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瀟瀟子
-
2 # 孤芳不自娛
在《三國演義》中,未出山的諸葛亮完全是一幅隱士作派,時常與三五好友登山渡水,載歌載詠。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夫子自道,也說“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可是細看《三國志》,卻發現諸葛亮家族背景深厚,有極其深廣的人脈和政治資源,劉備能一見傾心,除了臥龍先生確實有經天緯地之才,和他的背景有很深的關係。
-
3 # hujinlin
諸葛亮人脈關係網
祖父 諸葛豐
父 諸葛圭 兄 諸葛瑾 弟 諸葛均
侄 諸葛喬 諸葛恪 諸葛誕,
岳父 黃承彥 妻子 黃氏 ,
黃承彥的舅子蔡瑁 ,黃承彥的連襟劉表 , 張允 劉表的外甥,
友 司馬徽 崔鈞 徐庶 孟建 石韜 龐統 龐德
諸葛亮家族為山東琅邪 和 湖北襄陽的豪族 關係淵源連帶複雜 既有朋友 有矛盾的也不會少
他的親戚遍佈 魏蜀吳三國 不少都在當地做高官 成為豪族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在後主面前自述早年志趣及用世之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甚至在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準備出山時,諸葛亮還交代自己的兄弟:"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由此看來,諸葛亮還真是布衣出身。然而,這些只是表象。就好像不能因為劉備曾賣過草鞋,而忽略了他原本的出身:他可是經過漢獻帝認證過的正兒八經的劉皇叔。若少了這個背景和光環,單憑劉備的哭功和仁義,又怎麼可能贏得天下英雄為之側目呢?
那麼,明為布衣的諸葛亮,又有著什麼樣的背景和光環呢? 諸葛亮的身世,主要是徐庶向劉備闡述的:"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名珪,字子貢,為泰山郡丞,早卒;亮從其叔玄。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於襄陽。後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
這裡面提到了三個人:一是諸葛亮的先人諸葛豐,官至司隸校尉;二是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三是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乃荊州牧劉表的故舊,官至豫章太守。只是天不假年,諸葛亮的三位至親皆未在仕途上為之謀劃一官半職。即便如此,在考量諸葛亮的個人背景,這些仍舊是不能繞開的前提。
而諸葛亮的推薦人司馬徽、徐庶,顯然不是等閒之輩。司馬徽的神奇在於:一個村僻小童,居然在見第一面時,能一語道破劉備的來歷;在劉備故意隱諱逃難之事時,一語挑明。徐庶則更神奇,隱名埋姓幫助劉備連續打了幾場勝仗,甚是運籌帷幄、指揮得法。
司馬徽先向劉備推薦伏龍、鳳雛,卻引而不發,吊足了劉備的胃口。後徐庶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方才領悟過來,準備禮物上門請賢出山。正在籌備的時候,司馬徽來了,再次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師父,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庶等四人皆為諸葛亮的密友。四位密友皆有刺史、郡守之才,而諸葛亮則自比管仲、樂毅。關羽對此滿懷疑問:"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卻被司馬徽卻笑言,諸葛亮應該是周朝的姜尚、漢朝的張良。"眾皆愕然。"
姜尚和張良?這樣的光環,戴在一個尚未出仕的布衣頭上,怎不讓人驚愕?!可是,這正是諸葛亮身上看得見摸不著的關係網。一個人,不管多有才,無人賞識無人抬莊,終究是埋沒於市井阡陌中。
在諸葛亮的背景資料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和髮妻黃氏。黃承彥是荊襄名士,野史記載其與劉表是連襟。這樣算來,劉表就成了諸葛亮的妻姨父。至於髮妻黃氏,更是聰明絕倫,"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韜略遁甲諸書,無所不曉。"甚至諸葛亮的學識,皆有黃氏的功勞。
更何況,諸葛亮的長兄諸葛瑾、兄弟諸葛均能分別在吳魏站住腳跟,沒有相關的人罩著,怎麼可能?
