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臨天下Q

    朱元璋,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草根出身的皇帝,其一生本身充滿傳奇。從一個放牛娃,到成為一代皇帝,其中先後經歷:替地主放牛;為了生存,當過和尚;當過乞丐;參加農民起義軍;成為吳王;最後開創大明,稱為一代開國皇帝。

    然而,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後,也是:“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對於曾經跟隨自己打江山的開國功臣,除了湯和等極少數功臣外,其餘全被屠戮殆盡,發生在洪武年間有名的歷史案件有關:“胡藍之案”。兩次被牽連者達到數萬人,其中牽連淮西勳貴等大批開國功臣。

    朱元璋之所以屠戮如此多的功臣,其中不乏如下幾點原因:

    1、 鞏固大明朱家王朝。

    2、 驕兵悍將,功高震主,為朱允炆順利繼位做鋪墊。

    3、 吏治腐敗,貪汙成風。

    4、 加強中央集權。

    其一、鞏固大明朱家王朝。

    朱元璋出身草根,其家中兄弟姐妹以及親人,多數都餓死於元末。朱元璋本人也是靠著當和尚、乞討維持生活,後來得以參加農民起義,有了其發家的資本。

    縱觀中國封建王朝,多數王朝的開創者,都是豪門旺族,本身家族擁有強大的實力得以爭雄天下。在封建開國王朝中,唯獨朱元璋與劉邦,作為草根出身的皇帝,白手起家。沒有任何的家庭實力背景。

    因此,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劉邦,在其開國後,大肆的屠戮功臣,分封自己眾多的兒子,到各地為王,鎮守天下,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大明朱家的王朝。

    其二、驕兵悍將,功高震主,為朱允炆順利繼位做鋪墊。

    朱元璋作為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歷經十五載而成帝業。

    朱元璋在位時期,憑藉自己威望,可以震懾滿朝文武百官。可是,其死後那,無論是朱標,還是朱允炆,其性格都是仁慈寬厚,朱標,好歹也歷經戰亂年代,但是朱允炆根本就沒有經過過戰爭的錘鍊,就是一朵溫室裡花朵。

    朱標英年早逝,朱允炆又非常年輕。面對滿朝開國文武大臣,朱允炆難以震懾住。尤其其眾多的淮西武將,以藍玉為代表的驕兵悍將,在軍中威望甚高,朱元璋在位時期,這些驕兵悍將都難以馴服,脫離朱元璋眼線,在一方便可以為所欲為。

    朱允炆在這些驕兵悍將,充其量不過是一個乳臭娃娃。以朱允炆威信,自然震懾不住。因此,朱元璋屠戮開國功臣,其中之一是為了朱允炆順利繼位做鋪墊。

    其三、吏治腐敗,貪汙成風。

    元末,皇帝昏庸,貪圖享樂,致使元朝吏治腐敗,貪汙橫行,根本不理天下百姓死活。也正是如此,朱元璋的父母、兄弟都活活地餓死。

    因此,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後,對待貪官,是出了名的嚴苛。發明了一系列震懾官員的殘酷刑法。

    但是,這些眾多的開國功臣,憑藉自己戰功,在其開國後,慢慢的變成結黨營私,貪汙成風。朱元璋本身就非常痛恨這些,其中以胡惟庸案最為代表。

    因此,面對吏治腐敗,貪汙成風,朱元璋對於這些開國功臣痛下殺手。

    其四、加強中央集權。

    自從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之後,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在其開國後,也面臨這個問題。

    最終,朱元璋以胡惟庸案正式廢除宰相制度,徹底消除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使皇帝的權力得以加強。

    貝勒說:無論從何種角度來,朱元璋大肆屠戮開國功臣,其最終目的都是維護大明朱家天下。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幼時貧窮,布藝出身,曾為地主放牛,16歲入皇覺寺為僧,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經過多年征戰,終於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殲滅方國珍,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起大明帝國。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他胸懷韜略,深謀遠慮,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開創了明初的洪武盛世。

    在創業的過程中,許多有才能的文人武士,如徐達,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湯和、劉伯溫、李善長、李文忠等人都聚集在他周圍,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一統天下後,朱元璋便開始大殺功臣,能夠得到善終的沒有幾人,所以朱元璋一直是中國古代最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    (朱元璋)

