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老畢的號
-
2 # 兒童康復001管曉龍
這種情況建議去醫院兒童康復科或者兒保科檢查一下,到了這個年齡階段,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應該可以達到一個簡單的自由交流的
-
3 # 木橋故事
別說三歲了,我家兒子六歲了,也經常說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呢。
所以,首先要對孩子有正確的認識,不能要求他的表達像成年人一樣條理分明,詳略得當。孩子有孩子的表達方式和習慣,有時不是他們做得不夠好,而是我們的要求脫離實際了。
1. 家長要多說想讓孩子會說,家長首先要多說。
從孩子一出生起,家長就要讓孩子生活在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中。其實,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學習一門語言都是從聽開始的。只有多聽,之後才能開口說。對於小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了。
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老師就曾說過,由親人、保姆和託兒所阿姨帶大的小嬰兒,所接受的語言訓練完全不同。比如,給孩子換尿片的時候,媽媽和親人可能會一直叨叨著,那充滿愛意的語言對嬰兒來說,就是生命中重要的第一課。而保姆和託兒所阿姨在面臨同樣情況的時候,是不可能像母親一樣對待孩子的,很可能只是默默地幫孩子換好尿片,而沒有隻言片語。
可以想象,在這樣不同環境中被撫育長大的孩子,語言能力如果出現差異,是很正常的。
2. 講故事除了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多說話,家長還應該儘早開始給孩子講故事,讓他們接觸繪本。
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就曾經發現,監護人從孩子出生起就多跟他們交談,並給小嬰兒講故事,對孩子們的大腦發展有著顯著益處。
因為,不管是聊天還是講故事,都會讓孩子聽到更多詞彙。這對於提高嬰幼兒對語言的理解非常有幫助。
研究人員發現,語言能力的差異可不是在上幼兒園,或者上學的時候才會顯現出來。其實,早在孩子們1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對詞彙的掌握,以及語言處理技能就已經出現了顯著的差異。
而這樣的差異,很大程度就是家長和監護人帶來的。
3. 有耐心除了跟孩子多說,鼓勵他們多說以外。家長也要有耐心。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語言發展的階段速度都不一樣。不要總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自己的孩子。要對孩子有信心,發現他自己的進步和長處,遠比羨慕別人家孩子要重要的多。
試想一下,就算是我們成年人當中,是不是也有不善言辭,不愛說話的呢。
人和人是不同的,孩子和孩子也是不一樣的,有人天生愛說話,有人卻是內秀。
所以,在儘量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瞭解孩子的特質,接受他們,也同樣重要。
-
4 # 魚零零
剛開始是孩子不善於表達,現在孩子三歲,應該是在不善於表達這個階段。
這種孩子你也不用著急,其實很多這樣的孩子,也是很聰明的孩子。
上學時可能會成績很好,當學霸也很有可能的。
如果孩子很乖,願意聽你的意見。
小學二年級時,可以讓他去上口才類的培訓班,可以鍛鍊表達能力。
我家孩子一直表達能力都有問題。
我想讓他去學口才類的培訓班,他不願意去。
我也沒強求。
不過,他成績一直很好,現在上的是重點高中。
在年級裡面排名能夠在前十。
和同齡人交往,表達還是沒有問題的。
可能是我們當家長的,和他不在一個頻道上面,所以溝通有困難吧。
-
5 # 心理諮詢劉智慧
需要做感統訓練!有可能是感官系統出問題了!家長先做一下心理測試,看看是否有遺傳因素,或者生活中哪個細節出問題了!
-
6 # RENA娜娜
多陪孩子說,多講故事,在生活中一定要提供一個讓孩子說的環境,比如,孩子想要某個東西,媽媽一定要讓孩子儘可能表達出來
-
7 # 王府成1
有的孩子,說話晚,2歲以後才冒話,家長要讓孩子輕鬆些,愉快著,不要緊張,要培養小孩子自信,鼓勵他,學會一些顏色,名詞,動詞,組合後,讓他有興趣,有新意,有自信,娛樂與教。
-
8 # 做包包的鋼哥
我用實際例子來講,我兒孑應該是在2⃣️歲多才開始講話,並且只會喊 爸爸媽媽,到了上幼兒園時,好多詞語吐詞不清,比如說:走,他念(狗),廣州 念 廣溝,當時有朋友建議我們去兒童醫院檢查,我們一直沒去!
