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行天下走虎步
-
2 # 愛運影視
古人不會用“姓”來自稱……
要麼用“名”,要麼用“號”(稱號),要麼用“字名”。
你看諸葛亮從來不自稱“我諸葛亮……”,而是直接說“亮有一計,可敵曹軍”;曹操也不會自稱“我曹操……”,而是“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
-
3 # sensei董
古人的稱呼和姓是沒有關係的。古人的名字一般由姓 名 字 號等組成(前期還有氏)。
姓當然有複姓,單姓,多字姓等,秦漢時期一般單姓多,東漢後期複姓就多起來了,比如大家熟悉的夏侯,司馬等。隋唐宋複姓比較多,比如宇文,尉遲,上官,東方,歐陽等等,很多名人複姓。到了現代,複姓慢慢改了,有文化也有政治原因,比如夏侯改姓夏或者侯,歐陽改姓歐或者陽,令狐改姓令等等。
言歸正傳,古人對稱呼還是很講究的,不過一般確實與姓無關。自稱可以稱名或者字、號都可以,如果對方地位比你高或者是你的長輩,一般自稱名;如果對方地位和你相當或者低於你,自稱一般就是字或者號。稱呼別人,無論對方地位比你高或者低,一般不要“直呼其名”,直呼其名在古代文人當中,是非常不禮貌,沒文化,被人鄙視的表現。三國演義當中一回寫到,曹操把馬超家人殺了,馬超知道恨得牙癢癢,說到:孟德欺我太甚!就這樣了,馬超也不會對曹操直呼其名,而是稱曹操“孟德”,可見一斑!
但是這些都是古代文化人,有地位的人的遊戲,普通老百姓很多連正兒八經的名字都沒有,哪兒有什麼字啊號啊,見面想怎麼稱呼就怎麼稱呼,什麼狗蛋啊,翠花啊,二狗啊等等等等!
-
4 # 淮揚之楚
古人沒有用姓來自稱的,自稱稱名,或者用其他指代的詞 比如“吾、鄙人、在下、愚下、愚夫、老朽、餘”等都可以用作普通人自稱,而皇帝身為九五至尊,就自然有所不同,“朕、寡人、孤王”都可以用以自稱。
-
5 # 南嶺說史
自稱和複姓沒有關係。自稱的範圍很廣,在實際的生活中沒有一個準則。
因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講究重視禮節的傳統,故自稱之中的謙稱倒是專門有一套詞,不管是複姓還是單姓,或者是王侯將相。
1、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穀、予一人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基本上大部分時候自稱為朕,但也會自稱為我;
《漢書:文帝本紀》:“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
《史記:韓世家》:不穀國雖小,已悉發之矣。
特別值得提的一點是,朕雖然從秦始皇帝開始為皇帝自稱,但秦始皇帝自稱為朕的時間不長,倒是在方士的忽悠下,自稱為“真人”的持續時間長。
《史記:秦始皇本紀》: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2、普通一般人之間的謙稱,多為在下、鄙人、不才、下走等。
如果是為官的,自稱為下官、卑職等。
在清代史學家趙翼的著作《垓餘叢考》中記載“下官”一詞最初不是官員自稱的意思。在《漢書:賈誼傳 》中記載:“大臣罷軟不勝任者,曰下官不職。下官二字始此,然非官員之自稱也。”
“下官”作為官吏自稱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書中也有記載至少在晉朝時已有。而以“卑”自稱,要到宋朝開始,“謂武臣見知州自稱卑牧也。則屬吏之以卑自稱,自宋已然。”
3、一般讀書人多自稱為晚生,當然意思不是晚上出生的意思,是較晚生的意思。也可以自稱為小生、晚學等。
“小生”一次最早也是出自《漢書》:罷官過薛宣,宣曰:“君且留我東閣,可以觀四方奇士。”雲曰:“小生乃欲相吏耶?
