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拉卡拉卡biubiu
-
2 # 小佳在努力ing
嗯,首先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來分析他是什麼性格的,不要一昧地打罵式教育來教育孩子;可以言傳身教的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不是透過發脾氣就可以解決的,要好好溝通,換位思考,有什麼問題可以透過溝通來解決問題。而且父母不能一直溺愛孩子,不能什麼事情只要是孩子喜歡的,都通通給辦到,要什麼給什麼,這樣他就會覺得自己是最大的,父母或者其他人都是聽自己的,得不到的東西就透過發脾氣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所以我覺得後期慢慢的改變是可以的,循序漸進,一定有所改變。
-
3 # 有人科普
您說的這些問題可以統稱為孩子的階段性叛逆期。
叛逆期孩子的行為方式和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不一致,這時候就會引發家庭的矛盾和衝突,嚴重起來還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的和諧
我們發現孩子的行為方式跟家裡發生衝突的時候,首先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方式的原因和理由。比如說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他的行為方式會遵從幼兒園的老師的教育方式和小夥伴的行為方式,比如說他會大喊大叫,跟原來在家裡的小乖乖完全不一樣了,這時候父母就一定要了解孩子獨立人格建立的時候,他一定是表現出他本身固有的行為方式,有些孩子會表現出新奇或者與眾不同。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所有行為方式的原因,耐心傾聽之後,允許孩子犯錯誤、碰釘子,接受挫折教育,同時發現父母的處理問題的方式要隨著孩子的長大不斷地變化,不斷地跟孩子的環境變化進行合拍。
我們對孩子的不斷鼓勵和表揚,更有利於孩子改變他的逆反行為,能夠讓孩子更加快樂更加安全的度過每一個逆反期。
-
4 # 大頭二妞媽
在家,很多時候父母老人,就想著好的東西孩子多吃點,自己少吃點或者不吃。孩子有時候給大人東西的時候,有些大人會說,不用了,你吃就好。其實這個時候大人應該接受並且誇他,謝謝寶貝!你的分享讓我感覺很幸福
-
5 # 老王侃教育
其實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事實是從小家長的過分溺愛導致的。剛開始感覺孩子小,什麼都由著他寵著她,孩子想吃什麼想要什麼,大人滿足不了,孩子就又哭又鬧,家長一次次妥協,慢慢的,孩子就知道怎麼對付大人,就會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哪怕不是在家裡,在學校或者公園,也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找出原因,才能從根本上進行糾正。
建議你適當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循序漸進的約束他的行為,剛開始力度不能太大,,孩子一下接受不了。比如他要買玩具或零食,你不要再無條件答應他,可以和他做遊戲或者挑戰一下,然後再買給他,以後變成要三次買一次,慢慢磨他的脾氣。
再者多帶孩子看看關於農村尤其是大山裡的留守兒童影片或者紀錄片,孩子的內心都是善良的,但你要一點點激發出他的愛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你堅持下去,會讓孩子變的懂事有愛心積極向上的,加油!