到現在讀一年級了,比之前好多了,現在極少有吐詞不清的,只有偶爾還會出現小毛病,比如說 :廣州 他有時候還會念成廣溝,但一般時間不會讀錯。
所以,有可能是小孩子發育緩慢,家長要多一點耐心慢慢去引導小孩子,多多與他們說話,我相信小孩子的語言能力會越來越好
-
9 # 二寶全職媽媽H
個人覺得孩子從出生家長就要準備了,多陪伴孩子,我家老大剛上小學,她很早就會說話,因為我們從她出生就和她說話,想說啥就說啥,後面又看各種繪本,讀故事,對她提出的問題都很認真的回答。她上幼兒園就會很好表達自己的需求,說話還會時不時冒出幾個成語。現在老二出生了,我們還是各種天南地北的說,為了老二我甚至刪除了好些手機上的APP,帶她的時候就認真帶她,決不看手機分心,反正孩子也就這幾年依賴咱,以後玩的時間大把
-
10 # 表妹各種影片
1、增加生活體驗
幼兒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才會有話可說,有樂於表達的內部動機。生活是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家長應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多帶他們出去玩,觀察大自然花草樹木的千姿百態,欣賞昆蟲飛鳥的美麗靈活,體驗春夏秋冬景色變化……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不僅會豐富寶寶的生活內容,還能為他們增添無數新的詞彙。
每一次外出,家長都要做個有心人,帶著孩子邊走邊聊,談論沿途的所見所聞,讓景物、思維和語言三者建立聯絡,逐漸地增加孩子說話的內容。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幫助大人完成一些難度適中的家庭事物,在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的前提下,促進語言表達主動性,提升語言能力。比如:家長給孩子口頭說某幾種用品讓孩子去超市買,既鍛鍊聽知覺能力,有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2、增加認知
有了表達的願望,常常因詞彙的缺乏而限制語言的表達。家長要抓住日常生活中各種機會,陸續教給他新的詞彙。
還有你到到商場購物、觀看街頭的宣傳櫥窗,都可以帶上孩子,給他講解看到的所有新知識、新詞彙的意思,滿足他的好奇心,激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的語言發展跟語言輸入有關係,既拼數量,更拼質量。
語言質量可以從很多方面考慮,比如詞彙的多樣性,句子結構的複雜性,語言包含的情緒等等。
年齡小的孩子,可以看圖、認卡片。年齡大的孩子可以聽故事、講故事,閱讀時讓孩子當導演,我們跟著他的興趣走。當孩子感興趣時,他願意模仿、願意理解、願意思考,才能真正從閱讀中受益。小學生可以增加課外閱讀量。
聽故事時更有可能啟用支援語義處理的特定腦區,這些腦區對口語表達以及以後真正的閱讀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3、製造表達機會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別立刻就幫助,最起碼得讓孩子說表達自己的需求之後再去引導。不過度保護,不替代。
4、增加互動
儘可能多的親子互動,並鼓勵孩子多去和小夥伴溝通交流,透過同伴的相互交往學會運用語言的技巧和能力,感受語言樂趣和魅力。
5、常做口腔運動
6、堅持感統訓練,尤其前庭覺訓練,提升聽知覺、視知覺。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有敏捷的語言反應、縝密的語言邏輯、豐富的詞彙量做依託,這就與孩子的感官高度統合息息相關了。只有感官系統高度統合的孩子才可能認知能力強,思維轉換快,身心一致,語言組織能力、理解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才會優秀。
-
11 # 廣州徐哥
這個只要家族裡沒遺傳,基本上不用擔心。孩子現在在成長髮育期,很多的成長都需要時間,慢慢來。平時多跟小孩交流一下,多多鍛練一下!不知不覺,你會發現,他會給你不斷的驚喜......
