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半秋色

    諸葛亮會怕郭嘉,你以為諸葛亮是嚇大的嗎?

    公元207年,郭嘉北征烏桓途中病逝,年僅28歲,英年早逝。恰恰在同一年,諸葛亮初出茅廬,年僅27歲。

    同一年,一個天才離去,一個天才出山,所以後世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說。

    這個說法剛一出來,就引來譁然一片,貌似諸葛亮怕郭嘉似的,故意躲著不敢出來,等到郭嘉死了之後,他才悄悄地出山。

    事實真的如此嗎?

    肯定不是的。

    郭嘉有郭嘉的厲害,諸葛亮有諸葛亮的本事,假如郭嘉不死,諸葛亮與郭嘉勢必有數場好鬥,鹿死誰手,殊不可知呢!

    這些年郭嘉被捧上了神壇,受到眾多粉絲熱捧,大有壓倒諸葛亮之勢。

    郭嘉和諸葛亮到底哪個更厲害呢?這裡不妨比較一番。

    先比戰略。

    郭嘉有“十勝十敗之說”,諸葛亮有《隆中對》。曹操攻打袁紹之時,屬下思想極不統一,有主張打的,有認為不能打的,還有準備“棄暗投明”的。

    曹操問郭嘉的意見,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堅定了曹操的信心,統一了全體思想。

    其實,“十勝十敗”之說,更像是郭嘉揣摩了曹操的本意,故意往曹操心坎上說的,曹操聽了之後心花怒放,因為“正合孤意”。

    就算沒有“十勝十敗”之說,曹操照樣要打袁紹的,因為一個山頭有兩隻老虎,惡戰根本無法避免,不打也得打。

    由此可見,“十勝十敗”之說並不十分高明,像是給曹魏打了一劑強心針,相比來說,諸葛亮《隆中對》滿滿的誠意,字裡行間閃爍著智慧之光。

    如果說《隆中對》是無價之寶,那麼“十勝十敗”之說就是地攤貨。

    再比謀略。

    郭嘉謀略過人。官渡之戰大勝之後,大家一致建議追擊袁紹的兩個兒子,但郭嘉卻極力阻止:“袁紹兩個兒子各懷異心,咱們要是窮追,他們必定聯合在一起,咱們要是不追,他們一定會窩裡鬥。”

    果不其然,後來袁紹兩個兒子搞內訌了,曹操毫不費力地除掉了他們。

    再來看諸葛亮,《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被過於神話了,這裡咱們不談演義,只談正史。

    劉備帶著攻打西川之時,副軍師龐統不幸中箭身亡,諸葛亮及時頂了上去,出奇謀擒了嚴顏,最終迫使劉璋投降。

    漢中之戰,諸葛亮幫助劉備擊敗了曹操,一舉取得了漢中之地,實現了《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後面六出祁山更不用說了,雖然大多功敗垂成,但那是兩國經濟實力決定,與諸葛亮智謀無關。

    最後比統帥能力。

    這個就更不用說了,郭嘉只是個小小軍師祭酒,平時出謀劃策,耍耍嘴皮子而已,根本不會統兵打仗,而諸葛亮乃一國丞相,統管三軍,六出祁山之時,諸葛亮是軍事總指揮,次次親臨戰場指揮作戰。

    綜合以上三點,郭嘉根本比不上諸葛亮,就算郭嘉不死,諸葛亮照樣會出山,說不定會暴揍郭嘉一頓。

  • 2 # 始終先生

    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等,都是後人美化,甚至是神話自己心中的偶像,或者增添喜劇效果才編出來的。“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還有些許的歷史出處,畢竟諸葛亮和司馬懿交過手。“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又何來的根據呢?難道郭嘉與諸葛亮交過手嗎?

    建安十二年,曹操遠征烏恆,大勝!在回來的路上,氣候惡劣,加之水土不服,連日的急行操勞,導致郭嘉身患重病去世。

    同年,在荊州新野,劉備三顧茅廬,臥龍諸葛亮出山。

    從時間上來說,諸葛亮和郭嘉沒有過招的機會,兩個人都沒有交過手,何來的誰怕誰一說呢?

    諸葛亮、郭嘉二人的專業方向不同,各有優勢,平分秋色

    史書上稱郭嘉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他輔佐曹操的時候,接連為曹操出奇謀,斷局勢,揣人心,在曹操低谷的時候,提出《十勝十敗》的理論,鼓勵曹操、激勵曹操、振奮曹軍士氣,為官渡之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也為曹操稱霸天下打下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郭嘉最大的優勢,是其驚人的洞察力。透過對時局的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掌控,加之人心的揣度,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巧妙精準的判斷未來局勢的走向,並提供相應的戰略建議。

    諸葛亮的最大優勢,是其超強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頭腦。曹操揮兵南下時,諸葛亮精準道破孫權“唇亡齒寒”,曹操一家獨大的擔憂,在劉備沒有任何優勢、任何資源的情況下,促成了孫劉兩家的聯盟,共同對抗曹操。在劉備入主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後,諸葛亮更是完全承擔起了蜀漢朝政的重任,從協調荊州派、益州派、東洲派等勢力之間的平衡,到立法典,興屯田、修水利,做為一個外來勢力,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將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

    兩個人郭嘉擅長的是軍謀大略,諸葛亮擅長的是治政治國,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佼佼者,雙方都有強於對方的優勢和劣於對方的弱勢。

    所以,說諸葛亮害怕郭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沒有根據的。自始至終,二人都沒有可一較高下或拿來比較的地方。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神話諸葛亮,把許多其他人身上的軍事事件,一些莫須有的事件,都安插在了諸葛亮的頭上。導致大家誤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很強。

  • 3 # 平凡的時代奮鬥者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只是時間上來說,郭嘉比諸葛亮先出場罷了

    臥龍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的臥龍先生就是諸葛亮,諸葛孔明,他是出了名的謀士,更是智慧的化身,有經天緯地之才,有奪天地造化之能,還有許多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故事和名言,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還有《出師表》,草船借箭,借東風等等。

    郭嘉郭嘉又是何許人也,郭嘉也是一個謀士,據說是天下奇才,出謀劃策,頗有韜略,很是受曹操待見,也很器重。郭嘉幫助曹操建立打敗強敵袁紹的信心,並且真的戰勝了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郭嘉在臨死前,獻上最後一計,讓曹操不要去追趕袁紹的兩個兒子;他分析曹操前去追趕反而會引起對方的頑抗抵擋,不如以靜制動,曹操聽其言,從其計,果然沒多久兩個人頭獻上。由此可見,郭嘉的實力確實也不俗。 郭嘉死後沒多久,恰巧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有人說郭嘉不死,諸葛亮嚇得不敢出來。