-
6 # 健康管理與理財
孩子是家庭的產物,更是父母的影印件,有的時候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我覺得是所有人的本性,有的時候可能是孩子太孤獨了,陪伴太少,總是自己在玩,在學習,在生活,周圍的好朋友也不多,所以長期以往養成的一種行為習慣。
1.多陪伴孩子
2.和孩子聊天,溝通
3.無條件的愛她/他,不是溺愛,可以嚴肅而溫柔的批評,引導而不是教訓,並告訴他,爸爸媽媽很愛你,所以需要告訴你這樣做不對
-
7 # 隨你一起入夢
都說父母是孩子鏡子,也是孩子人生啟蒙老師,這事一點都不假,孩子從小燻淘在家庭裡,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幼小的心靈,紮根的榜樣,做為家長怎麼做,更會讓孩子怎麼學,好孩子好家庭不用教育,只要引導一下,調節一下,從自己做起,讓孩子去領悟,我兩孩子,老大男孩大學畢業以結婚,老二女兒大四馬上畢業,他們都在努力工作,不讓父母操心,他們從家庭學到了生活,品德和傳統,我們夫妻也吵架打仗,但不會過夜,孩子看到了也煩,但家庭沒有矛盾不可能,主要是怎麼處理好,
你家孩子可能是太溺愛了吧,小時候溺愛已經養成習慣了,想改很難,只有成人後走向社會,受到挫折,才能自己領悟毛病,現在不要太關心和溺愛了,放與收必須抓住時候,讓他懂得社會的現實和父母愛護,多看看書關於怎麼教育孩子的書吧,
-
8 # 輕舞壹語
我覺得這個事情很正常,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這個時候,切記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扣帽子,而是好好的引導孩子。我家大寶和二寶的成長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但很多時候只是一個成長階段而已。
首先,要以平常心對待,要知道孩子以自己為中心、脾氣大並不是很忙壞事,反而是孩子的個性在覺醒,這個時候需要父母認真對待、引導,保護好孩子的個性。
其次,瞭解孩子,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把孩子當做孩子對待,比如吃飯、穿衣這種技能掌握上,但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把孩子當做孩子對待,而是應該他們當做大人,深入去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要知道孩子很多時候只是想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或者試探一下自己是否是父母最愛的寶貝。
最後,適當引導。多給孩子講故事,有引導性的講,這方面我比較擅長,經常用自己編的故事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去做,而不是直接說教。很多事情,無所謂對錯,只要隨心就好,所以希望孩子自己能夠從故事中找到一個他們認為對的方向去改進就好了。
當然啦,我一直覺得,孩子脾氣大點沒有什麼不好的,畢竟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有自己的脾氣,尊重即可。
-
9 # 愛家愛寶寶
3-4歲是執拗敏感期。
我們都知道“可怕的兩歲”,因為自我意識的發展和秩序敏感期的到來,在兩歲左右孩子時,孩子會經常發脾氣,發生一些難以理解的行為,比如我家嘟嘟,每天睡前必須要自己關燈,其他人關了他就大哭、發脾氣,要開啟讓他再關一次。有個媽媽帶孩子去動物園,看完之後孩子不肯走,哭著說沒有跟動物打招呼,只好從頭再來一次,見到每一種動物都說“你好”,然後才能走。
有些孩子要求玩具必須按自己想象的排列,每天上幼兒園要走同樣的路線,每天要穿同樣一件衣服,反正諸如此類看起來奇怪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滿足,或者打亂了孩子的秩序,孩子就會大哭、脾氣,怎麼哄都不行。
3-4歲的執拗敏感期是秩序敏感期的延續,而且更加難以安撫,所以孩子經常會脾氣。
2、3歲孩子還不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3歲多的時候,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和邏輯能力,還不足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想做什麼,又說不出來,所以急了只好哭,用脾氣的來表達不滿。

有時候嘟嘟發脾氣,跺腳,還推人,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所以……所以”,其實還是說不清楚。
不會說,只好用動作、用哭鬧來表達,所以孩子會發脾氣。
3、孩子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類的行為和情緒由大腦的前額葉控制,而前額葉從2-3歲才開始發育,一直到25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即使成人也不能完全做到,何況前額葉剛開始發育的幼兒。所以孩子發脾氣是正常的,因為還沒有發育到能控制自己。
想想,自己有時候都不能控制情緒,為什麼要求孩子不發脾氣呢?
孩子發脾氣怎麼辦?
