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威觀史

    亞歷山大的戰術體系中,最為著名的是馬其頓方陣。其實馬其頓方陣只是一種重步兵方陣,在當時的西方來說也是最好的重步兵方陣,但是並不是亞歷山大能夠取勝的唯一法寶,只是他戰術的一部分,說白了亞歷山大是一種步騎結合的戰術,在整個冷兵器時代,善於使用騎兵的將領基本都是軍事大家,當時西方的亞歷山大、漢尼拔、大西庇阿、凱撒其實都是使用騎兵的高手,東方有衛青和霍去病。

    亞歷山大的戰術體系

    亞歷山大是第一個完善地使用步騎結合戰術的西方軍事家,他的馬其頓方陣來說是當時最好的重步兵方陣,其特點是攻防能力非常強,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移動速度太慢,並且側翼需要有保護,否則容易被對方從側翼包抄。

    ▲伊蘇斯會戰示意圖

    比如在著名的伊蘇斯會戰中,亞歷山大有3.6萬名士兵,對戰15萬名波斯大軍從人數上來說處於絕對的劣勢。亞歷山大的戰術在於馬其頓重步兵方陣為主的重步兵在正面抗住對方的正面進攻,騎兵在側翼發動進攻,直撲對方的指揮中心(波斯國王大流士),在擊垮對方指揮中心後,波斯軍全軍崩潰,從而獲得戰役勝利。

    但亞歷山大的戰術不是很完善,馬其頓方陣基本在正面是硬頂對方的進攻,在好幾次會戰中馬其頓方陣在面對對方正面壓倒性的兵力優勢的時候也險些崩潰。幸好在馬其頓方陣崩潰前亞歷山大的騎兵部隊沖垮了對方的陣型,否則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在亞歷山大之後,他的戰術體系逐漸成為了當時西方的主流戰術,後來歷代軍事家對這個戰術體系進行了改進。

    亞歷山大戰術的精髓就在於正面步兵頂住對方進攻,騎兵側翼攻擊,所以需要有精銳的重步兵和騎兵,這個戰術體系才能發揮效應。

    漢尼拔的戰術版本

    漢尼拔其實是亞歷山大的弟子,儘管亞歷山大沒教過他,但漢尼拔是學會了。

    在漢尼拔的戰術體系中,步兵不再在正面硬頂對方的進攻,而是在對方進攻過於猛烈的時候邊打邊撤,緩衝對方的衝擊力,同時不斷地向對方的側翼移動。騎兵在側翼發動進攻,迂迴到對方的背後,從而將對方全部包圍,力圖全殲敵軍。

    典型的就是坎尼戰役,漢尼拔最前面是半月形的步兵方陣,由高盧步兵組成,在高盧步兵的後面是精銳的西班牙步兵,兩邊是騎兵部隊,當羅馬軍團重步兵正面進攻的時候,高盧步兵抵擋不住便往後後撤,在後撤的同時往兩翼擴充套件,將中間留給精銳的西班牙步兵,西班牙步兵抵擋住了羅馬軍團的正面進攻,此時側翼的騎兵也迂迴到了對方背後,從而包圍了整個羅馬軍團,幾乎全殲了龐大的羅馬軍團,取得了坎尼戰役的勝利。

    大西庇阿的戰術

    布匿戰爭時期,羅馬著名統帥大西庇阿其實是漢尼拔的弟子,雖然漢尼拔沒教過大西庇阿,但是他的戰術精髓西庇阿是學會了。

    ▲扎馬戰役初期

    扎馬戰役是西庇阿與漢尼拔唯一的一次對決,這次對決雙方實際上使用的是同一套戰術,那就是步兵正面抗住對方,騎兵側翼進攻。但是此戰來說,漢尼拔手上只有1.5萬名從義大利帶回的親兵戰鬥力強悍,其他的基本都是魚腩部隊。而西庇阿手上的重步兵都是征戰多年的老兵,戰鬥力非常強悍,最為重要的是他當時得到了當時地中海世界最好的騎兵,努米底亞騎兵。所以此戰其實開戰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多少懸念。

