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5
回覆列表
  • 1 # 育兒專家wendy

    對於“育兒先育己”的意義,曾經我以為是說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後來我又認為是說想要孩子做到什麼,自己先做到什麼;現在,我越來越體悟到,“育兒先育己”是說:養育孩子,先要養育好我們自己。

    除了浩途家庭俱樂部創始人這個身份,我還是一位13歲男孩的媽媽,在育兒育己路上也許你也像我一樣,對同一個理念,有著階段分明的理解。

    01

    第一階段:掃盲

    教育孩子需要先教育自己

    13年前,我屬於職場精英,忙於一個接著一個的專案,生了兒子,哺乳了5個月,便給兒子斷奶回崗位了。

    在孩子2歲前,我憑著本心去愛孩子,只要和他在一起,我便陪著他爬、陪著他鑽桌子,以便能對他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

    我從來不看任何育兒書籍,也沒聽過任何專家講座。

    直到有一天,2歲的兒子忽然拿著金箍棒把客廳矮櫃上的東西全部掃落在地上,隨著我老公一聲大喝,我呆立現場,看著兒子驚恐的眼神,我不敢過去安撫他,怕老公說我慈母敗兒。

    後 來,我在美國芝加哥出差時,看到《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how to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才知道愛不需要理由,愛需要方法。於是如獲救命稻草般將它捧回家,然後糾集一群媽媽成立了Howto讀書會來一起分享正確的育兒方法想以此種 方法將愛正確地傳遞給孩子。

    那段時間,我瘋狂地組織了各種專家講座。猶記得,第一次請的是大李(李躍兒),一位爸爸在講座後追著大李提問題:“難道我看著兒子搭積木搭得很幼稚,我不該示範給他怎樣可以搭得更好?!”

    我模糊記得大李是這樣回答的:教育孩子先要教育自己,要先懂得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成長空間。

    02

    第二階段:分享

    越給越有,內化育兒理念

    大約聽了8次不同專家的講座後,我知道了孩子的敏感期,知道了“小兒科”的事兒需要留給孩子自己做,知道了成長需要浪費時間,知道了有一種愛以放手為目的......

    可是,知道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畢竟,所有的育兒理念和方法需要透過我的認同和內化才能得以踐行呀。

    怎樣內化?怎樣做到?“越給越有”是我為自己找到的方法!

    我不斷地做著公益分享,似模似樣、有章有法地分享自己認同的育兒理念和方法。儘管,在生活中,我仍然時不時地將意志強加於兒子身上,有時會替兒子答話、甚至也想他按照我的方法去搭積木......

    用比較正向的說法來總結這一段:我就像一隻尚未學會飛的天使已經開始努力向人間播灑愛了。

    我當時仍舊十分推崇育兒先育己,不過,我重點在強調身教大於言傳,想要孩子習得正確的溝通方式,我自己先要做到。

    03

    第三階段:拂塵

    及時釋放,恢復清亮的自己

    我很努力地做著好媽媽,甚至寫了一本職場媽媽心靈成長小說《我要做個好媽媽》。

    終於有一天我發現,生活根本不是說我努力邁上一個臺階,就在這個臺階站住了,童話裡說的“從此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真的僅僅是一個童話。

    生活在瑣事中行進著,一個七日接著一個七日。我掌握的育兒方法,如同段譽的六脈神劍,忽而好用,忽而就發揮不出來了,我為此深感挫敗和沮喪。

    我終於必須正視自己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也有七情六慾,當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便如我心蒙塵,常常無法看見孩子,哪裡還顧及得到是否傷害了他。

    意識到這一點,我開始堅持參加浩途每週的沙龍共修。在沙龍中養育自己,溫柔地對待自己。感恩浩途自助成長機制,孕育了一個溫暖、安全、信任的場域,讓我能夠在接納的氛圍中,將自己這一週的挫敗、怨恨、無措等感受釋放,恢復一個清亮的自己。

    這個階段,就好像六祖的大師兄說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04

    第四階段:拆臺

    讓自己的生命綻放,還孩子生命的自由

    在周復一週的沙龍中,聽不同人的故事,逐漸發現,有的人會被某句話所傷,而自己卻不會。反之,自己會被傷害的地方,別人卻可能無所謂。

    我在想,這是為什麼?