    朱元璋誅殺功臣並非一時衝動,其殺人之念始於登基之時。《明史演義》載:“太祖自得國以後,有心偃武,常欲將百戰功臣,解除兵權,只因北方未靖,南方也尚有餘孽,一時不便撤兵,只好應循過去,但心中不免懷忌”。也就是說,朱元璋初得位時不殺功臣,不是不想殺,而是全國尚未全部平定。連他最愛的馬皇后也在臨終前對朱元璋留下遺言:“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戝,願無忘群臣同艱難”。但朱元璋終究沒能放下心中的執念,義無反顧地向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們舉起了屠刀,“胡藍案”便是其誅殺功臣的代表作之一。

    那麼,朱元璋誅殺功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其一:誅殺功臣是封建開國帝王的常規操作。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尤其是像朱元璋這樣屌絲出生,幾經磨難,而又猜忌心很重、貪念皇權的帝王,深知皇位到手的不易。必定對王朝建立過程中湧現出來的一大批功高震主的臣子心存防範。為保大明江山永固,朱元璋不得不痛下殺手。

    其二:為了鞏固他的朱姓江山。

    太子朱標為人忠厚,見父親借胡惟庸案大殺功臣,心中不忍,幾次進諫道:“皇父誅夷太濫,恐傷和氣”。太祖默然。次日,以棘杖擲地,令太子拾起,持於手中。見太子有難色,太祖笑道:“朕令汝執杖,汝以為杖上有刺,怕傷汝手,若得棘除去,就可無虞。朕今所戮諸臣,便是為汝除刺,汝難道不明朕意麼?”朱元璋對朱標的這一番話,完全道破了他戳殺功臣的思想動機,他想永葆自家的江山,絕不許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旁落。同時,也是為自己除刺,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

    (朱元璋賜鵝劇照)

    其三:大臣們居功自傲、目無法紀。

    如涼國公藍玉自恃功大,狂妄不羈,屢次獨犯明朝法律,又在朱元璋面前不知檢點,不尊人臣之禮,令朱元璋對其非常不滿,疑忌心日重。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藉口藍玉欲圖謀反,連同涼國公藍玉在內共11名功臣,都成了朱元璋的刀下亡魂。同打江山易,共享江山難。如果臣子不知進退,不懂審時度勢,必將自取滅亡。

    其四:封建王朝的制度弊端。

    朝廷高度集權,帝王手握生殺予奪大權、乾綱獨斷,可以隨意處置臣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對封建王朝制度弊端的生動註解。

    清代史學家趙翼曾說:“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

    趙翼的評價雖言過其實,卻也清楚的道出了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的事實。

  • 3 # 中孚鑑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他本是窮苦出身,他能登基為帝,建立大明王朝,除了他個人有超強的能力、魄力外,還有的就是他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戰的將軍、有智謀的文臣。這些文臣武將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的過程中,是做出不可磨滅的功獻、立下汗馬功勞的。

    所以朱元璋在登基為帝后,就對這些開國功臣進行加官進爵的封賞。這些功臣如今功成名就,有的身居高位,有的手握重兵,有的飛揚跋扈,有的小心謹慎,然而不管如何,這些功臣們,後來因為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從而朱元璋對他們以種種理由痛下殺手,導致朱元璋那些開國功臣們,能得以倖免於難、得以善終的很少。因此朱元璋也是歷史上屠殺功臣比較多的一位皇帝。

    那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什麼要誅殺那麼多開國功臣的?

    因為朱元璋本身是出身於貧苦家庭,他登上皇位,貴為九五之尊,對這來之不易的身份地位非常在意,深怕失去,故而他本身就很有猜忌之心。在加上自古都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功臣功高了就震主,如此就會受到君王的猜忌。身為君王的也會想辦法除去功臣,在加上朱元璋本來就猜忌心很強,如此就導致了功臣的結局。

    同時本來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標。朱元璋對太子寄以很大希望,當時太子也有能力和威望,朱元璋也給太子準備了一批輔佐他的人。但是後來朱標卻去世了,朱標的去世不僅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也加重了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讓朱元璋性情更加大變。

