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間視界
-
2 # 許科雲
智慧就是悟性與經驗的結合體,是不是?
答:是這個道理!
大才有大用,不是因為某人沒有取到高學歷就沒智慧,各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高等學府出來的,專業理論知識豐富,他乾的大事業,他造航母,造飛機等等,遇到瓶頸問題,有圖紙,有實物就會造,裡面的不會,看到外表的就舉一反三,造出來了。一個國家的尖端高科技都是絕密,你看過《秘密圖紙》電影嗎?自己費心血研製成功的產品是專利,有的比生命還重要,這就顯示出智慧的價值!
這些專家們就是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學術上,在創新設計上,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通百通,舉一反三,經驗又上升到理性認識,這就叫智慧。一個國家的高尖端人才創造出世界奇蹟,都是在前人經驗指導下加自己的經驗,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到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並不是書呆子,從小養成愛動手的習慣,才能有感性認知,才能有實踐而積累經驗,比如你是農民,會機械製造,你就會製造機器人,你懂發動機你就去造土飛機等等,這都展現了你的智慧。
我們寫技術性的文章,不管你水平多高,你寫出的都是實用的經驗,大人有大智慧小人有小智慧,把你的經驗留給後人,他們就節省了摸索的過程,而節省時間再創新!說來說去一個人的智慧很重要!
-
3 # A未來鹿胡
你把智慧說小了[大笑]智慧是思想,是方法,是實踐,也是態度,是堅持,是執著!智慧是植物,是大氣,是山是水!智慧無處不在。智慧永遠在你身邊!
-
4 # 冰川mw
智慧不完全是經驗與悟性。
智慧不同於聰明,很多時候很高的悟性和適量的經驗積累能使人顯得非常聰明,比如三國時期曹操的四子曹衝,聰明靈利超乎尋常,曹衝稱象的典故傳頌千年。他的悟性極高,年少便已學習了大量古文典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由於才華外露不加收斂,才導致了自己的殺身之禍,懷才而身死,因此他只能算是聰明,不能算有智慧,因為看問題缺乏深度,目光不夠長遠。
真正的智慧遠不止悟性與經驗這麼簡單,與曹衝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最終繼承曹操大位的曹丕,他在悟性與經驗兼備的基礎上有著驚人的忍耐力與超凡的遠見卓識,數十年以寬厚忠孝的形象使得他避開了很多危機,才能有機會在權力鬥爭的關鍵時刻打出致命一擊,這種堅韌不拔的品性使得他擊敗眾多才華橫溢的兄弟們,最終繼承了曹操大位。
悟性與經驗對智慧而言必不可少,但沒有深刻的思考、長遠的目光與堅韌不拔的意志品德,很難稱得上是真正的智慧。
-
5 # 巡河車
智慧是悟性和經驗的集大成者,但悟性+經驗成就智慧,則還必須包含恆心。在《博弈聖經》中曾對智慧有這樣的定義,智慧就是文化程序中獨創的執行力;這與拉羅什富科所說,最大的智慧存在於對事物價值的徹底瞭解之中,在意義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揭露智慧存在於事物的發展中間。
從人類發展史來分析,文明的出現一般經過嘗試、積累、突破、傳承幾個步驟。嘗試和突破的是想法,積累和傳承的是經驗。
嘗試的起點是需求的累積以及想法的萌發,從需求和想法到嘗試(實踐),悟性的位置至關重要。從嘗試(實踐)到突破這需要悟性但還需要持久的恆心。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也可以更加抽象的理解,智慧是百分之一的悟性加百分之九十九的經驗,用恆心熔鍊得以完成。
-
6 # 白小白聊西裝
大家好,我是白小白,非常高興能夠受到邀約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智慧就是無形和經驗的結合體,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了解智慧,經驗和悟性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了說明經驗、智慧與悟性三者的關係,我就先說說知識和智慧的關係,而能把知識和智慧的關係說得明白的人,當然是古代最有智慧的人,現在的人的智慧實在是太少了,我們看看古代四個最有智慧的人是怎麼說智慧與知識的: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這句話裡的“道”就是智慧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把我的智慧說出來,就不是我的智慧了,是知識了。
