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乾隆到底是不是漢人呢?清朝自乾隆以後的江山是不是漢人的江山?
4
回覆列表
  • 1 # 瀟瀟子

    俗文化的歷史傳說中,還夾雜著實物。有人說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一塊是“愛日堂”,一塊是“春暉堂”。不管“愛日”還是“春暉”,用的都是唐朝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典故。

    春暉堂

    乾隆若不是陳家之子,談得上報答父母如春暉一般的深恩嗎?若照此說來,乾隆便是朝臣陳世倌的兒子,他竟完全成了一個漢人皇帝了!果真如此,則清朝自乾隆以後的皇室,就成了漢滿混血血統了。

    說乾隆是一個被偷換的漢家男嬰,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書中一個醒目標題便是《弘曆非滿洲種》。弘曆是乾隆的名字。這本書還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個漢人。應該說,這本書是沒有什麼根據的。

    在為反清排滿大造輿論的晚清時期,極力詆譭清朝皇帝,大力渲染清宮秘聞是常事,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帶有濃厚的政治氣味。

    但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發洩決不等於就是事實。就在反清排滿者製造清宮秘聞硬說乾隆是以鳳換龍的漢家男孩時,又有小說家出來湊熱鬧。

    首先登場的是名噪一時的鴛鴦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許嘯天。1925年在上海出版的許嘯天名著《清宮十三朝演義》,從愛新覺羅始祖布庫裡雍順,一直寫到宣統大婚。

    關於乾隆家世,書中說:乾隆原是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計換了來,乾隆長大後,從乳母嘴裡得知隱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但這時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只得到墓前,用黃幔遮著,行了做兒子的大禮。

    許嘯天名著《清宮十三朝演義》

    許嘯天編寫的雖是百年前的乾隆故事,卻融入了上海灘十里洋場的韻味,再加上文筆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生動,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

    隨著《清宮十三朝演義》的風靡一時,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說法更是不脛而走,廣為人知。這便是俗文化的厲害!

    近些年來,有關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仍然接連不斷地闖入文藝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

    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寧,從小聽的就是有關乾隆的種種傳說,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緊緊圍繞著乾隆的身世之謎展開的。

    在金庸的筆下,當時江湖最大的幫會——紅花會的總舵主於萬亭秘密入宮,將乾隆生母陳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給乾隆,信中詳述當年經過,又說他左腿有一塊朱記。

    待於萬亭走後,乾隆便把幼時餵奶的乳母廖氏傳來,秘密詢問,得悉了自己的家世真情:當年,陳世倌的小孩被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洩漏出去”。

    金庸在書中還寫到了陳世倌的三公子即所謂的乾隆的親弟弟陳家洛。陳家洛繼於萬亭之後成為紅花會會主後,期望激發哥哥乾隆的漢族意識,共同成就恢復漢家天下的宏業。

    而熱戀著陳家洛的回部香香公主則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身侍乾隆,欲助自己戀人一臂之力,不幸事敗自刎,葬於“香冢”。金庸的小說精彩紛呈,使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說法傳得更廣了。

    傳說這麼多,傳聞這麼廣,乾隆究竟是不是海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首先讓我們看看,把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故事寫得出神入畫的金庸先生是怎麼說的。金庸曾老老實實地告訴痴心的讀者們:《書劍恩仇錄》中所謂的乾隆的弟弟“陳家洛這人物是我的杜撰”。

    他並且宣告:“歷史學家孟森作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靠不住。”金庸還俏皮地說:“歷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金庸說的是實話,歷史學家孟森考證認為,乾隆是“以女易男”的說法根本靠不住,所謂的“公主樓”根本就不存在。

    陳世倌

    至於人們所說的海寧陳家的房舍中有“愛日堂”、“春暉堂”兩塊皇帝御書的匾額一事,孟森首先肯定確有其事,但考證的結果是,兩塊匾額都是康熙御書賞賜的,分別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和五十二年(1713)根據陳家在朝中做官的侍讀學士陳元龍、陳邦彥的奏請,題寫後賞賜其父母的,而不是乾隆寫的。

    還在20世紀初期,一些滿族人對街談巷議中關於乾隆是漢人的說法就十分反感。當時有個叫富察敦崇的旗人,專門寫了一本《皇室見聞錄》,他在書中質問:“以雍正之英明,豈能任後宮以女易男?”