-
12 # 陽光語言矯正師
前幾天遇到二個諮詢語言障礙的家長,一個三歲,一個六歲,很有代表性,恰好可以回答題主這個問題。
兩個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說話不清楚,說話詞不達意。三歲的孩子:發音不準很嚴重,g、k、d、L、f等都發不準,老師讀成“襖吸”,能分清少量名詞、代詞,短句、長句邏輯有很多錯誤,表達不清時,情緒煩躁,多用肢體語言表達。綜合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差。
六歲的孩子:同樣很多發音不準,鼻音嚴重不準,語速加快時,100個字,出現5次中斷。能看懂簡單的兒歌,有一定詞彙積累。綜合理解能力中等,表達能力差。
兩位家長雖然描述相同,但其實孩子的語言障礙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口齒不清,發音不準,語言障礙矯正師都要綜合判斷。
為什麼?不同年齡的孩子理解和表達發展不均衡!口齒不清更多的是別人聽起來的感受,其實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發音的問題,一種是語義表達的問題,也可能二者都存在。
我們先來說一下發音,常常往往以為發音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發音其實是一系列複雜精細的動作,需要神經-肌肉的高度協調統一,常人說母語之所以感覺不到發音是一件很難的事,主要是因為已經不記得兒時學說話的過程了,其實這就像某些對我們來說比較高難的動作,對於很多運動員來說再簡單不過。
說發音動作並不簡單,我們先來列出三個證據:1、正常兒童也要兩三年時間才能把母語的每個音發準,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過程,也是不斷練習使發音器官擁有足夠的力量與協調性,才能滿足複雜發音動作的完成,沒有哪個孩子剛開口說話就能把母語每個音發準的。
2、假如兒童這個練習過程不是伴隨著大腦的發育、器官肌肉的生長,它的難度就會體現出來,常見的例子如聽力受損嚴重的兒童如果到了七八歲才能聽到才開始學說話,想把母語發準確的難度就會明顯體現出來,要遠比兒時學說話難得多。
其實也有不常見的例子,那就是完全脫離人類社會長到七八歲,這種情況參見“狼孩”的詞條,幾乎是很難學會說話的,理解認知能力要比聽力幾乎沒有得到發展,同時也會給發音帶來更嚴重的影響。
3、不同語言之間的學習,也就是第二語言或第三第四第五第N種語言的學習,特別是兩種語言之間最基本音素如果有差別的情況,就能體驗到發音動作真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哪怕是同一種語言中的不同方言,都往往存在這種差別,就像我們某些非普通話方言中沒有標準普通話的某些音素,比如把n發成l的情況,大家都不陌生,對於n發成l的人,特別是成年人,教他們發n音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們自然也不會感覺那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但其實這種情況也不算難,因為畢竟普通放與此地方言之間在基本發音動作上的差別並不算太大,發音器官的肌肉功能對於缺失的發音動作來說並不是大問題。
實際上,不同語言之間有差別的最基本發音動作往往也並不太多,所以我們學外語遇到的困難其實大多數情況下要多母語從小就發音不準的情況容易得多,外語發不準當然不能說是一種缺陷,母語能發準在語言方面就是正常的,而後者即母語從小就說不準的情況,卻是一種有異於常人的語言方面的缺失,是我們工作中常遇到的語言障礙。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口齒不清原因有很多,上面說到過兒童學說話的過程中,肯定會有發音發不準到發準的過程,還有聽力受損的情況造成的言語障礙,當然可以造成的言語障礙的情況有很多,比如先天顎裂、腦因素、智力認知障礙等等,也可能沒有或已經找不到病理因素,兒童語言發育過程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等等,這些可以稱為言語障礙的情況,也是可以透過系統專業的語音訓練獲得正常發音的。
另外,如果別人因為母語不是標準的普通話而造成的普通話說不好,那是理所當然的,當然這種情況如果想說好普通話也可以找到具體哪個音發不準,透過學習與練習努力把音發準。
回覆列表
孩子的表達能力,在於家長的培養,當他在媽媽的肚裡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孩子聽音樂,朗詩歌,講故事。這是先天性的培養,所謂胎教。孩子生下來後,僅管只有幾個月或者歲多,媽媽就會和他對話,講故事,孩子也會咿呀回答了。慢慢地長大了。他就會更能表達意思了。所以,不要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他能體會大人的話的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