    ▲扎馬戰役後期

    西庇阿戰術改進的地方在於他在進攻的時候中央的重步兵會盡量往對方的陣地斜插進去,也就是儘量增加羅馬軍團的靈魂,重步兵的攻擊面,這是針對羅馬軍團特點制定出的戰術。漢尼拔當時的騎兵部隊質量也不好,結果被西庇阿的騎兵在側翼突破,從而包圍了漢尼拔的部隊,此戰漢尼拔敗北。

    這就是當時西方的基本戰術了,所以說馬其頓方陣其實並沒有很多人說的那麼神奇,也不是一個萬能的作戰方陣,需要騎兵配合,如果只是單獨使用的話,作用非常有限。

    在亞歷山大之後希臘地區也有很多國家使用了這個方陣,但效果都不好,原因就在於真正能讀懂亞歷山大戰術體系的人在當時非常少,有一個皮洛士讀懂了,成為了當時地中海世界聞名的武將。在皮洛士之後漢尼拔讀懂了,就成了羅馬最大的噩夢。這也說明即便是西方人,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沒幾個人看懂亞歷山大的戰術。從亞歷山大到漢尼拔時代,經歷了100多年,也就出了3個人看懂了他的戰術,皮洛士、漢尼拔和西庇阿,說明天才的戰術還是需要天才才能理解吧。

  • 2 # 天眼觀世界

    戰術層面: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加夥伴騎兵是砧板戰術,超長槍方陣加輕步兵組成的正面幾乎無解是砧板,夥伴騎兵是同時代最強的近戰騎兵是菜刀。對戰大流士的最終決戰,就是方陣鋼正門,夥伴騎兵尋機繞後斬首,一擊斃命。

    大西匹阿戰術師從對手兼前輩漢尼拔,都是彎月戰術,中央薄弱兩翼強,兩翼包抄然後騎兵繞後。兩人決戰一度焦灼,最終因為提供騎兵的努米底亞王國倒向羅馬,漢尼拔的騎兵不敵,以漢尼拔失敗告終。

    戰略層面:

    亞歷山大和漢尼拔都是以弱搏強,所以採用的都是農村包圍城市或者圍魏救趙戰略。

    也就是避開重兵把守的城市,專挑防守薄弱的貿易城市下手,不斷勾引敵人出城野戰,然後在野外各種下絆子殲滅對手。並分化瓦解敵人屬國和盟友,使其四面楚歌。

    大西庇阿面臨野戰強悍但是兵力有限的漢尼拔採用跟隨戰術和釜底抽薪,一方面跟隨漢尼拔不斷收復漢尼拔剛剛攻陷的城市,又避免和漢尼拔主力決戰,讓漢尼拔變成掰苞米的狗熊。另一方面攻擊漢尼拔在西班牙的根據地和迦太基本土斷絕漢尼拔補給。在逐漸削弱漢尼拔力量之後,逼迫漢尼拔在不利情況下展開決戰,最終取得勝利。

  • 3 # 冷兵器研究所

    要說戰術表現,更早的米太亞德恐怕也是最早兩翼迂迴殲敵的將領之一,另外底比斯的伊帕密農達並不是底比斯國王,而只是執政官一類的角色,伊帕密農達這麼比較沒有意義,因為他除了是一個戰術家,還是一個戰略家,一個戰術革新家,在中國的先軫們貌似還達不到這個高度。

