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上方塘
-
2 # 笑伊的夢
人到中年,好多時候看似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健在,兒女繞膝,生活美滿幸福,但是中年人的孤獨又有誰能體會呢。
一些工作的煩惱、經濟的壓力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能與誰說呢。有時候真的很想像小時候一樣把什麼都告訴父母,因為他們總會給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會替你排憂解難,但是現在你會發現說給他們聽只會平添他們的煩惱,看著他們滿頭銀絲還要替你憂心,頓時你會覺得真不應該告訴他們,還要用善意的謊言來安慰他們其實你也沒什麼的,要看到他們放心的樣子你才會長舒一口氣,下次絕對不會再這樣做了,即使自己死扛著也不要再自找麻煩了,因為中年人已經很累了。
有時候想找兒女談談心,想說說自己是怎麼不容易,話到嘴邊又好似是抱怨了,聽的兒女們一臉不情願,自己也是覺得過頭了,自己的不如意幹孩子們啥事,何不讓他們開心快樂的過好每一天呢,算了吧!
最終是所有的一切自己承擔自己消化自己釋懷,內心的孤獨只有激發為前進的動力,因為上要養老,下要養小,生活還得繼續!@韓小浪 @小秋 @上班族的便當 @林大仙
-
3 # 王桂東
人到中年,很多事情已然看破,內心感到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每一個人無論從出生還是消逝,都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我們不用迴避這個躲不過的話題,要提前有所準備,以積極的應對解決人生當中遇到的難題和困惑。
中年人是每一個家庭承上啟下的頂樑柱,身邊都是需要依靠你的人,而你卻只能硬扛著一家老小,雖然你也感到體力不支,但是精神支柱不能倒,那是一股發自內心的責任,義務和擔當。
活著,就要一直往前衝,去拼搏和奮鬥;如果你不夠優秀,甚至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那麼你隨時都可能被淘汰掉,這就是人生的現狀,有些許無奈,也有些憋屈和憤懣。
如果一份工作滿足不了家庭挑費,不能養家餬口。那麼,你就要提前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的你,內心充滿了孤獨和無奈,想找個人訴說衷情,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懂你呢?
別人都很忙,或許父母在世可以為你排遣內心的委屈和壓力,但是你終究需要一個人面對所有的問題,一個人解決所有的難題,這是人生的磨礪,更是鍛造一個人的才能和性格的逃不掉的機會。
英國作家毛姆說過: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都是孤獨的。當我們離開了白天的喧囂和熱鬧的情境之後,晚上回到家,華燈初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感到內心的孤獨,有的人可能受不了孤獨,會想辦法找人來陪,藉此排遣孤獨和寂寞。
但是也有人卻以孤獨作伴,讀書學習,藉以琴棋書畫詩酒花,陶冶性情,塑造人格,提升格局。同樣是面對孤獨,選擇的方式和解決的方法,註定了未來不一樣的命運和結局。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高屋建瓴,很多時候,只有獨自一人透過冷靜的思考才能產生智慧的光芒,也只有凝神靜氣,心態平和的時候,才能洞悉事物發展的本來面目和來龍去脈。
叔本華說過:一個精神富有的人,追求的是寧靜和閒暇。這也就是人到中年之後,特別是看透世間,摒棄浮華之後的映射出來的心態。平和中帶有一些感悟,獨處時才能感受到內心生來就有的淡定和從容。猶如渾濁的泥沙經過時間的磨練,靜靜地沉澱在谷底,眼中的世界越發變得清澈明亮,時時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和機巧妙用。
作家劉亮程在《寒風吹徹》中寫道:“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每個人,無論你願不願意,終究都要面對孤獨的挑釁,人一生中落在身上的雪花和磨難,也終究要憑藉一己之力排解和解脫。只有經歷了磨難和困境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和心靈的磨礪。
作家周國平說: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靈魂相遇。孤獨讓人陷入沉思,進而發現自己,洗滌心靈。
孤獨中思考,才能明白自己的缺點在哪裡,才能反思人生中遇到的種種不如意發生的原因和癥結,這些癥結其實都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貪婪的慾望和惰性,包括人性中的弱點。
稻盛和夫在《人為什麼活著》中有一段話:不管你多麼富有,多麼有名,死亡到來時,只有靈魂可以走向那個世界。這時候,你一生的辛苦,在多大程度上磨練了你的靈魂,淨化、美化了你的靈魂,這才是最重要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淨化的靈魂獨一無二。有生之年,別耽誤了青春,蹉跎了歲月。透過自己的努力,磨礪自己,每日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自身的缺點越來越少,讓自身的惰性遠離自己。
我們都想過不一樣的人生,決定人生的成就,就要從每天的一點一滴做起。多年之後,當我們功成名就的時候,就會感恩自己那時的辛苦付出。沒有努力的付出,就不會有現在嶄新的未來,沒有那時的拼搏和奮鬥,就不會過上現在想要的生活。一起共勉!