    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又選了朱允炆為繼承人。然而朱允炆性格仁厚有餘而氣魄不足,朱元璋擔心他在世還好,若他一旦駕崩,朱允炆未必能震的住那一批久經沙場的功臣。若朱允炆壓不住他們,不僅對朱允炆不利,而且對大明江山更不利,這是朱元璋不願看到的。所以朱元璋不能讓他們危害大明江山。

    同時朱元璋也為了給朱允炆掃清道路,就開始玩以種種理由屠殺功臣,所以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會殺那麼多的功臣。

    而朱元璋殺了很多功臣後,他又為了安全起見,又大封朱家之人為藩王作為朝廷的屏藩,希望朝廷有難時,這些藩王可以勤王救駕。然而因為大封朱氏藩王,導致在後來這些藩王勢力過大威脅到朝廷。而後因為朱允炆的削藩之策,燕王朱棣起兵,當時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功臣名將已經不在,朱棣又有很高的軍事才能,朱允炆手下因此無朱棣之對手,最終朱棣打敗朱允炆登基為帝。

  • 4 # 朱小慶

    這裡邊有各種歷史原因、政治原因,但糾其根本還是經濟原因。眾所周知,有權就有了錢,一切的政治活動都只是在經濟利益驅使下進行的,歷史的延續就是生產力不斷髮展的結果。所以,對於歷史上“兔死狗烹”的這一古怪現象,我們同樣可以用經濟學的思維去解釋。 經濟學原理 有這樣一條 :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滿朝文武皆吃皇糧,萬事以讓皇帝歡心為準則,心裡無時不刻在擔心龍顏 會 大怒,擔心的越多就越 會 想著自己當自己的“主子”,一旦有此想法,他們可能就已面臨著這樣一個取捨問題 : 或是阿臾奉承、幾乎沒有生命危險地過一生,或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奪皇帝寶座。而被稱之為萬歲的皇帝也並非高枕無憂,他也在想,是要殺掉有權有勢的 功臣 以保江山,還是留著這些 功臣 保護自己的江山同時也在威脅著自己的寶座? 功臣 與皇帝的權衡取捨問題難易不同。每一個 功臣 的權衡是比較容易得到最終的取捨答案的,因為他們所要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勢力能否奪取政權。而“萬歲”要分析每一個掌握大權的 功臣 的心理、人脈,還要考慮自己對之的每一舉措帶來的影響,故而皇帝的權衡很難得到所謂的明智的選擇。 而且, 功臣 與皇帝的權衡取捨的側重點也大大不同。皇帝的收益近乎無窮大,每一個 功臣 都 會 有試一試的想法,因為他們的收益就是那無窮大的經濟利益,成本就只是“要命一條”。 功臣 們的勢力從開國時期就在日益壯大,皇帝要考慮怎樣穩坐他自己的江山,但他的成本僅是幾個大臣或是一些大臣的性命,對他的無限江山而言,那簡直是小之甚微。 經濟學原理 中還有這樣一條 : 人們 會 對激勵做出反應。 在封建時期,權臣往往都敢於與皇帝力爭,交談之中,皇帝或多或少還可以分辨出忠奸,對其嘉獎或是重罰。而勢單力薄或是試圖委曲求全的 功臣 則很少“面諫”皇帝,不願或不敢說任何一句與皇帝背道而馳的話,這樣只能導致皇帝永遠的難辨其忠奸,故造成了皇帝為清除威脅而實施的“寧可錯殺三千,不願一人漏網”的對奸臣的屠殺政策。朱元璋“火燒慶功樓”,製造胡藍、空印、郭桓三大誅殺案,很大一個因素是基於這種心理。 忠奸與否,取決於皇帝所接收到的訊號,這一訊號就是皇帝所受到的激勵,只有讓皇帝接收到辨別忠奸的訊號,皇帝才 會 做出相應的反應,否則,皇帝為了保其江山、坐穩龍椅,什麼舉措都有可能做得出來,包括“寧可錯殺三千,不願一人漏網”的屠殺。歷史上就有不少奸臣深知這一點, 利用 皇帝視野狹窄的弱點,不斷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獲取經濟利益,秦時趙高,清朝和珅,建國後的“四人幫”……也有些忠臣對此瞭解甚少而遭殘害,甚至招致殺身之禍,秦時蒙恬、漢朝司馬遷,宋朝岳飛……可見,一個說明你是非忠臣的訊號,一次讓皇帝信任或猜忌你的激勵,已成了懸牽著一個 功臣 能否安然無恙的生命線…… 此外,歷史上出現的一些皇帝殺 功臣 的現象還可以用經濟理論中的產權問題來解釋。 君臣之間的關係極似現代企業中存在的委託代理關係。皇帝擁有著整個江山的所有權,也即是產權是皇帝的,而手下 功臣 只是代理其經營、管理權。皇帝是委託方,將其所有財產(即整個江山)委託給大臣們來管理,經營,而大臣們則自然而然的成為受託方,代理其經營管理工作。當委託方覺得受託方無法助自己實現最大的利益,甚至還對自己的財產虎視眈眈的時候,必然將他掃地出門,炒他魷魚。而在當時的封建社 會 , 功臣 們威脅皇帝寶座的不只是他們的兵權,更多的還是他們的無形資產,是他們在朝中的門徒、人脈,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其殺掉,必要時誅殺與之有密切關係的一干人等。殺掉頭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給了這以團體一個警告,“識時務”的就該就此作罷了,但有時還是 會 有很多“不識時務”的人滋事,皇帝不得不對其誅殺了。殺一個人與殺一群人的損失(即成本)對皇帝來說沒有太大區別,因為皇帝在乎的只有他那無窮大的經濟收益。 還有,我們不難發現,用經濟理論中產權問題的相關知識來解釋明太祖朱元璋大規模殺 功臣 這一現象, 會 比較容易,而且很可能 會 大大改變你對朱元璋的看法。 封建時期,產權問題與現代社 會 有著很大區別。那時候有一種極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即皇位理應由太子來繼承,太子之位理應由大兒子來擔當。朱元璋的大兒子懦弱無能,二兒子、三兒子資質也極其平庸,而四兒子朱棣天資聰明,朱元璋倍加喜愛,早就有意將皇位傳給朱棣。而在當時,這是何等的難啊!大臣們都是愚忠,只 會 對大太子盡忠,若將皇位傳給朱棣,朱棣定 會 遭到滿朝文武排斥,還極有可能因勢單力寡被其兄殘害。不像現在,寫一張遺囑,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財產分配給任何人。朱元璋雖身居皇位,但也不 會 想出,也不可能想出立遺囑、傳皇位這法兒,仔細分析,只能將那些只懂愚忠的大臣殺掉,而在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朱棣的擁戴者。細品明朝歷史,不難發現朱棣確實是一個絕好的接班人,他文武雙全,朝廷軍中幾乎無人能擋。可見,明太祖在這件事上確實英明之極,智慧難得有人能及。 …… 歷史上的怪圈,都可以用經濟學知識來解釋,但我們得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這裡,我僅以自己所學的粗淺的知識和大膽的遐想對皇帝殺 功臣 這一現象淺談心得,敬請各位老師、同學多多指教。

