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觀看了許多一度不同型別題材的電影,例如《摔跤吧!爸爸》、《紅磨坊》、《大篷車》、《三傻》、《巴霍巴利王》、《我個神啊》……等等,總髮現電影中無論哪種場景下,突然莫名其妙就開始跳舞,感覺有點突兀不和諧,有點浮誇俗氣。所以這是一種什麼樣藝術風格?
19
回覆列表
  • 1 # 集萃工坊

    最初電影進入印度成為本土產業的時候,不是在電影裡插入歌舞,而是在歌舞裡插入故事情節,類似於一種現場版歌舞劇的錄影。後來慢慢轉變了比重,故事性越來越強,歌舞成了點綴,不但不符合現實,而且還很生硬,但是這個點綴不能去掉,觀眾不答應。

    如今的印度還好,幾十年前,觀眾不是老老實實坐著看,都是站著看的,而且要隨著影片裡的歌舞一同起舞。一部沒有歌舞的電影,觀眾不會買票。這個傳統就這麼堅持下來了。

    現在的印度電影有了點兒起色,三傻大鬧寶萊塢和愛情的故事就很少有歌舞,而且裡面不多的幾場歌舞還勉強可以算是故事情節裡的內容,不是毫無理由地唱起來跳起來的。摔跤爸爸就幾乎沒有歌舞。

  • 2 # 懿DU

    但凡看過印度電影的朋友都會知道,無論是怎樣體裁的電影,都會少不了舞蹈,電影中使用歌舞這種形式其實是受印度當地文化傳統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裡很受人們歡迎的就是溼婆Shiva。舞蹈在印度人看來是溼婆創造的,同時舞蹈也就成了溼婆神的化身,所以人們對溼婆神的崇拜常會用舞蹈來體現。比如結婚、聚會,印度人就會載歌載舞,無不體現舞蹈的重要性。所以舞蹈也就成為了印度人喜聞樂見的一種生活形式,這也就是在印度電影裡常見的又唱歌又跳舞,歌舞劇!

    還有就是商業因素,一部電影大概是九十分鐘,長的不過二個小時,但在印度,卻形成了一種奇怪的時長效應。其實印度歌舞電影的興起是為了讓電影時間夠長,讓進去看電影的人感覺夠本。在上個世紀,印度的很多人還是比較窮的,看一場電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印度人本來就有一種非常善於精打細算的習慣,相信與其做過生意的人都體驗過印度人的砍價有多厲害。他們認為花了錢進去影院看電影,都會希望電影要長,這樣才能“夠本”。

    接下來是國際的影響。一個不發達的國家想要輸出影片,是需要民族特色的電影,比如我們華人的影片就是武打片,因為李小龍的原因,搞得大家一提華人電影,就是武打,就是武俠,武打也是華人電影在國外最成功也是唯一成功的型別電影,而外華人更有一個奇怪的錯覺,華人都是會武功的。

  • 3 # 文仔仔

    不同的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國家之間文化有差異是正常的,在我們看來莫名其妙,但在他們國家卻是理所當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 4 # 雨柯

    由於寶萊塢(Bollywood)痴迷於刺激性的舞蹈數字,而印度人則希望他們為電影支付的費用得到充分的娛樂。

    這個有多種原因。

    1. 印度人喜歡音樂。

    2. 即使電影的劇本很差,舞蹈場面也能使觀眾緊貼劇院。

    3. 這是電影製片人用來製作一部電影的公式。

    4. 舞蹈是寶萊塢電影建立的標誌性步驟。

    5. 舞蹈用於刻畫人物的感受(在最初的電影中)。

    6. 舞蹈場景用來吸引觀眾。

    7. 寶萊塢需要跳舞,因為印度人會雕刻masala電影,像ala-carte包裹一樣完整的包裹。所有的娛樂活動使寶萊塢為電影增添了更多的舞蹈和歌曲。

    8. 另一個原因是,大多數印度觀眾不喜歡在看電影時思考,因此,如果電影攝製者放上一首歌和一個舞曲,它們可能與觀眾有關。

    另外,由於劇本的原因,如《午餐盒》,《空運》,《內爾哈》,《寶貝》,《粉紅》等電影都沒有舞蹈來傳達資訊。

  • 5 # 小鹽光芒萬丈

    大家知道,印度的電影是很好的,號稱寶萊塢,出了很多經典電影和大明星,比如阿米爾·汗可最近就在中國火了一把,還擁有一大票的粉絲。不過大家也發現印度電影裡有很多跳舞的情節,主角只要一笑,我們就好擔心他們會突然跳起來,為什麼印度人這麼喜歡跳舞呢?要想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從他們的文化、宗教跟歷史甚至商業方面來分析原因。

