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冷醫趣
-
2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筆者同意這種說法,在某種意義上,數學可以助力把一件事分成不同部分,進行統籌規劃,實現最大最佳化或最佳效益。
這裡就涉及到數學的最最佳化的統籌問題思想方法。最最佳化統籌問題概念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中十分普遍的現象,即要在儘可能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的前提下,努力爭取獲得在允許範圍內的最佳效益.因此,最最佳化問題成為現代應用數學的一個重要研究物件,它在生產、科學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作為數學愛好者,接觸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瞭解一些最佳化的思想是十分有益的.
舉例說明,美妙數學之統籌與安排日常生活中,許多常見事情都包含了數學中的最最佳化思想,即在儘可能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的前提下,爭取獲得在可能範圍內的最佳效果。
例如5個人各拿一個水桶在自來水龍頭前等候打水,他們打水所需的時間分別是1分鐘、2分鐘、3分鐘、4分鐘和5分鐘.如果只有一個水龍頭,試問怎樣適當安排他們的打水順序,才能使每個人排隊和打水時間的總和最小?並求出最小值.
分析: 5個人排隊一共有5×4×3×2×1=120種順序,把所有情形的時間總和都計算出來,就太繁瑣了.憑直覺,應該把打水時間少的人排在前面所費的總時間會省些.考慮用“逐步調整”法來嚴格求解.
解:首先證明要使所費總時間最省,應該把打水時間需1分鐘的人排在第一位置.
假如第一位置的人打水時間要a分鐘(其中2≤a≤5),而打水需1分鐘的人排在第b位(其中2≤b≤5).我們將這兩個人位置交換,其他三人位置不變動.這樣調整以後第b位後面的人每人排隊打水所費的時間與調整前相同,並且前b個人每人打水所費時間也未受影響,但是第二位至第b位的人排隊等候的時間都減少了(a-1)分鐘,這說明調整後五個人排隊和打水時間的總和減少了.換言之,把打水需1分鐘的人排在第一位置所費總時間最省.
其次,根據同樣道理,再將打水需2分鐘的人調整到第二位置;將打水需3、4、5分鐘的人逐次調整到第三、四、五位.所以將五人按照打水所需時間由少到多的順序排隊,所費時間最省.這樣得出5人排隊和打水時間總和的最小值是
1×5+2×4+3×3+4×2+5×1=35(分鐘).
透過本例可以看出,掌握最佳化的思想,合理統籌安排操作程式,就能夠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本題涉及到的統籌方法,是生產、建設、工程和企業管理中合理安排工作的一種科學方法,它對於進行合理排程、加快工作進展,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工作質量是十分有效的.
“統籌安排”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提出這一偉大方法的人正是我們的數學家華羅庚爺爺。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華羅庚爺爺以及他的統籌學。
華羅庚(1910-1985)中國現代數學家,是新中國數學研究事業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1958年華羅庚開始研究把優選法和統籌學應用於工農業生產。他全心全意投入到數學普及工作中去,義無反顧地幹了近20年,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從大興安嶺到珠江兩岸,從東海之濱到天山南北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曾到過二十多個工礦企業深入生產第一線傳授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優選法和統籌學的推廣與傳播十幾年來從車間、一個村莊迅速傳遍了全中國。1964年寫出《統籌方法平話》和《統籌方法平話及其補充》。1967年著有《優選法》和《優選法平話》。《統籌方法平話》和《優選法平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方法使得婦孺都能明白、掌握應用,取得了增加生產、提高質量、降低消耗的效果。華羅庚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讓我們特別仰慕地體會一下華羅庚的36字警句吧:“大統籌、廣優選、聯運輸、精統計、抓質量、理資料、建系統、策發展、利工具、巧計算、重實踐、明真理”。是不是我們已經從中感受到了華先生的應用情懷?細細品讀,這36個字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對今天的科學家、管理者、企業家等仍然具有重大價值,毫不誇張地可以將其視為推動各自事業發展的至理名言。
數學應用的魅力數學研究的領域涉及世界上一切事物,有人說,上帝是按照數學語言來創造世界的。數學是什麼?它在人類生活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按社會上普遍的理解,數學無非是加、減、乘、除、代數、幾何,有些人還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以為這就是最高深的數學了,至於數學究竟有哪些用處,很少有人說得清楚。
在北京大學成立的一百週年,人民日報的高階記者畢全忠採訪了北大數學系的八位教授,請他們談談數學,八位老師從各個方面並結合了許多具體的例子談論關於對數學的理解,在聽完他們的講解之後,畢全忠意識到數學對國家建設、社會進步、尤其是對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他透過採訪所得到的大量材料,而後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寫下了《數學—撬起未來的槓桿》這篇文章,寫成之後又請姜伯駒、張恭慶和王選三位院士審閱,在那年,人民日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這篇文章。文章部分觀點片段如下:
數學發展到今天,已是一門龐大的學科,它內部又分成分析數學、代數學、幾何學三大部分,每個部分又包含一些分支學科,每個分支學科又分很多研究方向,那麼數學究竟是一門什麼科學呢?