    事實上在時間上只是巧合而已,那麼到底諸葛亮和郭嘉誰更足智多謀,誰更厲害呢,也許沒法簡單地作比較,因為他們沒有較量過,很難說誰技高一籌,我們只能從側面分析了。

    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有名的謀士,關鍵在於不同之處。

    1、郭嘉在曹操身邊充當謀士,卻從來沒有獨自帶兵打仗,也就是說他是一個設計者,至於是不是執行者呢?我想不是,他的角色跟馬謖有點類似,出謀劃策是相當可以的,但是,把計謀轉化成實際行動,尤其是軍事行動,是有相當高的要求的,還要隨機應變,臨場指揮,對軍事才能要求非常之高。譬如馬謖,給諸葛亮獻了許多計謀,諸葛亮甚至都以為他確實是一個人才呢;馬謖最知名的計謀就是七擒孟獲當中的攻心計。因此,孔明七擒七縱,讓孟獲心服口服,從而平定南夷,但是馬謖卻是紙上談兵高手,在實際戰場中失了街亭,是個庸才,可能郭嘉比馬謖強許多。事實上郭嘉確實沒有獨自帶兵打仗,為什麼呢,我想曹操可是雄才大略是知人善任之人,他知道郭嘉的水平,可能郭嘉跟司馬懿都差了不止一條街,我們知道,司馬懿尚且和諸葛亮差了一條街呢。

    2那麼諸葛亮強在哪兒了?

    他是一個頂尖的設計者,又是一個執行者,還是一個發揮實際效應的人,如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更是可以統籌全域性,是佈局的人,郭嘉充其量是給指揮的人提提建議罷了。

    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那麼其他人不知道麼?我敢說沒人知道,為什麼呢?因為沒人有這個自信,諸葛亮有,他知道,只要自己出仕,天下無難事,於是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火燒博望坡小試牛刀,舌戰群儒,設計赤壁之戰,把周瑜玩的團團轉,後來果如孔明所言,奪取荊州,西川建立的蜀漢,實現隆中對提及的三足鼎立。要不是關羽張飛劉備先後早逝,匡扶漢室恐怕就夢想成真了。總得來說諸葛亮是總設計師,又是執行總監,還是實幹家,完勝一個僅是謀士的郭嘉。

    孰強孰弱,你有答案了嗎?

  • 4 # 詫寂說史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後世文人的渲染,其實二人從來沒有任何交集。郭嘉突然病逝,不久後諸葛亮出山,雙方實力開始此消彼長,這才讓後世覺得兩者之間存在著聯絡。但是,這兩位都是少年英才,不存在一方懼怕另一方。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件是曹操最信任的謀士郭嘉病逝,另一件就是諸葛亮走出隆中,出山輔佐劉備。

    從這一年開始,有了諸葛亮的劉備力量迅速壯大,逐漸開始走向了成功之路,最終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反觀曹操後期在軍事上逐漸走下坡路,除了收拾馬騰、韓遂兩個地方勢力外,面對孫劉敗多勝少,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性。

    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倚仗的智囊,為劉備集團效力了28年,所獲得的權利和職位遠非郭嘉可比。反觀郭嘉早期跟隨曹操職位不高,只是參謀,時間只有11年,導致名氣沒有諸葛亮那麼大。

    那麼郭嘉和諸葛亮在各自陣營中的地位有可比性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兩個人分別是曹操和劉備最看重的謀士,雙方同等分量。

    我們先看一下曹操和劉備分別獲得這兩人後的評價:

    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三國志》—郭嘉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三國志》—諸葛亮

    由此可見,曹操和劉備對於郭嘉和諸葛亮都是極為看重的,因為他們都是少年天才,是上天賜給他們的幫手。這兩個少年天才又有著各自的特點:

    郭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史書記載這個人擅長軍事,做事敢於出奇制勝,敢出險招。

    當曹操消滅袁紹,準備北征烏丸時,很多人擔心劉表回來偷襲許都,大家舉棋不定時,郭嘉說大家不用擔心。

    郭嘉說劉表“坐談客耳”,只可以做下來聊聊天,不會打仗。雖然劉備在他身邊,但是劉表不信任他,不會委以重任,所以郭嘉跟各位說,劉表肯定不會偷襲我們的大本營。

    結果跟郭嘉說的一樣,雖然劉備極力勸說劉表趁現在許都空虛,偷襲許都,奪回漢獻帝,但是劉表最終還是沒有聽從,白白浪費一次機會。

    當袁紹的兩個兒子逃往幽州時,眾將都說要過去追殺,郭嘉卻說道,只要我們按兵不動,幽州公孫康反而會乖乖把他們的人頭獻上,如果貿然過去追殺,只會讓他們攜起手來與我們對抗,結果也跟郭嘉所料一樣。

    這就是料事如神,因為郭嘉把人看透了,才敢出險招。自從郭嘉來到曹操身邊後,幫助曹操逐漸消滅了袁術、呂布、袁紹、烏丸,成功地統一了中國北方,也讓曹操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軍閥。

    而當曹操赤壁失利回到南郡後,嚎啕大哭,眾臣不解,曹操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也說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如果郭嘉還在的話,赤壁之戰便不會遭到如此慘敗了。

    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呢?史書上說諸葛亮“治戎所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說治軍養卒是諸葛亮的強項,但謀略不足。治國理政的方面的才能比帶兵打仗方面強。諸葛亮用兵謹慎,在軍事上的成就不算突出,等到諸葛亮後期獨自帶隊出征時,則是負多勝少。

    諸葛亮最大的功績就是提出《隆中對》,幫助劉備規劃了清晰的發展戰略,並且在曹操南下的過程中,促成了孫劉聯盟,從而佔據荊州,有了根據地,最後建立蜀漢王朝。

    所以說,這兩個人都是當時的俊傑,也都是可以託付後事的,劉備白帝城託付諸葛亮,郭嘉因為早逝並沒有這個待遇,但是曹操在郭嘉死後,對眾謀士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曹操也計劃將後事託付給郭嘉,只是天命難測,郭嘉沒有等到那一天。

  • 5 # 祥瑞

    孔明害怕郭嘉,怕得要死不能活。郭嘉在世的時候,孔明躬耕隆中不敢出頭,整天吃吃睡睡,養得膘肥體壯。郭嘉一死,他龍開了全世界也容不下他啦,也不知道王二哥貴姓了,牛氣哄哄沖天高,跟在劉備屁股後面跑,反抗政府反抗國家統一。自不量力以卵擊石身死國滅可嘆可悲可笑!

