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真相666真意

    我家鄉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兒時印象很深的一幕就是嫁娶人家請秦腔大戲,集會開幕也請秦腔造勢。那時不懂這是秦腔,鑼鼓鑔鈸敲開、誇張隆重的裝扮、高亢激昂的音色,引得大批粉絲追隨,蔚為壯觀。我只是個小兒,我甚至聽不懂臺詞,就覺得挺熱鬧、挺熱血的,經常跑二里地追隨。

    長大後淡漠了這些記憶。一次偶然機會,在電視上聽到了馬友仙大師演唱的《竇娥冤》,竟淚流滿面不能自已,思緒瞬間翻滾如潮。幼時秦腔裡聽到的苦音唱腔深沉、蒼涼、激昂、悽婉、悲憤、連唱帶訴的情形,立時浮現眼前。才知道秦腔深刻於心。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齊吼秦腔”,正是秦腔影響之廣泛的真實寫照。而立之年,喜歡回憶幼時鄉間事。兒時不懂欣賞,懂時無緣再聽,秦腔是多少人不忘的記憶!

  • 2 # 王登泰

    我非常喜歡秦腔,因為秦腔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劇種,它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戲曲文化,現在仍然是西北五省的主要劇種,深受西北人民的熱愛。它音調高亢雄渾,流暢動聽,充分反映了西北漢子的豪放品格。尤其是苦音腔調,一波三折,委惋動聽,把戲曲人物的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傳統的秦腔經典劇目數百部,在揚善懲惡,鞭撻社會的醜惡,鴻揚社會的正氣方面,起了很好的高臺教化作用。因此,我們要鴻揚秦腔藝術,熱愛秦腔藝術,使它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 3 # 驪山腳下

    出生在秦土大地,怎能不喜歡秦腔?雖五音不全,但也能唱上幾段;雖無音樂細胞,但也能用板胡拉上一點(容易拉串)。

    秦腔適合西北人的性格,在西北大地有廣泛的土壤。他豪爽、激昂、熱情、奔放,體現了北方人的性格特點。

    秦人秦地秦之聲。秦腔在西北各大電視臺都劈有專欄,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只有你到廣場舞去,都能看到好多臺秦腔自娛自樂班子,想唱就唱,唱不好沒人彈閒,唱的好掌聲四起,伴你度過美好時光。

  • 4 # 5864906970778一剪梅

    喜歡。

    秦腔是我們小時候唯一能跟著母親看的、聽的劇種,由於家庭貧窮,家裡只有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時不時唱得都是秦腔,就好比人們常說的灌耳印,聽得多了,自然就順耳了。

    其次,上初中時,曾跟一位愛唱秦腔的同桌(她的爸爸是教戲的,並拉弦的),一下課就跑操場上聽她唱,一放學兩人一塊走回家,也聽她唱,就是覺得好聽,我也一回家就抱著個收音機聽秦腔,記得最清楚的是每晚7點40分至8點鐘,還有星期二和星期四的晚上10點40至12點一直聽,這真是哪時只喜歡聽,真不知啥意思,說實話有時連唱的啥詞都不太明白,但就是喜歡聽,聽到秦聲就不瞌睡。

    秦腔是我的家人,姑姑,大伯,大嬸都愛聽愛看的劇種,到現在還是經常聽,看,一有廟會就去看大戲。記得去年過年回家,去大伯家,大伯正在農林衛視看秦腔,從2點30分一直看到5點30分,我本來有事,一和大伯,大嬸看秦腔,就挪不動步了。大伯已八十多歲了,收音機,手機,下載的各種秦腔軟體的電腦唱片機都放在櫃子上,隨時聽,有時為了自己的愛好,還為廟會里請來的秦腔班子看現場義務勞動呢。

    有時,我也在想,我的這方面愛好,是不是跟父母的遺傳基因有關,可惜的是,我沒被父母們從小培養這方面的愛好罷了。聽大伯說,我老爸六七歲時還唱過小曲《小姑賢》的老么婆呢,唱的是相當好。