    再說宗教,印度人認為舞蹈是他們的大神溼婆創造的。溼婆透過舞蹈來施展它的法力。大家也可以透過跳舞來跟神進行溝通。這是舞蹈能在印度成為主流文化元素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說歷史,印度的電影歷史是很早的,也受西方影響很深。西方電影的源頭之一,或者題材之一就是歌舞劇,因此,把歌舞劇移到銀屏上是很自然的過渡。印度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就是一部歌舞劇,而且一出來就大獲成功,也就自然的繼承了下來。

    最後是商業運作:一個不發達的國家想要輸出影片,是需要民族特色的,印度這種有舞蹈的電影到了國外,一下讓外華人大開眼界,認為其民族特色十分濃厚。所以,他們形成了思緒定式,印度電影一定要有舞蹈才行,就像他們看中國電影,一定要有武打一樣。這樣一來,為了迎合國際市場,印度的歌舞也是能上不能下了。

  • 6 # 使用者金佔石開13148899

    這是一種利用悲憤情感去抒發自己與對方之間不合的肢體語言,這種表達方式與眾不同,有著極其特殊的民族藝術風格,非常的少見

  • 7 # 八流小導

    其實你要明白現在很多印度電影裡也沒有尬舞的情節了,印度電影其實分兩派,南印度電影和寶萊塢(國內有的稱之為北印度電影),南印電影更加傳統,更加迎合本土國民的審美。我們經常看到的印度電影開掛gif就是南印電影,在印度人民來說他們要的英雄是要高大強能力無限的型別,之所以阿米爾汗的《印度暴徒》在印度口碑不好就是因為他扮演的角色不符合大眾的審美。

    不只是原來,就算是現在印度電影也以長著稱,一部電影兩個半小時幾乎就是標配,這源於之前印度比較貧窮,看電影可以說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只有電影越長才會有人覺得更加值得去電影院值回票價,歌舞是可以拖延片場的一種絕佳選擇,而且因為宗教歷史原因,印度也對歌舞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愛。

    不過就像之前說的,現在的印度電影已經又很多現實嚴肅題材的代表,力圖在傳播本國曆史文化的同時與國際接軌,這類電影基本就是之前提到的寶萊塢電影了。

  • 8 # 瑩瑩lu

    作為一名80後,對印度電影並不陌生,可以說從小看著長大的,早期像我們熟悉的《流浪者》、《大篷車》,近幾年上映的《摔跤爸爸》、《三傻大鬧寶萊塢》、《神秘巨星》等都是觀眾們耳熟能詳並津津樂道的。觀察這些印度電影,你會發現這些電影中經常會出現載歌載舞的片段,通常是男女主角領舞,後面大隊群舞,場面可謂十分熱鬧。對於感情偏向於內斂的中國觀眾來說,對待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褒貶不一,一部分觀眾會認為舞的好尬,打斷故事情節,容易使觀眾齣戲;還有些觀眾認為,歌曲旋律優美,舞蹈熱情奔放(多數舞蹈風格都是歡快的),對故事情節有一定的烘托渲染推進作用,不管眾人如何評說,寶萊塢電影中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已經成為其屹立於世界電影屆的一個鮮明的標籤,或者說是特有的DNA,使得來自各國的觀眾接受並認同這一具有鮮明特色的電影文化,也可以說是其民族文化輸出的一個成功案例。我們國家的電影文化也可謂題材多樣,輸出的民族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但個人認為還不具備有十分鮮明的群體特色,我覺得塑造較為鮮明的電影文化特色也是可以借鑑他國經驗的,但不一定非得要載歌載舞,因為有時我看著印度電影中的大型舞蹈表演覺得也蠻尬的

  • 9 # 娛樂阿離大大

    1、印度文化與歌舞息息相關

    先說文化,印度是一個很熱愛跳舞的國家。曾經有人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愛跳舞的國家,世界上最著名的肚皮舞,就是印度跳得最好,而肚皮舞也發源於印度。

    而且印度人對身體的控制也是探索得最深的國家。瑜伽也從印度傳出來的,印度人把舞蹈或者瑜伽跟心靈聯結了起來,認為這是表達內心最重要的方法,所以印度上上下下都愛跳舞,平常吃完飯,就跳一下,這個熱愛程度,也只有中國的廣場舞可以一拼了。

    印度人本身就愛跳舞,而且認為舞蹈是很優雅很高階的娛樂活動。

    2、宗教:跳舞可以和神溝通

    我們都知道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印度教裡最受人們歡迎的就是溼婆神,而溼婆神在印度就是舞蹈的化身,因此他們會經常把對神的敬仰之情用舞蹈來表現,這就導致了印度人對舞蹈十分痴迷,不僅僅是電影中經常用舞蹈來表達感情,就連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如結婚、聚會,也會都會一起跳舞來表達喜悅之情,舞蹈在印度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3、印度電影以歌舞開始