莊子在《莊子·天道》裡講得特別清楚:知識可以說得清楚,而智慧是不可言傳的,知識只是智慧的糟粕。
莊子在《莊子·天地》說:子貢南遊楚國,返回晉國,過漢陰,見到一老翁澆菜園,抱著一個大甕到井中灌水,吃力多而功效少。子貢說:你為什麼不用水車呢,水車用力少而功效大。這老翁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這段意味深長的話的意思就是:“在學問上,做投機取巧之事的人,必產生投機取巧之心,有投機取巧之心的人,是得不到智慧的。”而學校讓學生直接得到知識,用力少而功效大,就是做投機取巧之事,所以,莊子在學校剛剛開始出現一點點普及的苗頭的時候,就指出了學校產生的問題。
釋迦牟尼得道後,說:“止!止!我法妙難思。”
他的意思就是說:算了吧!算了吧!我把我的智慧講出來,就變成了知識,你學習了這個知識,就離這個智慧就更遠了。
孔子不愧是名師,說出來的話讓人更容易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句話裡的“知之者”是指有知識的人,“好之者”是有熱愛的人,有熱愛的人必有實踐活動,而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智慧的人就是“樂之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有知識的人不如有熱愛的人,有熱愛的人不如有智慧的人。
實踐活動離不開探索,而探索有兩種:創造活動和重複創造活動的活動;有智慧的人可以進行創造活動,而人一開始都是沒有智慧的,得到智慧的途徑就是進行重複創造活動的活動。
根據古代四個最有智慧的人說的話,就可以知道“人一出生,是沒有智慧的,當然也沒有知識;智慧是不可言傳的,可言傳的是知識;人的智慧是從實踐活動中來的,不是從知識中來的,透過學習知識而得到智慧是不可能的事情;有熱愛的人在實踐活動中最容易得到智慧,而有投機取巧之心的人,是得不到智慧的。有智慧的人死了,他的智慧也一起死掉了。”
總結古代四個最有智慧的人所說的,我們可以得到結論:
知識是意識而不是物質,智慧不是意識也不是物質,所以,知識和智慧不是同一類東西;同一類東西有相同的性質,不是同一類東西,就具有不同的性質;因此,知識可以言傳而智慧不可言傳,知識是死的,可以分割可以組合,而智慧是活的,可以成長髮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智慧和人的生命是非常相似的,是同一類東西;人的生命是活的,不是意識也不是物質,它可以由無到有,由小到大,慢慢成長,又慢慢衰老,人死了,生命也一起沒有了;智慧也是活的,和生命一樣,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它也可以由無到有,由小到大,慢慢成長,又慢慢衰老,人死了,智慧也一起死掉了。所以,如果說知識與智慧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就是知識是死的,而智慧是活的,就好像死人與活人一樣大的區別。
由於智慧是不可言傳的,當然也是不可考試的,能夠考試的只能是知識,考試成績好的人,只能說他有知識,而不能說他有智慧。
一個新知識的誕生,必須經歷四個階段:第一步,提出疑問;第二步,去探索,去思考;第三步,豁然開朗,獲得智慧和提高悟性;第四步,總結智慧,得到知識;這個就是一個創造活動的過程。智慧都是由無到有,由小到大,慢慢成長的,一個孩子獲得智慧的途徑應該是這樣的:第一步,提出疑問;第二步,去摸索,去思考;第三步,豁然開朗,獲得智慧和悟性;第四步,總結智慧,得到知識;這條獲得智慧途徑就是重複創造新知識的四個階段;就是重複創造活動的活動。
智慧產生知識,知識是智慧的影子,我們能不能由影子而感受到實物——就是由知識去體驗到智慧呢?可以,這個反過程就由悟性來做,悟性是由知識體驗到智慧的能力。
人的悟性是天生的,是基因給的,人一出生,悟性就有高低差別和種類差別,我們可以發現有音樂世家、美術世家、文學世家、政治世家等,這些世家都與基因遺傳有著緊密的關係,當然,如果大家都有同一種悟性,後天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這些悟性差別並不是決定一個人好壞的基礎,卻是決定一個人某些方面優秀的基礎,一個人沒有音樂細胞,後天再努力,也成為不了音樂家。悟性高的男女結婚,後代往往是悟性高的人,而悟性低的男女結婚,後代往往是悟性低的人,悟性高和悟性低的男女結婚,就出現一定比例的悟性高和悟性低的後代;悟性高的人可以由知識理解到智慧,而悟性低的人只能理解知識。
