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雙夾
-
2 # 戲迷擂臺聯播
眾所周知,明朝年間對宗室子弟大搞分封(確切的說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口口聲聲說是“遵古先哲王之制”,所以文章開始,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樣搞分封的,然後再看看朱元璋又做了哪些損益。
西周純粹的分封自不必說,天下不是大半而是絕大部分均分封給了宗室以及功臣,而後出現了烽火戲諸侯,西周不復存在。
漢朝建立以後,劉邦也進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後將異姓王漸次削奪,只保留同姓王。這些同姓王權力非常大,在分封國內有政治、軍事、經濟大權,後來終於釀成“吳楚七國之亂”,雖然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但在景帝殺掉晁錯之後仍不退兵,明顯的是要爭奪皇位。
晉初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且握有軍政實權,後釀成“八王之亂”,並直接導致了西晉滅亡、東晉建立流亡朝廷。
唐代雖然也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裡,由宦官進行管理,只有小部分宗室可以出任外地為官,然而權力僅僅是和其對應的正常官職一樣,並不會因為皇室子弟身份而擁有特殊的職權。
宋代大體沿用了唐代的做法,只是稍作改動。宋代各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襲,可以像庶民子弟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為官。
元代封皇子為王,派往各地行中書省,專制一方,儼然是地方的軍政首領,明顯帶有監視的色彩。
在朱元璋看來,還是漢代的分封辦法比較好,使封國和郡縣相間,便於監視。在此基礎上,他建立了自己的分封制度。朱元璋和漢初的劉邦很像,幸苦打拼建立基業,但堅持自家一家親,穩固之後大量功臣遭到誅殺,以為憑藉宗室血脈就可以讓國家安定成千上萬年。當然,他也吸取了漢代的教訓,並沒有盲目照搬,他所分封的諸王在地盤和權力上遠不如漢代諸王。然而現實是骨感的,這種制度不僅對於後來的朱棣本人,而且對明代的政治都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朱棣
按照明制,皇子封為親王都授予金冊金寶,年食祿米萬石。其護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但這就只是一般情況而言,像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由於情況特殊,所統兵上都大大超過此數。例如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朱元璋本就相信自己的親兒子,朝廷出於軍事需要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些藩王的府第、服飾和車旗均“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他們都要“伏而拜謁”。
藩王的嫡長子就是世子,即藩王的未來接班人,10歲時就授予金冊金寶。其它諸子則授予塗金的銀冊銀寶,封為郡王。以後各世子孫都有封爵,自六世孫以下都封為奉國中尉。他們出生的時候要向宗人府請名,年齡大了則要請婚。但他們不能從事士農工商類的行當,朱元璋想讓他的子孫坐領俸祿,但他顯然忽視了皇族強大的生育能力。明中期以後,皇室成員的俸祿成了國家財政沉重的包袱,以至於後來不得不做出一些調整。
明初的藩王並沒有西漢權力那麼大,沒有行政權,只有軍事權,然而僅僅一個軍事權就是關鍵所在。朝廷調地方軍隊,地方守鎮官還要得到當地藩王令旨後才能調動。遇到戰事,即使是元勳宿將也要聽藩王節制。當燕王朱棣率軍征討乃爾不花時,像傅友德那樣的大將也要受他差遣。朱元璋感到他這套制度比以往歷代都嚴密,大明江山就可以長治久安了。但他萬萬沒想到,他剛死,就爆發了著名的“靖難之役”。
