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龔柳輝

    如果說長平之戰中,廉頗有什麼過錯的話。我們仔細的去找,可能就會發現廉頗實質上也是犯了很多錯誤的。

    事實上,廉頗早就埋下戰敗的種子

    首先,廉頗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戰略。一會兒進攻,一會兒防守,這樣他就沒有形成一個好的戰略規劃。造成趙國兵力佈局的混亂。

    也就是說廉頗沒有一個長期的戰略規劃,來應對秦軍的這次挑戰。

    假如廉頗是一心一意的守城的話,完全沒有必要把二三十萬兵力,佈置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把如此眾多的兵力佈置在這樣的地方,實質上,他可能也存在進攻的設想。但是兩年時間過去了,為什麼沒有采取進攻呢?

    在邊界囤積如此多的兵力,但是又不進攻,這個從道理上也是說不過去的。

    可以說,廉頗曾經也有進攻的打算,只不過是遇見了強大的對手而沒有采取攻勢。

    那麼後來既然已經確立了防守的戰略,完全可以堅壁固壘,搞“鐵壁銅牆”的這種戰術,完全可以用少量的工兵來代替大量的國防軍。

    可以派很多工兵過來,構築堅固的防禦攻勢,做長期防禦,也未必需要幾十萬的兵力來防守。

    幾萬人就可以長期消耗秦軍。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廉頗確實為趙國的戰敗埋下了種子。

    那麼為什麼後人要罵“紙上談兵”的趙括呢?其實趙括也沒有處理好攻與守之間的關係。趙括事實上就是接了最後一棒。就是在接力賽跑當中接了最後一棒,然後跑輸了。因此歷史的記錄者往往就把責任全都推給了趙括。

    事實上趙括也沒有別的辦法,趙括也只能採取進攻的戰略。其實,趙括的進攻也僅僅是遵守了趙王的御前會議。他僅僅是執行了趙王決策而已。

    廉頗就是反對趙王的決策才被撤換掉的。那麼趙括只能堅決的執行進攻的最高命令。

    這場戰爭的總的負責人,應該是趙王,長平之戰的最後失敗,也是國君干預了戰爭的實質進展。也就是一個不懂戰略的諸侯王在操控戰爭。

    廉頗確實為長平戰敗埋下了種子,但是一個國家的決戰,最後的失敗不可能是一兩個人的錯誤,所以我們可以說,廉頗在早期確實是長平之戰失敗的主要負責人,但是戰爭後期,趙王和趙括也是有很大責任的。

    因為戰爭是趙括直接指揮的,只要能夠快速戰勝秦軍,他可以採取任何手段,可事實上,趙括確實缺乏主觀能動性,他的戰略進攻也缺乏必要的靈活性。

    與此同時,他也沒有處理好進攻和防守的關係,忽視防守的進攻,往往就是冒險,事實上就意味著戰爭的失敗。

  • 2 # 淨月暖陽

    我們往往會就戰爭而論戰爭,這當然是個很專業的問題,天時地利人和,排兵佈陣,將領智計,兵士士氣等等,可戰爭只是國與國之間一種矛盾爆發的表現形式,戰爭的勝負還有很多其它因素在左右,有時這些因素,比戰爭本身更加決定戰爭的勝負。

    比如長平之戰的起因,是弱小南韓,用一塊“飛地”----上黨,來挑起秦、趙兩個大國的戰爭。南韓自己的地盤為什麼守不住?國力使然,韓連與秦一戰之力都沒有,就不要說戰爭中有沒有指揮錯誤了。這就是戰爭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同樣,長平之戰趙軍慘敗,大軍40萬喪失殆盡,只是趙括的錯,亦或趙王之錯?廉頗有錯嗎?慘痛的教訓,何止一方一人之錯,參與其中者,都有錯誤,這種錯誤的累積,終生質變,才是最後的結果。

    廉頗與白起,均列戰國四大名將,名將者,不止在戰術層面優秀,在戰略層面,也應能審時度勢,知己知彼。

    廉頗還是有戰略眼光的,所以他選擇了“守”,利用地利與虎狼之師的秦軍周旋,打消耗戰。可廉頗錯算了國力,這一打就打了一年多。趙國雖也經歷了變法,可變法起步晚且不徹底,成效不如秦國顯著。拼到最後,趙國國力不支,朝野上下都希望快速結束戰爭,這才使主戰派漸佔上風,使得秦之反間計得逞。所以戰略上,廉頗是算計有誤的。

    單以上黨之地,是否對趙就那麼重要,其實未必。上黨本韓地,非趙之固有國土,未必是必爭之地。秦此時尚未強大到可發動滅國之戰,如果有這實力,直接滅南韓好了,幹嘛非爭上黨一郡?

