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尼誒
-
2 # 老街味道
問題:作詩的時候,找不到可以表達你真實意境的押韻的字怎麼辦?
有時候得到了很好的句子,但是卻發現韻腳不統一,如果為了追求韻腳的統一,反而覺的喪失了真,例如:
《東湖晨景》
輕煙欲冷畫橋東,池畔落花逐水流。遠岸千樹倒麗影,清音婉轉繞不足。
前言題主的問題可以簡化為,作詩押韻太難怎麼辦?
押韻是作詩最基本的要求,在押韻還做不到的情況下,先不要考慮關於“意境、起承轉合”等等問題。好比加減法還不會,就不要想高等數學的問題。
有幾個辦法可以嘗試一下,請參考。
一、先確定韻腳首先這位題主作品的三個韻腳分析一下:東、流、足。其中東、流是平聲韻,足是入聲,是仄韻。
用新韻的話,足是平聲韻。
絕句是不可以平仄韻混用的,要麼仄韻、要麼平韻。
另外,要麼用新韻,要麼用古韻,也不要把新韻和古韻混用。
所以,作詩第一是要確定用新韻還是古韻,第二,要確定用哪個韻部,第三,在確定的韻部中選擇要押的韻腳。
二、先把同韻部的字羅列出來確定了韻部以後,可以把相關韻部中的字,列舉出來,選擇適合的字。
假如使用平水韻東韻:
東同童僮銅桐峒筒瞳中[中間]衷忠盅蟲衝終忡崇嵩[崧]菘戎絨弓躬宮穹融雄熊窮馮風楓瘋豐充隆窿空公功工攻濛濛朦瞢籠朧櫳嚨聾瓏礱瀧蓬篷洪葒紅虹鴻叢翁嗡匆蔥聰驄通棕烘崆..原詩:
輕煙欲冷畫橋東,池畔落花逐水流。遠岸千樹倒麗影,清音婉轉繞不足。
可以改為一首平起平收的七絕,押東韻:
輕煙欲冷畫橋東,池畔落花流水中。樹影千重橫遠岸,一聲玉笛(鶯囀)入春風。三、換其他韻部假如在【東】韻部中,找不到合適的韻腳,可以換其他韻部,或者使用“流”,即【尤】韻部:
尤郵優憂流旒留騮榴劉由油遊猷悠攸牛修羞秋周州洲舟酬讎柔儔疇籌稠丘邱抽瘳遒收鳩搜騶愁休囚求裘仇浮謀牟眸侔矛侯喉猴謳鷗樓陬偷頭投鉤溝幽糾啾楸蚯躊綢惆勾婁琉疣猶鄒兜呦咻貅球蜉蝣輈幬鬮瘤硫瀏庥湫泅酋甌啁颼鍪篌摳篝謅骰僂漚.....原詩:
輕煙欲冷畫橋東,池畔落花逐水流。遠岸千樹倒麗影,清音婉轉繞不足。
可以改為平起平聲的七言絕句,押【尤】韻:
輕煙欲冷繞春洲,池畔飛花逐水流。樹影千重橫遠岸,一聲鶯囀自悠悠。結束語押韻是作舊體詩最基礎的技能,僅僅能夠押韻還遠遠談不上“帶著聊靠跳舞”。
能押韻,還能符合格律是第二重基本功。需要多讀古人作品,還要多加練習。
至於意境、寄託等等,暫時不要去考慮,先把基本功練好再說。
-
3 # 漂泊在他鄉的農哥
輕煙裊繞畫橋下,
兩畔櫻花逐水流。
水影千姿融岸樹,
嬌鶯婉轉杏花羞。
-
4 # 開文捷言
詩與順口溜區別不僅僅是平仄押韻對仗的格律要求,還在於意境。意境通俗講是人腦海中幻現的圖片。順口溜平常直抒,詩則是字詞構成有哲理性圖畫,透過畫面讓人聯想更多畫面。作詩時就要構思,設定意境。
-
5 # 吉拾曉AS嚮往明天
如果真找不到,那就用其它字表達,我認為那境界更高,但這不是多數人能理解的,不過只要有一個人理解,作詩的人就應該心裡滿意了,要知道畫家的畫要想叫人理解是很難的,因為他的處境思想要用畫表達出來是決非一般人能看懂的。詩詞還可有個小說明但字畫是沒有說明小介的。所以我們是更應該得安慰了。
-
6 # 塗之人995
寫詩有時很順利,有時很麻煩,找不到合意稱心的字、詞的事常有。杜甫言:“吟安一個字,拈斷數根鬚。”——詩聖,話不假!
