要求精細。生口魚合理的放大一點。

    這裡只是大致的闡述下部分情況。靈活的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應變才能有好的釣獲。

  • 3 # 雪中心1

    這個要看情況。第一也是最主要的,天氣氣壓低天氣太熱魚不開口,這個把餌料調淡一點在不吃鉤就直接回家。第二天氣太冷這個用小鉤細線餌料蚯蚓紅蟲。第三水體渾濁這個情況餌料味道個顏色要重一些(釣鯉魚時顏色很重要)。第四才是餌料不對魚口味,一般情況不會有。(不要用草魚餌釣鯉魚就行)

  • 4 # 平凡人生129631848

    我看像這種情況,主要還是調漂的問題,我就遇上過這種事情,我們同樣的餌料又離的非常近,打窩的餌料也差不多,可就是不上魚,兩三天都是這樣的,(因為我是個新手),當時也搞不清,後來在問朋友之後,他就我的魚漂調的太頓了。又在朋友的調漂後,魚獲還是滿可以的。親愛的朋友不知我說的對你有啟發不。

  • 5 # 塘祖

    這個問題是釣魚人經常遇到的問題,下面總結幾點來分析

    概括幾點:天氣原因,魚層、霧化、味型、線組大小、魚鉤大小、浮漂吃鉛、釣靈釣頓、等等。這些原因都會影響到魚的吃鉤鯽魚為例裝備搭配:4h的魚竿、0.6的主線、0.4的子線、吃鉛0.8克的魚漂、袖2的魚鉤

    這個配套的裝備為基礎,如果依然沒有口,我們找一找魚層有可能鯽魚上浮在某水層,釣法上我們可以行程釣法觀察一下,在行程過程中有沒有截口?如果有截口,就知道了,魚停留的水層,那麼我們就釣這個水層就可以了

    確定魚層後依然口不是很好,我們拋杆的頻率要勤時不時的逗魚,在這些基礎上,我們結合之下,魚餌霧化來刺激魚吃鉤

    魚餌的動態霧化對誘魚,聚魚,刺激魚吃鉤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是炎熱的夏季,我們可以加一些果酸類的新增劑來刺激魚開胃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還也可以試一試肉食的魚餌,鮮活的魚餌,比如蚯蚓,紅蟲,蛆牙,總有一款是魚喜歡吃的

  • 6 # 釣魚人老高

    垂釣環境複雜,導致魚情、水情多變,經常發生各種難以預料的情況,其中有魚但是魚口少,甚至魚絲毫不攝食,需要釣魚人對水情、魚情有個全面、準確地分析、判斷,找到問題關鍵所在,透過對施釣技巧、方案的調整,最大程度獲得魚更多吃口。本文以此為起點,探討水裡有魚,但不吃餌,及應對策略。

    水裡有魚不吃餌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成水裡有魚但不吃餌的原因眾多,有的頻繁出現,比如餌料問題、水溫過高等等;有的在則是偶爾出現,比如水質變異,不利於魚的棲息、生存等等。下文分享幾個常見原因及應對策略。

    首先是餌料不對路。魚的食性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深受周圍水體環境的影響,即便是同一魚種,因地理位置、水體環境的差異,也會導致魚的食性偏好顯著。比如鯽魚屬於雜食性魚,但冬季、早春水溫低時,喜歡攝食含高蛋白的腥味餌料或紅蟲、蚯蚓等葷餌;而夏季更偏好一些奶香、麥香或香腥味型的餌料。另外如果是活躍在肥水塘的鯽魚,則使用味型清淡或本味餌更容易吸引它的注意;但要是瘦水塘裡的鯽魚,更喜歡一些味型濃郁的腥味或香味餌料,味型越突出、濃郁,效果越好。正因為魚的食性複雜、多變,所以一旦餌料選擇出現偏差、錯誤,極容易導致魚的吃口零星,甚至毫無魚口。此時釣友應根據季節、水溫、水體環境的因素,及時調整餌料味型、狀態,直至有魚口出現為止。

    其次水底有醬層、浮層,魚餌被埋沒、遮擋以至魚未能發現。水底的醬層、浮層並不是新鮮物,像一些農村的老魚塘、窯坑,因多年未清淤水底軟綿綿的成片輕質物便是浮層、醬層,它是由一些藻類微生物、植物殘葉等腐爛、發酵堆積而成。因為柔軟,所以一旦餌料比重大,很容易陷進浮層而被埋沒,窩點裡的魚在餌料附近遊弋、尋覓,但卻發現不了餌料,更無法吞食。這時提升餌料氣味濃度是一方面,還可以釣離底、釣半水,便於魚發現,值得注意的是這時最後配合散炮窩料,效果更佳。

    再者是魚活躍水層變化。鯽魚、鯉魚等都屬於底層魚,絕大部分時間內棲息在水底,包括覓食,所以釣它們也以釣底為主。但並不表示它們不會離底上浮,比如冬季陽光輻射強勁,在趨溫性的驅使下,會離底上浮;夏季陰雨天氣,中上水層水溫低、溶氧量豐富,也會離底上浮。所以遇到這種情況,仍然執於釣底,顯然難有有魚口,可能長時間浮漂靜止不動。這時釣友應果斷調整垂釣水層,改為釣離底或釣浮,不斷調整直至魚口出現或者採用飛鉛釣法,兼顧各個水層,也有不錯的效果。

    最後是天氣因素導致魚狀態不佳,而不吃餌。魚同其他生物一樣,都有最適宜的環境要求,比如鯽魚在水溫16-25℃範圍內活性最高,鯉魚在20-30℃間攝食最積極,一旦水溫過高或過低,魚的生理特徵等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這時活性不佳、不怎麼遊動、攝食慾望低下。再比如氣溫、水溫大幅度下降,魚是冷血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下降而降低,但調整過程需要其他器官的配合,不僅消耗大量能量,還有強烈不適感,所以遇到大幅度降溫,經常是降溫後1-2天難有好魚情。遇到這些情況即便是餌料味型再好,狀態再蓬鬆,也無能為力。此時建議等到天氣穩定,魚活性恢復後再揚竿施釣是個不錯的選擇。

    寫在後面

    本文從釣友的問題出發,分享了幾個常見有魚但不吃餌的情形及應對策略。實際情況是造成有魚卻不吃餌的原因遠比本文描述的多且複雜,比如水質改變、噪音影響、撒網捕魚的干擾,包括突然的漲落水等等都有可能導致魚不吃餌,有些原因可以透過調整垂釣方案改變,但有的則無能為力,所以釣魚人應綜合、全面看待,期待各位釣友都能有個好魚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電子商務專業畢業後可以從事什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