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瓊林夜話

    戰國七雄的實力不是一直不變的,這不符合歷史發展觀點。畢竟積貧積弱的燕國也差點滅了齊國,被中原國家鄙夷的秦國最終統一了天下!

    自三家分晉伊始,七雄的排行是魏齊楚趙韓燕秦!

    隨著魏國的內亂,秦國的崛起,實力又有了變化,齊魏楚秦韓趙燕!

    這後來,齊國由於魚鹽之利,楚國由於地大物博,一直佔據著七雄的前兩位!而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把魏國、秦國甩在了後面。齊楚趙秦魏燕韓。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陷入內亂,燕國也趁機崛起,可惜就輝煌了那麼一下下,就又陷入了子之之亂,從此一蹶不振。

    南韓和燕國可謂亂兄亂弟,同病相憐。儘管滅了鄭國擴大了地盤,申不害的改革卻只是加強了王權,到後期也就是打個醬油。

    秦國卻是像開了掛一樣,天天向上,好不容易有個可能會搞垮秦國的武王,繼位三年就死了,然後傳位給了超長待機的弟弟。

    到了後期,戰國七雄的排行就是秦齊楚趙魏燕韓!

  • 2 # 歷史酒館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每一天都在不斷強大,就連曾經稱霸中原的魏國也被秦軍打得落花流水,其餘各國雖然也都經歷過輝煌,但若和秦國一比,無論軍事還是國力,都不是秦國對手。能做到最接近的,只怕就是長平之戰前夕的趙國了。

    楚國雖然幹過不少荒唐事,但其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讓它自始至終都是一個首屈一指的大國。就算是到了戰國末期,秦國兵鋒所向,無所不催的時候,也需要花舉國之兵,才能滅掉楚國。

    齊國,坐擁東方富饒之地,經濟發達,文化昌盛,也常年位居強國之列。甚至曾經被秦王攛掇稱為東帝,其氣焰囂張,若無實力,是不敢如此妄為的。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它的軍事實力也排在前列。地處中原四戰之地,除了需要防備周圍各國,更要警惕北方的匈奴,長久的高度戰爭狀態,讓趙國練就了一支龐大的作戰軍隊。後來的長平之戰,與其說秦國大勝,倒不如說是險勝,慘勝。因為只差一點點,稱霸天下的或許就是趙國了。

    魏國,魏國強盛時有多強?不僅把秦國打得屁滾尿流,還今天打趙國,明天打南韓,連遠在東方的齊國都被狠狠教訓,橫行天下的魏武卒可不是浪得虛名。

    南韓,南韓作為三晉之一,可謂是最沒有存在感的了。而且地理位置尷尬,周圍秦,楚,魏等國皆虎視眈眈,於是割地求和,低聲下氣變成了家常便飯,以至於後來割地上黨予秦,成為戰國慘案長平之戰的導火索。

    燕國,燕國的存在感也不高,若不是最後有個太子派了個叫荊軻的刺客去刺殺秦王,恐怕更少人瞭解。偏居北地,條件惡劣,人口稀少,還要時時忍受北方匈奴個齊國的惡氣,甚至被齊國攻破首都,大肆劫掠。好在後來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破臨淄,豪取72城,才讓燕國名震天下。

  • 3 # 津城沐雨

    七國力量的實力是不斷變化的。戰國初期魏國改革最早,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隨著齊魏戰爭中兩次都是魏國大敗,齊國超越魏國成為最強的國家。楚國屬於南方強國,總體實力比較強,屬於戰國中期的強國。而燕國基本上偏弱,但因為地處東北方向,僅與趙齊相連,戰爭相對較少。南韓則屬於墊底之國,從始至終都不強,僅吞併鄭國就用了七十多年,唯一自強的申不害變法又遭到魏國的沉重打擊變法失敗,從此之後便一蹶不振,後又被秦國不斷吞併,並被第一個滅國。趙國透過趙武陵王的胡服騎射,軍隊戰鬥力比較強,成為戰國後期六國中唯一能夠單獨與秦國進行軍事較量的國家,但趙國國君自趙武陵王后一代不如一代,使趙國在決策上和用人上出現問題,最終透過長平之戰趙國大傷元氣,後又殺了李牧,造成趙國最終的滅亡。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變強,七代國君前仆後繼不斷努力,國力不斷大增,透過鯨吞和蠶食實力不斷增強,最終一統六國,成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 4 # 探微閣主