    書中談到,皇孫誕生,按例王府要立即差派太監,先到內奏事處口頭上報,再由宗人府專門寫摺子奏報皇上,以備命名,豈能拖了幾天甚至幾個月還沒有申報的?若是雍親王府已按時申報生的是女孩,又怎能過了幾天又改為是男孩?由此一點,即可證明傳說的謬誤。

    再看看清宮檔案的有關記載。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在乾隆六年(1741)升任內閣大學士不久,就因為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乾隆斥責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如此一點情面不留,別說是生父,就是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這樣的奚落。更重要的是,根據清朝皇室的家譜《玉牒》記載,乾隆降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然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個兒子已經八歲,另一個王妃過了三個月又添了一個兒子。

    清朝皇室家譜《玉牒》

    而且,這時的雍正才三十四歲,正當壯年,他怎會在已經有一個八歲的兒子,另一個王妃又即將臨產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通的。

    再退一步講,那時的雍正連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登上未來的皇位,又怎麼知道陳家的兒子就是個有大福的人?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傢俬園,據檔案記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當年,康熙也曾六次南巡,但只是到杭州。到乾隆時,海潮北趨,海寧一帶潮患告急,而海寧大堤一旦衝破,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一帶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勢必被淹,到那時將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稅收和漕糧的徵收。

    乾隆從“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的認識出發,四次親臨海寧,檢查海塘工程,終於建起海潮屏障魚鱗石塘,其中有的地段至今完好,仍然起著擋潮防患的作用。而在當年乾隆巡視時,在偏僻的小縣海寧,實在找不出比陳傢俬園更體面的接駕的地方。乾隆在陳氏家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傳說中“升堂垂詢家世”的事了。 乾隆的身世說完了。透過大內檔案,我們看到,所謂乾隆是山莊醜女所生,或者本是陳閣老兒子的民間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作為野史,這些說法都很傳奇,很有吸引力;作為戲說,也可以寫進小說拍成電視劇。

    但可惜的是,都沒有史實根據,都不能當成歷史事實來相信。關於乾隆究竟生在哪裡的問題,是在北京的雍和宮,還是承德的避暑山莊?

    檔案文獻向我們披露,乾隆自己一直強調是生在雍和宮,嘉慶和道光雖然一開始曾持避暑山莊說,但後來又都堅定地改為雍和宮說。

    而持避暑山莊說的人也沒能提出強有力的證據。這樣,是否可以說,從乾隆到嘉慶再到道光這三朝的檔案最終證實:乾隆皇帝生在北京的雍和宮。

  • 2 # 待我施為地煞變

    這沒有什麼迷不迷的,乾隆絕對不可能是漢人,大清江山也更不可能是漢人江山。

    雍正總共生過十個兒子:

    弘暉,長子,端親王。

    弘時,三子,削宗籍。

    弘曆,四子,和碩寶親王,清高宗,乾隆帝。

    弘晝,五子,和恭親王。

    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後出支。

    福惠,七子,懷親王。

    弘昀,早殤。

    弘昐,早殤。

    福宜,早殤。

    福沛,早殤。

    除去早殤的七八九十子,除去犯事被絕宗籍的三子,跟過繼給毅親王的六子,好好地活到成年的也還有四個兒子。

    就算弘曆是雍正抱養陳閣老的,他抱養一個,總不能其他的都抱養吧?你有親兒子,還有沒有血緣關係的養子,你會把家業一股腦都交給養子?就是把江山傳給侄子,也總比傳給毫無血緣關係的外人強吧。

    就算如金大俠所說,雍正為了奪嫡,讓自己的兒子聰明些,好獲得康熙的喜歡,別的兒子都傻乎乎的,只能靠乾隆。那康熙嘎嘣之後,這天下都是雍正的了,那留著乾隆還有什麼意義,還不找個理由廢了他。你的親兒子傻,你養子聰明,所以你就願意把家產都交給養子?何況,也沒聽說雍正的其他兒子都蠢的跟豬似的。

    這是很低階的謠言來編排雍正的。因為雍正搞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以前這事都是那些窮鬼做的,高貴的讀書人怎麼能做這些呢;國家要錢用只能從窮鬼身上掏,怎麼能讓憂國憂民的讀書人掏錢呢。嚴重損害了官紳的利益,所以他們就拼命地罵雍正。什麼弒父逼母,屠兄殺弟,夜御十女,血滴子暗殺等等,乾隆不是他親兒子只是這眾多謠言之一。反正話語權都掌握在士紳手裡,他們想怎麼罵就怎麼罵,連合理性都不用管。

    後來革命黨排滿,也要刻意醜化滿清君主,於是又將乾隆是陳閣老兒子的謠言發揚光大。魯迅就嘲笑過這種充滿了阿Q精神的說法:漢人用生殖就將江山奪了過來。

    就算退一萬步講乾隆真是漢人,大清也不會是漢人的江山,因為乾隆與大清朝廷始終在維護滿人的利益。更確切地說,大清是維護滿蒙貴族魚漢族士紳的利益,大清是滿蒙貴族和漢族士紳的江山。