    從後面結果看,秦贏下長平之戰,大量消滅了趙軍有生力量,並未死守上黨,後來趙是收復了上黨的。可長平對趙的國力消耗,卻使趙元氣大傷,再沒恢復。這就是在意了一城一地的得失,戰略上出了問題。廉頗在被撤之前,在趙朝堂上是有巨大話語權的,歷時一年多沒使趙王改變策略,當然廉頗是有問題、有責任的。

    後世罵趙括居多,是在趙國戰略上出問題後,這個趙國名將趙奢之後只會紙上談兵,戰術上又出現了重大錯誤,兩者疊加至趙軍慘敗。特別是40萬大軍大部被俘是不可饒恕的,如果只是敗了,損個6一7萬人馬,趙國不至於一蹶不振,還有抗衡強秦的資本。

    另一個重要原因,趙恬這樣只會誇誇其談卻無真才實幹者,在人們周圍常見,人們以趙恬為例批之,這也使趙括成了掛在嘴邊上的反面教材,流傳至今。

  • 3 # 展翔的天馬

    長平之戰,趙括替代廉頗作為趙國的主將,最後不僅戰死沙場,而且隨行的40多萬將士,也有大部分被秦軍坑殺,只有年齡非常小的240人,在白起心腸一軟的情況下被放了回去。

    此後趙括紙上談兵的事情就成為了這場戰爭中最大的責任,其實趙國戰敗早就已經埋下了禍根,即使是廉頗沒有被替換下來,最終戰敗也是不可避免,而趙括毫無作戰經驗就成為了這場戰爭中的替罪羔羊。

    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強國相爭陷入苦戰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將直接決定哪個國家成為主宰天下的命運。因為秦國和趙國都是當時列國當中的兩大強國,勝出的一方將使其他的國家沒有以及抗衡的實力。

    所以當時兩國的主將都非常的謹慎,如果稍微走錯一步,就有可能會在整場戰爭中失敗。廉頗曾經也想要過與秦軍作戰,但秦軍實在是太強悍,廉頗的數次作戰都失利,這才不得不選擇堅守防禦,避免一下子迅速戰敗。

    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樣一下子就是兩個陷入了僵局,以至於兩軍對峙了三年。

    拼的是國家實力和制度

    這樣就陷入了持久戰,不僅僅拼的是軍事實力,其實更加拼的是國家的實力和制度。

    趙國之所以可以成為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在趙武靈王時期實行的改革,叫做“胡服騎射”,其實說白了就是“著胡服”和“習騎射”,採取弧人的長處來彌補中原的短處。

    這樣的改革其實比較實用,但是一種不徹底的改革,因為他這樣的改革,只不過是在一些民俗和軍事方面的改革,根本就沒有觸動原有的制度,其實和我們近代所提倡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有幾分相像的。只不過趙國在實行“胡服騎射”之後,在很大的程度上並不是用來對付胡人,而是在列國當中爭霸。

    長平之戰陷入持久戰之後,軍隊就必須要有糧草補充,這就考驗了這支軍隊的後勤補給能力,但事實上人眼也不是後勤補給能力這麼簡單,他還需要不斷的徵集兵員,而且也要徵集糧草。

    這才是趙國的一大難點,因為趙國的改革不徹底,貴族還保留著比較大的實權,國家要想從他們的手中徵集糧草的時候,就會直接的觸動他們的利益,同樣徵集兵員也是這種情況,這就表現出在朝堂上國君的決策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利益,從而使決策的效率大大的降低。

    而秦國就不同,經歷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就像脫胎換骨一樣,變法已經將貴族的實權大大地削弱,同時也不斷的強化了君權,所以只要國君下一道詔命,全國就可以迅速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戰爭服務,這樣就大大的提高了決策的效率。

    所以長平之戰相對的來說,秦國是屬於遠征,而趙國就是屬於在家門口防禦,但是秦國後勤的補給效率要遠遠的高於趙國,這就使得趙國打持久戰也是撐不下去的。

    既然撐不下去,那就必須速戰速決。而廉頗又沒有嘗試過與秦軍作戰,趙國都沒有討到便宜,這才會堅守不戰,但是這樣堅守不戰就給趙國的國君出了一個比較大的難題,因為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問題,就會直接的壓到趙國國君的身上,國君所承受的壓力就會非常大,所以當時的趙孝成王就免不了會出現一些失誤的情況,中了秦國的離間計。