    戰國七雄的實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進入戰國以後,第一個崛起的是魏國。魏國自魏文侯、魏武侯,至魏惠王時進入全盛。

    因魏國處四戰之地,所以,崛起之後,西向打擊秦國,同時打擊趙韓謀一統三晉。然而桂陵、馬陵之戰,兩次敗於齊國。不得已,與齊國徐州相王,平分霸業。

    第二階段:

    自齊魏徐州相王至齊滅宋,齊秦稱霸。齊國自齊威王、齊宣王兩代積累,至齊湣王時進入全盛。侵燕,南吞宋。這一時期,秦孝公用商鞅變法,漸強。秦昭王約齊湣王稱東西二帝。

    第三階段:

    自齊滅宋,至趙國邯鄲圍解,秦趙爭雄。齊國侵燕,引起國際均勢破裂,燕昭王用樂毅復仇。樂毅聯合秦、魏、韓、趙五國攻齊。齊湣王走死,齊國衰落。同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驟然變強。此時東方六國唯有趙國有力量抗秦。然而長平一戰,趙為秦所敗。秦國統一天下之勢遂成。

    第四階段:

    自趙邯鄲圍解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國獨霸,滅六國,並天下。

    總的來說,燕、韓最弱,但燕人在樂毅的領導下雄起了一把,差點上演蛇吞象(吞齊),所以南韓墊底。

    楚國自春秋即是強國,進入戰國,少有亮點,但仍不可忽視。

    魏、齊、趙、秦,則相繼稱雄。具體誰強,還是看誰笑到最後。

    故七國實力大致可排列如下:秦、齊、魏、趙、楚、燕、韓。

  • 5 # 老龍故事會

    經歷了春秋時期一系列的大篩選,各個諸侯相互廝殺 ,所以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使得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到了戰國時期,只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南韓,魏國,燕國和秦國。  

      戰國七雄國家地圖

      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但是相比經濟實力,齊國的軍事實力就差很多,士兵總體不夠剽悍。

      楚國本身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糧食充足,不用為溫飽擔心。所以楚國的子民都是比較爭勇好鬥,士兵總體來說比較兇悍,在和其他國家的交戰中一般可以取得勝利。

      趙國是華夏族,是在北方建立的諸侯國。

      魏國為了增強國力,採用李悝和吳起兩位重臣的變法,在魏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農業上進行興修水利工程,而且唯才是用,對於在農業上和戰績上有所貢獻的人進行獎勵。

      南韓是七國裡面的弱國,只有在韓昭侯在位執政時期,國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強,當時一段時間也沒有侵略者。

      秦國是七國裡面實力排序最後的一個國家,是因為當時嬴政的祖先只是因為養馬養得好,所以得到了封賞,可是他的地位僅僅是一個大夫。後來因為祖先保護周平王獲得了很大的功勞和獎賞,所以才被封為了諸侯。當時初期的秦國地理壞境比較偏僻,實力不高,相對來說比較落後。但是秦國後期的發展卻十分驚人,實力大大上升。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

      在著名的戰國時期,很多的諸侯國在經過一系列大大小小戰役以及實力競爭,在大篩選後只剩下了七個諸侯國,他們的實力是在眾多諸侯國裡面的前七位。  

      戰國七雄地圖

      戰國時期經歷了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然後在中原這片土地上的戰國七雄分別是燕國、齊國、楚國、秦國、趙國、魏國和南韓。齊國的地理位置是在山東省的北部,它的都城是臨淄,經濟水平是當時最高的。它的勢力範圍是從河北省的中部然後到泰山,然後西邊是經過河南省的東部。

      楚國的地域面積是七國之中最大的諸侯國,它涉及了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部分,以及雲南省,貴州省和江西省的一小部分,分佈範圍很廣泛。楚國發現最好的時期還包括了在長江中下游一些區域和河南省陝西市的一小部分。