-
4 # Wx王熙
人是社會性的人,不可能一個人無朋無友無親人還活的很滋潤。朋友是什麼,是鬱悶時的疏導劑,快樂時的分享人,迷茫時的指路人,於夫妻一樣相互扶持走生活的路。此“朋友”亦朋亦友亦長輩……
-
5 # 雪國1125
人到中年,內心孤獨。
社交圈子變小。
我一般與最好的老同學傾訴。
親切,自然,美好。
-
6 # 我是一生平安
我們有親朋好友,在親朋好友中,選擇和自已最好的人說,排解內心的孤獨,化解心中的苦悶。當然我們自己能化解最好,因為每個人都很忙,我們能自已解決,就不麻煩別人了。儘自已的義務和責任,多學習多鍛鍊,聽音樂,讓自已處在正確的位置,我們不是演員沒有那麼多的觀眾欣賞我們,也很正常。自已看開了一切都好了。
-
7 # 蕭沐月
連崩潰都要考慮後果的人,是懂事也是無能為力。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就是中年人。人到中年,是家的頂樑柱,是單位的中流砥柱,是單位重任難差當仁不讓的擔當著,是家裡白髮蒼蒼父母的期盼,是嗷嗷待哺老二的依靠,又是已成親情伴侶的淡漠,還是青春期叛逆老大的宿敵……一句話:壓力山大,無處可逃。
當今社會是高速發展的也是容易令人迷失自我的世界,要難忘初心,著實不易。面對無處不在的壓力,面對年華老去的無奈,面對各種心累,可想而知,每個中年人內心都是孤獨的,都是會有崩潰的一霎那。
更孤獨的是你的孤獨無人訴說,即使是與多年知己,也覺矯情難以張口。即使是酒後吐真言,醒後訴說者與傾聽者都會很默契地選擇完全忘掉內容,彷彿你壓在心底難以消化的孤獨痛楚只是一個氣球,說完了就沒有了。而現實該怎麼面對還是隻有自己。而你的訴說讓自己覺得像個笑話,很令人包括聽眾都很難為情。
漸漸的,那些孤獨說給了一根接一根的香菸,一杯接一杯的烈酒,或者是一盞又一盞的淡茶,一處又一處的風景,亦或某首迴圈播放的單曲,某本翻了又翻的書本。
越是年紀老大,越是話語寡少;不是遲鈍木納了,而是更通透淡泊了。因為孤獨感是始終伴隨自己的,是自己最忠實的朋友,你和他的密語只有你們倆個知道。
-
8 # 粗俗喜靜之輩
人到中年是一個沒有時間享受孤獨的年紀。
當中年時就感受孤獨的困擾,一般來說會有二種情況:
一、已經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提早完成了人生的物質佈局,這個時候孤獨就會逼近自己,孤獨的感覺漸濃。
二、生活過於平淡無味,前途迷茫而失落,每天處於吃不好也餓不死的境地,因為如果中年為養家餬口為生話奔波的中年人,是沒有時間去體會孤獨的。
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屬於以上二種中的何一種情況。
如果處於第一種狀態,恭喜你!你提前思考孤獨這個人生難題,說明已經喚醒自我哲學思考了,你能在哲學大師的著作中獲得答案,也可以向身邊智者傾訴問題。
你也可能屬於第二種情況,那麼恕我直言,請放下空想,振作精神、腳踏實地,為自己樹立一個小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去做,為自己也為家人而再努力一下,看看是否能夠改善一下生活品質。千萬別找別人述說什麼孤獨寂寞了,否則除了得到些許同情外,誰也幫不了你!
-
9 # 智喜的花花世界
確定是中年人嗎?
都人到中年了,難道還沒有認清楚孤獨這件事嗎?
人本來就是孤獨的,能表達出的孤獨那就不是孤獨了,大多都是因為內心躁動,甚至有點沒事找事,你可能只是卻一個異性朋友和你聊天...
不然孤獨也好,傷心快好、快樂也好,除了自己還有誰能和你共情?