對於這種分封的弊端,一些有遠見的大臣早就看出來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開說。著名的文士解縉率直敢言:“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潞濞之虞”。說的最直率的大概就是平遙縣的訓導葉伯巨了。洪武九年,葉伯巨上書言事,說明太祖“太過者三”,第一條就是“分封太侈”: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天災越多,藩王與普通百姓反差越明顯
可惜的是,朱元璋見疏大怒,認為葉伯巨離間他們一家骨肉,要親手射殺他。葉伯巨終於為此事死在獄中。更可惜的是,葉伯巨的話成了現實。
朱棣“靖難”成功之後,吸取了自己的教訓,對分封諸王的禮儀、軍事、經濟、活動範圍都做了嚴格的限定,即使是這樣,在他死後不久,漢王就謀反了。寧王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出人出錢幫助燕王,朱棣即位後視其為心腹大患,將他遷到了南方,他的後代在明武宗的時候還是造反了,叛亂最終被王陽明平定。此外,西部的安化王也發動過叛亂。這些藩王大多無所事事,吃喝玩樂,有些藩王還欺壓百姓、強佔民舍農田。明相張居正的祖父就遭遼王欺凌致死,張居正當權後報了一箭之仇。內地藩王在明前中期無戰事的情況下給朝廷帶來了很壞的影響,一旦發生天災人禍、百姓掙扎在死亡線上流離失所無奈起義的時刻,金碧輝煌的王府就成了尋常百姓發洩的物件。在明末朝廷內憂外患、李自成和張獻忠橫行的年代,被農民起義軍俘虜的藩王基本上沒一個好下場,最出名的就是明神宗和鄭貴妃的兒子福王分封到洛陽之後,生活愈加奢侈,在河南連續數年遭到天災和瘟疫的年代仍舊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洛陽失陷後憤怒的起義軍將福王重達三百斤的身體扔鍋裡煮掉分吃。
王陽明
不得不承認的是,歷史上所有實行過分封制的朝代都爆發過同姓暴亂。分封制在國家剛建立的時候不會出現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第二代和第三代只有血緣沒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諸王的眼中就僅有皇位了。即使在尋常生活中,我們願意相信一個從小到大一直熟悉的人還是願意相信一個二十年沒見的遠房親戚呢?答案不言自明。當然,不分封也不能保證祖宗社稷傳到萬世,但至少能降低作亂風險、避免藩王的動亂。即便朱元璋和朱棣採取了不同以往的分封,明王朝仍然出現了數起藩王叛亂的事件。相比之下,唐宋清的宗室制度相對穩定,諸王只享榮華富貴,除個別能力極強、與皇帝關係很好的王爺可以參政外,其餘一概遵守禮制、安心生活。皇室子孫確實開銷很大,這是皇族避免不了的事實,但是和平定一場叛亂帶來的損失比簡直是九牛一毛。
-
3 # 看不到任何希望
前期的分封制是為了維護王朝的穩定,但最終導致朱棣以藩王身份佔了皇位,朱棣登基後逐步取消了分封制
朱元璋的分封是充分考慮了西漢分封藩王和唐代藩鎮割據的利弊而採取的措施。朱元璋面臨的實際上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北部邊鎮的防禦。元人雖然被趕出中原地區,但依舊有著非常強大的軍事實力。這就意味著朱元璋需要在北方佈置非常強大的兵力。
於是他就開始分封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朱元璋的性格讓他不信任自己的將領。
他的分封制為以後的王爺爭奪皇位,埋下了隱患,不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社會的穩定,同時加強了人民的負擔人民。明朝後期兼併土地,等
也是明朝的滅亡的重要原因
-
4 # 悠然讀史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為了讓大明基業萬世永存,於是精心設計了宗藩制度。萬一朝廷出事了,各地藩王及時回來救援,就是所謂的勤王。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就是用自己的一生,把整個大明帝國透過管理、規範形成一套制度,只要後人嚴格遵守,大明王朝安定、鞏固,長治久安便可實現。
雄才偉略的朱元璋也不是不知道西漢“七王之亂”,但還是要實行分封藩王。朱元璋分封他的諸位皇子為王,其實也是有多方面的考量。朱元璋的心想,別人都靠不住,只有自己的家人才是最可靠的,因此把土地分封給他們,讓他們好好管理,皇帝才可以放心,大明江山才能夠穩定。
