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135858759
-
2 # 蒐羅大師
民歌與民俗是一對孿生姐妹,關係極為密切。它們都與人民生活有著血肉聯絡,可以說,大多數民俗事象都伴有相應的民歌,同時,大多數民歌都反映一定的民俗事象。所以民歌與民俗的關係就像魚兒與水的關係,離開了民歌,很多民俗活動也就不存在了;同樣,離開了民俗,很多民歌也失去了它們至深的寓意。“歌”與“俗”結合在一起,數百年來,他們互相影響,互相依託,把客家人民的生活裝點得五彩繽紛、有聲有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我國許多民俗活動在大部分地區已經淡化甚至瀕臨失傳了,但在贛南客家人中仍然保留了下來。所以學者們認為贛南有著更多的原始傳統客家文化,這就是贛南客家民俗與民歌的相互依存關係使然。 一、客家人生活中的習俗民歌 1.客家人的婚嫁習俗民歌 贛南客家人的婚俗基本沿襲古禮,但在具體活動程式和內容上,卻千姿百態,富有地方特色。如 “ 接親 ” ,就有 “ 哭嫁 ” 、 “ 吵嫁 ” 、 “ 攔嫁 ” 等等不同 ” 節目 ” 。 在整個贛南客家地區,姑娘出嫁時都保留著 “ 哭嫁 ” 這樣的習俗,其時家人、親戚要給“扎腰”錢。新娘在出嫁的前一個夜晚要守夜,《哭嫁歌》就真實描述了這一幕。這種“哭嫁”說是哭,實是“唱”,其感情超過一般民俗。如 龍南的《哭嫁歌》,一共四首。一是“歸去人家做新婆”,這是離別前母女在房裡哭別時唱的;二是“拜哥哥”,出嫁時由哥哥領著出閨門進廳堂拜別時唱;三是“拜阿公”,在廳堂拜別祖牌時唱;四是“上轎”,上轎時唱;各首音調上大致相同,只是歌詞內容不同。 新娘到夫家後要舉行結婚儀式,要拜堂,擺喜酒宴請親戚朋友。其間都有嗩吶和其他打擊樂器伴奏,氣氛熱鬧喜慶,完全擺脫了在孃家的那種悲悶氣氛。新郎新娘拜完堂後就要入洞房,在贛南,直到現在都還非常流行鬧洞房的風俗。 如瑞金的 《鬧房祝讚》: 手提花燭是慶新房啊,喜慶新人哪並新郎,今晚鬧房花燭夜,喜慶新郎配新娘。 左腳踏進新人房呃,房中一張象牙床,象牙床上一對鴛鴦枕,鴛鴦枕上結成雙; 右腳踏進新人房喔,慶賀新人做到好嫁妝,紅漆火籠是黑漆箱喔,綾羅綢緞裝滿箱; 雙腳踏進新人房呃,房內一對好鴛鴦,鴛鴦配合是生貴子,早生貴子是狀元郎。 好好兒子生五個,好好女兒生兩雙。今晚聽我是祝讚口,列位親朋請進鬧洞房。 鬧房結束後, 祝讚人端一盤花米 : 花生 ( 寓意男孩女孩隔開生 ) 、蓮子(寓意連生貴子)、紅棗(寓意早生貴子等)撒於帳內各個方向,每撒一把唱一句讚語: 四盤花米子滿崬崬呵,花子撒在洞房中,撒帳撒在東呃, 東方一朵好芙蓉,芙蓉開花是多結子,多結子是在朝中; 四盤花米子滿崬崬呵,花子撒在洞房中,撒帳撒在南呃, 南方一朵好牡丹,牡丹開花是多結子,多結子是在朝綱; 四盤花米子滿崬崬呵,花子撒在洞房中,撒帳撒在西呃, 西方一朵蓮花笑嘻嘻,蓮花開花是多結子,多結子是穿朝衣 四盤花米子滿崬崬呵,花子撒在洞房中,撒帳撒在北呃, 北方一朵好松柏,松柏開花是多結子,多結子是作官的; 撒帳撒在東南西北是中央呵,列位大家是請出洞房。(後眾人離開洞房,婚禮結束。) 2.客家人的喪葬習俗民歌 一個人的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個極端。生是人生的發端,死是人生的終結,所以,生與死是人生之大事。死之喪禮,不僅遠比生禮更為隆重,而且是人生禮儀中最為莊嚴肅穆、最為獨特的禮儀。我國古代漢族的喪禮儀規,《禮祀》有詳細記載,客家人基本沿襲祖傳陳規,各地在具體程式上,又往往加以演繹與發展,形成濃厚的客家特色。贛南流傳下來的大多是一些道士、僧人所唱的。 如舊時在贛南廣泛流行著一首小調“十月懷胎”,明清時為道士移植用於女性老人去世做法事時演唱。演唱的形式由兩位道士中,一人領唱,一人伴唱,唱時擊木魚。其時兩位道士帶頭,由死者長子捧其靈位率眾孝子孝孫隨後,圍繞死者棺木走圈,風俗上稱“遊棺”,直至歌曲唱完為止。下面就選取其中兩段為例: 盤古分天至如今啊,叫孃親!生男育女是呀婦人哪,叫孃親!報娘恩啊! 十月懷胎身苦楚啊,叫孃親!聽我從頭說原因啊,叫孃親!報娘恩啊! 急水灘上浮根草啊,叫孃親!未知生根不生根啊,叫孃親!報娘恩啊! 正月懷胎蒙露起啊,叫孃親!桃子開花正呀當時哪,叫孃親!報娘恩啊! 二月懷胎上娘身啊,叫孃親!懷胎娘子面呀皮紅哪,叫孃親!報娘恩啊! 頭髮披披懶梳髻啊,叫孃親!腳穿花鞋懶抽跟啊,叫孃親!