    某一天,我靈光乍現,忽然悟到:因為每個人有“臺”的地方不一樣。

    記 得我坐月子的時候,住在婆婆家,我的好朋友來看我。我婆婆很熱心地招呼著她進我的屋,一看我被子沒疊,便手腳麻利地幫我疊被子,同時嘴裡嘮叨著:“我這兒 媳就是懶,從來起床不疊被子。整個兒一大小姐!”婆婆離屋後,我的朋友大跌眼鏡地說:“你婆婆怎麼這樣說你,當著我面數落你,你怎麼也不生氣?”

    我吃驚地望著我的朋友說:“她在數落我嗎?我沒覺得呀。”

    因為我這裡沒有“臺”,所以沒地兒落塵埃。應了六祖說的那句話:“明鏡本無臺,何處惹塵埃。”

    我清靜的心看到的是婆婆熱心招呼我的朋友,還幫我疊被子。如果我對“懶”“大小姐”這樣的“塵埃”有“臺”,即翻譯成是對我的攻擊,是說我不好,我恐怕很難不做出反擊的迴應。

    悟到這一點,我的“育兒先育己”進入到了另外一個層次——“拆臺”!我 留意各種引起我負面情緒的“臺”,究其原因,然後根除,每拆臺一個,我便多了一份自由!比如:類似“你倒是快些呀!”的這種催促,曾經總能激怒我,因為讓 我覺得無能。無能是個“臺”,而這不期而來的催促則是塵埃。“允許”是拆臺的有效辦法。當我允許我無能時,這個“臺”便拆掉了。

    記得有一次 兒子和我約好樓下見,我姍姍來遲,兒子一見面就不耐煩地說:“你怎麼這麼慢!”我坦然承認道:“我是挺慢的。”然後我特理解地對他說:“因為媽媽下樓的節 奏和你預期的不符,你生氣了。”他點點頭。我繼續說:“挺正常的。當一件事兒和人的預期不符時,人是會生氣的。”這句話說完,兒子便釋然了。我倆有說有笑地出行了。

    我沒有因為他對我不耐煩而批評他的態度。因為知道自己拆臺的辛苦,我越來越不願意給孩子“築臺”了。如果我說:“不就多等了兩分鐘嗎?急啥?媽媽養你這麼大,等個幾分鐘你就不耐煩了?!”這就是在給孩子“築臺”,今後他會為自己有負面情緒而覺得自己不夠好。

  • 2 # 半個知己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可以教孩子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人。父母可以教孩子做一個自私的人,也可以教他做一個善良無私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裡播下暴力的種子,也可以在他的心裡撒上愛的種子。很多有關於早教的書籍,思想各有千秋,但是唯一一個共通的理念就是:一個人6歲之前所受到的教育會影響他的一生。所以,作為父母,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提高自己的修養!

  • 3 # 惠心一笑

    一是多看看親子育兒書,電視節目,增長知識

    二是多向其他父母學習

    三是多反思自己的育兒和教育理念

    四是多和孩子溝通

  • 4 # 言勸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我們這輩人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不發達,資訊又閉塞,根本不懂得育兒知識。但是那個年代沒有像現在,社會那樣浮躁,人們那樣複雜。更多的是家庭的親情,社會的友情。人們安分、淳樸、負責、擔當。孩子受大人影響,也大多懂事、勤快、愛學、助人。包括我們這一代爺之輩的人,過去父母大都是地地道道的文盲,扁擔放地上不知道是個“一”字。那為什麼教育出來的孩子,能吃苦,勤幹事,知節儉,肯努力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稱職父母的榜樣,給孩子耳濡目染;有和諧社會的風氣,對孩子潛移默化。現在的年輕父母都是有文化、有知識,育兒的方略大都能透過各種媒體獲得,問“度娘”、“搜狗狗”,刷圈圈、找群主。今天聽到專家說"賞識教育”好,就天天讚揚孩子;明天看到雜誌上"狼爸虎媽"教育好,就天天體罰孩子;後天看到別人的孩子窮養好,就天天讓孩子憶苦思甜。到後來,對孩子的教育還是一塌糊塗,孩子還是不優秀。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都是80後和90後,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本身精神和行為都是亞健康。大家仔細看看:有幾個年輕人心痛父母、分擔家務的?又有幾個年輕人不是手機不離手、沉迷於網路的?又有幾個年輕人在家裡帶孩子、陪孩子學習的?凡此種種,年輕父母以其苦苦尋覓育兒的妙法,還不如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好好給孩子樹立樣板,好好陪孩子玩耍、陪孩子學習,不要急於灌輸知識,著重教育孩子懂禮儀、講道德,怎樣做一個有用的人。