    萌騎的觀點主要也就說明的理論水平上的差距,這個本來就不是西方的強項,所以沒什麼好說,問題是實際中呢?複雜的隊形變換和設定就一定是好的嗎?很多時候只是看起來很美,因為未必貫徹的下去。18世紀中後期普魯士的隊形操練就是歐洲一絕,複雜的以至於需要手冊來比對?結果拿破崙一出來,貌似也就是被粉的命 亞歷山大時期,方陣等重步兵實際上具備很強的活性,可以瞬間把方陣從16列改換為120列並且保持肅靜,腓力二世和溫泉關的斯巴達也可以達成後撤後的反身奇襲,這需要極高的小戰術素養和紀律性。 其他的步兵比如阿Greiz安,銀盾這些精銳的中裝甚至輕裝的重步兵也是馬其頓軍隊中常被忽略的一環 。

    這一時期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作戰早就是春秋時期的義戰階段了,啥也不說印度那些戰車有些史料記載被亞歷山大的迂迴調動,最後全部陷在泥裡動彈不得。印度這個階段也是一個極度依賴戰車的國家,戰車戰力水平並不低 高加梅拉之戰中則是透過斜行,逼迫波斯戰車兵被動衝擊,結果沒有步兵和其他兵種的跟進,導致這些衝擊完全沒有效果。

    戰術講究的是力量的集中投入,戰車適應性太低,很多戰役無法根據情況投入,而且需要浪費大量後勤和資源,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可算做戰力。雖然不是沒討論價值,但至少是打折的。戰車上有長兵器而且站立狀態容易發力,還有一個投射兵器可以說距離不能算近,當然不靈活的回合方式確實比較蛋疼。當然當時是無馬蹬的時代,近距離作戰的夥伴騎兵有多大的威力值得懷疑,在結陣而戰的步兵面前就是金國那樣完善的重騎兵也不是能隨意衝擊的,何況沒有馬蹬的時代騎兵的衝擊力值得懷疑。

    所以說他們的戰術都是以騎兵為核心的,但是實際效果其實還是因人而異。

  • 4 # 文史輕論

    亞歷山大,漢尼拔,大西庇阿,他們的戰術同出一源,只是大同小異而已。具體來說戰爭的輸贏取決於戰略上的眼光和戰術上的靈活運用。

    就拿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世界的戰術來說,用的是馬其頓步兵方陣與多兵種合作的戰術。

    他們幾乎使用的是同樣的戰術,效果卻全然不同,排除戰場上瞬息萬變不確定因素外,最主要的是看對手,對手的強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好!閒話不聊了,就來聊聊他們都慣用的戰術:

    馬其頓步兵方陣與多兵種合作的戰術如下圖:

    如上圖從陣型看(區域性截圖),就可以很直觀地瞭解這種戰術——是步騎兵協同和騎兵的穿插突擊的戰術。

    一,重視步騎兵協同,發揮騎兵的靈活突擊作用,利用騎兵出擊的靈活性,出其不意,攻擊不備。

    二,馬其頓步兵方陣雖然機動性較差,兩翼也比較薄弱,不過,沒關係,在作戰中有輕騎兵的保護。

    三,兩軍正面交鋒,馬其頓步兵方陣裝備和傳統裝備的步兵方陣作戰時,佔絕對優勢,除了與之協同作戰的騎兵外,馬其頓方陣士兵手中的長予,要長出傳統步兵方陣士兵手中長矛的一倍,甚至更長。

    四,馬其頓步兵方陣是多種協同的戰術,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可以靈活變換方陣隊形。漢尼拔在坎尼會戰時,就利用了馬其頓步兵方陣的特點,和靈活協同作戰的優點,適時調整了陣形,使用鉗形戰術,和雙重包抄戰術,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堪稱古代軍事史上經典戰例。

    引申解釋

    雖然說漢尼拔很牛B,卻被大西庇阿打敗,雖然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這一次漢尼拔被徹底打趴下了。

    亞歷山大大帝很幸運,碰到的對手都是平庸之輩,漢尼拔卻碰上了大西庇阿,“既生瑜何生亮”,其實軍事戰術都不相上下,區別就在於戰略格局,漢尼拔格局不如大西庇阿……之所以敗了。