-
4 # 阿依土憋公主
諸葛亮下來戰書 約我等明日決戰 如何對敵
12345上山打老虎
-
5 # 使用者23091784766
諸葛亮是我們河南人,繼承了河南人的優秀基因,這一點史學家證實了。
諸葛亮有三件寶物分別是陰陽井蓋,八卦鋼筋和五行針,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從曹操那偷過箭,從孫權那偷過地,為河南人的優良傳統開個先河!
沒有諸葛亮就沒有河南人,沒有河南人就沒有全中國 的小偷。
後來
-
6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諸葛亮絕非“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無名之輩。可以說,他一個人,代表著一整個荊州。
諸葛亮為漢元帝時期名臣諸葛豐之後,這個諸葛豐位居司隸校尉,這是個重職,東漢末年袁紹、李傕、曹操;蜀漢時期的諸葛亮、張飛都曾任此職。諸葛亮雖然可謂名家之後,但其出身卻非常一般——畢竟劉備號稱中山靖王之後,也只是織蓆販履出身。
諸葛亮八歲喪父,他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在父親死之後跟著叔叔諸葛玄相依為命。後來因為戰亂,諸葛亮與兩姐一弟跟著諸葛玄投靠了荊州牧劉表,只有哥哥留在了家鄉琅邪,後來輾轉投靠了江東孫權——沒錯,這個哥哥就是日後孫權重臣諸葛瑾。
諸葛亮的家世,正去了荊州之後開始“顯赫”起來的。當時荊州在劉表的治下,權力主要集中在幾大南郡望族手中。一是蒯家,代表人物有蒯良、蒯越。蒯良定下的“安撫荊楚”之策被劉表譽為“雍季之論”,其人一向為劉表依重;二是蔡家,代表人物是蔡諷、蔡瑁,蔡諷劉表的岳父,蔡瑁是劉表平定荊州、跨蹈漢南的功臣,在《三國演義》中降曹後被封為鎮南侯水軍大都督,後被周瑜以反間計所殺;三是龐家,代表人物是龐德公,這個龐德公身在江湖但門生遍荊州,“臥龍”,“鳳雛”甚至司馬徽“水鏡”之號就是他稱撥出來的。還有一個習家,代表人物習禎,《襄陽記》稱其“名亞龐統,而在馬良之右”,後隨劉備入蜀。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祺,也就是蒯良和蒯越的三弟;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山民,也就是龐德公的兒子——這裡要說的是,龐德公還是龐統的從父,也就是其伯父,而龐統的胞弟龐林,又娶了習楨的妹妹;諸葛亮呢,娶了黃月英,而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又是蔡諷的女婿。
所以,諸葛亮背後,林立著荊州的蒯家、蔡家、龐家、黃家、習家,他選擇了劉備,事實上便代表了整個荊州對劉備的認可。
-
7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我們想了解歷史,首先應該瞭解歷史背景,比如關於讀書這件事,實際上古時候更多是望族的專利,普通大眾的成才率遠低於望族子弟,比如三國的名人裡大部分知識分子都背景顯赫,比如荀彧家族是大知識分子。比如袁紹,曹操,孫權,魯肅,周瑜等人其實都大有來頭。
比如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是醫聖張仲景的好朋友,比如諸葛氏是琅邪的土豪大家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我們知道劉備當過徐州牧,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諸葛家族其實是徐州的土豪,注意,不是名門,而且人才輩出。
啥是人才呢?又一個標準就是讀書多,在東漢末年,教育普及度極低的年代,讀書人自然就是稀缺資源。諸葛亮作為一個謀士的基礎其實就是讀書。
但是有人會問了,為什麼諸葛亮要給劉備打工呢?因為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比的就是家族實力,比如曹操和夏侯氏的家族力量,比如東吳孫堅,孫策,孫權家族,比如袁紹,袁術家族,實際上都是門庭顯赫的有錢有勢的大家族,這個“大”是以經濟實力和人才儲備為基礎的。
諸葛家族強不在於經濟,而在於人才。比如我們知道諸葛亮輔佐劉備,其實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孫權那裡混的也不錯,另外諸葛誕實際上一直跟司馬懿有所往來,只不過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和諸葛誕最後都玩砸了。
我們來介紹下諸葛家族裡最出色的三個人。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諸葛瑾(174-241)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龘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諸葛誕(?-258)字公休,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魏將,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在魏官至徵東大將軍。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毋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淩、毋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於甘露二年(257)起兵造反,次年反叛被鎮龘壓,諸葛誕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所斬,夷三族。
諸葛亮當時已經26歲了,且沒有工作經驗,每天的日常就是讀書聊天,偶爾再出去旅個遊。這樣的條件即使放在當下社會,也是非常不受用人單位所待見的。但是劉備卻甘願三次親身拜訪,把這個“宅男”請了出來。
回覆列表
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所挾制,不得不辭別劉備,投入曹操賬下。臨行前徐庶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三國演義將這件事進行了藝術加工,為諸葛亮的出場進行了很多鋪墊。儘管如此,三顧茅廬這個故事還是真實存在的。但問題就在於,劉備為什麼那麼相信徐庶的話,堅信諸葛亮是個奇才?