在沒有智慧的前提下,兩個人有了同一種悟性,才是產生“共同語言”的基礎,這個時候才能互相理解,才有“你理解我的心”的深刻體會。林黛玉與賈寶玉為什麼有“共同語言”,就是因為兩人有了同一種悟性;而賈寶玉和薛寶釵為什麼沒有“共同語言”,賈寶玉願意和林黛玉結婚而不願意和薛寶釵結婚,就是因為薛寶釵沒有那一種悟性,理解不了賈寶玉的心。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認為薛寶釵是一個比林黛玉更好的結婚對像,就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是以世俗的眼光看問題,而賈寶玉是以悟性高的眼光看問題的。從這我們就可以知道曹雪芹是一個悟性非常高的人,當然,在創作《紅樓夢》的過程中,曹雪芹的智慧成長髮育非常快,短短十年間,就成為了大智慧者,所以,創造活動是智慧的唯一來源。
由於悟性高的人可以由知識體會到智慧,所以,悟性高的人在進行實踐活動中,一是少走彎路,二是獲得智慧的速度是比較快的,智慧的成長髮育就比較快。因此,悟性的提高對人的發展實在是太重要了。人一開始悟性低並不可怕,因為人的大腦裡潛在悟性就像大海一樣寬廣,只是這個悟性大海是沉睡的,你只要開挖,永遠挖不完。
思考是創造活動中的主要內容,思考有兩種:第一種是“我”指揮著我的大腦去思考問題,大家天生的都會做,平時我們說的思考都是這一種,而且只認為只有這一種思考是思考;第二種是“我”什麼都不做,讓我的大腦自由地去想問題;當我們睡著了,做夢了,就是第二種思考方式,但是,做夢是被動的第二種思考方式,對提高悟性沒有什麼幫助;主動的第二種思考方式,才是提高悟性的最佳途徑。
那麼,什麼是主動的第二種思考方式?
禪定就是主動的第二種思考方式,禪定也就是入定,釋迦牟尼、老子和莊子都是入定的大師,他們都是透過入定而開悟,喚醒了沉睡的悟性大海,他們的悟性實在是太高了!所以,想提高自己的悟性,就去學習入定吧。
所以智慧就是透過有知識參與的悟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可以說智慧是知識和悟性的結合體。
-
7 # 使用者6870461033508
我覺得是的但不全是
智慧還基於一種隨機應變的臨場反應
比如說話做事的情商
比如談判過程中的一種博弈能力
回覆列表
【智慧就是悟性與經驗的結合體——這種說法有失偏頗】
現代科學認為:智慧是人們運用知識、經驗、能力、技巧等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的本領 ,是人們對於歷史和現實中個人生存、發展狀態的積極審視。可見,不僅僅是博學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判斷力,智慧的涵義是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狹義的智慧,它是生物所具有的基於神經器官(物質基礎)一種高階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文化、中庸、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
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智慧使我們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智慧是由智力系統、知識系統、方法與技能系統、非智力系統、觀念與思想系統、審美與評價系統等多個子系統構成的複雜體系蘊育出的能力。包括遺傳智慧與獲得智慧、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直觀與思維、意向與認識、情感與理性、道德與美感、智力與非智力、顯意識與潛意識、已具有的智慧與智慧潛能等等眾多要素。
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於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種高階創造思維能力,包含對自然與人文的感知、記憶、理解、分析、判斷、昇華等所有能力。智慧與智力不同,智慧表達智力器官的綜合終極功能,與"形而上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則謂"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綜上,“智慧就是悟性與經驗的結合體”這種說法不夠全面,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