    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就在這種情況下,趙括就被趙王替換成了趙軍的主將。其實趙國的國內早就已經瀰漫了一種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氛圍,因為實在是無法再支援下去了,這也使得趙括被這種氛圍帶了步驟,誤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戰機,實際上是秦軍下的誘餌,趙括最終就難逃一敗。

    結束語

    長平之戰其實拼的就是國家的實力和制度,而趙國的改革並不徹底,這就使得趙國國內可以為戰爭服務的力量是非常有限;而秦國的改革比較徹底,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君權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得到了強化,就可以很好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戰爭服務。因此,就算趙國沒有將廉頗替換下來,以趙國的實力也難免會落下一個戰敗的結果,只不過是時間拖得長一些而已。

  • 4 # 笑笑肥

    早就說過,長平之戰趙國輸在很多方面,軍事只是最後的體現罷了。

    1.上黨是南韓下國書,交民冊割讓給秦國的,從法理上說上黨已經是秦國領土,上黨太守不尊王命,把上黨給了趙國,秦國出兵在情在理。趙國之所以接受上黨,一是貪便宜,白送的17城怎能不要,二是上黨的地利對趙國太重要,失了上黨,秦國可以隨時攻擊邯鄲,就像攻擊魏國的國都一樣,所以能拿必須拿

    2.上黨對於趙國來說是門戶,既然冒險拿下了上黨,在秦軍攻來之時又不去抵抗,而是在長平構築工事,任由原來的南韓軍民承受秦國的怒火。這既失了人和,也失了地利。

    3.廉頗和秦軍王齕對弈,連戰連敗,損兵折將,龜縮不出,並不是廉頗守的很好,只是不進攻才被撤換

    4.正因為廉頗無法改變戰局,雙方膠著,這時趙國國力不如秦國的弱點被無限放大,又因為失了上黨地利,趙軍無法對秦軍的後勤供給造成壓力,所以幾個月下來,趙國就要被拖垮

    5.因為拖不起,所以必須換一個能進攻的大將去替下廉頗,結果派了趙括去。本來就不如秦軍,還決戰,怎麼可能不敗。

    長平之戰,非戰之罪,是趙國決策層的一個個失誤葬送了趙軍

  • 5 # 此生俯首拜陽明田

    廉頗的問題歷史會給與公正的評判,我在這裡就不累述了,我只針對後世只罵趙括這一問題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華人的英雄和偶像情節,決定了廉頗這樣的英雄式人物是不可以犯錯的,即使犯了錯,也需要有人來替他背鍋,這樣趙括就成了最好的人選。其次,趙括本人是有嚴重的性格缺陷,官二代的身份加上確實有一定的能力,讓這樣一個年輕人不免會有驕傲剛愎自用等缺點,這些缺點導致了趙國最後的完敗,他是失敗的關鍵性因素,自然會被後世所詬病。第三,趙國的國力和秦國不可同日而語,能堅持抵抗秦軍,是以犧牲民生經濟為代價的,這和前蘇聯有些類似,限於國力,這種窮兵黷武的國策,雖然出於被動無奈,但結果必然是失敗,而失敗一方,往往會博得同情,那麼英雄式的廉頗和自愎的趙括誰來為失敗承擔責任,自然不需多言。第四,秦國的政治制度以暴政而為後世所詬病,那麼在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六國往往扮演著弱者甚至是正義一方的角色,雖然透過史實研究秦統一的歷史趨勢不可逆轉,但是人們總希望用美好的願望來解讀歷史,認為秦統一六國是偶然的因素,那麼一無是處並直接指揮趙軍失利的趙括就自然而然的站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而被撤換的廉頗包括被害的李牧就成為了英雄式的人物而被歷史銘記。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6 # 股市or樓市

    這事居然還能賴到廉頗頭上,其實瞭解廉頗過往的事蹟,就可以發現這個人,很有自知之明,首先他知道此時的趙國還有上下一心要打贏這場國戰,只是想快點結束,因為國力撐不住了,其次廉頗的層次也不適合指揮這種大兵團作戰,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不是秦軍統帥的對手,趙國國力也弱一點,對攻死路一條,第三,這中關係國運的大戰,沒有把握的情況下肯定要避免決戰,所以他能做的就是防守,拖時間,比耐力,畢竟秦國是遠道而來,消耗更大,但是趙國明顯耐力不夠,廉頗也沒有什麼太好策略來應對,僅此而已,但是此時的趙國,廉頗依然是員良將,如果此時李牧就已經成長起來的話,相信會有一場精彩的龍爭虎鬥,但是這個階段趙國沒有可以與白起抗衡的統帥

  • 7 # 使用者楊楨楠

    歷史上,長平之戰廉頗與趙括雖然都被秦軍打得很慘,但是廉頗與趙括此戰中犯的錯誤卻是不一樣的。廉頗是戰術上的失誤,趙括是戰略上的失誤。所以人們指責趙括的多些。

  • 8 # 郭保莊之古今齋

    如果正面回答,難免見仁見智,有觀點之爭,如此,試戲答如下,並無對古人不敬之意,勿較真!