  • 6 # 神遊五千年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能力確實有被加強,被吹捧得太過。但是除掉那些無中生有,神乎其神的東東,諸葛亮仍然不失為超一流人才。

    眾所周知,郭嘉是位非常傑出的謀士。難道諸葛亮會因此而怕他?當然是不存在的。諸葛亮身長八尺,郭嘉身高不清楚,不過我相信沒諸葛亮偉岸。因此郭嘉怎麼能單挑贏人高馬大的諸葛亮呢?當然,這純屬扯蛋。

    事實上,在奇謀妙計方面,郭嘉只是可能略勝諸葛亮一籌,並不是百分百勝過諸葛亮。個人認為,諸葛亮很可能是一位被忽視了的奇謀之士。剛出道時,諸葛亮的某些計策,劉備沒有采納。因此,很難知道諸葛亮的真實水平,就無法與郭嘉好好比比。

    在這裡就暫且承認郭嘉在這一方面勝過諸葛亮吧。除此之外,郭嘉可就沒什麼比得過諸葛亮的了。人品咱們暫且不論,畢竟在亂世人品不是很重要。

    至於其他任何一方面,郭嘉絕對要被諸葛亮甩幾條街。比如軍事上,郭嘉能帶兵打仗,能擺八卦陣嗎?顯然不能。再比如治國上,郭嘉能像諸葛亮那樣令劉備足食足兵嗎?反正沒聽說過。

    有人說如果郭嘉活著就不會有三國鼎立了,這不是胡扯嗎。其實,曹操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不是說郭嘉在就一定能穩操勝券,滅掉孫劉聯軍,而是說郭嘉在就算敗也不會敗得那麼慘。和諸葛亮嘆法正是一個道理。

  • 7 # 萬能的糖果

    而隨著這句話在網上的流傳,看的人多了便無意識的賦予了這句話一定的權威性,以為在原書中作者也是這樣表達了孔明一直在等郭嘉去世之後才出山的意思。

    然而,事實上卻是某位讀者自己認為孔明害怕或是由於其他原因,要等郭嘉死後才出山輔佐劉備的。

    第二,郭嘉的鬼才與孔明的智謀對比,真的就有碾壓之勢嗎?

    我們先來看看郭嘉對曹操的主要貢獻:

    1)建議曹操趁袁紹對戰公孫瓚時征討呂布,而後在關鍵時刻又力勸曹操出兵最終生擒呂布。接著又建議征討劉備,為之後與袁紹決戰免除了後顧之憂。

    2)準確預測袁紹兩子袁尚袁譚相爭,建議曹操以退為進,最後漁翁得利,消滅了袁氏家族大部分殘餘勢力。

    3)斷定後方劉表、劉備軍事動向,力主曹操進軍烏桓,並獻計輕騎直取烏桓老巢,最終大獲全勝,平定北方。

    我們再來看看孔明對劉備的主要貢獻,因為孔明輔佐劉備時間較長,其貢獻可分為兩個時期:建蜀國前和建蜀國後。

    建蜀國前:

    1)與劉備隆中相對,分析了天下局勢,為後期蜀國的建立明確了戰略方向。

    2)獻奇謀,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解決了劉備被攻的燃眉之急。

    3)舌戰群儒,智激周瑜,促成孫劉聯盟,併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4)取荊州奪益州,三分天下,為劉備建立蜀國奠定基礎。

    建蜀國後:

    1)政治、經濟、軍事上多管齊下,治國安邦獻謀獻策。

    2)布八卦陣避免襲吳蜀軍全軍覆沒,在白帝城受劉備託孤,立志為蜀國鞠躬盡瘁。

    3)七擒孟獲,穩定後方勢力,全力聯吳抗曹。

    4)六出祁山收降姜維,為興復漢室操勞成疾,最終病死於五丈原。

    如此,除去了治國的謀略,我們可以看到郭嘉與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無論是戰略上的謀劃,戰術上的分析,還是戰爭時機的把握,都為各自的主公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第三,除去歷史事實,單從小說的寫法來講,郭嘉與孔明不宜同時出現。

    郭嘉不死,孔明不出,或許只是在時間上是一種巧合而已。郭嘉去世與三顧茅廬在時間上確實是幾乎同一時間發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出山後,羅貫中便開始將《三國演義》中戰爭描寫的側重點從曹操轉向了劉備。

    簡單來說,剛開始是曹操軍智謀奇出,戰果累累,但郭嘉死而諸葛亮出之後,變成了劉備軍奇策不斷,屢屢化險為夷,勢力不斷做大。

    由此可見,為了使小說的看點不斷,就必須要常駐一個能出奇策的謀士來增加小說的觀賞性。

    對於郭嘉,我們看小說中曹操在敗軍赤壁後嘆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由此可見郭嘉在曹操心中,乃至在當時整個中原謀士中的地位。

    而孔明呢,先是劉備的“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樣的讚歎,在書外更有魯迅評價:“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更表明了書中孔明幾乎就是三國謀士的頂點。

    而且,三國時期各方勢力帳下的精英謀臣並不稀缺,但是真正做到主導一個勢力的軍師,唯有諸葛亮。

    所以,從一本書中鬼才謀臣的出場來講,諸葛亮的出山是承上了同為英才的郭嘉,而郭嘉的去世也算是啟下了孔明,因此也可以說是:郭嘉不死,孔明不出。

  • 8 # 棍哥觀史

    此話傳出無非就是根據兩人出山和死亡的時間來編造的,郭嘉是在公元207年病死於征討烏丸的途中,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是在207年以後,這就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傳言。

    而如果單以出場時間就來斷定諸葛亮不如郭嘉,那我們也可以說另外一句話,那就是“戲志才不死,郭嘉不出”。因為戲志才是荀彧第一個推薦給曹操的大才,曹操前期也相當倚重他,但戲志才英年早逝,荀彧才又舉薦的郭嘉,而此時的郭嘉在曹操陣營裡已待了五年,若不是戲志才身亡,恐還無出頭之日。我們能說郭嘉不如戲志才嗎?

    諸葛亮之才在於“治”,郭嘉之才在於“謀”。兩個人的特長從生平事蹟來看確實不太一樣,郭嘉是“常伴公徵在外,以謀於左右”,而諸葛亮是“先主外出,留亮鎮守,足食足兵”。可見二人一位擅長內政,一位擅長外徵;一位擅長後勤保障,一位擅長謀劃陣前;一位掌國事,一位掌軍事;一位擅治,一位擅謀。此兩位若在一國共事,理當配合的天衣無縫,若在各國為官,也沒什麼交集,何來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呢?