每逢這光景,或者暫停,或者苦索——抓耳撓腮,恨不得掰開腦袋,地毯式翻檢。一旦覓到,喜從中來。——詩人,苦極。
-
7 # 小茗文化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沒遇見過這種情況,我寫詞時一般都己確立好警句詞眼,也就是詞的中心思想,己經定好韻了,篇幅圍繞警句展開,只要不背離中心思想,其他的不重耍,鋪墊的句子不壓韻,那就換個句子讓他壓韻好了。
修飾鋪墊的文字手法千變萬化,遵從格律決不會造成障礙。在我看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反對格律者只因二個字……畏難!他們不是畏格律之難,是畏琢磨詩句之難,畏學習之難,嘿,人人都是李太白,寫詩一揮而就,不帶思考,不帶修改的。
如果真找不到,那就用其它字表達,我認為那境界更高,但這不是多數人能理解的,不過只要有一個人理解,作詩的人就應該心裡滿意了。
要知道畫家的畫要想叫人理解是很難的,因為他的處境思想要用畫表達出來是決非一般人能看懂的。詩詞還可有個小說明但字畫是沒有說明小介的。所以我們是更應該得安慰了。
-
8 # 詩詞書院
根據題主的題目和描述中所舉例的“詩”。我給你兩個建議,一是改寫散文,二是把成見全部放下,從零開始,紮紮實實地學習詩詞創作技法。
詩和散文是有區別的。散文講究辭情,而詩則講究聲情,聲情者,是透過聲律去表達感情,是詩這種文體的創作手法之一。
“真實意境”這個詞我未聽過,也不知何意?所以不敢說些什麼。但詩詞的意境,則是一種傳統美學的概念,其實際之上是指藝術作品,所能賦予讀者的一種觸感,是抽象的,讀者能觸及則有,觸不及則無。
意境是創作目的,並非創作手法,所以並不是說作者注重就可注重的,更不是作者說有意境就有意境。一首詩詞是否有意境,必須由讀者去感受。而作者只能透過如聲律運用、意象運用等系列創作手法去觸動讀者。
在唐詩宋詞中,真正能讓讀者感觸到意境之作也並不多。而能讓讀者感觸到意境的作品,無一不是有著極成熟的創作手法。
所以,我建議詩詞初學者不要將“意境”整天掛在嘴邊,更不要說一些如:寫詩我只看重意境,從不管韻律這些話。只要結果,不要手段,這並不符合創作規律。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寫詩。把寫詩當作一種消閒娛樂,對自己不設要求也無不可。但既然在此提出自己的困惑,則證明還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模有樣的。那還是學習下聲律吧,這是非常真實的創作手法。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兩夫妻吵架,大家都自然會選擇一些升調的句子,對一些較平的句子也會刻意提調去表達自己的訴求。因為大家都明白,如句句都是降調,這不叫炒架,叫嘆氣。這便可看作聲律的一種原始應用。
一首詩詞,其表達的情感要比吵架複雜得多,也細膩得多,所以我們要藉助聲律去表達情感的節奏和律動。而韻是聲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有無韻不成詩之說。
最後,說說描述中的例詩。恕我直言,作為一個讀者,我感觸不到此詩的任何意境,也感受不到作者的任何情緒律動,甚至讀不出作者在詩中寄託了些什麼情感。
-
9 # 原道詩心
首先,作詩最忌諱用生僻字和險韻,一則害意,二則有賣弄之嫌疑,三則險韻難押容易湊字,反而失其本真。
在中國文學裡,歷來不太推崇險韻。只有當人們覺得詩人所用韻律險峻卻能避免湊韻,才會驚覺和欣賞。唐宋詩人中一般都是用險韻來炫技,用以展示自己高超的藝術水平,但絕非詩詞大道。據筆者所知,也就韓愈和蘇軾詩作中有不少險韻了。
如果樓主作詩並未使用險韻,但仍舊感覺搜尋枯腸而不得,那這時候就要停下筆好好反思一下了,是不是自己的文學積累、詩詞感悟、創作靈感等還沒有達到一個厚積薄發的程度?是不是該靜下心來,好好再讀一讀古人詩,然後用心去感受周圍大山大河,世間百態,最後再有感而發,一氣呵成?