    生活需要各種各樣的填加劑,喜歡秦腔,只聽秦腔,僅僅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 5 # 業文

    我是陝西人,對秦腔還算有點發言權。

    一、秦腔起源

    秦腔,別稱“梆子腔”,中國西北地區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二、秦腔文化

    秦腔作為一種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點是所謂的唱、念全都是以陝西關中方言為基礎的,同時也融人了中國漢唐時期的一些詩、詞、曲的語言,這些語言特點與音樂特點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藝術獨特的聲腔風格,即語調高亢激昂、語音生硬、語氣硬朗結實等風格。

    秦腔的唱詞語言節奏也是非常豐富的,唱詞結構是永言體,唱詞的句子按照表現思想內容的需要有長有短,但其句式基本上可歸納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常見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齣戲詞如同一首無韻詩歌一樣排列整齊。

    三、秦腔表演形式及特色

    秦腔的唱腔為板式變化體,也就是以一個曲調為基調,透過節拍、節奏、旋律、速度等的變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須歸人“安”韻,一句聽下來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這也是秦腔與其他地方戲曲不同的地方。

    秦腔曲牌分絃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絃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絃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臺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秦腔的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絃子、二胡、笛、三絃、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幹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

    回到問題:你喜不喜歡秦腔?答案是:喜歡秦腔的人,一日不聽秦腔如同沒吃飯,坐臥不寧;而不喜歡它的人覺得秦腔粗魯暴躁嘶聲力竭。你們覺得呢?

  • 6 # 曉燕聊勵量

    因為秦腔戲曲是中國最歷史年代悠久的帝都王西安本地戲,做為陝西省西安市人是屬於地方戲曲的一魂,愛慕至極至尊。

  • 7 # 頂層賽鴿

    我喜歡秦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號稱中國戲曲的鼻祖。特點:粗獷.豪放.純樸激昂,歌頌西北地區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對古老的農村文化的傳承。 秦腔它能使人變得有情調,那是一種品味,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也許知識很貧乏,但是有教養。外在的是浮雲,感人心的才是本質。流露著真.善.美 鬱悶時,喊一聲;無聊的時候,唱一段,生活 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 秦腔 用故事啟發著人們去體驗人生區分真假美醜,好比小時候媽媽為我們講睡前故事一樣,需要用心去聽。 秦腔不同與流行歌曲 他敘述的是文化 講述的是故事 體驗的是生活 感受的是精神。 物質世界掩蓋心靈的孤單 空虛做為純粹的西北人 滄桑,就是秦腔的精神之最!

  • 8 # 藝苑天地351

    實在話,不喜歡。所有戲劇都不喜歡。覺得一句話甚至一個字拉那麼長時間,太浪費時間了,古人的時間好充足啊,受不了。

  • 9 # 楚國八百年

    當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回答無疑是“我喜歡”。

    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從這句話中我們便可以瞭解到秦腔的發源地、以及別稱。

    小的時候,父母工作忙,而我一無聊便會去鄰居阿姨家,每次我和阿姨“固定節目”便是開啟電視看戲曲。小時,看著戲曲總是覺得新奇。

    他們沒有華麗的舞臺,沒有豐富的道具,沒有如電視般旋律動聽的音樂,卻憑著“唱、念、做、打”四種形式,“生、旦、淨、醜”四種人物扮相來為講述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描繪一個又一個的人生,豐富一個又一個人物形象。

    我也因此喜歡上了戲曲,當同齡人們正對著動畫片樂呵呵的時候,我卻在家披著被子,學著電視裡面的角“咿咿呀呀”的哼了起來。我想這可能就是戲曲的獨特魅力吧!