    原因就是趙括字名字取得不好,"括"字,"千"+"口"+"手"="括",千口所指,落得眾人指責,不很正常嗎?

    不喜勿噴!

  • 9 # 史海尋蹤

    廉頗並沒有被秦軍揍的很慘。

    馮亭將上黨送給趙國後,過了兩年,秦將王齕率領部隊攻擊上黨,趙孝成王趕緊派廉頗帶了二十多萬人馬前往援救。等廉頗率隊到達長平時,上黨已經被秦軍所佔。無奈,廉頗只得掩護上黨民眾向趙國轉移。

    秦趙兩軍對峙後,互相試探性交火,你來我往的互害。只是在這些小規模接戰中,趙軍略處下風,被秦軍攻破兩個城堡。於是廉頗便加固防禦、穩守不出、尋機殲敵。

    前兩點廉頗做的很成功,時間一長,秦軍也被拖的疲憊了,心氣也不如開始那麼高漲了。但是在“尋機殲敵”這一點上,廉頗過於保守了。即使你時不時搞幾個小出擊,給大夥一些信心,漲漲士氣也好啊…相比另一位趙國名將李牧的靈活機動,廉頗在戰法上過於死板。

    趙王也不樂意了,你老這麼縮著被別人揍,我趙國顏面何在啊?連連催促廉頗出擊。本來按廉頗的設想是,等把秦軍疲憊的差不多了,再突然致命一擊。但是趙王的耐心終於被消耗到了極限。秦國趁機遣人傳謠:“我們根本不怕老廉頗,我們只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然後偷偷把主將換成白起。

    急於求勝的趙王便輕率的換上趙括,終致趙國慘敗,精銳盡失,趙國險些亡國。

    為何不怪廉頗都怪趙括?

    其實趙括也是替罪羊,他只是太自信、太輕狂。自恃一肚子的兵法,辯論起來連他老子趙奢都說不過。假以時日,給他實戰鍛鍊的機會,未必不能成長為一代名將。

    要怪就怪趙孝成王吧,難道心裡沒數嗎?不知道秦軍強大嗎?趙國雖然也強,但比秦國還是差些火候。既然派了廉頗,就該知道他的戰鬥風格,給些耐心和信任。即使出擊,寧願逼著廉頗出擊也比派個生瓜蛋子趙括強吧!趙括她媽緊勸緊勸,不要用趙括領軍,眼淚都快勸下來了,就是不聽。趙括本來就年少氣盛,不知深淺,你再這麼拼命抬舉他,能不膨脹嗎?所以趙孝成王實在應該是長平之敗第一責任人。

    但是仗打輸了,總不能罵國君吧,而且廉頗老成持軍,也並沒有犯大的過錯,又為國立功甚多,德高望重,沒理由也不適合斥責。那我們的滿腔怒火朝哪裡放?!思來想去,罪過還是趙括這小子來頂吧。

  • 10 # 小怪軟體管家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戰役,白起在這場戰役當中坑殺趙軍40多萬人,震驚各國,獲得“人屠”的稱號,而趙國的趙括,則揹負了千年的罵名。在抵禦秦軍的過程當中,趙國的主將有廉頗和趙括,為什麼只有趙括最慘呢?

    首先,廉頗並沒有被秦國打得很慘,秦國強而趙國弱,當廉頗到達長平之後,對秦國展開攻勢,但卻失敗了,所以廉頗轉攻為守,依靠自己方有利的地形,以逸待勞,疲憊秦軍。廉頗的這一招很是奏效,秦軍的速決勢頭被抑制了,兩軍在長平一帶相持不決。

    秦國為了速戰速決,避免糧草不夠的事情發生,就採用離間計,派人攜帶財寶前赴趙都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挑拔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四處散佈流言:廉頗不足畏懼,他固守防禦,是出於投降秦軍的目的,秦軍最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終於借趙王之手,把廉頗從趙軍主帥的位置上拉了下來。並使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諫阻,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帥。

    趙括的實戰經驗不足,只會理論知識。他上任後,一反廉頗所為,更換將佐,改變軍中制度,搞得趙軍上下離心離德,鬥志消沉。他還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

    白起到任後,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求勝心切、魯莽輕敵等弱點,採取了誘敵入伏、分割包圍而後予以聚殲的正確作戰方針,對兵力作了周密細緻的部署,造成了“以石擊卵”的強大態勢。最終將趙國全國的40多萬兵力全部葬送,使得趙國國力大減,從此之後,便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與秦國正面交鋒了,這一戰也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局面!