  • 5 # 鄧海春

    洪武元年(1368),經過16年的南征北戰,窮苦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終於在應天府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後北伐西征,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政局趨於穩定後,朱元璋開始對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開國功臣痛下殺手。面對這些曾經共苦過的臣子們,朱元璋為何會如此不念舊情,痛下殺手呢?

    筆者認為,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大概是一個套路吧,開國皇帝總喜歡拿開國功臣祭刀。所有人都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太祖殺這些功臣是無法避免的――最高權力的世襲制度使然。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之時已經年老,前後八次北伐,60歲時才擊破北元,直到去世前兩年,還在北伐。面對外有強敵,內有功臣的局面,可是太子朱標性格又比較軟弱,皇太孫又還年幼。而這班隨著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很多還年紀尚輕,更兼武將飛揚跋扈,自己在的時候還能壓得住,要是自己死了,主弱臣強,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必定坐不牢固。這個原因可以從朱元璋與太子朱標的對話中看出: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太子朱標性情溫良,不忍,為功臣們求情,朱元璋沉默不語。第二天,朱元璋讓人呈上一段長滿棘刺的藤蔓,要求朱標拿起來,朱標猶豫而不敢拿。朱元璋因此對他說:我現在在做的,就是為你拔出藤蔓上的銳刺,你難道還不懂得我的用意嗎?