    《禮記》中《樂記》詳細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

    每一段音樂都不是憑空編造而成,正如每一段戲曲般,每一段都在演繹著不同人生,生活便是戲曲的最好素材。

    《竇娥冤》、《三堂會審》、《紅燈記》、《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等都是秦腔的傳統曲目,而這些也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故事,只是運用的不同的形式再一次為我們敘述。

    而這也是我喜歡秦腔的原因之一。我不瞭解他們的故事,我不熟悉他們的時代,我沒有經歷他們所經歷的,我卻可以透過秦腔體會他們的人生,以第三人稱來看他們的世界。

    而我喜歡秦腔的另一個原因是秦腔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不可多得的財富,它經歷了歲月的沉澱,歷遍了每一寸山河。

    每一種戲劇都要經歷歷史的打磨,而秦腔也不例外。秦腔的發源時間大致為西周時期。從時間來看我們不難看出它有著豐厚的歷史。

    除此之外,秦腔也起著文化交流的作用,早在絲綢之路時期,它便代表著漢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進行交流,從而不斷豐富自身。

    而秦腔發展的時間較早,而這也使它成為了中國戲劇文化發展的基礎與根基。它在詮釋漢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豐富中國民族精神財富,從而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每一種經過歷史打磨的文化都能為後世提供研究歷史的材料。秦腔也不例外,秦腔正是那漢文化重要的研究材料,同時也為探究古老藝術形式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線索。

    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文化載體不斷豐富。電影、電視、音樂、短影片等形式層出不窮,久而久之,大家都好像忘記了老一輩留下來的東西。

    但我們為了看一部電影、一場演唱會瘋狂搶票的時候,當我們為了一部電視劇開了會員瘋狂熬夜追劇的時候,當我們為了支援自己喜歡的歌手而一口氣買下幾十甚至幾百份專輯的時候,卻忘記了當時一票難求的國粹。

    正如《赤伶》裡面的歌詞般“臺下人走過不見舊顏色,臺上人唱著心碎離別歌”般,你不見我無人問津的落寞,不知我一襲青衣成過往的悲傷。

    在網上我們總會看到這樣的句子“郭德綱拯救了相聲,那麼誰又能來拯救我們的國粹?”復興國粹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的責任,只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很少會靜下心去聽一些深遠的故事了。

    讓我們靜下心來,去浮躁之意,感受秦腔,感受國粹,別讓它失去聲音。

  • 10 # 泰和文化

    我從孩提時就與秦腔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最熟悉的是秦腔電影《三滴血》、《火焰駒》。那時我上小學。晚上和小夥伴們走山路,不管天黑路難走,冬天也不怕凍,就是十多里路,也要去看。

    在家時邊做家務邊唱一段,邊回想小時生活的酸甜苦辣邊體會如今安逸的生活。

    我自小在天水長大,秦腔伴隨我從村學到小學到初中高中到大學,對秦腔的喜愛融進了我的血液裡。

    每年的二月二前後,我們村和附近的十里八村聯合起來,按人頭收費“寫戲”,由選出的大會長小會長負責,請演的戲團是陝西的居多。那時一開戲,大家男女老少拖兒帶女呼朋喚友都去看戲,十村九空。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孃教子》《櫃中緣》《遊龜山》《轅門斬子》《下河東》等等。看戲不但豐富生活娛樂,還可以吃小吃頭穿新衣裳,至今想起來都會不自覺地微笑起來。

    每年秋收忙完農活後,我們村家家出錢隊長組織請人唱牛皮燈影戲,我們最喜歡看“亮紙”裡面的演員怎樣唱、怎樣操縱“燈影紙”。演職人員的吃住都安排在我們村各家,煙茶飯及鋪蓋都十分精心,滿滿的人情味兒。

    也有的年份我們村裡的人自己唱戲。最不能忘懷的是《華山救母》,我的村學老師扮劉彥昌,我扮小陳香,夥伴們都很羨慕我。也有大些的生活條件較好的村子,請戲團唱木偶戲(我們都叫“泥頭戲”),最有趣味的就是站在戲臺側邊,看那些演員邊說唱邊操縱木偶在臺上跑來走去。那時生活很是拮据,但我們又是怎樣的快樂啊!

    二十多年前那二十多年的那秦腔,那山那水那人那生活,烙印在我的心坎上,終將會陪我一生、無休無止,直至一切歸於虛無、歸於永恆。

    相關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出拍攝不知道該如何取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