“晚生”一次在晉朝也有使用的例子。
《晉書:戴淵傳》:淵弟邈請立學校疏曰:“今後進晚生,目不睹揖讓之儀。”
4、其他的自稱還有對自己親戚家人的自稱。如稱自己老婆為拙荊、賤內、內人等;
稱自家兒子為小犬、犬子等,女兒則為小女。關羽曾自稱自家女兒為虎女,“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
-
6 # 文博山東
古代複姓自稱姓+某的不是很多,有可能是單姓的人叫著方便也就默認了,很多自稱單姓複姓都是通用的,比如我,吾,餘,在下,鄙人。
有的也根據身份自稱,如:朕、本王、末將、卑職等。
-
7 # cold
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又如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鍾離等複姓。
都屬這種情況。
二、因居地而來。
如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如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複姓都由官名而來;
公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業。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百里
1、出自姬姓,以封地為姓。周朝時,有姬姓虞華人,入秦後,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後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稱百里氏。
2、以人名為姓,是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的後代。周初,周武王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兒子虞仲的子孫在虞國(在今山西平陸縣北)。春秋時,虞仲有個後人叫奚,因住在百里鄉,又稱百里奚,他在虞國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和虞君都當了晉國的俘虜,成了奴隸。這時,秦穆公向晉獻公求親,晉獻公就把女兒嫁給他,同時把百里奚也作為陪嫁的奴僕之一送往秦國。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隸,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國的奴隸。秦穆公是個有雄心壯志的國君,一直在收羅人才,他聽說百里奚是個有才幹的人之後,決心把他追回來。他怕用重金去贖會引起楚國對百里奚的重視,就按照當時奴隸的身價,用五張羊皮把他作為逃奴贖回來秦穆公同百里奚交談後,對他大加讚賞,封他為大夫。百里奚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百里氏。
第五
出自田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消滅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故改變了原來的姓氏,以次第相區別,分列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遷者往第一門,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遷往第二門,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以次類推,田廣的田英最後遷徙,住在第八門,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
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現在保留複姓的很少。據說現在臺灣還有人姓第五。
東方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命姓,稱東方氏。
2、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的後代。東方朔本姓張,他的父親張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親田氏生下他三天後也死了,他右鄰居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正值東方天亮,所以起名叫東方朔。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為姓,稱東方氏。
東郭
出自姜姓,是齊國公族之後。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時,齊桓公有子孫住在都城臨淄外城的東門一帶,稱為東郭大夫。其後代子孫遂以居住地命姓,稱東郭氏。
東門
出自姬姓,以居住地命姓。春秋時,魯莊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魯國任大夫。他家在魯國都城曲阜的東門旁邊,人稱東門襄仲。當時魯文公有個寵姬叫敬嬴,同襄仲的關係很好,襄仲就勸魯文公立敬嬴所生的兒子倭為太子,但受到大夫叔仲的反對。襄仲後來出使齊國,他私下要求齊侯支援倭繼承魯國君位。齊侯正想拉攏魯國,便答應了。魯文公死後,襄仲在齊國的支援下殺死了文公正夫人所生的公子惡何公子視,立倭為魯宣公,由襄仲執掌國政。當時魯國有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個家族,稱為"三桓"。三桓一直在擴張自己的勢力,威脅到魯君的地位。襄仲竭力維護魯君,多次企圖剷除三桓,卻沒有成功,因此同三桓成了死對頭。襄仲死後,他的兒子公孫歸父繼任大夫。公元前591年,魯宣公去世,季孫氏乘機譴責襄仲過去立宣公是"殺嫡立庶",驅逐了公孫歸父。公孫歸父逃往齊國,後來以東門作為姓氏,其後子孫遂以東門命姓,稱東門氏。
段幹
以封邑名為姓。春秋時,有一個哲學家叫老子,他後來被尊為道家的始祖。老子名叫李聃,他的孫子李宗在魯國任卿士大夫,享用"段"那個地方的物產,後來又受封享用"幹"那個地方的物產。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命姓,或者姓段幹,或者單姓段,或者單姓幹。段幹複姓後來有的改為單姓段,有的改姓單姓幹。
端木
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得意門生叫端木賜,字子貢。他是河南浚縣人,善於言辭,精通經商之道,孔子稱他為瑚璉(古代宗廟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來比喻有立朝執政才能的人)。
4.複姓變單姓的方式是多樣的。
“孫”、“袁”、“馬”可能是從“公孫”、“軒轅”、“司馬”等姓簡約而來。
“朱”和“田”則可能是“豬”和“天”之音。
金代女真人改漢姓,《金史》記載“兀顏曰朱”和“呵不哈曰田”。
“兀顏”和“阿巴嘎”(即“呵不哈”)分別是女真語的“豬”和“天”;他們嫌“豬”太鄙俗,“天”又太神化,於是用“朱”和“田”來替代。
古代“齊魯”是東夷之地,“東夷”又是女真之先;幾千年前當東夷語言發生變化時,齊魯地區的“天”“豬”兩族,可能也改成了“田”“朱”兩姓。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
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
首字可為單姓的複姓:夾谷、左丘、宗正、巫馬、顓孫、聞人等。
-
8 # 涅槃談文化
其實很多自稱單姓複姓都是通用的,比如我,吾,餘,在下,鄙人。
有的也根據身份自稱,比如朕,本王,末將,卑職,草民這樣的。
-
9 # 巴山夜雨涮鍋
古人自稱,大致分為幾類:
第一,專有稱謂。比如皇帝自稱朕,王侯自稱孤等。
第二,標明相對身份的自稱。比如百姓自稱草民,小民,官員自稱本官,卑職,下官,將領自稱末將,本將軍,僕役自稱小人,等等。
第三,不含身份資訊的自稱,如我,吾,鄙人,在下等。
上面這幾類都是沒有包含姓名資訊的。
第四,自稱名不帶姓。比如曹操自稱操,諸葛亮自稱亮,司馬懿自稱懿等。
孔明曰:“亮自至江夏,先令雲長於漢津登陸地而接。”第五,自稱名帶姓。比如燕人張飛在此。
第六,自稱字帶姓,比如燕人張翼德在此。
用扇招邢道榮曰:“吾乃南陽諸葛孔明也。”所以,複姓自稱和單姓自稱沒有任何區別。
回覆列表
古代人稱呼複姓和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古代人的自我介紹是姓名+籍貫。比如,河南省湯陰縣孝悌裡永和莊姓岳名飛字鵬舉。這就是民族英雄岳飛“來蔣通名”。
朝堂之上諸侯見天子一般稱臣某某或者侯某某,與百姓見面介紹稱寡人。參考《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
複姓與其他姓氏不無不同,為了方便,人們刪繁從簡,就拿公孫、王孫、長孫這種在秦朝常用的複姓,到後來都被改為姓“孫”,公沙、公羊、公乘後來改為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