    二、權力滋生慾望,無論在什麼時候反貪治貪都是一項重要的措施。

    朱元璋對於貪官汙吏的深惡痛絕來源於他小時候的經歷,由於元朝腐敗的統治,在一次饑荒中,賑災的銀錢被官員們層層剋扣,導致朱元璋父母兄弟在這場災難中去世。而在洪武年間爆發的“空印案”與“郭桓案”更讓朱元璋篤定了官員們都是腐敗貪墨的蛀蟲。朱元璋怎麼也想不明白,文人們“朝聞道,夕可死”的高尚氣節為何會在進入官場後立刻淪為“朝獲官,夕腐敗”的不良風氣。但朱元璋一直是雷厲風行的人,他不懂這其中的原因,也無意深究,面對貪腐的官吏,他給出了最簡單的懲罰方式:殺!只要貪銀超過60兩,一律斬首不赦。在朱元璋的高壓政策之下,大量開國官員紛紛落馬,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黨派之爭的愈演愈烈,迫使朱元璋不得不採取措施抑制黨爭。

    明朝建立之後,朝廷中的大臣其實又形成了兩個派別,這兩個派別以地域劃分,進而又開始了一系列明爭暗鬥,這兩個派別正是分別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和以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作為淮西人士,在情感上,朱元璋自然更加偏袒淮西集團。再加上劉伯溫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關鍵時候不懂得藏鋒,在攻打陳友諒之時,朱元璋想到的,他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他也想到了。以朱元璋的厚黑學功力來說,又怎會放任一個有如此才華的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呢?以黨派之爭為藉口,朱元璋透過“藍玉案”和“胡惟庸案”基本肅清了朝野內的開國功臣。這兩場案件被後世稱作“有預謀的剪羊毛”行動。

    由此可見,朱元璋誅殺各位有功之臣,是出於利益的考慮。為了江山穩固,為了下一任繼任者考慮,為了大明江山永遠屬於朱氏一族,朱元璋不得不這樣做。朱元璋大開殺戒是大勢所趨,是政治需要,是必然結果。

  • 6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壓死胡惟庸的最後一根稻草卻是朱元璋再也無法忍受的。那就是胡惟庸獨斷專行。甚至開始和朱元璋爭權。胡惟庸在處理很多大事上根本不彙報朱元璋,而是自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比如許多生殺黜陟事件。胡惟庸的獨斷專行引起了朱元璋的驚慌和不滿。朱元璋深感大權旁落。甚至在他看來,再讓胡惟庸壯大下去。他這個皇帝都可有可無了。所以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謀不軌”罪誅殺了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後來透過胡惟庸牽扯出近三萬人進行誅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胡獄”。

    本來朱元璋屠殺完胡惟庸一黨後也告一段落了。但是後來因為太子朱標的逝世。原本藍玉一黨也成了新任繼承人朱允炆的威脅了。所以後來朱元璋又屠殺了藍玉一黨給繼承人清理障礙。經過“胡惟庸慘案”和“藍玉案”後整個明朝功臣十之八九都被清除了。也由此可見朱元璋屠殺功臣並不完全是因為他殺性重。有時候真是迫不得已,逼到那步了。

  • 7 # 歷史學苑

    歷史上很多開國功臣大都沒有好結局,他們追隨君主打天下,但換來的不是自己功成身退,就是被貶殺,甚至滅族。

    東漢是歷史上少有的優待功臣的王朝,光武帝“退功臣進文吏”,封侯褒揚,給功臣尊崇的地位和優厚的經濟待遇,讓功臣居家靜養,日常不任官職,多數功臣“委而勿用”,優遊享樂以度天年。北宋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趙匡胤用一杯酒就解除了開國將領的兵權,這些功臣領取良田厚祿,置大屋,購美妾,享盡富貴,終老此生。但是漢朝和明朝的功臣可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大多被殺、被滅族。那麼這些開國功臣為什麼大都是這樣一個結局呢?