畢竟,做格律詩,不同於現代詩,要講究積累,講究經驗,講究功力啊。
說到這裡,筆者不由想起了作詩準繩一說。
作詩有準繩一說,也就是古人制定的作詩標準了,分別從九個方面來說如何作詩,筆者認為非常之有理,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曰立音:要高古渾厚,有氣慨,要沉著。忌卑弱淺陋。
二曰煉句:要雄偉清健,有金石聲。
三曰琢對:要寧粗勿弱,寧拙勿巧,寧樸勿華,忌俗野。
四曰寫景: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要細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五曰寫意:要意中帶景,議論發明。
六曰書事:大而國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七曰用事:陳古諷今,因彼證此,不可著跡,只使影子可也。雖死事亦當活用。
八曰押韻:押韻穩健,則一句有一精神,如柱磉欲其堅牢也。
九曰下字:或在腰,或在膝、在足,最要精思,宜的當。
總而言之,格律詩是需要有詩心,然後慢慢積累,才能下筆如有神。
最後,送大家兩句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諸君共勉!
-
10 # 行月5
輕煙知冷臥橋東,
池畔落花魚競爭。
隔岸千枝沉麗影,
清音婉轉告龍宮。
稍動一下,你看如何?
-
11 # 心是亮的
我故未作答。僅是把你舉例詩稍調一下,你可有其啟示。
村煙輕繞畫橋東,
湖畔花隨麗水融。
南岸黃鸝呼對侶,
清音柔婉入天宮。
-
12 # 指間行走
對於詩歌的認識,每個人的看法會各有不同,在我看來,詩歌的本質是“言志”或“言情”而不該過於拘束於章法尺度。人的想法、感情、領悟、閱歷等都是隨時隨境而變化著的,那麼,作為主體的人,若有所思所感所悟,揮筆而就,也不失為其佳作也!
對於詩詞的平仄押韻等章法規矩是有講究的,這點毋庸置疑!但俗話說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因為規矩而憋死了人,試問:這個規矩還有何意義?陽春白雪,我們歡迎並鼓掌點贊;難道下里巴人就不值一提而嗤之以鼻?其實,我一直覺得規矩是用來參考和學習的,但不應該作為緊箍咒來制約人的真性情與思考的!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也是這個道理!
詩詞歌賦講求格律和韻味,這個最大的好處是便於傳誦與記憶,讀或唱起來朗朗上口,讓人很快就記住了。這個確實是個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創造!但,我想問問:詩歌創作的初衷是什麼?是為了傳誦和記憶嗎?是為了曲高和寡嗎?還是為了告訴別人詩歌就該我這樣作?“詩言志”“詩言情”,自古以來都是充分的予以肯定和支援的。這個才是創作詩歌的初衷和出發點所在!而不是因為章法或韻味而去創作!章法尺度都是在創作過程中自覺不自覺流露出來的沉澱物(規矩),但它不是詩歌的起點或歸宿!若有心生活處處皆為詩,若無意合了規矩也白費心機!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就很好的說明了所有文藝創作都該因人因物因境而作,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提煉――反思――提高的過程,只要能寫出真性、真情、真心,何拘於規矩?
當然,我必須肯定的是詩歌創作有其規矩的,但這個規矩適合職業人士去遵循、研究、探討和評論,而不適合廣大詩歌愛好者們隨心隨性而發。平臺的長久與深遠不在於曲高和寡,更多的在於海納百川!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也該如此!詩歌是我們民族的文化財產和語言發展的一種需要,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僅僅是格律和韻致,更主要的是其靈魂(真高雅而不失簡單,真性情而不失通俗)。孟子講過“愛人者人恆愛之”,既然華人有此愛好基因存在,何必困於規矩中而無從下手呢?
高山流水少知音,管他押韻不押韻!陽春白雪曲和寡,下里巴人更親民!
本人不才,斗膽作如上說,若覺不妥,還望指教!
