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曉雪

    說起明朝海盜可能大家都會想到倭寇已經抗倭英雄戚家軍但其實清朝也是有海盜的而現在要講的這個故事就是清朝有名的女海盜,這個女海盜的故事可能很多華人都不太瞭解但是她的事蹟在海外卻廣為流傳。世界各國研究海盜歷史的書籍都有她的名字,甚至好萊塢大片加勒比海盜都都有她的事蹟這個人就是世界著名女海盜:鄭一嫂。

    鄭一嫂,清朝女海盜,漁家女出身,當過妓女。被逼無奈成為海盜後勢力迅速擴大,整個南海她就是話事人,世界範圍內的海盜都對她十分忌憚。

    她曾擊敗大清朝廷正規水師、英國艦隊、葡萄牙艦隊、包圍澳門使當地斷糧,後來又擊敗清英葡聯軍,在世界範圍內名聲赫赫。

    船隊規模極其龐大:全盛時期有各類船舶1000餘艘,部下據傳有7~10萬之眾,船上裝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械和軍火:大船大炮,小船旋轉炮。

    她的船隊紀律嚴明:規定私竊公物者立殺;對擄掠來的婦女強姦者立殺。還規定凡向百姓購買東西,須加倍付錢,如有強搶百姓東西者立即處死。34歲時被清朝招安,在64歲時還幫助林則徐一起抗擊英國侵略者。

    鄭一嫂本名叫石香菇,疍家人。疍家是福建、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區的漁民,終生漂泊在水上,以船為家,被稱作水上的吉普賽人。清朝時,人們普遍認為疍家人是賤民,對他們很歧視,世世代代不許他們上岸,所以他們的生活非常艱難。

    因為出身低微,鄭一嫂年輕的時候在海上做過煙花女,吃了很多苦,直到她遇到了當時的海盜首領鄭一。在明朝末年,有著名的鄭、石、馬、徐四姓疍家人,都是世代做海盜的,到了清朝,這四家人演變成了六個海盜幫派,鄭一的這個幫派叫做紅旗幫。

    鄭一非常喜歡鄭一嫂,把她娶回家當了壓寨夫人。可沒多久,鄭一就意外落水身亡了。鄭一嫂於是當上了紅旗幫海盜的首領,當時人都稱她為“龍嫂”或“鄭一嫂”。

    鄭一嫂可能天生就是當海盜的材料,具有異於常人的魄力和敏銳的眼光。當上首領後,她要徹底整治這個幫派,為自己樹立威信,於是定下了很多嚴格的規定,例如違背上級命令的,要斬首;偷東西的,要斬首;強姦婦女的,也要斬首。她還特別規定,任何人都不許私藏戰利品,一經發現,就會受到極為嚴厲的懲罰。

    經過雷厲風行的改革和管理,這個幫派的戰鬥力已經超過了很多正規的朝廷軍隊。

    當時是1800年左右,清朝還沒有經歷鴉片戰爭的打擊,還有一定的戰鬥力,但大清水師在紅旗幫船隊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首先,紅旗幫的船隊規模非常大,有近千艘船、近十萬名船員。其次,他們活動的範圍在廣州、香港一帶,和西方的來往交流非常多,鄭一嫂學習了很多西方的先進技術,船上的武器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在這片水域裡,別說大清水師,就連英國艦隊、葡萄牙艦隊,都曾敗在鄭一嫂手下而且英葡商船都得向他們繳納保護費來確保安全,她還用自己的強大艦隊圍困澳門,導致澳門幾乎斷糧。這些赫赫戰績使鄭一嫂在當時世界上非常有名,各國艦隊對她和紅旗幫的勢力都非常忌憚。

    因為海盜橫行,攪得海上貿易往來非常不安全,後來,清政府還聯合了英國和葡萄牙的海軍,想要一起圍剿鄭一嫂。

    但是,鄭一嫂的實力實在太強大了,三國海軍聯合也無法將她擊敗。清軍自己還折損了二十多艘船,連廣東水師提督都也被鄭一嫂活捉。

    硬的打不過,朝廷又想了一個辦法,趁著海盜幾個幫派不和之機,向鄭一嫂提出詔安。

    招安的過程也不是那麼順利的。雙方在條件上各執一詞,都不肯讓步,險些談崩。這個時候,還是鄭一嫂出面,親自前往廣東和兩廣總督談判,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她連武器都沒帶,只帶了十多位婦孺隨行。