要知道諸葛亮當時已經26歲了,且沒有工作經驗,每天的日常就是讀書聊天,偶爾再出去旅個遊。這樣的條件即使放在當下社會,也是非常不受用人單位所待見的。但是劉備卻甘願三次親身拜訪,把這個“宅男”請了出來。分析劉備的想法,就要從二人的正式見面說起。
那一年,劉備46歲,之前已經跟隨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雖然走到哪裡都有風險投資,但股份永遠是別人捏大頭,他自己也不太順利。而這已經是第三次來到了隆中,他下決心一定要請出諸葛亮。而他們的碰面是這樣開始的:諸葛亮先是睡午覺,幾個小時睡醒之後吟了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劉備有點蒙,趕緊表明來意: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大概意思就是:世道很難,我看不懂,求您教我。
諸葛亮站起身拿出一份中華地圖說:曹操擁兵百萬,不可爭強。孫權歷經三世,可為外援但不能圖之。而荊州地勢優良,是個用兵的好地方,當據之而後入西川,如此天下三分。待天下有變,就命一上將出荊州,將軍自引兵出益州,則漢室可興矣...
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劉備當時面對一個26歲,沒有工作經驗,剛睡醒,身高將近一米九的大帥哥(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給自己講了這麼一堂課,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肯定就跟做夢一樣啊!再看看劉備身邊的謀士:糜竺,簡雍,孫乾這些不是苦難合夥人就是天使投資人。要說起戰略規劃,這些人都是差著很多的。所以,在劉備聽了諸葛亮的隆重決策時,內心是非常震撼的。
然而,這只是劉備看重諸葛亮的一方面原因,另一個要說的則是諸葛亮的背景關係了。劉備很清楚,如果想在荊州立足,就必須要與荊州大族搞好關係,而諸葛亮則是一個最佳入口。要知道,劉表能夠控制荊州,主要就是依靠了荊州的兩大家族——蔡家和蒯家,這兩大家族也是荊州最主要的政治勢力。而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正是蒯家的子弟,二姐夫則出於荊州六大家族之一的龐家(龐統就是出於這個家族)。
這還不夠呢,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荊州地區名士,同時也是六大豪族——黃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黃承彥的妻子姓蔡,其父為蔡諷。大家可能對這個人不太熟悉,但說起他的兒子大家一定知道,就是劉表手下的重臣蔡瑁。蔡諷的幼女又嫁給了劉表,生子劉琮,深受劉表喜愛。這樣算下來,黃承彥則是蔡瑁的姐夫,同時也是劉表的連襟。諸葛亮娶黃氏後,劉表也就成了諸葛亮的姨夫,劉表的兒子劉琦、劉琮則與諸葛亮是表兄弟...
荊州六大豪族,竟有蔡,蒯,龐,黃四家都和諸葛亮建有姻親關係,且荊州地區的最高領導人還是諸葛亮的姨夫,兼之諸葛亮名聲不錯,與之相交的都是當代名士,而哥哥諸葛瑾在江東孫權手下混的也很開...綜合這些再看,別說劉備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就算是三十次,想必劉備也是不帶猶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