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葉滿山4

    暫不說歷史有無此事。做一個假設就是真有此事的話,孔先生也不會去的。1曹軍中人材濟濟,郭奉孝尚在,恐其謀不被曹公所採納。2透過《隆中對》來看,孔先生早有打算根著誰幹了。3對天下名人都知道,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負,只有在劉備失魂落魄的時候,借坡下驢的跟著劉備,才被重用。4如果跟著曹公幹,在當時的形勢下,真的有不被重用的擔心,就像張良,韓信和陳平在強勢的項羽那裡一樣,用不大用,就像打雜的。5在《三國演義》中,《三國志》中,並沒有見有關曹操請孔明的事情。此題目問答不知道哪位老師出的?

  • 2 # 忒鑫志富

    首先曹操三請諸葛亮的故事,未見史料記載,只是存在於民間傳說中,未必可信,也就談不上為什麼沒有成功。

    眾所周知,劉備自從“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的相助之後,由之前的處處被擠壓逼迫變得順風順水,甚至最後立足漢中,建立蜀漢,當了皇帝。可以說,“三顧茅廬"乃劉備命運的轉折點,於是就有一種假如,如果諸葛亮不是跟隨劉備,而是在曹操帳下效力,是不是就不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民間也就流傳出”曹操三請諸葛亮“,至於為什麼沒有成功,我想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曹操自身的因素不能夠被諸葛亮接受。 其二是諸葛亮的打算與曹操的期盼相距甚遠。 曹操乃一代梟雄,疑心極重,從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可見一斑,這樣的人往往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曹操不喜歡有架子的人,曹操的謀士都是自己來找曹操的。諸葛亮雖耕讀南陽的一個小村莊裡,但對天下大勢深知,從《隆中對》中不難看出,雄才大略之人最希望的是,讓自己的才華毫無約束的施展出來。曹操看不慣諸葛亮擺架子,諸葛亮也看不慣曹操的為人處事,所以即使曹操三請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會跟隨曹操的。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如有錯誤,敬請指正,感謝支援。

  • 3 # 東東一一

    野史中有曹操三請劉伯溫,劉不肯去!最後證明劉伯溫是有眼光的,他幫朱元章打下了大明天下!然後又傳曹操去三請白起!白起直接把曹操趕了回去!

  • 4 # 信仰幻想流代表東旭鷹

    另外,諸葛亮始終在荊州境內,不在當時曹操的統轄區,曹操既無法瞭解到諸葛亮的真實才華,諸葛亮也沒有曹操拉攏其統轄區內士族力量的利用價值!曹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不會為虛名深入對手轄區去招攬一個名氣有限的人才!

    還有一個原因,諸葛亮與龐統在歷史上其實都是謀略性人才,非百里才也!如果在所屬集團內不能擔當重任,就無法展現其非凡才華!

    而曹操知道諸葛亮時,手下已經人才濟濟,對他而言,聽說的諸葛亮也不過是地方郡守般的人才,他身邊重要職位都已經有自己信任的人才擔當,更不缺郡守類的人才。

    由此可見,即便諸葛亮勉強到了曹操陣營,也很難早日光芒萬丈。所以,曹不攬龍,龍也不必屈就於曹!

    至於理念問題,現在不好考證,曹操忠於神州不忠於漢室,但他的政權在漢末畢竟還代表中央!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有傳統忠漢思想的成分,但更多地是對劉備知遇之恩的報答,可謂忠義雙全!

    但是在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時候,是否從傳統理念上就排斥曹操,這不好說!畢竟連青年時代的司馬懿身在曹操治理下都一度不肯為曹家效力,何況是遠在荊州的臥龍!

  • 5 # 瘋子來了咩

    謝邀。其實大家看看演義裡那些一方梟雄的性格,就明白孔明為何選劉備。先說曹操,決斷力過人但多疑。既能光腳迎許攸,又能夢中殺僕人。所以就算孔明能夠得到重用,也必然會在一統天下後被殺。再來看孫權。孫權這人表面看優柔寡斷,打不打赤壁都要想半天,聽主戰派主降派來回鬥嘴,但其實也很有主見。即表猶疑,內甚斷。且他手下除了周瑜魯肅,也有一堆文官武將,雖然不及周瑜魯肅,但進個讒言什麼的也是大有人在的。所以孔明在江東只能如履薄冰,做事小心謹慎,不然孫權聽點讒言,說翻臉就翻臉,死無全屍。再看劉表和劉璋,這倆都是優柔寡斷的,雖然不太想幹事業,但也不想放權,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王國裡,孔明去了什麼事都幹不了還得整天和一棒子逗比死磕,那不是找不自在嘛!最後說劉備。劉備這人可以說性格上一無是處,即沒有主見,不能決策,但有個好處,他能放權,不多疑。自己幹不了的,你出個主意想想,他出個點子試試看,自己完全聽。所以孔明只能找他。最安全,最能幹事業。