報娘恩啊! (此處省去八段有關生育過程的內容) 在定南縣龍頭鄉流傳著一首“送行調”,是僧人為去世之人超度亡魂所唱: 鐃鈸打來(就)鬧哇洋個洋,孝子死了就好哇親孃, 千拜萬拜一那爐個香,明朝扛你怍啦崬上哦, 大興彌呀陀拂,再來咒啊古紙錢(哪)。 3.客家人歲時活動及民間娛樂活動與民歌 贛南客家人的歲時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神明和雜神的崇拜。大都主要集中於春節。下面主要介紹春節的民俗民歌活動: (1)唱年歌。春節期間,以祠堂或廳堂為中心,全族人聚集一起進行歌唱,以打擊樂伴奏。歌唱內容主要是迎春接福,並祁願新年人壽年豐,吉祥康泰及歷史、農事節氣知識和謎語歌。如: 問:鑼鼓打來響喳喳,捱(我)來問你歌師爺,正月排表什麼節,節上開的什麼花? 答:鑼鼓打來響喳喳,捱(我)來回你歌師爺,正月立春雨水節,節上開的是茶花。 (2)玩花燈。在贛南,鬧花燈是歡度春節的一種大型歌舞活動,也是人們對安泰生平願望的表露。人們認為,年頭鬧了花燈,這年就會興旺發達,事事如意。 花燈是由能歌善舞、能說會道、擅口頭創作的人充當玩燈人的。花燈進了村,主人在放爆竹接燈的同時,卻故意將門掩上,玩燈人需唱“開門歌”,以歌叫門: 鑼子打來鬧臺臺,爆竹響哩門要開,打響爆竹接燈進,先進花燈後進財。 這時主人也是以歌還歌: 鑼子打來鬧臺臺,問你花燈哪裡來,問你來自哪隻屋,報出姓名門才開。 一場熱烈的對歌就這樣開始了。 (3)花鼓。是我區春節期間演唱的一種民間燈綵。它是在民間鑼鼓伴奏下,由一男一女表演,男稱花鼓公,女稱花鼓婆,另有一至二人撐帶裝飾性的宮燈領路。演出時,花鼓公(醜扮)頭戴絨帽鼻裝須,扎腰帶,左手拿把閉合的紙傘,右手拿白紙扇;花鼓婆扎個彩頭,穿花衫,系圍裙,左手拿花帕,右手拿花扇。一陣鑼鼓過後,花鼓公走著矮步出場,先表演一段數板:“ 花鼓姥,花鼓姥,兩撇須草草。舊年多謝你,今年又來了。來了來了,請進荷包,拂袖拂袖,請進衫袖。你要花鼓看,兩邊篩鑼鼓 ” ——引出花鼓婆出場,兩人面對面各自點出左腳唱起來(鑼鼓伴奏),邊唱邊做俯仰動作和揮舞花帕花扇,每唱一韻,由鑼鼓過門,表演者即行穿花(對穿十字,走對角或跑圓場等)。如此迴圈往復,直至唱完。 二、客家民俗歌曲的藝術特徵與價值 客家民歌好唱好記,可以脫離風俗事象本身而在民間關廣為傳唱,甚至有的民俗活動已經失傳或廢止,而其民歌卻依然存在。演唱語言還保留了原始的客家語,也保留了許多瀕臨失傳的的客家語詞彙。同時從這些古老的詞彙中我們也可以隱約地窺探到客家人從起源到文化傳承、發展、變異的歷史痕跡,記錄了客家民俗的內容、程式和寓意,精神嚮往,從中可以瞭解到客家先民原始的文化、農業、歷史、民風民情,因此,他又被稱為客家文化的一面鏡子。客家人長期積澱的民間風俗與民歌相互依存的關係也促進了民俗歌曲的傳承,風俗歌曲這一音樂體裁也日臻完善,歌腔旋律的自然語言音調形態,也就更進一步得到昇華。民俗歌曲是客家人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內容涉及到各個方面,可以說是客家人的一部百科全書。 (一)具有特定的場合。風俗歌曲跟其他藝術歌曲不同,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具有明確的時限性和季節性。而且必須在特定的場合,按照各自不同的傳統風俗習慣,風俗內容與不同的執事儀式進行演唱的一種音樂體裁。 (二)相對固定的歌詞與曲調。民俗歌的唱詞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不逾越風俗內容的前提下,構詞造句,可以大同小異,所以說它們在大的方面是穩定的,小的方面不穩定,曲式亦因風俗內容的不同而不同。其旋律音調有著非常明顯的自然語言音調的痕跡,帶有極強的吟誦性質。形成了貼進客家語言的“客家音調”特徵,很多歌曲旋律只有三個骨幹音組成,如“ la do re” 或“ sol la do” ,形成“三聲腔”的普遍特點。節拍自由,節奏也由極富特色的前十六後八的切分節奏組成,節奏緊湊。 (三)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在一些隆重大型的傳統風俗活動中,為招徠觀眾,提升“人氣”,其中的歌唱活動往往由一些帶“專業性”的歌手來完成,由於他們技藝精湛,經驗豐富,常常造成“旁觀者眾,觀者爆棚”的場面。比如“跳覡”活動,“覡公”是迷信職業者,同時又是歌唱、舞蹈或雜耍藝人,在一系列繁瑣的迷信儀式中,要演唱很多歌曲、小戲(二醜一旦),同時還要表演爬竿、上刀山、踩碳火等雜技。