    因為趙括的疏忽大意,貪功冒進,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而改變戰略,使得趙國大敗,所以他承擔的責任最多!

  • 11 # 大秦鐵鷹劍士

    如果發現了一件壞的事情,總是要有人來負責的,責任又分主要責任和次要責任。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精銳大軍毀於一旦:趙括要負主要責任,廉頗只能負次要責任。人們追究責任時總是抓大放小,故指責趙括的人多;相反廉頗儘管也被秦軍擊敗了,但是跟趙括的失敗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看是勝利的,因此大家不再苛責廉頗。

    與秦軍相戰,能保持不敗已屬不易;與白起對陣,能生還已經是奇蹟。因此不得不承認廉頗的軍事素養還是十分高的,老成而持重。趙括年輕氣盛,軍事理論水平高,在長平之戰中擊殺秦軍三十餘萬,如果最終不全軍覆沒,那麼趙括無疑會成為新一代戰神。但是白起亂箭將其射殺,故趙括只能遺臭萬年了;廉頗能從戰場平安歸來,且與秦軍對峙一年有餘,雖無大功亦無大過,因此大家都稱讚他持重,而沒有人會去指責他不敵白起。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起因是南韓上黨地區的歸屬問題,長平之戰如果趙國獲勝,那麼統一中國的戰國就很可能是趙國了。南韓將上黨地區割讓給秦國,又指使上黨太守馮亭將上黨地區割讓給趙國,扔出一塊肉讓兩虎相爭,這樣南韓可以從中獲利。秦軍到上黨接收土地時,發現趙國大軍已經駐守在上黨了,雙方話不投機,一言不合就兵戈相向,最終爆發了長平之戰。

    指得一提的是,長平之戰秦軍的最高指揮官一直都是白起,而趙軍統帥先是廉頗後是趙括。廉頗深知秦軍戰力強,白起軍事能力高,而秦國的綜合國力大於趙國,於是廉頗採取守勢,以趙軍不敗為勝利。廉頗挖深溝、築高牆、建碉堡,在前線佈置了三道防線,層層固守,秦軍來攻則戰,秦軍退去則守。這樣的戰法讓秦軍毫無脾氣,進攻則傷亡太大,退守有損大秦軍威,雙方拒守一年有餘。最終白起採用反間計,又詐死引誘趙國換將,趙括到了前線後全線出擊,追擊秦軍百餘里,最終被秦軍包圍全殲。

  • 12 # 南宮外史

    在長平之戰中,廉頗並沒有損失多少人馬,而趙括損失了45萬人馬,差點導致趙國亡國,使趙國在近十年時間裡,一直處於衰弱狀態。

    秦軍在攻陷上黨時,廉頗駐守在長平,上黨百姓紛紛逃入趙境。秦軍乘勝進攻趙國,廉頗率軍進行抵抗。由於秦軍盛氣而來,銳氣正盛,雙方互有勝負,廉頗採取固壘防守,避敵鋒芒的策略。秦軍攻陷兩個堡壘,廉頗損失兩個校尉,但肯定秦軍損失也不小。古兵法講,有十倍於敵的兵力才去包圍敵人,攻堅戰應有五倍於敵的兵力才可,即使攻下堡壘,損失往往比敵軍多一、二倍。推測秦軍損失萬人都不止,秦軍並沒有取得多大便宜。廉頗採取的戰略、指揮、戰鬥等,並沒有什麼失誤之處,也沒有可指摘的地方。

    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用趙括取代廉頗。趙括指揮不利,使趙國損失45萬人,而且,投降者就有40萬人。自然就受到大家的指責。況且,趙括明視訊記憶體在幾大錯誤,戰敗的責任是推脫不掉的。

    一、趙括貪圖升官發財,貪圖虛名,自高自大,剛愎自用。

    趙括只滿足於書本知識,浮誇淺薄,對父親名將趙奢的教誨充耳不聞,我行我素。

    趙括本來不是領軍將軍,趙王只是聽說了他的才名,才任命他為大將軍。趙王用趙括,有招賢的性質。但對於趙括來講,就應該有自知之明,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沒有這個本事就不要逞能。顯然,趙括並沒有自知之明,欣然受命,在眾將面前趾高氣揚,唯我獨尊,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用賞賜的錢財大量購買土地房產,早把如何應敵跑到了腦後。