    經過幾輪博弈,雙方終於達成共識,紅旗幫保留一支船隊,用來販賣食鹽;皇帝下旨賜婚,讓鄭一嫂嫁給了一直和她並肩作戰的養子張保仔,兩人跪拜謝恩,正式成為清朝的子民。

    鄭一嫂的手下也紛紛解散,據說有一部分人不願意生活在清朝的統治下,就來到當時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門駐紮下來,以開設賭場為生,這就是現在澳門賭城的前身。

    被招安的時候,鄭一嫂不過34歲。三十年後,鴉片戰爭爆發,鄭一嫂還曾經幫助林則徐一起抗擊英軍。可惜,清朝水軍的戰鬥力根本沒法跟她當年手下的海盜們相比,完全抵擋不住強大的英國艦隊。

    鄭一嫂的故事在西方流傳很廣,因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有個商人曾經被她的紅旗幫綁架了,在被贖回英國後,寫了本回憶錄《可怕的海盜》,在西方成了暢銷書,也讓她成為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國海盜。很多當時的外國女性都是鄭一嫂的鐵桿粉絲。很多年後,阿根廷大作家博爾赫斯寫過一篇關於中國的文章,叫做《女海盜金寡婦》,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曾經縱橫四海的鄭一嫂。

  • 2 # 古典藝術品

    中國封建王朝重農抑商,對外壟斷“貢市”,禁止商民出海活動。明清王朝厲行海禁,嚴禁商民出洋貿易,下海出洋者被視為奸徒、海盜。縱觀中國歷史,許多所謂海盜,並非殘忍好殺之海盜匪類,應該肯定他們是海上英雄豪傑之士。近年來,有識之士開始重視和研究中國歷史上海盜活動問題,這反映中國學者和文學家對歷史上海盜有了新的認識。

    海盜“祖師”孫恩

    東晉末年,孫恩和盧循領導的海上大起義,從公元398年至411年,前後歷時長達13年,有近百萬人的海盜大軍,轉戰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縱橫東海、南海兩大海洋。如此波瀾壯闊的海上武裝起義,是中國海盜史上所罕見的。

    孫恩,字靈秀。世奉五斗米道。東晉孝武帝時,其叔父孫泰為五斗米道教主,在民眾中有威信,敬之如神,教徒分佈於南方各地。至孫泰遇害,孫恩逃於海,在海上聚合亡命,志欲復仇。公元 399 年,自海島帥其黨,殺上虞令,乘勝攻取會稽,隊伍迅速擴大,壯大至數十萬人。孫恩轉戰紹興、寧波、舟山、台州、溫州、南京、楊州等地。

    盧循,字於先,“神彩清秀,雅有才藝”,善草隸、弈棋,是個文雅之士,公元402年,孫恩作戰失敗投海自殺。餘部由盧循為主,轉戰廣州、長沙、南昌、南京和廣東各地,於公元 411 年失敗。孫恩、盧循海上反亂被稱為 “中原海寇之始”,為後世海盜活動提供了經驗。後人常稱海盜為孫恩,孫恩成了海盜的代名詞,這就是海盜祖師孫恩的由來。

    浙東“海精”方國珍

    方國珍是浙東臺州黃岩縣洋山澳人,出身貧苦。史書說他“身長七尺,貌魁梧,面黑體白,堅毅沉勇,力逐奔馬”,有歌謠“楊嶼青,出海精”,為方國珍起義作輿論準備。元朝未年,公元1348年方國珍海上起兵,轉戰浙蘇,二十年間分居浙東三郡,威行海上阻搶糧運,在推翻元王朝的武裝鬥爭中起了重大作用。方國珍後歸順朱元璋,被朱稱為威行海上的英雄豪傑。

    東南私商領袖——淨海王王直

    王直,徽州歙縣人,少任俠,多智謀。 眾所周知,明王朝閉鎖國,實行海禁。王直長期從事海外走私貿易,開闢寧波雙嶼港,他既是海商集團首領,又是海盜魁首。那時候,江浙海上海盜分群分黨,形勢複雜。“素有沉機勇略”的王直依仗強大實力,攻滅多股海盜,千里海疆悉歸王直控制。王直靖海有功,多次上疏請求朝廷開放海上通商貿易,被拒絕,反遭官府水師圍攻。王直突圍逃到日本,重振旗鼓,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 1552 年,率龐大的武裝船隊進犯東南沿海,攻城掠地,江浙為之動搖,官軍望風披靡。王直佔據定海,自稱“淨海王”,後稱“徽王”。