在活動中,他們充當了人與“神”對話的“使者”,並以民俗歌曲為載體,大大地推動了風俗活動的發展。 三、簡短的結語 透過這些民間習俗,可以探索到異常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它們與民歌一起作為客家多種民間藝術的聚合體,它們所隱含的文化藝術因子,為客家文化的整體研究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平臺。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變化,贛南客家的風俗不少也陷入了瀕臨消失的邊緣。如何繼承和保護這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現在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應引起相關文化部門的重視。而我們可以相信的是,曾經與之互相
依存
的民歌依然還會在民間流傳很久很久。 -
3 # 81283342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支系統分明的民系。他是中原漢人南遷過程中,與當地族群、當地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產物。客家人主要聚居於贛南、閩西和粵東三角地帶,一般認為,客家作為一個民系形成於宋代,而贛南則是孕育這個民系的搖籃地。
中文名稱贛南客家文化贛南綜述
贛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現屬贛州市管轄(古代分屬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的18個縣市區,即章貢區、贛縣、于都、興國、信豐、會昌、安遠、尋烏、龍南、定南、全南(以上為贛州府)、大餘、上猶、崇義、南康(以上為南安府)、寧都、石城、瑞金(以上為寧都直隸州)。面積為3.9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90萬. -
4 # 蝶園航空
贛南屬於丘陵地帶,雖處處皆風景,卻高山不高,湖泊不大。客家民俗各縣市均有各自的特點,卻沒有重心,沒有龍頭效應,難成規模效應,缺乏賣點……
再者,全國各地的民俗遊專案商業包裝過於明顯,有些東西連自己都不相信,怎麼讓遊客相信呢?
-
5 # 大聖的窩窩頭
1.自身原因,贛州經濟體量太小,經濟地位低,沒有足夠的經濟影響力,外來流動人口少,這導致不能帶動旅遊發展。試想如果贛州有江浙或者珠三角同等人口規模城市的經濟水平,民俗遊還會發展不起來?
2.外在原因,贛州沒有重量級人物宣傳帶動,想想婺源。贛州旅遊資源比婺源豐富得多。
回覆列表
長期以來,由於經濟發展滯後的原因,贛州地區的人主要是作為一個勞動力輸出地,絕大多數都是去往粵,閩等地工作,導致年輕人外流,更何談留住人才。基本上老家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等,也就更不存在什麼發展力了。人員大量外流,生活方式,習慣都漸趨城鎮化,同化情況很嚴重,越來越多的人是普通話作為母語了,很多年齡小的基本都不會說客家話了。而客家話作為客家人一個最明顯得特徵文化,它的慢慢走弱也是一種客家文化的不幸吧。我覺得,客家文化主要是一種客家的鄉村文化,淳樸好客,鄰里關係,客家傳統習俗,宗族姓氏等等脫離了鄉村就失去了它的生機與活力。也許,城鎮化的情況下,它會以一種別樣的狀態繼續發展下去吧!
當然了,隨著近些年,贛州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人員迴流情況,有一些習俗在慢慢地迴歸。但現在絕大多數的鄉村的客家民眾已經搬離到城裡了,離開了那世代生活的地方,搬入到一個周圍全都是混泥土的,熱鬧的大城市。連春節期間,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熱鬧,星點的鞭炮煙花聲,是一種別樣的寂靜。
當然了客家民俗的開發力度還是不夠的,這個需要政府及當地的客家民眾共同的智慧。開發出一些真正意義上具有贛南客家文化特色的一些旅遊專案和體驗,鼓勵年輕的人學習客家文化,瞭解客家民俗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