    二、不懂戰略戰術,不會用兵,瞎指揮。

    趙括在料敵、行軍、用兵、偵察、用間、佈陣、作戰等方面,反應平平庸庸,表現的就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打仗。別說與名將相去甚遠,就是與普通將領相比也不如。處處被敵人牽著鼻子走,完全沒有戰場主動權,他也從來就沒有爭取戰場主動權。

    三、處變麻木不仁,被動、消極等待,一籌莫展。

    在被秦軍分割包圍初期,不能迅速判斷敵情,採取突圍措施。反而是錯誤的下達就地固守待援的命令,致使秦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嚴密、縮小。將近斷糧時,也沒有果斷突圍,而是消極偷安。直等到斷糧46天之後,士卒們餓死、自相殘殺、吃人肉充飢時、餓的站不起來的時候,才意識到要突圍了。這樣的水平能配當大將軍嗎?

    趙括作為領兵大將軍,犯有上述三大致命錯誤,導致45萬人的軍隊,一戰就被秦軍全殲。其中40萬人投降敵人,還被坑殺。趙括創造的這項天下奇聞,被後世歷代用兵者所恥笑,被大眾所指責,也就不可避免了。

  • 13 # 野草的沉思

    廉頗是戰國時趙國的名將。下面先看一看他的戰績: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是歲,廉頗東攻齊,破齊一軍。居二年,復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自邯鄲解圍五年,燕用慄腹之謀,舉兵擊趙,趙使廉頗將,大破燕軍於鄗,殺慄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

    以上是廉頗的戰績。從這些記載來看,廉頗名將,名副其實。

    下面看一看長平之戰。

    趙孝成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耳。"趙王因以趙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臣,若膠柱而鼓瑟爾。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秦趙相持於長平。趙將廉頗軍被秦軍擊敗幾次。廉頗改變戰法,深溝高壘,拒不應戰。秦國久攻不下,沒有辦法,便使用離間計,說:"廉頗不敢和秦軍交戰。秦軍最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趙王中計,以趙括代廉頗為將。當時藺相如在病中,勸阻趙王說:“大王憑名聲使用趙括,好比用膠粘住瑟上的弦來彈瑟一樣啊。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的書,不能隨機應變呢!”趙王不聽,仍令趙括為將。

    結果,五十萬趙軍,全軍覆沒,趙括也被亂箭射死。一一五十萬大軍啊!

    這裡有一點,就是在開始時,廉頗領軍也敗了幾次。但沒說損失,可見損失並不是很大。

    這是有原因的。

    戰國時,猶其是後期,各諸侯國的軍隊作戰質量,屬秦軍最強。在同等兵力下,沒有一個國家的軍隊是秦軍的對手。所以,趙軍在開始吃了幾次敗仗,並不奇怪。勝負乃兵家常事。廉頗將軍及時改變戰術,深溝高壘,堅守不戰,等待戰機。這確是當時唯一最正確的戰法。很多名將(例如三國陸遜破蜀)都用過這個戰法。如果趙王堅持用廉頗不動搖,長平之慘敗是一定可以避免的。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趙王昏庸換將,使白起揀了個大便宜。倘廉頗仍在,白起又安能得其志哉!

  • 14 # 杯酒話歷史

    長平之戰是歷史上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殲滅戰,長平之戰耗時3年之久,秦,趙兩國傾舉國之力發動的一場戰爭。最後以趙國全軍45萬之眾全被坑殺收場,秦軍慘勝,這場戰爭趙國元氣大傷,喪失大國地位。此戰加速了秦一統天下的節奏,這時候的秦統一天下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長平之戰起因

    秦國吞滅六國狼子野心早就昭告天下,六國合縱抗秦,雖微有成效,但是時間久了弊端也露出來了,六國各自心懷鬼胎。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打南韓,脅於秦國軍隊的淫威,韓王決定把上黨郡獻給秦國。郡守馮亭不願降秦,為了能夠抗秦,於是馮亭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秦王大陸派兵攻打趙國,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雙方實力對比

    趙國

    指揮官:廉頗、趙括

    兵力:45萬

    傷亡:全軍覆沒

    秦國

    指揮官:白起、王齕

    兵力:60萬

    傷亡:30萬

    前期純消耗、拉鋸戰

    戰爭初期兩軍屯兵長平,從剛開始的十萬到後來的雙方屯兵百萬,傾舉國之力,後勤補給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趙國消耗不起,秦國同樣消耗不起。所以秦軍一直想與趙國來一次生死決戰,可是趙國老將廉頗身經百戰,人家才不和你搞決戰,遵循不輸就贏了的戰略方針,任憑秦軍如何叫囂挑釁,趙軍主力就是不出戰,堅決做好防禦工作,縱使秦軍有通天本領也無可奈何,這樣僵持就是好幾年。

