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份著名的《治安疏》,直指嘉靖朝弊端: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盛怒之下的嘉靖帝,指使陳洪徹查此事是否有人指使,底下人一番操作之後,嘉靖帝醒悟過來。面對世子的話語,順坡下驢,一把火燒掉了眾臣辯狀和裕王的請罪本章,並說了一句話:

    “他想做比干,無奈朕不是紂王,他想青史留名,亂的卻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當!”

    那麼嘉靖帝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一、

    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以直諫著稱,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以死諫君的忠臣,商紂王沒有聽從建議,執意伐周,結果在牧野大敗。而比干由於極力阻止商紂王,又提出固守朝歌,被商紂王以慢軍之罪誅殺。

    之所以嘉靖帝把海瑞比作比干,就在於海瑞的舉動:

    “戶部那個海瑞在幾天前就送走了家人,還買好了棺材,他這是死諫!”

    這個情節特別像《雍正王朝》中廢太子老師王掞的直諫,他當眾提出康熙帝廢掉太子就是“不教而誅”。而且他也是買好了棺材,做好了抗旨被殺的準備,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邏輯問題。

    如果康熙帝真的殺了王掞,那麼他就真成了“不教而誅”,也就表明王掞說的是正確的。而如果不殺王掞,那麼他就不能隨便廢掉太子胤礽,那就得解釋為什麼。

    同樣的道理,海瑞在《治安疏》中第一句話就說了:

    “海瑞瑾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他一下子就站到了道德制高點,出發點是正君道、明臣職,那麼殺了海瑞,顯然就違背了這條前提。失去了這個前提,那麼一旦大明朝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歸咎到嘉靖帝頭上,是他不進諫言導致。

    而嘉靖帝就真的成為: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下人早就覺得嘉靖帝你不聖明瞭,殺了海瑞,就驗證了他的不聖明,留下海瑞,那麼他就必須得改,這才是邏輯陷阱。

    二、

    嘉靖帝既然決定不殺海瑞,那麼他就必須給出一個理由,那麼嘉靖帝是什麼心思呢?

    首先他得搞明白,海瑞為什麼上諫“罵皇上”,是出於私心,還是出於忠君報國?畢竟縱觀整個大明朝,為了博出名,罵皇上的大有人在,而海瑞顯然是為公,是出於一片赤誠之心,這一點嘉靖帝很清楚。

    一方面海瑞的出發點是好的,另一方面海瑞確實不是被有心之人指使的。更重要的是海瑞所說的話句句屬實,讓嘉靖帝無從辯駁,嘉靖帝霸道歸霸道,但並不昏庸,既然如此,他為什麼不放過海瑞呢?

    其實放不放海瑞對嘉靖帝來講,無關大礙,但海瑞的這種行為,卻挑戰了皇權。

    不要覺得過去的人都愚昧,要知道愚昧的永遠是老百姓,真正當官的人,心中都清楚,什麼真命天子這一套,根本忽悠不了他們。更不會相信嘉靖帝是什麼仙人下凡,他能當皇帝,全靠老朱打下了天下,跟上天任命不任命,無關。

    之所以大家仍然拿上天說事,說到底,就是群臣跟皇上達成的一種默契,你當你的皇帝,我當我的官,大家互相協作,共同管理天下。

    但是,一旦其中一個人壞了規矩,跳出了這個平衡點,那麼很容易引發“印隨效應”。而作為皇上,他必須要維護自己的權威,開篇周雲逸的死,就是這個道理。

    本身海瑞的上諫是一個孤案,但沒想到的是,有人竟然替他求情,這對於嘉靖帝來講,就無法容忍了。如果是為公,把海瑞罵一頓,關上幾天,教訓一下,也就罷了。萬一海瑞被有心人利用了呢,或者說,海瑞上諫僅僅是一個開始,後面鋪天蓋地的上諫都來了呢?

    三、

    這才是嘉靖帝最擔心的地方,殺海瑞,是行不通的,放海瑞,同樣得謹慎再謹慎。

    也就是說,嘉靖帝本來有意退位,卻不曾想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他必須謹慎處理此事,既能維護自己的聖明形象,又能維護自己的權威,還能鎮得住下面的百官,怎麼辦?

    還是那句話,殺人誅心,不僅要誅海瑞的心,還要誅百官的心!

    如同嘉靖帝后來說的那段話:

    “比方這個海瑞,自以為清流,將君父比喻為山,水卻淹沒了山頭,這便是氾濫。”

    氾濫了怎麼辦?