  • 9 # 狐筆春秋

    確切的說郭嘉和諸葛亮屬於兩個不同的層級。對於各自的集團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一:一份關於郭嘉的簡歷

    姓名:郭嘉,字奉孝,號鬼才

    所處時代:三國末期

    民族:漢

    籍貫出生地:潁川

    職業:謀士

    生卒年:170——207

    社會關係: 與荀彧是至交好友

    主要經歷:

    公元191年,北上見袁紹,知其不可輔而去之,賦閒在家達六年之久

    公元196年,經荀彧推薦輔佐曹操,君臣相得,開啟傳奇人生

    公元197年,詳細分析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優劣差距,即“十勝十敗”說

    公元198年,劉備與呂布產生矛盾來投靠曹操,建議將劉備軟禁,後又設計除去呂布,暫時消弭曹操的政治隱患

    公元202年,官渡之戰爆發,設計離間“二袁”驅虎吞狼,輔佐曹操一舉統一北方

    公元207年,因病而逝

    總覽郭嘉一生行跡,他主要活動在曹操創業之際,見長於軍事謀略,能夠料敵機先;對敵我態勢及人性本質有著異乎尋常的敏銳度和洞察力。所以曹操在赤壁之戰後也曾感嘆:“使郭奉孝在,必不使孤至此也”。在統觀史冊,除了軍事方面,郭嘉在政治國策上基本沒有什麼大的謀劃。就此一點而言。那麼郭嘉號“鬼才”也就能夠理解了。畢竟,行軍作戰講究的是奇正結合,而治國理政講求的則是堂堂正正,王者之風。所以在《三國志》中,陳壽只是將郭嘉和程昱、董昭、劉曄、蔣濟等人放在一起,評價他們是“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也許郭嘉的才能遠遠不止於此,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使得我們只能根據他前期的風采想望他可能成就的功業。

    二:一份關於孔明的簡歷

    姓名: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

    所處時代:三國末期

    民族:漢

    籍貫出生地:琅琊陽都

    職業:謀士,丞相

    生卒年:181——234

    主要成就:

    政治方面:於家國危難之際受命託孤,內則休養生息,選賢與能;外則連吳抗曹,鞏固國本。行政治國注重實效而摒棄虛名浮華。恩威並施, 寬嚴相濟,優於治國理政,蜀國境內人皆愛戴。魂歸之日,舉國悲泣,自發祭祀,春秋不絕。

    經濟方面:行商君之策,為耕戰之計。休養生息,戍兵屯田,行伍得以自給,商賈得以轉輸,農民得以耕作,舉國上下,畏威懷義。而又興修水利,曾築堤壩,使鄭縣千畝得其灌溉,遺澤至今。勵精圖治十數年,遂教人口繁衍倍於國初,勵精圖治終使百姓“安其居而樂其業”奈何天不假年,悲風五原。

    文化方面:謹庠序之教,伸之以孝悌之義,訪名賢於巖穴,求仁達於荒野。施教化於西南,佈德澤於南蠻~移風易俗,變夷狄為華夏,知有君臣之尊卑;傳教佈道,改人心之兇蠻,明大義之難得~民到於今而受其賜。

    軍事方面:有鑑於蜀漢之偏安一隅,無奈之中只能選擇以戰養戰。經過個人努力並不斷吸收汲取歷代兵家大師的經驗教訓,開闢出了獨特的作戰風格。只是限於當時史家嫻於文學而短於兵戰的實際情況,在史書上的諸葛亮被描繪成一個長於治國,卻不善領軍的人物。實則這是很不客觀的。就目前所能接觸的材料來看。諸葛亮的軍事實力應該是相當不錯的,比如在唐朝時期他被評為武廟十哲之一。此外還有諸如《南征》、《北伐》等軍事著作流傳於世。

    綜上所述,相比於郭嘉而言,諸葛亮的經歷要精彩豐富的多,而且在執政期間,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在文化軍事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和成就。就這一點而言,是郭嘉所難以望其項背的。另外更重要的是孔明還在隆中未出山時就已提出名流千古的《隆中對》。此外,諸葛亮號“臥龍”。所謂“龍者,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試問,一人而可以得臥龍之號,其能力之大小強弱還需要再辯論嗎?

    三:郭嘉,孔明各有千秋,不可比量

    可以說郭嘉和孔明二人各有擅場,都是曹操和劉備身邊所不可或缺的人才。由於郭嘉去世的時候孔明還未出山,所以我們始終無緣得見郭嘉和孔明兩人的龍爭虎鬥,只能憑藉歷史,發揮想象來做猜測。這就如同關公戰秦瓊一樣,很難得出孰優孰劣,誰勝誰負來~

  • 10 # 陽光海岸59108

    這句話只是民間傳說,誰把他當真誰是傻子。郭嘉大諸葛亮十二歲,郭嘉死時三十七歲不到,也就是說諸葛亮二十五歲,正值聚積才華,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也就是剛剛修道成仙等待明主來識貨的年齡,郭嘉死了,只能怪郭嘉命短,這是怕嗎?本人很不喜歡這句成語,誤導了很多無知者。

  • 11 # 丁傑311

    跟怕不怕沒關係 就跟玩遊戲一樣 郭嘉先中單20分鐘 身上6大件 等級都25級了 基地前塔都已經推掉了 才讓諸葛亮出水泉 怎麼打?

  • 12 # 天平8985

    諸葛亮那能跟郭嘉、賈詡有可比性呢!郭嘉是大智、大才,而諸葛亮是小聰明、小陰謀。曹操給他一句話定性:“諸葛村夫”。聽聽!

  • 13 # 綠色八葉草

    這個觀點真的是無稽之談,“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都是後人為了增添戲劇衝突而扣上的。

    郭嘉是曹操賬下著名的謀士,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以至於在曹操兵敗赤壁後都感嘆: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確實,郭嘉才能在曹操賬下數一數二,但是因此說諸葛亮怕他這樣牽強的說法就有點過了。

    首先

    兩個人出山的時間相差很大,先後出山自然是理所當然,不存在誰下去了我才敢出來的說法。郭嘉是建安元年投到曹操賬下,也就是公元196年。而諸葛亮是建安12年,公元207年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差了差不多一代人呢。只是有意思的是,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就是郭嘉去世的那一年。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兩人的這個巧合造就了“郭嘉不死 臥龍不出”這句話流傳開來。用現代的觀點想想也知道,這只是巧合,並沒有什麼陰謀論。

    再者

    諸葛亮在出師表也說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由此可見,諸葛亮本來就沒有追求功名利祿的心,能夠出山跟隨劉備只因感激三顧茅廬之恩。從這裡就可以說明諸葛亮不出山不是因為怕郭嘉,而是人家根本就沒有那個心想要出來。只是巧了,剛好這一年,劉備三顧茅廬被感動了,才出來。

    最後

    我們再從另一個觀點看,諸葛亮是荊州人士,假如他原本就有出仕的打算,必定在荊襄地界名聲很大,而且諸葛亮是一個忠於漢室之人,他投靠的很大機會是劉表。當時曹操在北邊,根本不可能和荊州這邊有衝突,不會有戰爭,也就說明諸葛亮不會和郭嘉碰上面,怕郭嘉這個說法也不成立,兩個八杆打不著邊。當然,最後這個觀點並不是很強地論證問題,因為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有一點,諸葛亮如果在劉備到達之前出山,是不會和郭嘉的曹操陣營對上的。

    所謂"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只是人們根據他們的生平一些事杜撰出來的,為的就是讓事情看起來沒有那麼簡單,也許是從哪位說書人的嘴裡流傳出來的,說故事嘛,當然越神奇越好,這樣才能吸引人,至於從這句話推出諸葛亮怕郭嘉就不必了。

  • 14 # 涼州七里

    這句順口溜是“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翻版嗎?