    明朝廷武力征剿失敗,就改換手法,逮捕了王直徽州老家的妻兒母做為人質, 派員日本,欺騙王直同意解除海禁開市通商,設計誘捕王直,王直入獄後兩年,被朝廷下令斬殺於杭州官巷口,至死不屈。當時人言王直以威信雄海上,無他罪狀,殺之無理。徐光啟為他鳴不平說:“王直向居海島未嘗親身入犯,招之使來,量與一職,使之盡除海寇以自效。”十分明顯,捕殺王直是不得人心的。王直臨死前預言: “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王直是明嘉靖時期徽州商人和東南海商代表人物,東海梟雄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明末“海上大王”鄭芝龍

    鄭芝龍,字日甲,福建南安縣石井鄉人,明末著名海盜兼大海商,鄭成功的父親。在海上拼搏幾十年,演出獨具特色的三部曲:早年離鄉背井闖世界;繼而當海盜,兼營海商,亦商亦盜;最後由盜而官,亦商亦官。像他這樣一身商、盜、官三種名份與經歷的人,中國歷史上實不多見。

    鄭芝龍從事海商活動範圍廣泛,從海上到陸地,從國內到國外,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有過接觸。在海外商業競爭中,他善於經商,大獲其利,成為富可敵國的大海商。當海盜時,擁有千艘艦船與十萬部眾,入仕明王朝後控制各種海船萬艘,能號集大海船三千艘,可稱之為世界史上第一個船王。明末,鄭芝龍率領武裝船隊縱橫海上,衝擊閉關鎖國的明王朝,屢敗官兵,擊退荷蘭殖民者幾次入侵福建沿海,消滅其它海盜集團,統一海洋,威震東南海上;後入仕任海疆將官,“坐論海王,奄有數郡”,專制海濱,壟斷海外貿易。

    縱橫東南海上的福建海盜蔡牽

    蔡牽,福建同安縣西浦鄉人,出身貧苦,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 年),被迫出海為盜。至嘉慶時,部眾發展至 2 萬餘人,大海船二百餘艘,蔡牽縱橫海上十五年,曾攻略臺灣,稱鎮海威武王。

  • 3 # 雨哥港歷史

    中國歷史上海盜最盛的是明朝。朱元璋開國之後,就頒佈了海禁令,1492年之後更是強調“片木不得下海”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申禁人民無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明成祖永樂時期基本鬆動。

    到後來的皇帝包括大臣認為鄭和出海太費錢了,都不建議出海在造大船,便把船跟圖紙付之一炬,燒了個乾淨。但是還是壓制不住大家偷偷撈錢的慾望。

    此後,“海禁”政策時緊時鬆,人民間經常會偷偷的做海上貿易,三言兩拍中有提到。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伴隨著西方國家來到中國沿海,把中國捲入“全球化”貿易之中。海外貿易的需求日益增長,“海禁”政策顯得愈來愈不合時宜,直到隆慶皇帝又重新開關,人人都做起了海上生意。

    當海外貿易的正常渠道被全面封殺之後,非法的海盜事業就變得十分蓬勃且難以遏制。種種史料顯示,從15世紀到19世紀末的400多年裡,跨越明清兩代,南中國海是全世界海盜最為盛行的地區之一,極盛時多達十多萬人。 

    明中期,最出名的海盜是一群來自徽南的商人。最早在江浙東南沿海從事走私的是歙縣人許辰江、許本善等。嘉靖初年,歙縣許村的許家四兄弟組成了一個勢力龐大的海盜集團,他們以寧波附近的雙嶼島為基地,把商品販銷到了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到了嘉靖中期,許氏集團被擊潰,其部下、同樣是歙縣人的汪直起而代之。

    除了徽商背景的海盜之外,另外一個人數龐大的走私集團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這些中國籍的海盜與日本浪人糾結在一起,成了讓明政權頭痛不已的倭寇之禍。這便是海盜的由來。

    在清代的時候,日本的德川幕府上臺,他們吸取了之前豐臣秀吉出兵失敗的教訓,也開始實行了海禁政策,加強了對於沿海地區的管控。

    德川幕府的統治,也提高了日本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多浪人和武士也都可以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自然也就不會出海騷擾中國和北韓沿海了。