    雖然沒有大規模的衝突發生,但是小規模的區域性戰爭還是有,零碎的戰鬥趙軍輸了幾場,陣地也丟了好幾個,但是無損戰爭大局。

    我們來看看兩國國君,秦王是個老傢伙了,王位已經做了幾十年了,老謀深算沉得住氣。趙王剛剛繼位,乳臭未乾,爭強好勝,一直想要廉頗與秦軍決戰,打敗秦軍給自己長臉,只可惜被廉頗拒絕了。

    說白了這場戰爭也是一場心理戰爭,如果誰沉不住氣就可以說他已經輸了,因為對兩國都是消耗極大的。相比趙王希望來場生死決戰,秦國何嘗不是呢?廉頗這個固守派秦軍也是痛恨不已,秦國於是開始了政治上的運作,散佈言論說廉頗根本打不過秦軍,秦軍只怕趙國年輕虎將趙括,如果趙括掛帥秦軍必敗。趙王果然中了離間計,撤掉廉頗,掛帥趙括,與此同時秦軍也秘密換帥,啟用名將白起,王齕降為副將。

    趙括是歷史上最有名的理論軍事家,名將之後,自幼熟讀兵書,談論兵家大事沒人能說得過他,自認為天下無敵,實戰經驗沒有。知子莫若父,他老爹就說了,我這兒子紙上談兵可以,實戰還是算了。所以趙王任命趙括的時候,趙母堅決反對,陳述各種理由說兒子不適合領兵作戰,只可惜年輕的趙王和年輕的趙括共同語言太多,聽不進去忠言了。

    趙括率領所部20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往長平接管廉頗之職,麾下總共45萬大軍,趙括洋洋得意放言打敗王齕的時機以來。著手準備軍務,徹底改變廉頗防禦策略,轉守為攻,決戰一觸即發。交鋒下來,白起佯裝兵敗,趙括率軍追擊,早有預謀的白起所部把趙軍分割成好幾個部分。趙軍陷入秦軍包圍圈,趙括幾次突圍不成被亂刀砍死,45萬趙軍被白起坑殺,全軍覆沒。廉頗堅守3年,趙括走馬上任3個月不到時間就賠光了老本。

    事實證明廉頗的堅壁防禦戰略是極其正確的,這場戰爭不只是在鬥智鬥勇,還有耐力比拼,看誰先沉不住氣。紙上談兵的趙括其實是不幸的,才剛剛出道的他就遇上了人屠白起這麼牛逼的將領,自己的命運、趙國的命運、六國的命運……所有的一切就毀在了這場戰役。

  • 15 # 經典守望者

    因為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雖然打不過秦軍,但是仍可以儲存實力。可是在趙括手中,短時間內就將全部軍隊損失殆盡,趙括自然要為長平之戰負全責。

    戰場之上,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當時的秦國已經是兵強馬壯,率領虎狼之師直撲三晉大地,趙國在沒有其他國家幫助的情況下是很難獲勝的,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廉頗率軍與秦國周旋三年而不敗已經是一個奇蹟了。而趙國內部卻因為種種原因,臨陣換將。致使長平之戰全軍覆沒,所以責任在哪裡,顯而易見。

    筆者認為,趙括實際上也是後輩當中較為出色的將軍,只是缺少戰場經驗,而且太過年輕,沒有政治經歷。他在出徵前,趙國內部經常把他和他的父親馬服君趙奢相提並論,認為二人都是傑出的將領。但是,馬服君趙奢發跡時已經年長,在政壇積累了深厚經驗。在實踐中,培養出了魄力,也是基於此趙奢才敢於在斬殺平原君犯法的門客後直接面平原君,痛陳利害。這才得到上層的賞識,得到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一戰成名的機會。而趙括當時只是個年輕人,之前沒有單獨作戰的經驗,所以才不懂得隨機應變,致使長平大敗。所以,長平之戰的責任也與趙國統治者決策失當,用人不明有關。

    更何況在長平之戰後,趙國的青壯年死傷殆盡,燕國趁機派兵攻打,趙王讓廉頗率軍抵抗,廉頗指揮得當,連戰連捷,直至包圍燕國的都城,逼迫燕國以五座城池求和才撤軍。這說明,廉頗還是非常有能力的將領,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率領趙國的老弱殘兵大勝燕軍,也可以說是奇蹟中的奇蹟了。

