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尋的夢想
-
2 # 風雪赫連城
張世傑的軍事才能確實不怎麼樣,卻取得了宋軍的指揮權。張世傑能取得宋軍的指揮權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張世傑初期略有戰功,雖然多是小勝;二是張世傑忠於南宋,多次拒絕了元朝的勸降;三是南宋末期無良將,只能“矮子裡挑將軍”。
張世傑初期略有戰功張世傑並非將門之後,而是依靠軍功一步一步爬到了黃州武定諸軍都統制的位子。張世傑在初期也確實打了不少勝仗。
公元1259年,張世傑先和高達一起支援鄂州,後更隨賈似道進入黃州,在蘋草坪打敗小股元軍部隊。
公元1268年,張世傑率領5000士兵駐守鄂州。 當時元軍兵臨城下,張世傑用鐵索封鎖兩城,夾以火炮、弓弩,在顯要之地佈滿木樁,設定攻具。元軍一時間久攻不下,只好撤退。
公元1274年,元軍進攻郢州,又是張世傑力戰才保住城池。
雖然張世傑在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多是防守之戰,元軍也基本上是試探性的攻擊,並沒有認真準備。
張世傑忠於南宋在南宋後期,投降元軍的將領不在少數。公元1261年,瀘州知府劉整被呂文德所猜忌,被迫降元。
公元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在死守城池6年後兵盡糧絕,只好投降元軍。
張世傑雖然軍事才能不佳,但他始終忠於南宋。公元1275年,南宋的形勢越發危險,朝廷徵召諸將勤王,很多將領都沒有到,只有張世傑一人前來。
公元1276年,太后帶領恭帝在臨安投降元軍,此後許多官員都降元,只有張世傑、文天祥二人始終沒有投降。
南宋末期,比張世傑強的將領也不是沒有,但要麼被同朝官員猜忌,選擇降元;要麼死守城池得不到援兵,無奈降元;要麼純粹是軟骨頭,為利益降元。
在眾多將領降元的情況下,統帥的品德顯得尤為重要。而張世傑恰好是一位有骨氣,也被朝廷所容納的將領,因此宋室將希望寄託在了他身上。
南宋末期無良將,張世傑也是被趕鴨子上架南宋末期無良將,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有很多將領降元,二是宋的“崇文抑武”政策所導致的。
雖然有許多將領降元,但不見得都是沒有骨氣的,比如襄陽守將呂文煥在堅守了6年之後,才投降元朝。
宋太祖趙匡胤在建國後,吸取五代十國的教訓,對內施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這一政策導致年輕人都爭著去考取功名,而不是做一個保家衛國的武將。
張世傑能取得南宋軍隊的指揮權,也是當時的無奈之舉。當時的南宋已經是腐朽不堪,許多將領選擇了投降元軍。張世傑的軍事才能不行,但他始終忠於南宋朝廷。雖然南宋最終覆亡,但不能把原因推在他一個人身上。 -
3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據傳南宋張世傑是金境內范陽人,今河北涿州人,與滅宋漢將張弘範是同宗同族,還是張弘範的族兄,南宋面臨滅亡覆滅的邊緣,到後來最悲壯的崖山海戰,宋元最後一場戰爭,也成了張世傑和同宗兄弟張弘範最後較量,公元1275年,元軍兵馬大舉南下,沿長江順流直下,風捲殘雲,兵鋒直指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公元1276年南宋委曲求全,元軍接受投降,元軍進軍臨安,大臣陸秀夫等南逃溫州,南宋雖然投降,福建,兩廣都在流亡小政權控制範圍,陸秀夫擁立七歲趙昺為帝,又逃往廣東省新會市南,因與西面的湯瓶山對峙,就是崖山,又稱崖門,入口寬,內部寬闊,是天然港口,崖山就是一個孤島,張世傑認為崖山易守難攻,把南宋二十萬軍隊陷於絕境,史載張弘範在崖山刻字留念,宋張弘範滅宋於此,還有說題字,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陸秀夫背上小皇帝跳海身亡,眾多官員,將士紛紛隨之跳海,上演人間悲劇。
-
4 # 大白白野
張世傑和文天祥、陸秀夫被譽為南宋末期三傑,文天祥是狀元出身,也帶過兵,但打仗也是戰績一般,陸秀夫是純粹文臣,文天祥和陸秀夫同歲。張世傑是從行伍成長起來的將領,比文天祥、陸秀夫年齡大。這三個人是非常有骨氣的英雄。