  • 6 # 潔白雨語

    回答這個問題,先給大家說說諸葛亮好友徐庶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崔州平、徐庶、龐統被稱為天下四傑。

    卻說徐庶被曹操用計離開劉備,歸順曹操,但徐庶從來不向曹操獻計。

    有句諺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有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一一(一言不發)

    這不用細說,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在正統人士看來,曹操就是漢之奸賊。

    諸葛亮的圈子都是中國傳統文代傳承者,他們最鄙視的就是以下犯上。

    諸葛亮就是遇不到劉備,一生老死荒山,也不會去投靠曹操的。因為人以類聚,物以類分。

    人活著,要有氣節要有精神,要有骨頭。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傳統文化的精髓。

  • 7 # 清史宴

    曹操與諸葛亮之所以沒有走到一起,是因為他們之間的價值觀不同。就像現在的企業文化一樣,諸葛亮不認同曹操的企業文化,自然不會去主動投奔,而對於諸葛亮這種型別的人才,曹操自認也不缺。

    曹操的用人宗旨是,只問其才,不管其德,這種用人方式,在當時可謂是非常離經叛道的,有很多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門閥士人的反對。因為歷朝歷代用人,都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而曹操來了個唯才是舉,不過這種用人方式,也為曹操帶來了巨大的收穫。

  • 8 # 陳不言

    老陳來回答: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

    一、諸葛亮家族

    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父親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的大哥諸葛

    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

    後來他避亂江東而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史書上記載甚少,只說他一直追隨諸葛亮,後來當過蜀國的長水校尉。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諸葛誕。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極人臣。諸葛家族在這一時期,不僅僅英才輩出,而且他們在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中都執掌權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而他們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諸葛亮。

    二、諸葛亮其人

    諸葛亮的童年甚至於他的一生都是極其坎坷的。他很小時,父母親就先後離開了人世。之後,他們兄妹幾個被叔叔諸葛玄的好友劉表撫養成人。諸葛亮從小受到了系統的儒學訓練。當這位青年學子17歲時決定自立,他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半耕半讀。他居住在襄陽的隆中,讀了許多書。首先他讀過儒家著作。比如:《詩》、《書》、《禮記》、《春秋》等。

    其次,他還讀過兵家的書,如《左傳》、《戰國策》、《孫子兵法》等。特別是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更是研習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化而來的。諸葛亮只是吸取這些學說的營養,卻不盲目迷信這些學說。他曾經這樣評價諸子百家:

    “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有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大師級的人物龐德公、大學者司馬徽和黃承彥。其中特別是黃承彥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有一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一位醜女兒,頭髮黃、臉上黑,不過她的才幹倒是與你相配。諸葛亮聽後居然同意了這門婚事。可能她確實不算漂亮,但是諸葛亮擇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幹,而不是她的外貌。這正是諸葛亮的人品與眾不同的地方。所以人們評價諸葛亮說他性情“高逸超群”。

    據傳說,他們夫婦婚後的生活很幸福。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一直南征北戰,黃月英在家裡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傳說這位女士還絕頂聰明,她發明了一個會磨面的木頭機械人,後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發明的。儘管黃月英既聰明又賢惠,但她畢竟長得有點難看。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人替諸葛亮感到遺憾。不過,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樊,當地人為這位才女修建的廟宇裡,她可一點也不難看,當地還有關於她的動人故事。

    儘管荊州境內臥虎藏龍,但荊州牧劉表卻從來沒有看出諸葛亮是個人才。可能在他的眼裡,諸葛亮只是好友諸葛玄那個可憐的侄兒。即使他聽說龐德公這樣的德高望重者都稱諸葛亮為“臥龍”,他也不會相信。畢竟,那需要眼光。《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劉表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這就是為什麼荊州境內人才濟濟,而劉表卻無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三、為什麼不投奔曹操

    古往今來,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在實力上,他統一了北方,兵多將廣、錢糧充足。在個人能力上,他堪稱雄才大略,當時的政治家無人與他相比。特別是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賢若渴,三次頒佈“求賢令”,廣納天下賢才。

    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有著雙重面孔的人,性格很複雜。起初,他有匡扶漢室的志向與抱負,後來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並最終做到了這一點。曹操在看到民眾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時,他會傷心落淚,並出臺政策招撫流民,恢復生產、安定社會。但是他也會因為父親之死而遷怒他人,大肆屠殺幾十萬無辜百姓。對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連襪子也來不及穿就跑出去歡迎人才來訪,也會因一些小事而翻臉無情,殺害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諸葛亮是絕對不會喜歡曹操的。這與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關係。史書上歷來把曹操與王莽並稱,可見其人品的低下。對這種人,諸葛亮只想除之而後快,而絕對不可能為曹操效力。