      燕國實力是相對來說比較弱小,大體區域是處在河北省的北部區域和在遼寧省的南部方位,它的都城是稱作薊,也就是北京古時候的稱呼。所以燕國範圍也包含了津京地區。

      南韓地理位置是在河南省的西部和中部區域,同時還包括了山西省的東南部。

      趙國地理位置是在河北省的南部和北部地域,另外再加上山西省的部分地區,趙國的都城是邯鄲。

      魏國地理位置是現今的山西省南部地域,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偏東地區。魏國的都城就是如今的開封,在當時都城被叫做大梁。

      秦國在當時的軍事實力是最為強勁的,後來秦始皇完全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王朝,秦國地理位置主要在關中地區,也就是今天我們的陝西省和甘肅省一帶,它的都城是在咸陽。

      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南韓,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南韓,趙國,燕國和秦國。  

      戰國七雄像

      魏國採用的增強國力的方法是採用李悝和吳起兩位重臣的變法方略,在魏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農業上興修水利工程,而且唯才是用,對於在農業上和戰績上有所貢獻的人進行獎勵。

      楚國本身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糧食充足,不用為溫飽擔心。所以楚國的子民都是比較爭勇好鬥,士兵總體來說比較兇悍,在和其他國家的交戰中一般可以取得勝利。

      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但是相比經濟實力,齊國的軍事實力就差很多,士兵總體不夠剽悍。

      南韓是七國裡面的弱國,只有在韓昭侯在位執政時期,國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強,當時一段時間也沒有侵略者。

      秦國是七國裡面實力排序最後的一個國家,是因為當時嬴政的祖先只是因為養馬養得好,所以得到了封賞,可是他的地位僅僅是一個大夫。後來因為祖先保護周平王獲得了很大的功勞和獎賞,所以才被封為了諸侯。當時初期的秦國地理壞境比較偏僻,實力不高,相對來說比較落後。

      戰國七雄滅亡順序

      戰國七雄並不是全部一起滅亡的,而是由秦國兼併統一了其他的六個國家,然後秦國最終建立了秦朝,但是好景不長,秦朝在統一了中國後,經過了15年就滅亡了。秦統一六國之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統治,在公元前206年的時候滅亡了。  

      秦滅六國形勢圖

      在公元前230年的時候,秦國派遣了內史騰去率領大軍,攻其不備,突然南下,然後快速地渡過了黃河,一下子攻破了南韓,南韓首都鄭被佔領,從此南韓徹底滅亡了。

      在公元前229年的時候,趙國遭受了嚴重的旱災,於是秦國乘機出動,秦國採用兵分兩路的策略,從南方和北方兩個方向去合擊趙國的都城——邯鄲。最終在公元前228年,秦國大破了趙軍,攻佔都城,俘虜了趙國的君王,於是趙國徹底滅亡。在公元前225年的時候,秦國軍隊進行突然襲擊,包圍了魏國的都城大梁,魏軍憑藉大梁的地理位置進行了死守,秦國軍隊進行強攻但是沒有絲毫的作用,於是他們把黃河水倒灌到都城內。經過了整整3個月,大梁不敵大水浸漫,最終魏王投降了,魏國也從此滅亡。在公元前225年的時候,秦軍攻打楚國,並且俘虜了楚王,最後楚國滅亡。在公元前226年的時候,秦國派遣大將王翦率兵去攻打燕國,大戰之中攻陷薊。最後在公元前222年的時候,大將俘虜了燕王,最終導致燕國滅亡。在公元前221年的時候,秦軍突然從北面往齊國進行進攻,攻其不備,齊國軍隊措手不及,最後導致齊王的投降,於是齊國滅亡了。統一六國之後,秦經過一段時間的統治,在公元前206年的時候也滅亡了。