  • 3 # 滿樓書坊

    作為中國歷史最長壽的皇帝,乾隆恐怕是目前國人最為熟知的皇帝之一。

    據《清代外史》上說,康熙年間,當時胤禛(後來的雍正)和一陳姓官員關係特好,最巧的是,兩家在同年同月同日生小孩,胤禛聽後大喜,便命人把陳姓嬰兒抱來看看,同喜同賀。

    等到陳家人把嬰兒接回去時,一看傻了眼,這個抱回來的嬰兒已經被掉包,居然由男孩變成了女孩。陳家心中憤懣,但又不敢得罪胤禛,也只好自己嚴守秘密,不敢聲張。

    後來,雍正在即位後,對陳家也還不錯,其好幾個家人都得到升官。到乾隆朝時,朝廷對陳家更是優禮有加,這裡面的文章,恐怕只有當事人才清楚。

    陳氏的老家是浙江海寧,乾隆遊江南時,便住到了陳家,並對陳家的家世非常感興趣,問得非常詳細。

    臨走前,乾隆還指著中門對陳家人說,今後把這個門給封了,除非是天子臨幸,此門一般不要開。陳家人聽後,便將此門封閉。

    對於這件事,也有人進行辨誣的。富察敦崇在《皇室聞見錄》(《辨誣》)裡說:

    “民間所謂雍正在藩邸時,王妃誕生一女,恐失王眷,適有鄰居海寧陳氏恰生一男,命太監取而觀之,既送出則易女矣,男即乾隆也。

    夫以雍正之英明,豈能任後宮以女易男?

    且皇孫誕生,應由本邸差派太監面見內奏事先行口奏,再由宗人府專摺奏聞,以備命名,豈能遲至數日數月方始聲報耶?其誣可知。”

    但也有人認為,雍正王妃易子之事,連雍正也不知道,其實是一筆糊塗帳。

    倒是乾隆自己覺得像漢人,在宮中還屢屢試穿漢服,還問身邊親隨說:“朕像漢人嗎?”旁邊一老臣跪答:“皇上只是像漢人,但對滿人來說就不僅僅是像了。”

    看來,金庸小說裡說乾隆是漢人,和陳近南是兄弟,看來是受這個野史的啟發了。

    另外,有傳聞說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一曰“愛日堂”,一曰“春暉堂”。

    前者典出漢代揚雄《孝至》中的“孝子愛日”,後者典出唐代詩人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些都是主張孝親、頌揚母親的名詞名句,以此旁證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似乎也不無道理。

    更讓人覺得大有玄機的是,乾隆六次南巡中,有四次到海寧並每次都住在陳家“隅園”,後又親筆將之改為“安瀾園”。

    事後,乾隆還命人繪製園圖並在圓明園中也仿造了一處,而且同樣取名“安瀾園”。以此而論,“乾隆乃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似乎也不是空穴來風。

    不過,據清史學家孟森先生的考證,海寧陳家確實有這兩塊匾額,但並非乾隆而是康熙所賜,時間分別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與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這是應陳家的兩位官員、即康熙朝侍讀學士陳元龍及陳邦彥前後奏請而書,這事與乾隆毫無關係。

    至於乾隆四次到海寧並都住在陳家,這恐怕與海寧陳家仕宦之盛及乾隆南巡目的有關,而不是其他了。

  • 4 # 楚邾

    乾隆皇帝的生母,歷來有多種說法,如清末民初曾有乾隆是浙江海寧陳氏之子,也有避暑山莊醜女之說,還有漢人錢氏之說,上述大多都有學者考證。不過,學界大多還是認為乾隆皇帝生母是滿族鈕祜祿氏。雖然其母確實是滿族鈕祜祿氏,但不能否定乾隆皇帝沒有漢族的血統,已有學者進行過統計。

    乾隆皇帝的爺爺也即康熙皇帝,其母佟佳氏即為漢人,本姓佟,屬漢軍正藍旗,所以學者鄭天庭據此推斷雍正皇帝,也即乾隆他爹有四分之三的滿洲血,八分之一的漢血和八分之一的蒙古血。乾隆母親鈕祜祿氏,也並非純粹的滿族人。鈕祜祿氏父凌柱為滿族人,其母為漢族彭氏女;凌柱父吳祿為滿族,母為漢人喬氏女;吳祿父額宜騰為滿族,其母龍氏為漢族。也即乾隆的外高祖、外曾祖、外祖均有漢族血統。所以到乾隆生母鈕祜祿氏,大概有八分之一的滿洲血和八分之七的漢血,雖為滿族,但漢族血統無疑佔多數。

    這樣,擁有八分之七的漢血和八分之一的滿洲血的鈕祜祿氏,與擁有四分之三的滿洲血、八分之一的漢血和八分之一的蒙古血的雍正帝,二者結合,所以乾隆最終有十六分之七的滿洲血和十六分之八也即二分之一的漢血以及十六分之一的蒙古血。也即乾隆皇帝漢血佔據一半。

    參考文獻:

    杜家驥:《乾隆之生母及乾隆帝的漢人血統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足和澳大利亞比賽在贏一球的大好形式,賈指導為什麼不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