  • 4 # 文叔影視

    中國語言特別豐富,比如說把日本海盜稱為倭寇,這就是語言的藝術。“倭”是矮小的意思,“寇”就是強盜或外來的侵略者,這兩個字連在一起,把日本海盜的矮小身形的形象躍然紙上。

    倭寇的組成很複雜,實際上應該是部分日本人,再加上部分華人。他們內外勾結,組成了武裝團伙,肆意掠奪中國沿海城市居民的財物。在明朝嘉靖年間尤為嚴重,沿海總督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抗擊倭寇。

    在抗擊倭寇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民族英雄。比如說,抗倭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與日本海盜進行了殊死決鬥,打消了倭人的囂張氣焰。但是,戚繼光一走,倭寇還是照樣侵略中國沿海地區。

    奇怪的是,清朝建立後,倭患卻少了。有些人說是清朝比明朝將士強悍,日本海盜不敢來了,其實不然!

    我們先說說,明朝的時候,為啥倭寇猖獗。

    進入13世紀後,日本的許多生活必需品如絲、布、鍋、針及藥材等都靠中國供給 ,所以很多日本商人就靠著貿易發財。但是,當這些物資匱乏時,價格大漲,而日本國內人們還非常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封建領主、貴族、武士、商人紛紛競向中國,掠奪這些生活物資,之後拿到本國銷售。

    進入14世紀中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希望獲得更多的經濟資源,再次打仗,奪回地盤。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的時候倭患非常多。一些日本亡命徒來到中國,掠奪人民的財富。但是,明朝滅亡後,到了清朝的時候,日本的統治階層發生了變化!

    日本經歷過南北朝時期後,幕府勢力逐步擴大。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接替他的是德川家康,開始操縱日本政府。那時,外國勢力開始侵擾日本,西方傳教士開始進入日本,葡萄牙商船也要進入日本,希望進行貿易。德川家康是一個事務主義者,他們認為這些人都來日本,會不會再次發生內外勾結,導致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倒臺?於是,德川家康出臺了新政 。

    新政主要有這幾點,第一、禁止日本船出海貿易和日本人與海外往來,偷渡者要處以死刑;第二、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對潛入日本的傳教士應該予以告發和逮捕,以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第三、對駛抵日本的外國船隻實行嚴密的監視,貿易活動也由幕府進行嚴格的管制。

  • 5 # 榆木菌

    我是野談雜論,都別搶答!我來回答!

    為什麼明朝海盜特別多?清朝卻比較少?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明清兩朝實行海禁的目的不相同

    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大量海上貿易的出現,極大的刺激了明朝的經濟,據統計,從明神宗萬曆元年開始至明思宗崇禎十七年的72年間,自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國輸入明朝的銀元,至少在1億元以上,面對如此之大的誘惑,自然會滋生海盜行業。

    清朝的海禁制度則主要是為了防止海外反清勢力,如鄭成功,海上貿易並沒有明朝發達,因此,在明朝海上貿易量巨大的情況下,明朝海盜比清朝海盜多是很正常的。

    二,海禁實行的力度

    清朝海禁制度相比明朝更加嚴格,閉關鎖國就是很好的例證,在閉關鎖國的影響下,海盜只能是在海上轉轉而已,並不能得到什麼好處。

    而在明朝,尤其是萬曆年間,在國內經濟市場強有力的刺激下,明朝的海禁制度已經放鬆到形同虛設的地步了,因此,海盜在明朝遠比在清朝多的多,因為有利可圖。

    三,明朝打擊海盜的力度為清朝掃清障礙

    明朝的海盜非常猖獗,有汪直,陳祖義,徐海,鄭芝龍等等,清朝的海盜比起明朝這些大佬,簡直就弱爆了,這些海盜的組成往往都是倭寇主導,而倭寇在嘉靖年間到萬曆年間已經被打擊的體無完膚,如:抗倭英雄戚繼光,把倭寇不僅趕出了中國,還極大的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要說明清這段時間海上最大的海盜,那絕對當屬汪直,這位仁兄是明朝點名通緝的要犯,他的身份不僅僅是海盜,還是倭寇最害怕的人,在胡宗憲設計抓住汪直,朝廷處死汪直後,海盜勢力就從一塊鐵板分為多個勢力,並且之間互相攻伐。到了明朝末年,海上勢力差不多就剩個鄭芝龍了,最後就連這個鄭芝龍都投降了清朝。