    ▲郭嘉劇照

    此話想必是來自《三國演義》的忠實讀者,假設郭嘉未死而出現在赤壁戰場,那麼諸葛亮周瑜的苦肉計和連環計想必會被識破,曹操大軍於赤壁大勝孫劉聯軍進而定鼎天下,如此諸葛亮是否出場的確就並不重要了。

    ▲諸葛亮

    貌似無可反駁,但曹操的一眾謀士肯定不答應,何況諸葛亮呢?演義中的諸葛亮出山可不是因為郭嘉的去世,而是劉皇叔三顧茅廬的得到的蓋世奇才。郭嘉雖然不在,但荀彧叔侄、程昱和賈詡一干謀士畢竟在場,照樣被耍的團團轉。況且郭嘉能夠識破連環計本來就只是一個假設,想把諸葛亮嚇得不出山怕是做不到吧。

    郭嘉的確很厲害

    郭嘉作為曹操前期的頭號謀士,具備極佳的戰略眼光和謀劃能力,在統一北方的征戰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沒那麼牛。

    筆者認為表現最好的一次就是建議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三國志.魏傳》

    ▲一臉懵逼的袁譚

    曹操假裝南下攻打劉表,進軍至汝南郡西平縣,這時袁譚和袁尚果然打了起來,袁譚不敵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軍冀州,分別擊破袁尚、袁譚,遂平定冀州。

    第二次在於建議輕騎兵突襲烏桓。

    袁紹在世時極力籠絡烏桓,與烏桓人感情頗深。袁紹死後,烏桓仍全力支援袁尚與曹操對抗,袁尚被曹操打敗後,投奔烏桓單于蹋頓,企圖引烏桓兵捲土重來。曹操打算追擊袁尚,討伐烏桓,但諸將都擔心孤軍深入烏桓後,劉表會襲擊許都。

    然而,郭嘉卻認為,劉表不過是“坐談客耳”,行動力不行,也不敢重用劉備,沒有什麼可怕的。曹操於是決意遠征烏桓。軍至易縣,郭嘉又進一步建議曹操放棄輜重,輕兵急行,趁蹋頓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場閃電戰。

    ▲陣斬烏桓單于的主力--虎豹騎

    果然,烏桓倉促應戰,蹋頓陣亡,袁尚敗走遼東。

    其他時候就未見得都是郭嘉的功勞了,比如官渡之戰的“十勝十敗”之說,充其量只是一番拍馬屁和激勵士氣的言論罷了,雙方的實力差距擺在那裡,如果不是許攸投降、張郃臨陣反水的話,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至於準確預言孫策將死於刺客之手則更加是事後諸葛亮的套路,載於正史想必是出自史家的附會,而曹操也不敢真拿預言當事實。刺殺發生和成功的機率都微乎其微,如果這都能預測,諸葛亮確實不用出山了。一句話,湊巧而已。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奕為太子文學,早薨。--《三國志.郭嘉傳》

    國家並非完人,曹操的器重自然不用說,甚至以正直聞名的陳群數次檢舉,他依然“意自若”,絲毫不放在眼裡。看來他眼中只有領導,與同僚關係不過一般,人品也不過如此。

    郭嘉被曹操推崇的原因

    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跟他的風格和與曹操的私交好有關係。曹操每次誇他“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可以說,郭嘉的建議往往是曹操的本意,作為參謀既能揣摩領導心思,也能提出合理的實施方案,這自然是領導最為器重的人。比如官渡的“十勝十敗”之說,曹操聽得那叫一個心花怒放,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對比之下,荀氏叔侄一直把自己當做漢室忠臣、程昱心思太狠,賈詡則總是把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忠誠和順手比郭嘉差太多了,而揣摩領導心思的功夫也跟著落下一籌。

    最有意思的橋段來自曹操在赤壁吃敗仗後的一句話:

    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郭嘉傳》

    似乎如果郭嘉如果還活著,他就不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

    ▲赤壁之戰

    但這樣的話眾謀士是不會服氣的,哪怕是在小說裡,曹操也有“十敗”而非僅僅失敗與連環計和東南風之下,比如荊州降將的軍心不穩、天氣、不熟悉水戰等。

    況且一干足智多謀的謀士團隊如賈詡、劉曄、荀氏叔侄和程昱都在軍中,他們在赤壁之戰前也預見到了曹操的弱點,但曹操根本聽不進去。程昱提醒曹操孫權很可能真的會與劉備聯盟,要採取外交措施阻止這一聯盟,然而曹操並未採納。又如賈詡認為孫權在江東的統治相當穩固,形勢與荊州不同,平定江東要從長計議,沒必要逼得太緊。

    但此時的曹操在近在咫尺的統一面前已經膨脹,完全聽不進不同意見。謀士不過是參謀,你採納便採納,不用就算了,想必沒人犯得著來一場“尸諫”的大戲吧。哪怕郭嘉在世,曹操能否聽得進他的忠言,也很難說。

    曹操之所以這樣對郭嘉表示悼念和惋惜,除了真心的哀思以外還有兩個目的:

    一是推卸責任。曹操的思路是不肯承認戰敗的原因是自己不聽忠言,而認為是其他謀士比不上郭嘉,把責任推給下屬(這是曹操慣用伎倆,殺糧官以安眾心,就是把責任推給下屬的典型事例)。

    二是激勵其他謀士。 中國曆來的英雄模範,大多都是死後才得到的榮譽,因為死人不會再犯錯誤,就可以成為完美的人。

    曹操高調追悼郭嘉, 是一種略帶誇張的政治作秀 ,目的是要把郭嘉塑造成英雄模範、先進典型、當代雷鋒,以激勵其他謀士向郭嘉同志學習,不斷爭先創優、取得更大成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眾謀士“皆有愧色”。