  • 6 # 光輝歲月8977788

    這個沒有固定的答案,包括史書記載也一樣。我個人覺得實力最強的是趙國。趙國地處中國北方,有晉陽,邯鄲等大城市,包括地域也是非常廣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雄厚,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曾帶領家丁與秦軍交戰,並殺退秦軍。趙國名將更加多,如趙奢,李牧,廉頗,龐暖等每一個都是戰功赫赫的。第二魏國信寧君切府救趙廣為流傳就不用說了。魏國地處,中原地帶,經濟實力很強,軍事實力更有魏武卒的說法,大將有吳起,樂羊,西門豹,公叔座,龐涓,所以也是很不錯的。第三是秦國,雖然地處偏僻,但經過變法後軍事,經濟,內政,都已經不錯,還有白起等戰國名將自然排在前例。第四楚國:楚國是一個大國但並不是太強,它的軍事,經濟,政治只屬於中等水平,所以對外戰爭敗多勝少。第五齊國:經濟異常發達,軍事處於中等水平,政治處於經常內鬥。水平低下,戰鬥力不足,第六南韓軍事,經濟,政治都處於下風。最先被滅,沒有出名大將,軍隊戰鬥水平極低。

  • 7 # 胡楊與鬥士

    論地理優勢綜合實力有能力完成統一的只有秦楚齊三超級大國,三國都在春秋時稱霸,可見不凡實力。秦據嶢函之固,地勢易守難攻,關中沃野,滅巴蜀更是實力大大加強。楚齊一直就是大國,楚國獨佔南方,掌握吳越荊襄大片區域,糧草充足,兵源廣闊。齊國擁海鹽之利,經濟發達,與秦楚比實力稍遜。魏韓趙三國分晉,雖個別實力稱雄一時,但終歸處四戰之地,戰略空間狹小,如果沒有王霸之才很難成功,至於燕不值一提。亡秦比楚,秦楚兩國如果都能深入變法,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可惜楚國君臣昏庸碌碌無為,白白浪費大好江山。齊國變法不徹底,實力不足卻野心太大,終至五國攻齊,險些亡國,自此一蹶不振。

  • 8 # 謀士說

    1.魏國

    魏國是“三家分晉”之一,在沒有瓜分晉國之前,魏並沒有趙強大。在瓜分晉國以後,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等在七國當中率先變法,很快稱雄七國。魏國強大以後,滅掉了中山國,並奪取了秦國的河西地區,接連擊敗秦、齊、楚,並對趙國和南韓進行壓制。尤其是在魏武侯時期,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結果被吳起率領的魏武卒五萬人給幹趴了,可見戰國初期的魏國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2.齊國

    齊國之所以能排在第二,就是因為幹倒了戰國霸主魏國。魏武侯死後,兒子魏惠王繼位。魏惠王在位期間魏國的霸權達到鼎盛,但是魏惠王不懂得用人。魏國主將龐涓,有個同學叫孫臏,他做了將軍以後,邀請孫臏到魏國做官。結果發現孫臏比自己優秀,為了自己的地位,不惜陷害孫臏。孫臏在挖掉膝蓋骨以後,好不容易撿了一命,最後在齊華人的幫助下,逃到了齊國。後來,魏國進攻南韓,齊國派田忌和孫臏援救,在馬陵之戰將龐涓殺死,並斬殺了10萬魏武卒。從此,魏國霸權衰落,齊國逐漸稱霸諸侯。齊國真正強大的時候時齊閔王時期,齊國曾聯合南韓和 魏國,打到函谷關,秦國被迫求和。那一次,齊國本可以進入函谷關,只是齊閔王目光短淺,到了函谷關就停止不前。後來,齊國又吞併了宋,實力強大到周邊國家害怕。最後,被燕國聯合五國伐齊,齊國霸權衰落,中原再沒有力量可以單獨與秦國抗衡。

    3.楚國

    魏武侯時,魏國的吳起遭到公叔痤陷害,跑到了楚國。楚悼王任用吳起實行變法,此後楚國開始強大起來。但是,楚悼王死後,楚國一片混亂。吳起被新繼位的楚肅王所殺。楚肅王在位期間,蜀國進攻楚國,丟掉了茲方,楚國被迫築起了扦關進行防禦。楚肅王四年,魏國攻楚,並奪取了楚國的舊許、鄢陵,此後又佔領了魯陽。在當時不起眼的南韓趁機兼併了楚國的屬國——鄭國。可見,楚肅王在位期間的楚國,只能防禦。楚國真正強大的時期,是楚威王時期。楚威王在位期間,向南滅了越國,北上與齊國在徐州交戰打敗齊國主將申縛。也就是,齊威王在位期間,楚國達到全盛,但是楚威王死後,楚國的基業就敗在了兒子楚懷王手裡。