-
13 # 紅塵彌勒
說句不客氣的話:閣下掌握到的字詞意境還是太有限,需要加強學習了。
我們其實可以經常聽到類似的問話,生怕因為一個字、一組詞應用不夠妥帖不夠恰當,造成韻腳與意境的流失或偏離,以文害意,沒達到理想的律詩要素和表達需要。
自問不是一個詩詞作者,勉強可以算一個愛好者,也曾嘗試過試著寫一點兒個人眼中所謂的詩詞,也不過是借用古人韻腳詞意,翻新或嫁接而已,後來乾脆就此罷手,任何嘗試都不做了,俺也真的不是那塊料。
但對那些意境濃郁、組合精當的詩詞依舊愛不釋手,難免會忍不住擊節叫好,讚歎幾句。
有人認為寫詩或作詞意境比韻腳重要,重要的是表達出完整的境界,營造出合理的氛圍,為了詩詞意境的表露,哪怕稍有傷韻或者直接背棄,也無關緊要,毫不介意,更不在乎文句之間的映代與勾兌,就是為了追求其中的意境美。
我個人的理解是:一首詩或一闕詞,意境固然重要,但韻律同樣不可偏廢。如果一首詩寫得精彩迭出,卻在韻律上卻出現悖離,誦讀起來磕磕絆絆結結巴巴,真的就是沒有表現出韻律美,算不得一首成功的作品。
我在想——如果有可能,可以嘗試著透過改轍易韻來實現目的,不會揪住一個韻律問題不放手,更不會鑽那個牛角尖。
古人之所以創造出那麼多的漢字,甚至有很多生僻的、怪異的解讀,就是說明字詞的意境其實很難採用既定的字詞一鍵搞定,而是要反覆錘鍊和琢磨,就像賈島所說的那樣: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杜詩是為古代詩歌的鍛字最高境界。老杜晚年,其詩作已經到了千金不易一字的境地,可以說是字詞組合的最佳典範,我們不妨從老杜身上學得一些鍛字押韻的奧妙,也可嘗試通假、借用的規則,寫出膾炙人口、兩相完備的詩作。
-
14 # 梧桐樹邊羽
看立體電影的時候,找不到3D眼鏡怎麼辦?
算了,雖然模模糊糊,但是花花綠綠挺好看,咱們將就著看吧?
你一定認為我有病。
寫詩不押韻,也是同理。
為什麼我看立體電影不帶眼鏡我就是有病?因為這是必須的、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不戴3D眼鏡就根本無法欣賞畫面,更加不可能領會電影的內容,進而被電影的情節感動,或激動、或開心、或悲傷。
詩是什麼?詩是韻文。不押韻的東西不叫作詩。不押韻,沒有規則,讀者就像沒有眼鏡的觀眾,根本無法知道作品是要表達什麼,無法領會詩人充沛的感情,如何能被作者感動,和作者一起鼓與呼?
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規則。找不到韻腳,那就不要寫詩。可以用其它短小精悍的文體來抒發感情。我們可以離開詩歌這個立體電影劇場,去旁邊看一場2D電影,不需要眼鏡,也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寫散文,寫段子,寫金句一樣可以抒發人生感悟,不浪費自己偶然得到的好句子。
不是一定要寫詩的。
我們有寫詩的執念,那就是對韻文有執念,喜歡在誦讀自己的句子的時候那種抑揚頓挫、同韻收尾的感覺。既然喜歡這種感覺、喜歡寫詩,為什麼不去學習使用韻腳以及平仄關係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心情,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呢?
我們覺得什麼東西很難,其實都是自己學得不夠好而已。
順便說一下題主的這首“詩”:
《東湖晨景》輕煙欲冷畫橋東, 池畔落花逐水流。 遠岸千樹倒麗影, 清音婉轉繞不足。除了第一句可以成詩,其他的既沒有音韻美感,也沒有內容美感。
詩是韻文,沒有。詩以言志,沒有。詩是優美的,沒有。
不要小看詩,詩的結構是精巧的,音韻是有節奏感的,內容是完整的。
所以,還是從押韻的規則開始從頭學起吧。
至少題主有想寫詩的心,值得共勉,一起進步。
有時候得到了很好的句子,但是卻發現韻腳不統一,如果為了追求韻腳的統一,反而覺的喪失了真,例如:
《東湖晨景》
輕煙欲冷畫橋東,
池畔落花逐水流。
遠岸千樹倒麗影,
清音婉轉繞不足。
回覆列表
還是功夫未夠唄 換個韻再押押 練多了就好了 我曾見人家的長詩全是韻 佩服之至 後來自己也寫過 居然也可以尼 不過只是打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