“昔者,元失其馭,群雄並起,四方鼎沸,民遭塗炭。朕躬率師徒,以靖大難,皇天眷佑,海宇寧謐,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把北元殘餘勢力趕到漠北,稱帝后的朱元璋,面對中國龐大的版圖,要鞏固統治,建立龐大的帝國也是不容易的。朱元璋為了達到“藩屏帝室,國祚永久”的目的,給了藩王諸多的權力:有一定的軍事權力,親王以親王護衛的名義可以有一定的兵馬,人數從3000人到10000人不等,這部分人馬直接歸親王領導;親王可以帶兵打仗是個軍事統帥,例如朱元璋曾派晉王和燕王親征蒙元殘餘勢力。地方政權想要出兵,必須有朝廷御印文書和親王指令才能出兵,親王實際上成了地方政權的監視人。只有分封,才能穩定皇權統治。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吸取周朝的教訓而沒有分封,可是在秦始皇死後三年的時間裡,強大的秦朝就這麼滅亡了。
鳥飛盡,良藏弓,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考慮到外臣對皇權的威脅太大。於是將功臣宿將手中的軍權轉移到自己兒子手中,削弱勳貴,有利於皇權的高度集中。廢除宰相制度,防範權臣把持朝政,因此賦予諸王“清君側”的權力。天下大定之後朱元璋便把屠刀伸向了開國功勳中除了早早病死或隕於戰場的,其他人全部沒得善終!他們被朱元璋以千奇百怪的手段或藉口清除。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因病去世,65歲的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將皇權接班人給了朱標之子朱允炆,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朱允炆即位。朱元璋認為自己透過嚴格限制藩王們的行為,避免了“家族內鬥”的可能,而朱允炆登基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王權和皇權之間的利益衝突,最終導致燕王朱棣造反,短短時間就推翻了朱元璋的既定方針。
朱元璋的分封制大方向進行國家體制改革,也可說成是一個農民給兒孫們平分家業,再選出一個大掌櫃而已。朱棣奪權後,削藩大幅削弱了王府護衛並剝奪軍事指揮權,而且逐漸去除了藩王的一些政治特權。因此對藩王而言,永樂朝形成了一種與洪武朝極為迥異的政治環境,原先顯赫的藩王在靖難之後被置於密切的監視之中。此後的諸王刑事犯罪變少了,可是經濟犯罪卻愈演愈烈。特別是明亡以後,朱元璋所設立的制度根本沒有派上用場。
眾所周知,明朝年間對宗室子弟大搞分封(確切的說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口口聲聲說是“遵古先哲王之制”,所以文章開始,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樣搞分封的,然後再看看朱元璋又做了哪些損益。
回覆列表
朱元璋的分封給大明江山奠定了基礎。
首先給兒子們的分封,無可非議,總不能封給異性人為王,再說分封的王爺主要為了守邊疆,守國門。就是哪個王爺做大了,那江山還是朱家的。
至於淮西將勇的分封其實就是個套,先裝滿了再說。先讓你死前風光,瘋狂,盡顯人性醜態,先忍住,然後一網打盡,像藍玉等名將直接滅門以絕後患,這些驍勇戰將,後來的皇帝怎能駕馭的了,像親家李善長都沒放過,這些國之重臣,像胡惟庸陰險狡詐等之徒,他們有罪沒罪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皇帝來說是個隱患,殺了他們最多是皇帝自己留下惡名,但子孫收益坐穩江山,除非子孫真是個窩浪費。回想當年血戰鄱陽湖,完全是朱元璋一個人的智慧,能夠判斷陳友諒是臨死一戰衝著自己中軍而來,其它突圍都是假象,善於知道對方的心態,在生死關頭連劉伯溫都不如,縱然陳友諒兵強馬壯又如何呢,智商不行呀。
治國跟開國一樣艱難,沒有智慧難以維繫江山,開始的分封看似論功行賞,其實是閻王點名,這些武將文臣不去天下何安,這些從死人堆裡扒出來的不是魔鬼是什麼,只有劉伯溫能知老朱他的心思,趕忙退隱。
後來的大明走勢也確實沒有收到武將文臣的把持。所謂的宦官亂政也只是皇帝的御用之術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