一般人把它歸入自然科學,而數學教授們認為,數學不屬於自然科學,它是獨立於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之外的一門科學,就像哲學不屬於社會科學一樣,各種科學都是抽象的,但是數學是最抽象的科學,1+1=2,"1"是什麼?"2"是什麼?既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也不是一個蘋果、兩個蘋果,完全是一個抽象的數量概念,數學的抽象性也可與哲學相比,正因為它高度抽象,所以適用的範圍非常廣泛,不限於自然界,數學研究事物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是最基礎的科學,數學可以解釋其他科學,而其他科學卻不能解釋數學,外國曾有人說:"上帝是按照數學語言來創造世界的",意思是說數學研究的領域涉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教授們說,事實上,現在數學研究的物件已超出了事物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
例如,數理邏輯與人工智慧這些數學分支,所研究的既不是數量關係,也不是空間形式,數學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基本形式,只有理性思維才能產生重大突破,愛因斯坦運用數學思維推演出許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完全體驗不到、不能理解的結論,他創立的相對論,大大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在以往,人類科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理論研究和實驗兩種,現在數學方法被廣泛採用,成了第三種主要方法,數學方法往往是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例如銀行確定存款利率,定得太高,銀行要賠,定低了,就會減少儲蓄,怎樣確定存款利率,以取得最佳效益,理論研究不解決問題,也不能做實驗,而用數學模擬的方法就能解決問題.
最抽象的數學催生出人類文明的絢爛花朵,恩格斯說,數學在一門科學中應用的程度,標誌著這門科學的成熟程度。
數學是個寶庫,從數學中產生出來的東西,具有高屋建瓴、壓倒一切的氣勢。
談論數學,必然要涉及電子計算機,計算機是數學與電子技術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的出現和應用,對數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計算機為數學的應用開闢了極廣闊的天地,數學對人類生活所具有的推動作用更大、更重要了,這種影響,現在只是開了個頭,很多問題,數學在理論上可以算出來的,但計算量太大,靠人力實際上無法實現,現在應用計算機就可以很快算出來了,
例如依據今天的氣象今天的氣象資料預測明天的天氣,有一套演算法,但人工計算要花費整整18年的時間,用計算機很快就能算出來,現在的天氣預報都是應用計算機才做出來的,而計算機又反過來促進數學的發展。
我們正處在“數學技術”的新時代,有報告認為:未來社會最好的工作和崗位,屬於準備好了處理數學問題能力的人。數學已不單是一門學科,而且是重要的潛在資源,現今技術發達的社會里,掃除"數學盲"的任務已取代了掃除文盲的任務,高技術的關鍵是軟體,軟體的核心是數學方法、數學技術,我們引進的外國高技術和產品,如果不掌握其中軟體應用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技術,就不能改造、創新,很快就會落後,北大數學學院院長姜伯駒院士說:"高技術和資訊化、數字化是聯在一起的,數字化,就是把各種資訊變成數字,成為離散的東西,便於應用代數的方法用計算機處理,同時運用數學方法進行資訊壓縮,就可以傳輸,然後再還原"。