  • 5 # 米蘇媽鼓勵諮詢師正面管教講師

    在我家小米出生之後,我就一直在學習各種育兒書籍,在小米1歲之前,我學習的更多的是孩子身體健康方面的知識,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健康的寶寶,不生病或者少生病。但是在孩子出現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的時候,我發現不能只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與孩子溝通的方法還是很重要,開始去學習一些方法和技巧。在那個時候開始學習正面管教,正面管教的方法也確實非常的有效果,讓孩子在一段時間確實按照我自己想的那樣去做。但是後來,慢慢的正面管教的方法對孩子已經不管用了,孩子很清楚的知道我的“套路”,這些之前方法全部都不管用了。我一度回到了之前與孩子相處的模式中,與孩子的關係不太好。正好在這個時候接觸到了鼓勵諮詢“療愈內在的小孩”,讓我看見那個孤單無助的小女孩、那個倔強要強的小女孩…透過不斷的覺察 、看見、陪伴…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在後來正面管教的工具對於我們沒有用,當我們拿著正面管教的工具想去控制孩子的時候,恰恰會適得其反,以致情況變得更糟。當我們可以在照顧好自己當下的那個自己,事情會變的不一樣!

    所以,在育兒先育己的路上我自己的感觸:在育兒這條漫長的道路上,我選擇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陪伴好自己的內在的小孩,與她和自己的孩子們一起成長。

  • 6 # 李小小和大河馬媽媽

    家有7歲學齡兒童,這麼說吧,7年來,感覺重新回到了大學、不斷吸取新知識、分析、研究、實踐的那種感覺,又好像收到了一款設定繁複的新桌遊,進行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都要再回頭去檢視說明書,重新細細鑽研。

    主要解決方式,就是讀書。

    這些年來育兒相關讀過頻次最高的書包括但不限於:

    一,幼兒時期的各種健康、生理和心理發育問題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二,母乳餵養問題

    《美國兒科學會母乳餵養指南》

    《成功渡過母愛第一關:母乳餵養小百科》(小巫)

    三,能力發育和早教啟蒙

    《捕捉兒童敏感期》(孫瑞雪)

    《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 蒙臺梭利家庭教育解決方案》

    四,和孩子溝通的藝術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四,幼兒美育理論

    《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鳥居昭美)

    五,幼兒運動發育

    《爸爸的運動遊戲書》

    我們家小朋友喜歡看書,畫畫,她的每一本繪本,每一套畫畫遊戲書,每一本畫集,美術史,每一次看畫展,老母親都身兼引導者、閱讀者、講解者、同玩者、陪伴者…等一個或數個角色。

    更不用提跟著孩子做運動,健身,練硬筆字,做筆記示範,跟著孩子讀百科全書,溫習自然拼讀,做科學實驗,看研究影片,查資料對付小朋友的“十萬個為什麼”……一起去聽音樂劇,逛博物館,關注各種展覽,做筆記……

    不是全職媽媽,一直在上班,但覺得有了小李同學的這幾年,是奔四的老母親繼高中以來,又一次感覺到獲取新知識、研究新事物的樂趣,生命和世界,依然是如此的充滿了驚喜。

    人生漫長,持續學習。我們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反過來想,孩子也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有什麼快樂事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