    4.秦國

    當魏國、齊國、楚國相繼稱霸以後,秦國也開始嶄露頭角。秦孝公時期,商鞅從魏國逃亡秦國,秦孝公招賢納士。商鞅來到秦國,被秦孝公重用。秦孝公力排眾議,全力支援商鞅變法。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一直被魏國吊打,甚至受到楚國的威脅。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就逐漸強大起來,並收復被魏國奪去的河西地區餓,迫使魏國遷都大梁。總之,秦國從那時,開始強大起來。秦惠王在位期間,秦國打敗魏國,讓其割了15個縣。向西佔領了蜀國和義渠,向南戲耍了楚懷王,並打敗楚軍佔領漢中。

    5.趙國

    其實趙國在戰國初期並不強大,由於離北方胡人很近,趙國的憂患意識很強。戰國中後期以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的軍事實力開始嶄露頭角。在趙武靈王沒有改革之前,趙國一直被魏國吊打,魏惠王曾派龐涓還把趙國的首都邯鄲給佔領了,可見當時的趙國差點滅國。趙武靈王繼位以後,經過“胡服騎射”改革,趙國逐漸強大起來。對北收服樓煩,並佔領復國後的中山國,扶持燕昭王回國即位。在當時,連秦惠王都懼怕趙國。尤其是趙惠文王繼位以後,對魏國和齊國發起攻擊,趙國佔領了魏國和齊國不少土地。在戰國後期,趙國擁有平原君、樂毅、藺相如、廉頗、趙奢等文臣武將,秦國也忌憚趙國。所以說,戰國後期,唯有趙國能跟齊國較量一番了。趙惠文王一死,他的繼承者趙孝成王,比起他的父親簡直差了一大截,他在位期間爆發了長平之戰,趙國差點滅國,因此最後一個與秦國抗衡的國家毀滅了。

    6.燕國

    燕國在戰國其實並沒有多強大,就是因為他們遠離中原,靠近北方。他緊靠強齊所以,一直難以發展壯大。進入戰國,在燕王噲死後,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國土被齊國和中山攻破,一度王國。由於趙國介入,進攻中山,齊國也撤出了燕國。趙武靈王護送燕昭王回國即位。燕昭王在位期間,奮發圖強,招賢納士。燕國也一度強大,當時的齊國一直是燕國的心腹大患。當然,燕昭王一心想報仇,於是派間諜蘇代到齊國。齊閔王在位期間,雄心勃勃,在吞併宋國以後,實力非常強大,當時的風頭已經壓過了秦國。所以,燕昭王抓住周邊國家畏懼齊國的心理,召集五國伐齊。在樂毅的帶領下,五國聯軍直接打到了齊國。燕國佔領了齊國首都臨淄,只有即墨和莒城沒有攻下來。當時的燕國可以說達到了歷史最強盛的時期,但是燕昭王死後,齊國的田單就反攻,很快復國。燕國也只是短暫的強大,最後一蹶不振。

    7.南韓

    南韓在戰國時期一直都沒有強大過,由於四面都是大國,南韓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像一顆牆頭草一樣。不過南韓在戰國初期也有值得驕傲的地方,比如在韓哀侯時期,滅掉了鄭國。韓昭侯時期,任用申不害變法,內政修明,使南韓保持了十幾年不受周邊國家威脅。韓昭侯死後,南韓也是依附於強大的國家,誰強大就跟著誰,這也是南韓的一種生存之道,所以南韓能笑傲到最後。

  • 9 # 散仙讀史

    戰國七雄的實力排行其實是動態性的,分階段不同,排行也不同。

    第一階段:魏國是老大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魏武侯即位後,先後打敗楚、秦、齊、趙,成為戰國第一強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敗家子)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魏國國力達到了頂峰。

    同一時期,其餘六國國力排行應為:楚、齊、趙、韓、秦、燕。其他小國不納入排名。

    第二階段:齊秦崛起,齊國是老大

    1、“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齊威王登基後,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並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

    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徐州相王”標誌著戰國老大權力的轉移。

    齊威王十六年,魏國發兵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南韓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南韓之困。最終敗魏於馬陵,殺魏將龐涓。