    諸葛亮更是牛人

    諸葛亮顯然比郭嘉要全面多了。

    “多智而近妖”諸葛亮是演義中的表現,如果各路謀士是學霸,那他就是學神,智商的對拼絕非是資料疊加的結果,除了司馬懿能夠添點麻煩之外其他都被表示毫無壓力。

    當然,我們還是從正史上來看吧。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作為戰略家的作品典範,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在分析了天下形勢之後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憑藉這一篇文章,諸葛亮在戰略規劃上就在郭嘉之上。

    再說參謀能力,這一點不好說,畢竟西川、漢中和荊州都不是諸葛亮的奇謀打下來的,龐統和法正的參謀能力的確不在孔明之下。但應該也不差,自劉備死後諸葛亮及軍政大權於一身,南征北戰幾乎沒有吃過大虧,說他作為參謀的腦子不合格是不可取的的。

    劉備入川之時將荊州託付給諸葛亮,這是劉備當時的大本營,其重要性其實比能夠全取西川還要重要,足見劉備的信任和底氣。

    而剩下的兩項技能諸葛亮完全可以完爆郭嘉了。

    首先是內政能力,諸葛亮治蜀的傳說至今流傳在西南地區,其擔任蜀國丞相十餘年,既能夠保證民生和經濟發展,讓南方蠻族心悅誠服,同時還能籌集糧草、訓練軍隊,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保持對於曹魏的軍事壓制,就這份能耐就可以跟古之蕭何媲美了。

    另一個是統帥能力。當然,蜀漢集團當時具備獨自帶兵打仗能力的唯有他和姜維了,而且諸葛亮也是一個攬權的人,至少姜維在他手底下自由發揮的機會不多。

    ▲六出祁山

    諸葛亮行軍打仗絕對是個行家。司馬懿也算是戰陣高手吧,但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沒見過司馬懿幾次正面迎戰過,一打就是慘敗。坐擁數倍的軍力、無數精銳騎兵和十倍的國力尚且難以招架,每次都疲於防守,這哪裡是一般的高手呢?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如同白起或韓信這樣精通奇兵作戰的型別,這也是他最終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耗不起。這不是能力,而是風格的差異,諸葛亮是一個不喜歡弄險的人,用兵打仗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哪怕是白起和韓信再世,怕也很難在實力對等的情況下討得了好。

    綜合對比

    如果說郭嘉是一個優秀的參謀的話,諸葛亮則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全才了。

    在書本中謀士的地位會被放大,因為他們在出謀劃策中往往語出驚人,但能否成功並不絕對,一旦失敗就有可能能為萬世笑柄。況且出謀劃策是否能執行還在於“主公”是否採納,不開口是說不過去的,哪怕支錯了招也只需承擔小部分責任。

    如果孫策未死,那曹操集團就死的不能再死了,一言斷定刺客行刺且一擊必中,這難道不是口出狂言的豪賭嗎?不過是在曹操沒有退路的前提下拿來穩定軍心的話罷了。

    ▲可憐功虧一簣

    而諸葛亮的地位不需要《三國演義》的吹捧,雖然沒有小說裡那麼無所不能,但也是一位千古難尋的人才。《隆中對》的字字珠璣,《出師表》的聞之泣血,五丈原的冷冷秋風,諸葛亮在才能和人品上都無可挑剔,不愧“臥龍”的美譽。

    而三國時代之所以精彩,既在於將星和謀臣的英雄輩出且勢均力敵,天下三分的背後其實是人才的三分,諸葛亮幾乎憑藉一己之力獨自支撐弱小的蜀漢如此長的時間,這似乎也說明了什麼吧。

  • 15 # 始帝成空

    郭嘉字奉孝,曹操心腹幕僚,超級謀士。

    郭嘉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多次在關鍵時刻助曹操定大事,是曹操前期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但是,郭嘉在建安十二年英年早逝,終年37歲。

    郭嘉死後,曹操遭遇赤壁慘敗,失去了統一中國良機。

    似乎郭嘉死後,曹操就走了下坡路,郭嘉才是曹氏集團中的王牌。因此有人傳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臥龍就是諸葛亮,意思是郭嘉不死的話,諸葛亮根本不敢出山。

    郭嘉,穎川人,是漢末潁川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荀彧推薦,跟隨曹操,逐漸成為曹氏幕僚中的佼佼者。

    郭嘉先後助曹操滅呂布,破劉備,戰袁紹,定河北。

    他幾乎算無遺策,從未失手。

    郭嘉曾算準孫策必死於匹夫之手,又勸曹操不要放走劉備,將來必成大患。皆被其言中。

    可以說,正是有郭嘉的鼎力相助,曹操才能夠順利統一北方。

    所謂“郭嘉歸魏而魏興”,可見郭嘉對於曹操的重要性。

    郭嘉雖然厲害,但這個人卻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

    首先,郭嘉放蕩不羈,被正統文人所歧視。漢代重禮儀,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更是將禮儀作為一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徵。但偏偏郭嘉這個人卻最不重禮儀。

    當時曹操軍中軍法森嚴,郭嘉時常不按禮儀行事,結果遭到陳群的彈劾,曹操卻主動為郭嘉開脫,認為郭嘉人才難得,不應該過分苛刻。

    其實要說起來,曹操早年也是個放蕩不羈的人,最瞧不上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謂“君子”,這一點估計他和郭嘉私下裡“臭味相投”,正對脾氣。

    其次,從郭嘉不重威儀,不崇尚禮儀這一點來看,郭嘉極有可能出身寒門,也就是說,神機妙算的郭嘉其實出身很一般。

    所以,以郭嘉的出身來看,當時也只有“唯才是舉”的曹操能夠重用他,看重門第出身的就袁紹絕不會對郭嘉言聽計從的。

    郭嘉死後,曹操十分痛心,他在給荀彧的信中說:“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這段話翻譯過來大致意思就是說:郭嘉不到四十歲,跟隨我十一年,我本打算將後事託付給他,沒想到他卻英年早逝,這天下知音難覓,郭嘉就是我的知音,他死了,我十分痛心!