你結婚了,你的兄弟小王他還單身,他能真實體會到結婚的快樂嗎?你結婚了;你的兄弟小李剛離婚或正和老婆吵架,他能體會到你的快樂嗎?
所以既然都中年人了,早就應該學會自己與孤獨獨處了。
畢竟,你的孤獨說給比你厲害的人聽,他會覺得你無病呻吟;你的孤獨說給不如你的人聽,他除了笑你,恐怕也做不出什麼能幫助到你的事。
-
10 # 南屯遊子2020
人的一生要經歷幾個重要階段,如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離開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童年懵懂無知,少年少不更事,青年意氣風發,老年風雲淡看……唯有中年獨特:回頭望,已遠離少年、青年;往前看,老年近在咫尺,人生盡頭似乎遙遠;瞧腳下,猶如過橋,此時正站在石拱橋的頂端,退後或前行都有擔當與責任,所謂“上有老下有小”,這就是現實。
人到中年,意味著早已成家,為人父(母)和為人夫(妻),諸如開門七件事,即柴米油鹽醬醋茶,少不了要經常“打交道”;孩子自出生到上學慢慢長大成人,那個階段或冷暖都不得鬆懈,為此操碎了心;家裡有老人也需要贍養,物質與精神支援必不可少,同樣需要盡心孝順,義不容辭。
養活一家人需要開銷,錢從哪兒來?找份工作談何容易,不論是單位上班還是自謀職業,“掄起袖子加油幹”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順利與否,賺錢夠不夠花,遭遇“莫須有”委屈,等等,都需要自我吸收、消化與破解。忙和累幾乎是中年人的生活常態。
生活中的不開心,工作時的不如意,年年歲歲的苦和累……那份無奈與孤獨,說與清風明月,說給白雲流水,似乎黃腔走板:與親朋好友交流,好像不大現實。
中年人的內心孤獨,需要排遣與釋放,唯有依靠自己:或積極應對,或消極處理。人到中年萬事難休,調劑生活,保重身體,努力工作,經營好家庭,教育好子女,照顧好老人……忙碌而“充實”的中年人,就看你了!
回覆列表
人心大多數都空虛而膚淺,害怕孤獨導致我們如此渴望與他人深深連線。最後的結果是:有的人們依靠宗教、政治、信念、哲學;有的人對他人,產生深深的依賴,依賴另外一個人來指導我們如何行事,依賴另一個人給予情感,以證明自己有滋有味地活著。我們通常利用相互依賴的關係來滿足自己,但是心裡帶著目的,真實的關係就不存在了。你利用我,我利用你,心裡總想著最終的目標。這個目標反而會阻礙關係的互動和真正的交流。別人無論能帶來多大的慰籍和滿足,我們的心中永遠會有恐懼,為了逃避這份恐懼,我們就會更想去佔有,這樣的關係永遠不會快樂。在中國傳統中,家人尤其是多個兄弟姐妹的家庭,常常喜歡黏在一起,應該是一種互相依賴吧!可是這種緊緊抱成一團沒有邊界感的關係,因為太近的相處,對對方過高的要求並認為理所應當,往往也是矛盾的起源。我曾聽到許多人的訴苦,互相對對方的指責,尤其是各方境遇、受教育程度並不一致的時候,甚至曾有友人不堪其擾,憂慮家人成了心中最大的負擔,而最後嘆一口氣說:“怎麼辦呢?打斷骨頭連著筋。”然後繼續互相依賴互相指責抱成團的日子。最近看到一個旅美華人對最近熱播的《虎媽貓爸》裡家庭成員常常聚在一起過日子的方式大力批判,非常不能理解。我也是認可的,也非常欣賞龍應檯筆下瑞士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彬彬有禮但又和人距離三分,比起東方人過分的熱絡略顯冷淡,但是為自己留下了獨處的空間,並有利於保持長遠的關係。正如三毛所說:“我絕不對人過分熱絡,這使我保留分寸。” 而在感情的世界裡,我們總是失敗在力求和愛人身心靈合二為一的美好願景中,為什麼?因為我們願意相信這一個人就是我終生情感的依賴,抱著這種觀念度過初見的激情,而後就逐漸地失望,甚至生起怨恨之心,繼而心灰意冷,說不再相信感情。其實不是不再相信感情,而是覺得自己再也找不到可以依賴的人。可是,可是,為什麼我們非得去依賴他人?周國平先生說: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讓我們直面自己的孤獨,享受孤獨帶來的自省與靜美人生。歡迎大家發表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