    印度的電影歷史是很早的,也受西方影響很深。西方電影的源頭之一,或者題材之一就是歌舞劇,因此把歌舞劇移到銀屏上是很自然的過渡。

    印度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就是一部歌舞劇,而且一出來就大獲成功。這等於樹立了一個習慣,電影如果有跳舞,就一定大賣,人類是喜歡複製自己成功的經驗。

    還有商業的因素,比如大眾對電影片長的過度期望。我們知道一部電影大概是九十分鐘,長的不過二個小時,但在印度,卻形成了一個種奇怪的時長效應,大家認為,沒有三個小時的電影都是忽悠人民群眾的,是缺斤少兩的。

  • 10 # 千奇百怪的漫長旅行

    雖然我們看起來很尬,但很明顯,尬舞已經成為寶萊塢的一大特色。只有看到這種舞蹈,就知道是印度電影。

    這也是一直以來東方寶萊塢能抗衡西方好萊塢的法寶。

    不過最近印度電影也逐漸拋棄了這種歌舞形式,例如近年在中國爆紅的摔跤吧,爸爸等。

  • 11 # 聽竹齋

    歌與舞既是印度文化也是印度人日常生活渲瀉情緒的一種重要方式。再嚴肅的故事題材都會插入歌舞這一情節去充分展現,熟知“載歌載舞”是印度電影一大民族藝術特色後就不覺得是莫名其妙了!

  • 12 # DaDaDa柚子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從而推動了電影業的發展。但不論講著何種語言,歌舞作為印度人世代沿襲的生活方式,是他們共同的語言,印度電影中極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場制勝的關鍵,也是快速撩撥起海外觀眾興致的法寶。

      一部典型的印度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華麗歌舞,而且是大團圓結局。這種標籤化的印度大片也被稱為“馬薩拉”電影。“馬薩拉”是印地語中“混合香料”之意,“馬薩拉”電影就是將愛情、動作、歌舞、喜劇元素和大團圓結局糅合在一起,其獨特敘事模式也被稱為“馬薩拉模式”。

      而電影裡歌舞的興起,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Discovery頻道的紀錄片《亞洲電影·印度》上有講過,在上個世紀,印度的很多人,還是比較窮的,所以看一場電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於是花了錢進去影院看電影,都會希望電影要長,這樣才能“夠本”。

      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多的印度電影時長都在3小時左右(有的時候真的很考驗觀影人的耐心)。

      如此,中間插入歌舞,算作是一種取巧的方式。據蔡瀾的書裡講,他曾與一個印度電影的MAKER聊天,說是他製作的一出電影不到三小時,觀眾不買賬,認為自己上當受騙了,於是MAKER在電影后面加了一段長長的歌舞,湊足了時間,最後賓主盡歡。

      歌舞是和故事融在一起的,有時候也不一定是歌舞,還可以是撇開故事情節的喜劇追逐或打鬥,這些與影片情節發展的關係未必很緊密的歌舞打鬥也是印度觀眾希望在電影裡欣賞到的一部分,在他們心中地位絕不比完整動人的故事來得低。歌舞對於印度觀眾好比功夫對於我們一樣,都是一個引以為豪的文化傳統,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 13 # 大風車影視娛樂

    是的,幾乎每一部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跳舞。

    歌舞,幾乎成了印度電影的代名詞。

    而且印度的寶萊塢似乎也非常接受這個標籤,每一部印度出產,必須來一段又唱又跳。

    這究竟是為什麼?

    1. 印度文化與歌舞息息相關,印度是一個很熱愛跳舞的國家。很多人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愛跳舞的國家。世界上最著名的肚皮舞,就是發源於印度,全世界也是印度跳得最好。而且印度人對身體的控制也是探索得最深的國家,比如-瑜伽。

    2. 印度人認為舞蹈是他們的大神溼婆創造的。溼婆透過舞蹈來施展它的法力。大家也可以透過跳舞來跟神進行溝通。

    3. 印度人向來熱愛歌舞,於是,印度的電影人便很好地將民眾的心理需求和印度人的生活習俗相結合。再加上他們在電影中適時地加入一些歌舞,巧妙地將電影時長從一個多小時延長到兩個小時甚至三個小時,從而能更好地吸引印度群眾的目光,讓他們走進電影院看電影徹底變成一種享受,既能乘涼,又能看電影,還能欣賞歌舞。

    久而久之,印度電影便形成了今天這種風格。

    一個不發達的國家想要輸出影片,是需要民族特色的,比如中國的影片,要想走國際範,走的就是中國功夫。所以中國功夫也是中國電影的代表名詞。

    正如這樣,印度電影以歌舞為主,印度電影的代名詞就是印度舞蹈。

    美國有個好萊塢,印度有個寶萊塢!

    印度寶萊塢,以每年1000部的速度,向全世界輸出印度電影歌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板橫打引拍是拇指用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