    那就得治,治理的同時,還得預防其他的有可能氾濫的水,這才能達到殺人誅心的效果。所以,他提出讓百官同時給海瑞定罪,這在整個大明朝,還是頭一次。

    之所以嘉靖帝做出如此的判斷,就是因為他清楚,百官對這段時間出現的問題很不滿。所以人眼睛都盯著看呢,有些人嘴上就表明出挺海瑞,有些人嘴上不說,但心裡也是挺海瑞。

    比如高拱,就給不給海瑞解鐐銬的問題,不惜跟趙貞吉,跟小太監爭論不休,最後不惜放下狠話:

    “你們既然不按《大明律》辦,那我們就退場,叫陳公公來審!”

    高拱說的是我們,就等於他的行為舉動,並不僅僅代表他自己,他身後還有很多跟他一樣心思的人。

    四、

    整個問罪的過程,其實只有一個趙貞吉擋在了海瑞前面,之所以是他,就是因為內閣成員中,只有他最擅長揣摩聖意,甚至為了聖意,忘記禮義廉恥。

    嘉靖帝讓大家來審海瑞,其實就已經消除了海瑞是被人指使的嫌疑,但是趙貞吉惜名如命,看到海瑞博得眾人的支援,反而嫉妒上頭。他以為強勢打壓海瑞,就能博出名,就能得到嘉靖帝的青睞,實際上沒等來嘉靖帝垂愛,先惹得同行的痛恨:

    “我現在要問你,這樣做,到底是有人在背後指使你,還是你自己喪心病狂以邀直名?”

    同樣是高拱,頭一天還讚賞趙貞吉,此時突然覺得他很噁心,並得出趙貞吉“貌似忠勇,內實奸猾”的結論。

    趙貞吉被海瑞懟的毫無脾氣,開始耍賴:

    “你又要正君道,又要明臣職,君道有何不正,臣職有何不明,你又有什麼職權來管?”

    這個趙貞吉已經有點睜著眼睛說瞎話了,在座的各位內閣官員,心裡都清楚,如果君正,臣明,那麼何來百官上諫之事,又何來百姓餓死之事?

    果然,趙貞吉這句話也激怒了海瑞,索性給他扒了個底朝天,先是重翻當年在浙江的舊案,趙貞吉不顧百姓生死,執意追還款,還要半價買絲:

    “卑職抗了趙大人的命,趙大人上疏參劾卑職,那時便曾經說過卑職是為邀直名,收買民心。”

    現在趙貞吉又這麼說,還不是怕自己被牽連,還不是想在皇上面前邀功?

    一番對答,趙貞吉洗脫了指使海瑞的罪名,但是也名聲掃地,也宣示著,擋在嘉靖帝面前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被扯開。

    隨著趙貞吉名聲掃地,海瑞已經無人能擋,也預示著,嘉靖帝要親自出馬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 2 # 江湖人稱顧大嫂

    朱元璋起了個好頭,下了不殺言官的旨令。以示對讀書人的尊敬。

    可事情總是多面的。該旨令發展到明中後期,愈演愈烈。不少言官因此有恃無恐,為在世間留下清明的印象,愈加囂張,無視皇帝的權威,各種過分的上疏,無君臣之禮。

  • 3 # 歷史哈哈哈

    1.嘉靖看到海瑞罵自己的那些話,當然是非常生氣的,簡直是暴跳如雷,但即便如此,冷靜下來好好想想,海瑞這個人,不能殺。海瑞為官清廉,在工資根本不夠用的明朝時期,還能有“清廉”的名聲,海瑞絕對是清官當中的佼佼者。

    2.面對嘉靖皇帝荒廢朝政,造成國家的混亂,海瑞實在是看不下去,提筆寫了奏疏上交給皇帝,他不是要洩私憤,而是想要點醒皇帝,讓他擔起君主應有的責任。

    3.嘉靖之所以沒有殺海瑞,一來是因為有太監黃錦的提醒,人在氣頭上的時候什麼都可能做得出來,但是黃錦的一番話,讓嘉靖冷靜了下來,海瑞既然敢說這些話,必然是準備好了迎接死亡,就算是家裡面的人都跑了,他也不會跑。