    此戰後,齊國正式成為戰國老大。

    2、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實力迅速提升。

    此時實力排名:齊、楚、魏、秦、趙、韓、燕。

    第三階段:秦國變為超級大國

    秦昭王、張儀、范雎、白起4個人是秦國成為超級大國的關鍵人物。

    秦昭王是戰國最優秀的君主之一,張儀是傑出的外交家,范雎是戰略規劃大師,白起是五百年一出的軍事奇才。

    秦國利用“合縱”鬥爭中削弱了齊國,開始向東方大發展。

    透過多次作戰,陸續擊敗各國,成為最強國。

    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前,除秦國以外,實力排名為齊、趙(長平之戰後,戰前排在齊前)、楚、燕、韓、魏。

  • 10 # 月明如昔

    這個問題不嚴謹,因為不同歷史時期,他們實力排名是不同的。

    戰國(一般為前475年到前221年),我們可以根據時間來排列。

    (前475-前400):魏、楚、齊、趙、韓、秦、燕。

    理由:戰國初期四大強國,晉齊楚越。

    而三家分晉後,魏國率先實行變法,國力冠絕諸國之首。三晉又經常聯合作戰;

    楚國正好此時是昭惠中興後的楚國;

    齊國考慮到此時田氏已經掌握大權,忙著篡位,不可能考慮對外擴張,但畢竟是老牌強國;

    然後韓趙跟著魏國喝湯;秦國此時是魏國打擊物件;燕國一直籍籍無名;

    (前400-前350):魏、楚、齊、秦、趙、韓、燕。

    理由:文候之後,魏國霸業歷經 武侯、惠王仍舊持續。

    楚國此時開啟楚悼王吳起變法、楚肅王屠滅封君時代和楚宣王前期。

    田氏已經取代齊國,到齊威王已經在開始準備改革。

    秦國商鞅變法變法剛剛啟動。

    趙國和魏國已經出現矛盾。

    南韓這時期申不害變法,滅鄭。

    燕國忽略。

    (前350-前300):齊、楚、秦、趙、魏、韓、燕。

    齊國經過威宣兩代,在桂林和馬陵兩戰大破魏國。

    楚國此時是戰國曆史上最強時代,宣威之世。本來和齊國不分伯仲,但是為了區別,還是分出先後,甚至333年楚威王徐州之戰大敗齊國,楚懷王前期奪魏八城,只是丹陽藍田垂沙三戰慘敗。拉低了平均分。

    秦國此時國力穩步上升,但是藍田之戰被楚攻到藍田,也沒有撿到便宜。

    趙國這段時期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實力上升很快。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魏國這段時間仍然強大。

    南韓保持國力。

    燕國經過子之之亂,國力衰落到極點。

    (前300-前250):秦、趙、楚、燕、魏、齊、韓

    理由:這時期秦國攻破楚都、長平破趙,斬首韓魏聯軍24萬、聯合燕國下齊七十餘城,當之無愧第一。

    趙國經過武靈王胡服騎射、惠文王時期的將相和到長平之戰前妥妥第二強國。

    楚國這時期被秦國攻破國都,但是傾襄王后期與秦國取得黔中拉鋸戰的勝利,聚兵十多萬,收復十五邑、楚考烈王指派春申君為統帥,景陽為救趙執行者。

    燕國經過燕昭王勵精圖治,下齊七十餘城,可惜曇花一現加上燕國底子太弱。

    魏國這時期信陵君竊符救趙,玩合縱連橫於股掌。

    齊國自從滅國再復之後,再也不對外擴張。

    秦國範睢執行遠交近攻國策,南韓開始被大力兼併。

    前250後到滅亡的一段時間,秦國統一之勢已成,暫不作議論,如果非要做個排名那就是

    秦、楚、魏、趙、齊、燕、韓。

    理由:秦國不解釋。

    楚國這時間段大部分是雄才大略的考烈王執政時期、滅掉魯國就是這時候。

    魏國信陵君組織的最後一次合縱。

    趙國雖然主力在長平被殲滅,還有李牧在,而且燕國幾十萬大軍被趙國打的大敗。

    齊國為秦國盟友、但還是一直無所作為。

  • 11 # 文史江湖客

    戰國七雄的通常排序為:齊楚秦燕趙魏韓,但這個排序不是按實力,我的理解是:齊楚是老牌諸侯強國,齊稱霸先於楚,故齊排在前;秦燕是老牌諸侯國,秦強於燕,故秦排在前;而趙魏韓是新生諸侯國,由晉國分裂而來,所以排在最後。而趙魏韓三國的排列順序,是按照地理位置從北到南。