    曹操赤壁敗後,曾大呼:“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似乎郭嘉才是他平定天下最不可缺少的人。

    巧合的是,郭嘉死於建安十二年,幾乎就在與此同時,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

    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所以世人才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 16 # 歷史笑春風

    對於三國時期的人物,後人多有評價。在曹操陣營中的謀士,有很多人推崇郭嘉。甚至有一些人對照諸葛亮,說出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話。似乎是說,如果不是郭嘉早死,諸葛亮就可能不會出世一般。那麼,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

    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由來。

    郭嘉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謀士,他最初去投奔袁紹,發現袁紹不是能夠成就王霸之業的主人,因此他選擇了離開。這個時候曹操手下的謀士戲志才去世,他感到沒有可以商談的謀士,於是請荀彧幫忙尋找智慧之士,於是荀彧推薦了郭嘉。曹操和郭嘉一見如故,從此兩人開啟了共同奮鬥的歷程。

    郭嘉在曹操手下,確實對曹操的事業起了重要的作用。曹操任命郭嘉為司空軍祭酒,在軍中幫助自己出謀劃策。每當曹操猶豫不決的關鍵時刻,都會和郭嘉商量。而郭嘉也會盡己所能,給曹操指點迷津。在袁紹威脅曹操的時候,郭嘉為曹操分析兩者的差異,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讓曹操堅定對抗袁紹的信心。

    在討伐呂布的時候,曹操面對固守不出的呂布,因為士卒疲敝準備撤退的時候,是郭嘉勸諫堅持進攻,終於消滅了呂布。在孫策準備襲擊許都的時候,又是郭嘉判斷孫策必然會死於刺客之手,解除了曹操的後顧之憂。

    在與袁紹的戰爭中,郭嘉也屢獻奇策。當袁紹死後,曹操趁勢攻打河北,在多次取勝後,郭嘉卻勸曹操撤退。他認為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各不相讓,應該放緩攻勢,讓他們內鬥。然後在兩者互相削弱的基礎上加以攻擊。這就是郭嘉提出的著名論斷,“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這個論斷在三國時期的多角鬥爭中,屢試不爽。

    果然,在曹操撤兵後,二袁為了爭奪冀州發生了內鬥,曹操因此得以輕易的平定了河北。此後,曹操討伐袁尚和三郡烏丸時,又在郭嘉的建議下,輕裝前進,出其不意地在白狼山消滅了敵軍主力,陣斬了蹋頓單于。在袁尚、袁熙兩人逃亡遼東後,此時郭嘉已經病死。但是曹操依照郭嘉的遺書,不進攻遼東,讓遼東的割據勢力公孫康殺了二袁投降。

    從郭嘉的一生來看,他確實是出類拔萃的奇謀之士。用曹操的評價就是,自己沒有辦法決斷的事,郭嘉能夠幫自己拿定主意。可惜的是郭嘉年紀輕輕就因病去世了,為此曹操十分悲痛。他對手下還說出了本想將後事託付郭嘉的話來。

    至於諸葛亮的事蹟就流傳更廣了。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後,諸葛亮就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在劉備集團的戰略制訂上,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提出北拒曹操,東和孫權,跨據荊益,等待天時。當時機來臨後,劉備集團便發動兩路北伐,匡扶漢室,重建漢室江山。

    諸葛亮的《隆中對》比較複雜,但是這是因為劉備的實力太弱造成的。當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時候,劉備正是事業的最低谷。這個時候劉備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正是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再加上《隆中對》的指引,才使得劉備的勢力日益壯大,最終開創了蜀漢政權。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託孤。在蜀漢政權風雨飄搖的時刻,又是諸葛亮力挽狂瀾。他與孫權重新修好,重建軍隊,平定內亂,發展經濟。在他的有生之年對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將郭嘉與諸葛亮兩人拉上關係,提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理由,主要是由於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郭嘉在世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出山。但是在郭嘉去世之時,正是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之日,這個時間似乎有些巧合。這好像是在說明,如果郭嘉還在,諸葛亮就不會選擇出山一般。

    第二個原因是曹操在遭遇赤壁之戰的失敗後,感嘆說,如果郭嘉還活著的話,不會讓自己遭此慘敗。那麼,假如郭嘉不死,那麼曹操不遭受赤壁之戰的失敗,劉備、孫權恐怕就會滅亡了。如同那句詩一樣,“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那樣一來,諸葛亮豈不是就算是出山,也對劉備的事業無濟於事了嗎?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二、郭嘉之死與諸葛亮出山的關係。

    其實,郭嘉的死與諸葛亮出山沒有絲毫的聯絡。郭嘉去世的時候,才剛剛三十八歲。他的死因是因為生病,這完全是一個意外。在郭嘉去世後的葬禮上,曹操同心的對荀攸等人說,咱們都是同輩之人,只有郭嘉的年紀最小。我本來想等到將天下平定後,把後事託付給郭嘉,誰知道他早早地就去世了,這真是命運的安排啊。

    因此,如果不是因為病症的原因,按照正常情況,郭嘉應該還能夠多活很長時間。如果是那樣的話,他就很可能會與出山的諸葛亮相遇了。而這個時候,諸葛亮又在幹什麼呢?

    史冊上對諸葛亮的早期生活記載得並不詳細。我們只知道他跟隨叔叔來到荊州定居,並娶了黃承彥的女兒為妻。諸葛亮在荊州本來可以有一個很好的前程,這是因為他的社會關係十分廣泛。他的叔叔與劉表有舊,自然受到劉表的看顧。他的岳母與劉表的妻子是姐妹關係,都是當地大家蔡氏族人,而他岳母的兄弟蔡瑁正是掌握荊州軍權之人。

    諸葛亮的兩個姐姐一個嫁給當地另一個大族蒯氏的蒯祺,另一個則嫁給了當地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而龐山民正是龐統的堂兄。從這些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看,諸葛亮也是混跡荊州上流社會的人士。從劉表的長子劉琦對諸葛亮的器重,我們也可見一斑。

    但是,諸葛亮卻沒有在荊州謀求一官半職,而是退隱江湖,去躬耕隴畝去了。我們從諸葛亮平日裡喜歡唱《梁父吟》,並且自比管仲樂毅,就可以看出這並非諸葛亮的本心。這主要是諸葛亮對於劉表集團的不滿,不願意為他們效命。他一面透過學習,走訪民情,來充實豐富自己的知識,一面在等待天時,等待自己效力的主公。

    在郭嘉隨同曹操平定河北的時候,劉備也來到荊州避難。在劉備四處尋訪賢人,充實自己的實力時,諸葛亮也在觀察考察著他。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終於現身與劉備相見,並且向劉備獻出了自己的戰略設想《隆中對》。

    我們如果仔細研究一下《隆中對》,就會發現雖然它的結構比較複雜,實現起來也很困難,但是它卻是劉備集團唯一可以採取的戰略方案。並且這個方案雖然在實施中出現了意外的波折,最終還是差點成功了。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對當時天下的各個勢力情況都有著準確的判斷。

    諸葛亮甚至對劉備內部的情況都瞭如指掌。他在北伐中,專門給關羽留下了一個重要的位置。這就是為了照顧關羽的性格、情緒而量身打造的。僅僅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在劉備去尋訪諸葛亮之前,諸葛亮也在考察著劉備。當諸葛亮對劉備認可後,方才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出山輔佐劉備。