    四、諸葛亮為什麼不投奔孫權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孫權呢?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

    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不能留下。”這是諸葛亮已經投靠劉備以後的事。退一萬步說,即使孫權能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不會背叛劉備而依附孫權。

    諸葛亮後來在他著名的《誡子書》中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可是,一個人胸懷雄心壯志,而又報效無門的時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寧靜”是很難的。諸葛亮於夜深人靜的時候“抱膝長嘯”,可見他也很難做到這一點。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也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個半人半神的超人。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在最終見到諸葛亮之前,小說作了長長的鋪墊。說劉備如何帶著關羽和張飛二人,如何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訪;又如何一次二次沒有見到諸葛亮而只見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讓劉、關、張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見上面等等。

    這些編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劉備的禮賢下士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眾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諸葛亮來。但在權威的歷史書《三國志》中,上述內容都沒有記載,關於這一段,書中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所以後人評價《三國志》:惜墨如金、過於簡略。

    結語:

    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諸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 9 # 一半秋色

    大家讀《三國》,一定會有疑惑,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自詡有經天緯地之才,找工作時幹嘛不投奔實力雄厚、管理規範的上市大企業曹操,而選擇實力孱弱、前途未卜的創業公司劉備呢?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諸葛亮還會選擇劉備嗎?

    應該不會!

    由於選錯了領導,諸葛亮差點絕了後!

    諸葛亮雖然長得帥,智商高,但生育能力卻很低下,四十六歲才有了唯一的兒子諸葛瞻。

    六年之後,諸葛亮去世,而諸葛瞻,剛剛上幼兒園大班。

    就是這個諸葛瞻,在公元263年,那場決定蜀國生死存亡的綿竹保衛戰中,不幸戰死,陪著他一起死的還有兒子諸葛京。

    諸葛亮差點絕後,所幸諸葛瞻還有二兒子諸葛尚,他沒有參與綿竹保衛戰,僥倖存活於世,諸葛亮泉下有知,肯定狠狠地捏了把臭汗!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諸葛亮絕對不會選擇劉備,更不會選擇東吳,因為孫權的後代太殘暴,殺人如麻!

    來看看諸葛瞻的後代:

    大兒子諸葛恪,被殺;二兒子諸葛融,被殺。

    幾個孫子也盡數被殺,丫鬟被遣散,女人被瓜分,家產被充公,諸葛瞻幾乎絕後。之所以落得如此悽慘下場,原因在於捲入了權力之爭。

    既然劉備不能選,孫權不能選,那麼留給諸葛亮只有唯一一條出路了,即投奔曹操。

    當年,諸葛亮的幾個好友,如徐庶、石韜、崔州平、孟建,都不看好劉備,也沒看好孫權,都選擇了曹操。

    最令人無語的是徐庶,最初選擇了劉備,劉備委以重任,讓他幹了二把手—軍師,然而,就在劉備被曹操追的東躲西藏急急如喪家之犬,情況萬分危機之時,徐庶跳槽了!果斷拋棄劉備,選擇曹操!

    後來,徐庶在曹操那混得不錯,步步高昇,最終幹上了御史中丞。

    從結局來看,徐庶的選擇似乎是對的!

    對徐庶的選擇,諸葛亮頗為不屑,曾不無譏諷道:“魏華人才如此多嗎?徐庶如此厲害,為何得不到重用呢?”

    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你小子當年貪圖權勢,背叛了劉皇叔,走向了對立面,現在怎麼樣了,怎麼還沒我混得好呀?哈哈!”

    諸葛亮要是知道他子孫後代的下場,估計笑不出來了,更不會說出這番幸災樂禍的話。

    說了這麼多,諸葛亮當年為何不選擇曹操,而選擇劉備呢?

    原因在於諸葛亮權力慾望大,獨斷專行,喜歡一言堂,這在曹營,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曹營人才濟濟,如荀彧、郭嘉、司馬懿、賈詡,個個都有經天緯地之才,諸葛亮去了,狀況不會比徐庶強太多,就算幹個謀士,也頂多是二流謀士,連一流謀士圈都擠不進去!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頗為自負,自我期望值非常之高,假如讓他幹二流謀士,肯定非常不甘心。

    寧為雞頭,不做鳳尾,與其在曹營碌碌無為,不如在劉備這幹個實權派。

    想到此處,諸葛亮敲響了劉備辦公室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因為貧窮而自卑嗎?曾經發生過什麼事讓你有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