    其實大西庇阿的戰術還是偷學漢尼拔的,只不過大西庇阿有更加明確的戰略戰術目標——“一戰鎖喉……燒了漢尼拔的後院,連根拔起了巴卡家族的根基。而漢尼拔重挫羅馬後,沒有抓住戰機直取羅馬,卻深入腹地,雖然取得了大大小小多次戰役的勝利,沒有直插要害。最後導致失敗。”

    好!就這樣了……亞歷山大,漢尼拔,大西庇阿,他們的戰術體系實際上都是一樣的,差別就是戰略上,和實際運用上的差別。

  • 5 # 沉140769451

    他們沒有什麼戰術體系,他們的成功與什麼體系無關。漢尼拔無非是將羅馬軍隊引入自己軍隊的中央,從兩面合圍,造成包圍的心理恐慌而獲勝。這個所謂的戰略之父的戰略基本是錯的,他放棄後勤保障基地,完全沒有配合,孤軍進攻羅馬,雖然取得了幾個戰術勝利,但由於戰略錯誤,註定是要失敗的,西方人把他的幾個戰術勝利吹成戰略、戰術大師,是很可笑的,那叫山中無老虎,遇上豬對手。西庇阿無非是避實擊虛,避開漢尼拔的進攻,轉而攻擊虛弱的伽太基,迫使伽太基人招回漢尼拔,漢尼拔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被伽太基統治集團強逼與西庇阿決戰,由於努米底亞人被羅馬收買,漢尼拔在絕對劣勢下失敗,並不能體現什麼西庇阿的戰術水平,如果要比戰略,他反而高於漢尼拔,至少他還知道避實擊虛,知道在義大利半島,羅馬人已經被漢尼拔打怕了,只有去進攻虛弱的伽太基,才能讓羅馬人不害怕,致之死地而後生。亞歷山大的戰術就更簡單了,沒有強大的海軍,他就從陸地上,一個個摧毀波斯人的港口,讓海軍無家可歸。在陸地上,他的步兵與希臘步兵並沒有什麼不同,不過是矛更長,對弓箭的防護力更低,行動更緩慢,僅僅只是提高了攻擊力,也不是他的創造,他只是繼承這一戰術,加上繼承來的馬其頓騎兵,這是馬其頓軍隊本身不同與希臘軍隊缺少騎兵的特點,這支騎兵只是相對於希臘少的可憐的斥候騎兵強一點。在與波斯西徐亞騎兵交手時,所謂的馬其頓騎兵根本不是對手,在高加米拉戰役中,馬其頓軍右翼與西徐亞騎兵交過手的全部騎兵都失敗了,那不是誘敵,進攻他們的不過是波斯軍左翼三分之一不到的前鋒部隊中的一支西徐亞騎兵,只是遇到的仍是豬對手,波斯軍不是敗在戰鬥上,而是敗在了豬一樣的領導者,敗在不團結的多民族軍隊組成的烏合之眾上,大流士在兩場他親自指揮的關鍵性戰役中,在前期戰鬥波斯軍基本主力未動,且基本處於戰鬥獲勝一方時,居然被馬其頓重步兵行進的氣勢嚇倒,臨陣脫逃,導致全軍崩潰,讓亞歷山大白白撿到勝利果實,成就了亞歷山大的虛名,說亞歷山大有什麼高明的戰術,不如說他足夠勇敢,敢於率領他那支並無什麼優勢可言的軍隊去進攻由豬對手率領的強大軍隊,如果說他的優勢是什麼,那就是勇敢和大流士這頭豬。我們在評價歷史名將時,往往只看到他們取得的戰績,而忽視了他們的對手,忘記了他們的對手其實是頭豬,殺豬當然容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一級最強Q技能,德萊文B級,奧拉夫A級,亞索是S級,你覺得誰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