    因此,在郭嘉去世前,劉備和諸葛亮也正是在互相尋訪,互相考察的時期。諸葛亮的出山,與郭嘉根本沒有絲毫的關係。就算是郭嘉沒有因病去世,劉備還是要去三顧茅廬,諸葛亮依然要獻策《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

    三、郭嘉不死對赤壁之戰的影響。

    那麼,我們看看第二個原因,那就是郭嘉如果不死,會不會對赤壁之戰的結果有影響。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曾經哀嘆說,如果郭嘉不死,絕不會讓我遭受如此慘敗。可是,如果郭嘉真的還活著,曹操就能避免赤壁之戰的失敗嗎?我看不見得。

    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也是在總結經驗教訓。他哀嘆郭嘉,無非是想起了郭嘉的那條著名的論斷,“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這條論斷,在平定河北袁氏兄弟的戰爭中,在平定遼東的戰役中,都收到了奇效。而在赤壁之戰時,曹操卻忘記了這條論斷。

    在當時,曹操在輕易的奪取荊州,並在當陽長坂坡打敗劉備,消滅了劉備步兵主力後,在對下一步的戰略行動顯出了急於求成的心態。在面對逃往江夏的劉備勢力,和盤踞東吳的孫權勢力,曹操想要一舉將他們全部消滅。

    他寫信對與自己有姻親關係的孫權,想靠恫嚇的手段,逼迫孫權屈服。他和部下甚至幻想著,孫權會去討伐劉備作為投降自己的見面禮。誰知道,曹操最終等來的是孫劉聯軍的抵抗。由於事先曹操對這種情況沒有準備,從一開始就落了下風。最終,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慘遭失敗,三國鼎立的基礎也因此形成。

    如果郭嘉還活著的話,他肯定會對河北的袁氏兄弟,遼東的公孫康一樣,向曹操獻計對付劉備和孫權。他會向曹操建議,暫緩向劉備發動進攻,免得給孫權以壓力。曹操在荊州轉入戰略防禦,對軍隊進行休整整編,消化荊州的勝利果實。在等到孫權和劉備雙方因為矛盾互相爭鬥的時候,曹操再出兵消滅他們。如果這樣,曹操的形勢要好得多。

    不過,在這裡有兩個因素,使得郭嘉的建議能否實現成為問題。第一個因素是,曹操是否會採納郭嘉的建議。我們看曹操對郭嘉的評價,那就是自己如果無法決斷的事情,要靠郭嘉的幫助。那麼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曹操決斷的事情,郭嘉也是很難改變的。

    而赤壁之戰就是曹操決斷的事情。世上有很多事都是以結果來反推起源的。我們看到,當赤壁之戰失敗後,大家認為曹操不給部下以戰役間歇,立刻投入對東吳的軍事行動,是一種冒險行為。可是如果曹操的恫嚇起了作用,孫權在張昭等人的脅迫下,向曹操迎降。曹操一舉消滅了孫權和劉備兩家勢力的話,我們就會讚揚曹操當機立斷,連續作戰的精神。

    所以說,在赤壁之戰前,曹操的選擇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曹操正是看到了有加速戰爭程序的希望,才發動了赤壁之戰。在曹操已經下定決心的情況下,郭嘉就算是出言勸阻,估計也是無濟於事的。這樣,赤壁之戰依然會爆發,曹操依然會失敗。

    第二個因素是孫劉兩家是否會爭鬥。曹操如果採納郭嘉的建議,避免赤壁之戰的爆發,但是他所想的孫權與劉備兩家的爭鬥也不一定會發生。這是因為孫權和劉備兩家陣營,並不是袁氏陣營那樣的眼光短淺。在劉備陣營中的諸葛亮與孫權陣營中的魯肅,是堅決的結盟派。有他們的努力,孫劉聯盟必定會形成,也會維持下去。

    孫權和劉備都是心懷天下的君主,他們都把曹操當作自己最強大的敵人。在曹操佔領荊州後,由於他佔據長江上游,對孫權和劉備都是巨大的威脅。這個時候,劉備在江夏,孫權在江東,兩者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曹操即便不發動戰爭,他的巨大威脅也是孫劉聯軍結盟的基礎。而且,兩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都要佔領荊州。所以,佔據荊州在曹操就成為雙方共同的敵人。

    有這些情況的存在,郭嘉幻想的孫劉聯軍互相爭奪的情況,在短時間內是不會出現的。相反,曹操反而可能會遭到孫劉聯軍的進攻。孫劉兩家為了自身的戰略安全,必須要奪回上游的荊州。他們只能趁曹操立足未穩,沒有來得及消化勝利果實的時候發起反擊。否則,一旦曹操站穩腳跟,帶給孫劉聯盟的是更大的軍事壓力。

    由於有這兩個因素的存在,即便是郭嘉活著,他也不可能阻止孫劉聯軍和曹操的戰爭。他想要採取的策略,由於有諸葛亮和魯肅的存在,由於有劉備和孫權的戰略眼光,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曹操和孫劉聯盟的戰爭不可避免,如果不發生赤壁之戰,就會發生孫劉聯軍對曹操的進攻之戰。最終,曹操依然難免失敗。

    結語: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含義無非有兩層。一是郭嘉死後,諸葛亮才出山輔佐劉備。似乎諸葛亮的出山要看郭嘉的存在而定。二是如曹操所說,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就不會遭到赤壁之戰的失敗,那麼諸葛亮輔佐的劉備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如果我們從歷史上來分析,就會發現,這兩個含義都是不正確的。

    第一個含義不正確是因為郭嘉的死與諸葛亮的出山沒有任何關係。郭嘉的死是一個意外,他因病去世時年僅三十八歲。而諸葛亮在郭嘉去世前,就和劉備之間開始了相互間的尋訪和考察。無論郭嘉去世與否,也阻止不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的事實。

    第二個含義不正確是因為郭嘉即便不死,他也難以阻止志得意滿的曹操發動赤壁之戰。而且即便是曹操聽從郭嘉的建議,不發動對劉備和孫權的軍事行動,他也阻止不了孫劉聯盟的建立。最終,缺乏水軍的曹操還是會在孫劉聯軍的攻擊下失敗。只不過是孫劉聯軍由於有了喘息之機,會比赤壁之戰時更強大而已。這樣,曹操會輸得更慘。不過,假如郭嘉不死,他就會和諸葛亮在一個戰場較量,就會給我們後人留下更加精彩的歷史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封門村真的是鬼村嗎?真的有這個地方嗎?有去過的朋友能講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