    01功高震主

    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韓信功勞甚大,”滅魏,徇趙,脅燕,定齊“後來又參與垓下之圍,徹底擊敗項羽,其將兵之能遠在劉邦之上。天下初定,劉邦開始猜忌韓信,先是收奪了韓信的兵權,把他從齊王改封楚王,後來又降爵封淮陰侯。後來陳豨做反,韓信被懷疑做內應,被呂后設計殺死,並誅三族。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也對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勳。明朝的三十四位開國功臣,被朱元璋殺了三十個,僅僅只剩下四個人繼續為大明效力。

    02貪贓枉法

    長孫順德,唐朝建立的時候被封薛國公。李世民即位後,他貪汙受賄,屢次犯法,最後被免除官職。在明朝,死於貪贓枉法的功臣就比較多了,朱亮祖、廖永忠、胡惟庸、藍玉等都在此列。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朱元璋在為他的子孫鋪路,他知道他的子孫即位後可能控制不了這些開國功臣,所以就藉機削權打壓,防止他們起來造反。

    大部分開國功臣之所以落不下好下場,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功高震主。在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體制下,皇帝是一家的,天下是皇帝的,所以沒有君主願意被人奪權,天下改名易姓。他們也不願意身邊存在這種隱患,那種感覺如坐針氈,如芒在背。所以皇帝都會找巧妙的機會來消除威脅。

  • 8 # 江水趣談

    自古便是“飛鳥盡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在這件事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深得其中精髓。

    在朱元璋稱帝以後,那些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們,從劉伯溫、李善長,到藍玉、朱文正,幾乎都因為各種原因遭到了殺害。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如此心狠手辣呢?

    一、整治吏治,懲戒貪汙腐敗

    朱元璋因為自己出身貧苦,所以,對於那些貪汙腐敗、欺壓百姓的官員是異常的痛恨,因此在明初時制定了及其嚴苛的法律條文《大誥》。官員貪汙銀子60兩以上就要被殺頭,甚至被扒皮填草,以示警戒。而且百姓可以隨時將發現的貪官汙吏扭送到上級官府承辦。

    有名的大案就是郭桓案、空印案,眾多中央和地方的官員被殺。

    二、廢除宰相制度,分散權力配置,加強中央集權

    朱元璋為了達到廢除宰相和中書省的目的,開始大規模的屠殺朝廷重臣。這些人大都是身居高位,公侯爵的居多,平日多是飛揚跋扈、不知韜光隱晦,而且交往過密。

    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多名開國時被封公侯的功臣被株連。

    胡惟庸的專斷獨行,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明朗化了。

    胡惟庸拉攏了幾乎整個朝廷的人自以為朱元璋不敢動他,要殺整個天下的官員,一千個皇帝中沒人敢說會,但偏偏朱元璋是這個一千零一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佈以"擅權植黨"罪處死胡惟庸。連帶朝廷重臣及開國要臣一掃而空。

    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取消了左右丞相,廢除了中書省,其事由分別由六部處理。

    三、除掉權臣,為朱允炆繼位掃清障礙

    朱元璋為何要殺害開國功臣,從他和太子所說的話中,我們就能略知一二。

    有這麼一個故事:朱元璋之子朱標,以看不慣朱元璋殺害開國大臣。勸說朱元璋放下屠刀。朱元璋讓人找來一根帶刺的木頭,讓太子朱標拿起這根木棒。

    當然我們的太子沒練過鐵砂掌之類的高招,自然不肯拿起。朱元璋隨手拿起一把寶劍唰唰 唰 把木棒上的刺銷的一乾二淨。

    說道:“我現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

    隨後,因為朱標的死亡,朱元璋怕朱允文難控制朝政,所以只好殺殺殺了。

    其實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打下天下的功臣們,朱元璋也待他們不薄,給予高官厚祿,賜給他們大量土地。

    這些軍事貴族戰功大,享有很高的社會特權。朱元璋還頒給他們一枚神物——鐵券。

    有鐵券,人就跟貓一樣,好像有九條命,死過一次還能轉世。本人或子孫犯罪,可以免死。

    但是功臣擁有了朱元璋親頒的免死鐵券後,有罪可免一死。這些功臣盡然居功自傲,驕橫跋扈,忘乎所以,利令智昏。

    曾經的除暴安良的功臣,轉而變成殺人傷人、恃強凌弱、霸佔土地、逃稅漏稅、姦淫婦女、吃喝嫖賭、貪汙納賄的惡霸,有的人甚至還私造刀槍、身穿龍袍,總之一句話,無法無天。試問,這些功臣該不該殺?