海灣戰爭,都說是高技術戰爭,美華人在總結海灣戰爭時說:"下個世紀的戰爭是數字化的戰場",其核心技術也是數學技術,解決電磁波通訊的干擾和失真是一大難題,早在60年代太空開發競爭的初期,美國就意識到這個難題了,美華人採用了資訊數字化、糾錯編碼、數字濾波等一整套數學通訊和控制技術,才實現了"阿波羅"登月計劃, 20年後,用到了海灣戰爭中,在短短數十秒鐘內準確地攔截了對方發射的導彈,又能引導自己的導彈準確命中目標,也正是領先的數學技術,使美國在開發高畫質晰度電視的競爭中取得了壓倒的優勢。
總之,數學像其他學科一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中華民族前進的重要動力;數學又跟其它學科不一樣,數學思維讓我們更有條理和邏輯,數學方法指引我們攻克難題。哲學家、同時也是科學家培根說:“數學是開啟科學大門的鑰匙。”
毛澤東曾呼籲:“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成群眾手裡的尖銳武器。”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離不開數學,這不是誰願意不願意的事。要讓數學的應用價值更好更大,也需要有類似的解放運動,需要讓數學成為更多人手裡的尖銳武器。而富有啟迪的觀念和思想為培養更多人的數學涵養和情趣當然是一劑不可多得的良藥。
參考文獻:1.畢全忠,數學,撬起未來的槓桿!
-
3 # 絕頂財經
當然,現在我們就在實現這一點,六百個機器人一秒肯定能完成一個人十分鐘完成的工作。你說一個人的作品機器人做不出來,那是因為那不是工作是創作啊。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反映了哲學的方法論部分。如果脫離了數學談哲學,那瞎想瞎吹誰不會啊?
-
4 # 江南漁夫
這個人是在胡說,對數學只有膚淺的認識。題目中的描述,對應小學三四年級學到的公式:生產總量=生產效率x時間。十分鐘等於600秒,所以1x600=600x1。對小學生來說,很合理嘛。
但是這個公式是有前提的,即生產效率要能與生產者數量成正比。一個人能完成的工作,600人來完成,能否同時上手?能否將原工作均分為600份?所有人的效率是否一致?只要任何一個問題的答案為否,那麼以上等式就不成立了。比如這個工作最多隻能讓60個人同時做,那麼剩餘的540人就是浪費,工作效率最多隻提高了60倍而已。再比如這個工作中有關鍵的一步最起碼需要5分鐘,無論誰來都一樣,那麼即使600個人都在忙,其中一定有個倒黴鬼要花5分鐘,導致了最後完成時間起碼是5分鐘。
所以數學並不是簡單的等式而已,否則數學家早就無聊死了。數學公式是要嚴格給定前提條件的,並且也需要嚴謹的描述,例如題目中如果改為“六百人至少需要1秒鐘來完成”,會好一些,但也不保證成立。。。
回覆列表
這種觀點某種意義上是對的,數學就是實際事物的一種簡化抽象。把一件事分成不同部分,分別研究,歸納。
"一個人十分鐘能完成的工作,六百人一秒鐘同樣完成。"看起來不可能事實上是有可能,或者趨向可能。比如1臺計算機1個cpu計算一個問題,可能需要1分鐘,60臺電腦60個CPU可能需要1秒,或者接近1秒甚至少於1秒。
1個生產步驟,統籌分配,60個人的生產效率高過一個人也是可能的。
中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寫一本很有名的書《統籌方法》,目的就是合理分配任務,把一件事統籌分配為不同部分來提高生產力。工廠的生產流程需要運用數學來合理安排。
在企業規模化大生產中,把一件事情流程化,不就是把一件事分給六百人嗎?
數學對於現實事物的簡化抽象,就是為了把同類事物歸類在一起,現在很流行的gpu進行一些科學計算就是因為GPU的核數遠超CPU,雖然gpu計算能力不如CPU,但是數目多,把複雜問題簡化分類後利用gpu來加快計算。分類簡化需要很高的數學能力。
數學的這種歸納簡化讓有人提出數學的本質就是抽象。
可以說數學是一切科學領域了不起的工具。在未來機器人的時代,這句話可能就不會有爭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