    至於戰國七雄的實力如何,不同階段彼此的實力有所增減。但無論如何增減,南韓和燕國始終沒有稱霸天下的實力,儘管南韓在申不害變法期間興盛一時,燕國在燕昭王的治理下幾乎滅亡齊國。

    戰國列強的角逐,是齊楚秦魏趙之間的競爭。這五國的競爭分為如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魏國稱霸。時間跨度:魏文侯(前372年)——桂陵之戰(前354年)。

    三家分晉後,魏文侯勵精圖治,禮賢下士,重用著名法學家李悝為相,銳意改革,率先發起變法;同時,又重用吳起、樂羊等著名軍事家為將,開疆闢土。就這樣,魏國在短期間迅速強大起來。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南征北戰,尤其是將後來不可一世的秦國打得龜縮於河西以西,不敢抬頭,擴大了魏國的霸業。魏武侯死後,其子魏惠王在前期尚能維持霸主地位,後於桂陵之戰中被齊國擊敗,魏國霸業中衰。

    第二階段:齊國稱霸,楚國挑戰霸業。時間跨度:桂陵之戰——楚威王末年(前329年)

    齊國在桂陵之戰打敗魏國後,威望迅速增長,開始公然挑戰魏國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41年,齊國再次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魏國,將魏軍10萬精兵殺得潰不成軍,使魏國元氣大傷,徹底失去霸主國地位,齊國因而取代魏國成為霸主國。後來,魏國為了與齊國和好,魏惠王甚至自降身份朝拜齊威王。

    不過,齊國從齊威王晚年開始,霸業也有衰落的勢頭。這是因為,南方的楚國出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君主——楚威王。楚威王不服齊威王稱霸,多次率軍攻打齊國,且取得泗水之戰的勝利,進而兵圍徐州,將楚國勢力直推長江中下游與江淮地區。

    第三階段:齊秦共霸。時間跨度:秦滅巴蜀之戰(前316年)——齊閔王末年(前284年)

    齊威王死後,其子齊宣王即位,齊宣王的能力不如其父,只能維持霸業而已。而同時,經歷過商鞅變法的秦國強勢崛起,早在秦孝公年間,秦國就曾打敗前任霸主國魏國,奪回河西之地。秦孝公死後,其子秦惠文王堅守變法成果,大肆招徠人才,後在名將司馬錯的建議下,吞併巴蜀,進一步實現“富國”、“廣地”、“強兵”的戰略目的。

    秦惠文王去世,秦昭王即位後,此前秦國雖經歷奪位之爭,國力略有影響,但迅速恢復元氣,雄風大展。其後,連向來傲慢的齊閔王也不得不承認秦國的實力,與秦昭王分別自稱“東帝”和“西帝”。不過,此時齊閔王雖自稱“東帝”,但齊國實際上已有外強中乾之勢,已比不上秦國。

    第四階段:秦國稱霸,趙國崛起。時間跨度:齊閔王末年——長平之戰(前260年)

    齊閔王末年,燕昭王以樂毅為統帥,出兵齊國。此戰,燕國大獲全勝,齊湣王狼狽出逃莒城,為楚國將領淖齒所害。其後,齊國雖有田單復國,但齊國從此一蹶不振,霸業徹底煙消雲散。而此前,趙國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下,逐漸崛起,滅中山,破婁煩,開疆闢土,儼然有與秦國爭雄之勢。不過,秦國始終保持對趙國的優勢,後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國,趙國也因此一蹶不振。

    第五階段:秦國是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

    長平之戰後,最後一個可以威脅秦國的諸侯國——趙國衰落,秦國從此再無敵手,以絕對優勢碾壓六國。等到秦始皇即位,“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於宇內”,終於橫掃六國,統一中國。