    當然,朱元璋殺功臣,出發點和終極目標都是為己,為了大明江山的穩固,為了朱家王朝的延續。

  • 9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自古以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同甘苦容易,同富貴難。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明朝之前是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但朱元璋帶領著他的兄弟們,推翻了元朝的統治,難度很大,朱元璋的兄弟們功勞就很大,自古以來皇帝是不允許自己的臣子比自己的功勞大,不允許任何一個大臣功高震主。在加上朱元璋本身就比較心狠,臣子的功勞太高對皇帝也是一種威脅

    朱元璋本身是想立自己的兒子朱標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朱元璋本身就比較喜歡朱標,覺得朱標很想自己,朱標本身就很有能力,朱元璋覺得自己死後朱標能鎮出那些大臣,同時也能治理好大明,但使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朱標卻英年早逝,其他皇子中,沒有那一個符合朱元璋的心,使得朱元璋非常痛苦。這時有人對朱元璋說立朱允炆為太子,但是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這樣做不僅不符合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也不能使自己的兒子們服從,更不能使自己的大臣們服從,朱允炆本來資歷就淺,如果他為帝那麼朝廷可能會亂,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殺掉那些功勞大的,資歷深的臣子,不然不利於朱允炆的統治,朱元璋這樣做就是怕大臣威脅到自己的孫子,他也是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所以才積極除掉開國功臣,而那些沒有大功的臣子都以存活。

  • 10 # 歷史寶藏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是范蠡留給後人的一句經典名言了。范蠡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功成之後,坦然隱居,得以善終。

    漢朝是這樣,劉邦稱帝之後,把之前分封的異姓王,逐個都清理了。

    而到了宋朝,趙匡胤還算是做的比較地道,杯酒釋兵權。讓大將們曉之利害之後,重金打發這些將領們回家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

    朱元璋就比較狠了,整起開國功臣,一點都沒有心慈手軟,藍玉案,胡惟庸案,都是明初大案,牽連甚廣。

    為什麼要誅殺功臣呢?

    難道真的是隻能共苦,不能同甘嗎?

    其實這是有很多共同的因素導致的。

    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其實相互之間沒有太大的區別,你能當皇帝,他心裡還有點不服呢,你小子哪點比我強了,讓你做了皇帝,純粹是你運氣好,還有就是兄弟們捧著你。既然如此,那能不能給我兄弟們點特權啊?比如大明時候的免死鐵券,就是天大的特權了。等於長了無數個腦袋,可以隨意任性了。

    但是打天下不比治天下,治天下就需要有法可循。因此這些驕將自己很容易膨脹,也是其自尋死路的一個原因。

    具體到朱元璋這裡,還有另一層因素,因為老朱的皇位來的太傳奇,從乞丐到皇帝,所以本來就內心有種不安生的感覺,這些大將再不聽話,老朱就有點不耐煩了,直接肉體消滅。

    此外,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早逝,老朱又不想把皇位給其他兒子,就需要給小孫子留一個安全的環境。這也是朱元璋屠戮開國功臣的原因,沒辦法,這些大將太厲害了,隨便找一個,都能馳騁天下,還是消滅了放心。

    朱元璋千防萬防,最後還是疏忽了一點,自己的兒子中,也有比較厲害的,也有對皇位有想法的,最後果然朱棣奪了自己侄兒建文帝的皇位。

    不過再怎麼說,天下還是人家朱家的啊。總比外姓奪去了好。

  • 11 # 路人甲路人乙

    朱元璋殺功臣的主要原因是維護政治穩定。朱元璋出身不高,原來是一個放牛娃,後來還做了和尚,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後,他看透了人性,更看透了官場。他知道,這世上沒有好人、壞人,有的只是成功和失敗。表面上自己高高在上,其實君臣博弈不過是此消彼長的拉鋸戰。為了不能讓悲劇再次發生。敢貪汙的傢伙要殺掉,敢作亂的也要殺掉,太平盛世留不得這些人。

    如果細說的話,可分為三個原因,其一為仁弱子孫剷除後顧之憂,其二朱元璋懼怕功臣胡作非為,其三功臣用處不大,威脅皇位係數高。這三種原因致使朱元璋產生殺功臣的想法,胡惟庸、李善長、藍玉、常升和張溫等功臣都被朱元璋設計殺害。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歷朝歷代,包括在現代社會的一些大型集團企業也有類似的情況,所以說不是朱元璋狠,而是形勢所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脂肪肝到底怎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