    4.再結合奏疏當中的話來看,嘉靖也能明白海瑞的一片誠心,更何況海瑞沒有把責任都推給嘉靖,而是說其他大臣都沒能規勸好皇帝,還對嘉靖抱有很大的期望

  • 4 # 安殊意

    嘉靖覺得這是有預謀的,嚴重點猜想,是有人想借此鼓動百官,詆譭自己,讓自己遜位,讓譽王接班。

    嘉靖當然大發雷霆,要壓住這股風,先震懾住海瑞,逼著趙貞吉出面充當英雄好漢,讓英雄去審英雄,把趙貞吉拉上車,替自己出面審問海瑞。

    如此,趙貞吉不得不拼上自己的清名,審王用汲時,定他個海瑞朋黨之罪,來擺脫嘉靖對自己的懷疑。

    嘉靖巧妙的為自己拉來趙貞吉擋槍,而後用百官審海瑞,把同情海瑞的控制住。

    如此朝堂上的,都是審判過海瑞的。海瑞一翻案,你們這些罵過他的都沒臉。

    於是,朝廷上的官員不敢表露支援海瑞,詆譭海瑞,則讓自己遜位的危機,就解除了。

    危機解除後,嘉靖有時間明白真相,發現海瑞就是一死求名,就是一個比干,殺了也不值當,放了又怕打臉,簡單問清楚情況後,就關著。

    等自己死了,譽王即位,再放海瑞出來,自己落得個不殺賢人的名聲,海瑞落個直言敢諫的名聲,兒子落個直臣,一石三鳥,高。

  • 5 # 沉墨I方之城

    嘉靖皇帝是權謀高手,當出現海瑞這種以命相搏的諫官上那樣的奏疏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殺了海瑞,也不是急於澄清自己,而是控制百官輿情——不要讓海瑞把他們帶偏了。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了歷史上著名的《治安疏》,具體內容就不說了,總之一句話: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皇帝你卻在修仙問道,大建宮殿,百姓早就不認你是天下人的皇帝了。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不殺頭說不過去,嘉靖皇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的權謀、智慧絕對排名明朝十幾個皇帝的第一名。嘉靖很生氣,但是沒殺人。

    嘉靖雖然很憤怒,心裡卻門清兒,海瑞作為吏部一名中低階官員,連個上朝的資格都沒有,上的這道奏疏說的基本算是事實。嘉靖皇帝心裡是不承認,但是他對整個百官的瞭解,對天下大小事務的掌握遠遠比海瑞要清楚明白。

    晚年的嘉靖已經把權謀算計修煉到了最高等級,海瑞上此奏疏說白了就是一個普通文官對朝局的議論,甚至可以說是妄議,這一直以來都是明朝文官的傳統——骨頭硬,敢說話,亂說話,博清名,拉團伙。

    嘉靖但了四十幾年的皇帝了,滿朝百官怎麼想的,他會不知道嗎,從楊廷和,到夏言,嚴嵩,徐階等內閣首輔,哪一位不被他捏在手裡玩呢,百官對皇帝的看法很嚴重,只是由於自保的原因,從沒人敢當面向嘉靖皇帝提出來,更沒有海瑞這樣的二愣子文官一樣說的那麼直白。

    海瑞的奏疏如同一聲驚雷,嘉靖皇帝需要做的不是滅火,而是轉移矛盾,控制輿情。

    《治安疏》能夠引起百官的共鳴,甚至到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力,通讀全文,有一個重大的特點:只說現象,不說事實。

    海瑞也不笨,這麼一篇大逆不道的奏疏寫得情真意切,把為臣之忠義表達得淋漓盡致,卻完全沒有實實在在的指出具體哪件事情讓天下人都受了苦,就連說的奸臣都只說的是已經倒臺的嚴嵩。海瑞的疏,說白了,就是發牢騷,不傷及朝廷裡的任何官員,百官既然是安全的,心裡自然就認同這篇罵皇帝的奏疏,百官內心的認同感才是讓嘉靖皇帝最擔憂的。

    殺不得,殺了海瑞就是坐實了那些虛妄之言;放不得,放了他就相當於皇帝認了慫,後面不知道有多少言官要上同樣的奏疏博出位。

    如同打消百官對海瑞的認同?製造矛盾!如何製造矛盾,百官審海瑞,立場立現!

    嘉靖皇帝讓趙貞吉領銜百官審海瑞,這一招實在太高,趙貞吉是吏部尚書,除了入閣的幾個人,其他官員都歸他管。只要趙貞吉的立場與海瑞對立,百官的立場......,懂的。

    至於內閣那幾個,徐階、高拱、張居正,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把這件事情看得透徹得很,讓海瑞去攪和吧,讓趙貞吉去善後吧,既打壓了海瑞及百官對明朝權力核心的不滿,又打壓了趙貞吉急於入閣上位的信心。

    嘉靖皇帝這一招讓百官審海瑞可謂神來之筆,真正的體現了嘉靖皇帝的帝王之術的精髓,不愧是中國古代皇帝中最善使用權謀的帝王。而海瑞這種人其實根本不適合做官,有些事情能看透,卻不能說,有些事情說了,就要有解決方案,一味的抱怨發揮博清名其實毫無用處。很可惜,明朝這樣的臣子太多了,高拱對海瑞評價很中肯:實無用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行內人介紹一下20世紀的大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