1、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大人為孩子發脾氣煩惱,有時候父母也會忍不住衝孩子發脾氣,甚至還會打孩子。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並不是故意要發脾氣,也不是故意讓父母生氣,從以上三點我們知道,孩子發脾氣是有原因的,理解了孩子,就更能接受孩子的脾氣,也不至於為此過於煩惱。
2、提前預防孩子發脾氣。
在生活中觀察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發脾氣,然後做好提前預防,免得到時候孩子發脾氣。
比如我家,睡前會主動抱著嘟嘟,讓他去關燈,然後他就心滿意足地去睡了。他不喜歡洗臉,有時候洗臉會發脾氣,我就讓他自己洗,然後再幫他洗一下,一般都能順利洗好臉。
其實在生活中,父母注意觀察孩子,並在細節上做一些改變,孩子就能減少發脾氣。
3、溫和、堅定,不妥協。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有時父母為了讓孩子平靜下來,會無原則地滿足孩子,這樣孩子以後就學會用發脾氣來“要挾”父母。
所以當孩子不合理要求,或發脾氣時,父母要溫和、堅定,讓孩子知道,不行就是不行,孩子知道發脾氣沒用,以後就會減少用發脾氣來達到目的。
陽陽媽媽在週末準備帶不到四歲的女兒去參加一個活動,可是女兒不配合老是鬧來鬧去,導致錯過了時間,媽媽說不去了,孩子就開始扔東西,哭鬧,說媽媽是壞媽媽。陽陽媽不說話,只是抱著她撫摸她的後背,後來陽陽不哭了,才告訴她,是因為她的原因錯過了時間。
溫和堅定、不妥協的處理方式,既避免粗暴打罵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也能讓孩子從中學會改進自己的行為。
所以,面對三歲多的孩子發脾氣,父母要理解孩子、接受孩子,然後在生活細節中做好引導,重要的是,父母要理智、清醒、溫和、堅定。
回覆列表
“自我中心”指的是不論做什麼事情,孩子都以自己為中心,凡事以自己為主,不考慮他人的感受。自我中心是孩子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必然階段,也是當今社會最普遍的現象。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經常會遇到以下的問題讓他們頭痛不已。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1.在家裡,孩子不尊重長輩,常對人大喊大叫。我們總是能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家長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經常聽不進去。例如,爸媽或者長輩在說話的時候,他們常常打斷、插嘴,更甚的還會讓長輩“閉嘴”。還有的孩子想要玩具,但是因為爺爺奶奶不給買,孩子就會打罵爺爺奶奶。
2.在學校裡,孩子性格驕縱,不懂得和其他的小朋友分享,不會換位思考關心別人,從而導致和同學、老師人際關係破裂。例如,過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幼兒園會搶別人的玩具,而自己的玩具會藏起來不給其他小朋友玩。這些孩子會覺得所有的玩具都是他們的,別人不能碰。所以因為搶玩具等事情經常和小朋友打架。
3.孩子在公共場合,不懂規矩,不講禮貌。有時候帶孩子去逛商場,凡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如果家長不滿足他們的話就滿地撒潑打滾,導致很多人前來圍觀,家長越是勸他們鬧的越兇,孩子只顧自己的情緒,絲毫不顧慮他人的感受,家長礙於面子,最後只好買給他們,孩子才就此罷休。長此以往導致孩子沒有規矩,任意妄為。
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因素:
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是現如今獨生子女很常見的問題。對於孩子性格的培養並不是一種好的現象。孩子在家中沒有競爭,凡事都不考慮別人的想法,認為什麼都是他的,他的想法什麼都是對的,因此很容易變得任性和軟弱,成為別的孩子眼中的“自私鬼”。這樣的問題既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同時也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不可調和的矛盾。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主要是其情商能力中情緒管理、同理心和人際交往的能力的欠缺導致的。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當中,情緒管理和同理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家長如何有效的解決孩子自我意識的問題呢?
1.培養孩子情緒管理的能力。
家長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教會孩子時刻微笑待人,用愛和包容去感化別人,勇於和他人溝通,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有情緒、發脾氣的時候,儘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透過這種方式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穩定下來。
2.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多帶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多親近大自然。同時也多讓他們與人交流。家長即使再忙,也不要忽視孩子的成長,避免讓孩子每天對著電視和電腦,這樣容易導致孩子的交流能力受阻。除此之外,家長要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和人交流,比如良好的溝通能力,掌握說話的時機,考慮說話的場合,選擇適當的方式等。
3.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傾聽。要尊重孩子,讓孩子儘可能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在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也要認真、專注地聽他講話,然後給予孩子迴應,這樣才會讓他們感覺到親子的交流,讓孩子也感到理解和尊重。多聽孩子的心聲,同時也有助於父母進一步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其次,要教會孩子如何換位思考。時常讓孩子問自己:如果換位思考,你會有什麼感受呢?這樣可以讓孩子親身體驗別人的想法,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