  • 16 # 帕里斯國際

    感謝邀請,在長平之戰中,因為秦國和趙國之間的綜合國力還是存在著差距。秦國自從司馬錯征伐巴蜀之後,有了天然的大糧倉,加上鄭國渠的修建,秦法的嚴格執行,已經吸附了其他六國中大量的人才儲備和生產力。因為六國其他的流民以及被秦國征伐過得國家,快速實行秦法。加上義渠的平定。幾乎所有的後患都已解決。

    反觀趙國,不僅長平牽制了趙國大量的兵力,北方還有兵力部署防範匈奴。而趙國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更多的只是軍事上的變革。趙軍的戰鬥力方面並不遜色於秦國,可以說當時六國之中唯一可以與秦國旗鼓相當的只有趙國。但是趙國沒有天然的糧倉。加之中原其他六國更多的是希望雙方兩敗俱傷。廉頗的戰略對於當時的趙國是適當的。因為只有透過防守消耗掉秦國的糧草和士氣在慢慢尋找戰機。因為當時的趙國並不具備與秦國決戰的能力,尤其是綜合國力方面

    但是鑑於後期趙國因為發生自然災害,糧食減產。不得不由戰略防守改成決戰。因為趙國的國力已經無法在支援這種消耗戰。而趙國內部並沒有其他將軍主動請求決戰,加上趙括急於展現自己。趙王只能押寶式的賭博、

    但是趙括畢竟沒有上過戰場,加上他作為趙國統帥之後,把廉頗老將軍留下的一些有經驗的將軍,趙括以戰術理念不合,和急於掌權而清除換上了自己信任的一些將領, 加之自己的貪功冒進才導致趙軍鏇入了白起的圍殲之中,導致40萬人被困月餘而坑殺,這更加速了趙國的衰落。

    因此這個鍋趙括來唄並不算冤,

  • 17 # 88玩天

    紙上談兵是兵家對趙括的審判,翻案的多數是看熱鬧吃瓜群眾,用兵家的角度看廉頗進行推演雖敗實力常存,初廉頗與秦交戰逐次失去外圍陣地和城池,秦未佔多大便宜,最後平衡與趙長城,歷經三年對峙,秦不敢攻,廉頗未敗,他在等什麼呢,估計是等有利與已的勢,當時無非三種,外援,秦自退,秦強攻,此三種廉頗估計均取勝勢,所以廉頗不敗。但此三勢在秦軍臣被識破,秦軍臣空前的團結,戒掉了浮躁,堅強了意志,非廉頗之過。不換將後期的廉頗估計應對策略將引敵過長城逐次放棄關隘,殲滅秦有生力量,決戰與邯鄲而讓秦止步,傷亡估計亦是一樣巨大,顧在強大的對手面前無萬全之策,雖勝猶敗。反觀趙括犯的錯誤確是太多了,被對等的秦兵圍殲,記住這個作戰軍團是四十萬,在戰況未卜的時期趙括是如何陷入圍困,有生力量未損之時如何未突圍,秦軍如何能引透趙軍傾巢而出,在兵力不足中運動穿察,功關扣門進而包圍,完成這種戰術估計連編劇都廢盡心思,我認為此戰堪稱今日抗日之神劇。那麼趙括犯的錯誤有多少呢,我想前期是白起作洱的秦軍,趙括殺得心曠神怡的誘耳,冒敵輕進不留接引一心求戰,對等兵力包圍時,單位秦兵面對數倍趙軍反撲時只看殲敵,據點,輟重糧草丟失的情況下誤判嚴峻形勢或者說輸不起賭徒心裡,想與秦軍決戰與韓山,久戰不利方寸大亂一戰求死,拋棄大軍不顧。雖然秦趙兵力戰死相當,秦白起包圍圈的兵力是嚴重不足,趙軍單位反撲兵力與秦兵懸殊,分路突圍秦軍都有潰堤危險,反被全殲,秦獲全勝,戰術之高明非白起了,趙括連孫子兵法前兩句都理解不透

  • 18 # 逆流727

    看看地形就知道。不冤枉趙括。一個狹小的盆地。你想決戰,人家就和你決戰嗎?據守周邊的山嶺制高點不好嗎?還有河流作為防守的屏障。本來就是軍事理論最標準的戰法。他偏要異想天開跟人家決戰。只有傻子才會跟你大兵團決戰。佔領全部山脊,不好嗎?就算你能拼死突圍出去。不也一樣吃虧嗎?。。。換任何人去做秦軍統帥,也不會跟你大兵團決戰的。根本就展不開。只能是人砍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情都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