  • 12 # 空世界人也空

    我認為排行是這樣的:秦國>楚國>齊國>趙國>魏國>南韓>燕國。

    秦國:早期的秦國並沒多強大,但秦孝公時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迅速崛起。惠文王,任用張儀破壞六國合縱大計,對秦國的統一有很大的意義。昭襄王時期,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打敗趙國,使得趙國開始衰敗。秦始皇時期,派遣李信、蒙恬、王翦等名將四處征戰,最終在221年成功統了一六國,並且秦始皇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個封建王朝,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

    楚國:楚國一開始是強於秦國的,並且國力在楚懷王時期達到了極盛,不僅經歷、政治還是經濟、文化都是當之無愧的七國中第一大國。但楚懷王執政後期開始犯糊塗,國力開始盛極而衰,懷王自己也客死他鄉。楚國即位者昏庸無能,國力迅速衰敗,不久就被秦國超越。

    齊國:齊國在戰國前期的國力是遠超秦國的,是當時國力僅次於楚國的超級大國。並且齊國名將、名臣窮處不斷,孫子、孫斌、田忌等頂級名將都是齊華人。但戰國後期,齊國君主昏庸無能,在決策和用人上都犯了胸大的存在,甚至後來齊國被名將樂毅連佔70座城池,齊國迅速衰敗。

    趙國:趙武靈王積極改革,推行“胡服射騎”,趙國逐漸強大了起來,在武靈王后期,趙國國力達到巔峰。武靈王死後,惠文王重在守成,基本沒有太大的失誤。而惠文王的兒子孝成王,在能力上遠不如他父親更不如他爺爺,決策上出現了重大失誤,長平之戰舉國和秦軍對抗,卻被秦國名將白起大敗,四十萬軍人被坑殺。趙國由此走向衰敗。

    魏國:戰國前期魏國也算一個比較強的國家,開國君主魏文侯是一位非常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治國、打仗方面都有一定的過人之處,聽從李悝的意見,對國家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國家開始強盛起來。文侯死後,魏武侯即位,但不久李悝也去世,魏武侯繼續按照父親和李悝指定的策略治理國家,國力進一步強大。武侯死後,他的兒子魏惠王繼承大業,並且在魏惠王執政期間國力達到了巔峰時期。

    南韓:南韓的地理位置非常尷尬,被秦國、齊國、楚國以及魏國所包圍,基本上很難有大的作為,最多欺負一下魏國,其他國家比他強太多了。南韓最強盛的時期是韓昭侯在位期間,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對國家進行了改革,史稱“申不害變法”,變法後國家政局穩定、經濟軍事發展也比較快,國家比較安定,很快南韓就強大了起來。但韓昭侯死後南韓就開始衰敗了,並且衰敗的非常快,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秦國所滅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南韓的兵器“弓弩”非常著名,在當時屬於最高水平。

    燕國:燕國相比於其他幾個國家一直是處於弱勢的存在,但也有短暫的輝煌歷史。燕王噲在位期間,執政昏庸,重用奸臣子之,導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子之之亂”。子之之亂平定後,趙武靈王擁擠燕昭王繼承王位。燕昭王禮賢下士、任賢齊路、勵精圖治,堪稱一代明君。就是他在位期間,燕國國力一度強盛,甚至燕國名將樂毅聯合其他五國大敗齊國,連攻下齊國70座城,齊國迅速衰敗。但昭王死後,國家又開始衰敗了,甚至燕太子丹為了做出了讓荊軻刺殺秦王的錯誤決定,很大程度上加入了燕國的滅亡。

  • 13 # 瀟若扶風

    戰國前期,魏國最強,齊國其次,楚國在齊國後面,趙國在楚國後面,燕國在趙國後面,南韓在燕國後面,秦國最弱。到了齊國魏國馬陵、桂陵之戰後,魏國開始衰弱,齊國崛起了,這時秦國開始商鞅變法。齊魏兩國開戰後,齊國最強,楚國在齊國後面,趙國在楚國後面,秦國在趙國後面,燕國在秦國後面,魏國在燕國後面,南韓最弱。燕軍攻克齊國後,秦國最強,趙國在秦國後面,燕國第三,楚國第四,齊國第五,魏國第六,南韓第七。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最強,趙國第二,楚國第三,齊國第四,燕國第五,魏國第六,南韓最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人內心的孤獨道與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