張世傑是北方金境范陽,現在的河北涿州人,後加入南宋的,從此以後對趙宋王朝忠心耿耿。張世傑作戰勇敢,但戰績一般,沒有顯著戰果,而且厓山海戰,指揮明顯失誤,導致南宋流亡小朝廷徹底滅亡,數萬軍民死亡,這和南明李定國軍事指揮水平相比差遠了。
南宋偏安一隅,從建國同金朝交戰,後來同蒙古交戰,早期湧現出岳飛、韓世忠、劉錡、吳玠等許多智勇雙全,戰果輝煌將領。後來同蒙古交戰,孟珙、餘玠、呂文德等等戰績也不錯,鉤魚臺打死了蒙哥汗,甚至影響了世界格局走勢。只是南宋末期沒出現特別出色將領,李庭芝好像還是很有水平,如果李庭芝指揮崖山海戰有可能比張世傑強。
張世傑對南宋朝廷是忠勇有餘,智謀略顯不足,他指揮的南宋軍隊確實沒有打出幾場漂亮戰,也不排除蒙古勢力太強,導致張世傑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情況。張世傑能夠統領兵權也有如下原因。
1、呂文德的提拔
張世傑投奔南宋後,隸籍淮兵中,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阮思聰見到他認為他是奇才,告訴了呂文德。呂文德用張世傑幾次,提拔了張世傑。
2、南宋末期降將很多,這些降將像劉整等軍事天賦很高,但終不為南宋所用,也就沒辦法,只好選用張世傑這類忠心耿耿武將。
3、忽必烈很有水平,他選擇滅南宋的伯顏以及先前同張世傑等交戰阿術等都非常優秀,這樣導致張世傑很難有作為,南宋朝延也沒辦法,只能硬撐著抵抗下去。
4、南宋末期抗元鬥爭是轟轟烈烈的,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時期,有許多人投降了元朝,但也有許多人視死如歸的抗爭,捍衛南宋江山,是大浪淘沙,張世傑是忠臣,但是他負責軍事工作沒有創造什麼亮點,這是很遺憾的。
5、南宋時期經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只是始終偏安,不重視武略,重文輕武,也導致南宋末期出色武將不多,張世傑只能硬撐軍事危局。
6、南宋末期皇帝也是年幼,在軍事指揮等各個方面選人用人等其它方面不成熟,也可能造成出色軍事人才匱乏。
-
5 # 鬼影問道化真身
造成南宋忠臣張世傑大人,能力不強,卻手執重兵的原因是:
1,宋朝始建於中原,宋朝初立時,南方還有吳越、南唐、馬楚等割據政權。
①吳越主動獻國,但是宋太宗對吳越錢氏,沒什麼恩賞。
②南唐被迫降宋,宋太宗將南唐後主李煜視為奴僕,還當著他的面,姦汙其寵妃小周後。
自此宋朝對南方人,十分蔑視,十分不信任。
2,宋朝開科舉,結果上榜仕子全是南方人,北方重臣大為不滿,以司馬光老夫子為首的北方勢力,要求重新閱卷。宋帝准奏,嚴懲了考官,命司馬光老夫子主持閱卷,結果上榜仕子全改為北方人。直到司馬光老夫子下臺後,才有南方人歐陽修丶蘇軾等南方仕子,經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
北宋中期,官場的南北矛盾已經根生蒂固。南方官吏不敢挑釁北方文官,於是就將邪火撒在武將身上。
由於北宋潛規則是南方人不得手握重兵,加上北宋採用崇文抑武的國策,所以北宋的南方官吏對北方武將,下手很重,手段殘酷。其中以蔡京大人的手段最為殘酷。
總之,北宋滅亡後,南宋朝廷的南北分歧就更為嚴重了,。南宋不信任南方人,南宋主要重臣必須是北方人及北方望族的子孫,南宋主要將領必須出自北方,及北方人門庭。
南宋延續百年,南遷的北方人互相內鬥,南方人既當不上大官,也不願替北方人賣命。因此到了南宋末年,一是北方人不願分享權力,二是南方勢力見元朝勢大,不願意當炮灰。從而導致南宋無可用之才,才導致張世傑丶文天祥丶陸秀夫,這些才能不足的忠義之士,執掌大權。
張世傑大人之所以能手執兵權,一是忠義,二是張大人在南宋諸將中,還有些拿得出手的戰績。
歷史最大的意義,就是能給後人提供歷史教訓。宋朝大搞地域黑,宋朝官員大搞本位主義,結果造成了誤國誤民丶害人害己的結果。南宋南方勢力因恨棄國,結果被元朝定為下等賤民。
我們要吸取教訓,要相忍為國,團結一心,不要搞地域黑,不要搞本位主義。即便個人遭受過不公正待遇,也不能背棄國家。國是所有人的共同的家,國沒了,家註定好不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
6 # 文化百說
張世傑行伍出身,乃涿州范陽縣人,為南宋末期主要的抗元將領,是朝廷的核心成員之一,崖山戰敗後,張世傑寧死不降,直至戰死。照理說,張世傑的人品還是不錯的,有民主氣節,可有氣節並不代表有能力,他指揮的戰役,幾乎就沒有打贏過的,實在是令人尷尬。
那為何南宋皇帝還一直重用他呢,這說來話長,給大家簡單概述下。張世傑出生士族之家,父親和兄長都在元廷當官,早年,他跟隨張柔一起駐守河南的杞縣,管轄著周圍十幾座城,張柔時任蒙古東路軍的副指揮使,權利也是蠻大的。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和南宋的戰爭陷入白熱化,戰況十分膠著,雙方各有勝負,蒙古的貴族向來排斥漢人,看到張柔被重用,心裡不爽,於是向皇后誣告張柔私通南宋背叛朝廷,皇后半信半疑,下令抓捕張柔入獄嚴刑拷問,張世傑看到兄長被抓,嚇得半死,害怕自己受到牽連,於是逃到南宋,隱姓埋名。不過後來,張柔拒不承認,堅持了下來,元廷皇后見他忠心,又官復原職了,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張世傑也沒臉再回去了,只能硬著頭皮投靠了宋朝。
從上面可以看出,張世傑年輕時也是膽小怕死的,這種性格其實並不適合帶兵打戰,戰場瞬息萬變,需要一顆冷靜的頭腦,分析可能出現的狀況,以及應對的策略,更需要一顆有魄力的雄心,你才能穩得住自己,鎮得住軍心。雖然,張世傑跑了,但是他還是有些良知,知道自己十分對不起張柔,也就一直隱瞞身份留在了宋廷,此刻的宋廷搖搖欲墜,像風雨中的一株小樹,隨時會被強大的蒙古軍“折斷”。
德佑元年,元兵南下,張世傑率部入臨安,途經饒州時,率部協助江萬載義軍收復饒州,卻因不聽攝行軍中事的告誡,結果大敗而歸。德佑二年,元軍攻破南宋都城,皇帝妃子被俘,張世傑和江萬載、文天祥、陸秀夫等立剛滿7歲趙昰即位為皇帝,是為宋端宗。宋端宗感其恩,命張世傑為宋軍統帥,抵禦元朝軍隊的進攻步伐,景炎三年,宋端宗溺海身亡,張世傑等大臣擁立他的弟弟趙昺登基做皇帝,趙昺下詔任張世傑為少傅、樞密副使,成為宋軍的最高統帥。
宋帝和張世傑退到崖山後,他不聽殿前禁軍都指揮使江鉦分兵把守崖門出海口的建議,命令宋軍全部死守帝都崖山,還用鐵鏈將宋朝軍民戰船全部相連,江鉦一看就知道張世傑不會統兵打仗,多次向皇帝力諫,可年幼的皇帝卻對張世傑唯命是從,江鉦也被抽調到福建募兵籌晌去了,此前的“焦山之戰”他也是用的鐵索連環船之術,結果被元軍的火燒之計打得狼狽逃竄,這次又用,真的無勇無謀,庸才誤國,頑固不知變通,元軍斷絕宋軍的水源,可想而知,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綜上可知,張世傑自南歸以來,屢戰屢敗,且對南宋軍國大事毫無建樹可見,只是他沒有投降元朝而是選擇投海自盡,儲存了南宋將領的最後一絲氣節。
回覆列表
張士傑南宋三傑之一也是武將出生,他能取得軍事指揮權也是臨危受命。因為賈似道組織了南宋最後一次大規模抵抗,是為“丁家洲之戰”,結果遭遇大敗,南宋元氣大傷,敗局基本已定(雖還有揚州李庭芝)。
賈似道由此倒臺,被髮配到偏遠的廣東一帶。張世傑臨危受命、力撐殘局。
張世傑組織軍隊和元軍名帥阿術大戰於焦山,這個阿術乃“蒙古四獒”——速不臺之孫,名將兀良合臺(滅大理、徵安南)之子,也是元軍名宿,戰鬥能力驚人,張世傑再次大敗,朝廷於是召文天祥等入京勤王。
南宋投降
元軍迫近臨安,張世傑勸皇帝宋恭宗和太后等移駕海上,像當年宋高宗趙構一樣,力圖挽轉危局,但被丞相陳宜中否決。在和(或者說投降)與戰的爭論中,南宋終於迎來了蒙古鐵騎。宋恭宗派文天祥去議和,文天祥被伯顏拘留,送往元大都,但被文天祥逃脫。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投降前逃出臨安城,成為了後來的流亡二帝——宋端宗和宋少帝。
張世傑率兵擁護二帝南下,一路和元軍打打撤撤,最終在崖山和元軍決戰,元軍的主帥正是——張弘範!
張弘範勸張世傑投降,張世傑嚴詞拒絕,雙方展開大海戰。張世傑犯了軍事錯誤,被元軍封鎖了出海口,宋軍斷絕淡水,人心惶惶,最後被元軍擊潰。張世傑本想接宋少帝突圍出逃,但陸秀夫兵荒馬亂之下擔心是奸細,拒絕了張世傑的兵士,張士傑率兵突圍後
聽到宋少帝已經死了,也就心灰意冷於是在大風來的時候也不躲避,最後死於平章山下
。一代忠魂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