    所以在清朝開國的時候,厲害的海盜都被明朝收拾完了,到了清朝,那些海盜只能是三腳貓。

    綜上所述,從這三個角度看,明朝的海盜必然比清朝多,而且明朝的海盜要比清朝的海盜強大。

  • 6 # 名字再拽有個叼用

    明朝正好處於16至18世紀,而這段時間也正好碰上“大航海時代”和西班牙等西方海上強國搶奪殖民地時期。   首先是政策的原因,雖然,明朝的海軍比較強大,但中國從明朝開始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片板不許下海”的嚴令使得東南沿海的居民“守著金山要飯吃”,海上貿易鉅額的利潤則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鋌而走險,而他們則無一保留地被當朝扣上了海盜的帽子。 相比較於以前,此時的東南沿海有了更多的外國商船以及淘金的西方人,而這無疑也刺激了當時人們對海洋的嚮往和無限想象。

      此外,明朝前期海盜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為後來的海盜們設立了標杆。

    清朝的海盜不是少了,而是清朝的海盜,他們攻擊的船隻主要 是海面上往來的官船、糧船和商船,而對本國的遠洋船隻則主要是以收取保 護費為主相比較於實力孱弱的清朝海軍,大商船的船主更加信得過大牌海 盜的保護承諾,於是便出現了往來船隻紛紛向大海盜繳納保護費的浪潮,而 清朝海盜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這一決定的明智性。

    清朝海盜在接受船隻 的保護費之後會給船商發放一種有特殊標記的證件,見證如見人,本部的海 盜們在見到船隻出示證件後會主動放行,甚至還會專門派海盜船護送他們通 過較為危險的海域,所以口杯不錯。

      

  • 7 # 華夏一老卒

    一點都不少,鄭文顯鄭氏海盜、張保仔、香山二、鄭國華、蕭步鱉、麥有金、烏石大、烏石三、楊片容、周添、鄭耀章、郭婆帶,什麼西山海盜、旗幫海盜一大堆.......還有世界十大海盜之一,被清朝冊封過,還出現在《加勒比海盜》裡的鄭一嫂!

    鄭一嫂曾經綁架過一個英國肉票,後來被贖回英國後,專門寫過一本回憶錄《可怕的海盜》,記載了紅旗幫的故事。他認為紅旗幫如此嚴明的紀律,與正規軍隊相比,簡直毫不遜色,“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更別提曾攻打臺灣欲自立為王的蔡牽了!

    這些大家都知道的先不說下,說下大家都很少了解的:縱橫大清海疆的越南海盜___安南艇匪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兩廣總督孫士毅帶兵在升龍(今河內)城內只過了一個春節,就被阮光平帶領的西山起義軍打了個落花流水狼狽退回國內——滑稽的是乾隆帝居然有臉把這次徹頭徹尾的敗仗算進他的“十全武功”之中。阮光平既趕走了清軍,在安南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史稱西山朝。這個政權不但結束了安南國內鄭阮兩大封建主集團對峙200多年的南北朝局面,對外強中乾的清朝也只在表面上恭順。

    乾隆末年,阮光平、阮光瓚父子在安南以兵篡國後,因國用虛耗,商船不至,乃派遣烏槽船百餘艘,總兵官12名,以採辦軍餉為名,多招中國海盜為嚮導,頻頻入寇於閩、粵、江、浙各省。而此時,華南的廣東、福建兩省恰逢連年自然災害,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嘉慶十五年(1810年),居然接連廿九年饑荒,迫使百姓叢聚為盜,結伴為寇。西山政權既然急於招兵買馬,廣開財路,為此乾脆招攬、組織海盜,“崇其官爵、資以兵糧”,對清朝沿海展開大規模的劫掠活動。

    安南不僅向海盜提供庇護,使得當時的江坪、順化、歸仁、河內等地成為著名的海盜巢穴,還為海盜提供船隻和武器。而海盜則給西山政權帶來了滾滾財源。在嘉慶初年捕獲的盜首中,有的就接受過安南國王的封授,如嘉慶元年(1796年)捕獲的海盜陳天保等,有安南總兵及寶玉侯印;嘉慶五年(1800年)捕獲的盜首黃勝長,被封授總戎將軍偽職等。從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至嘉慶七年(1802年),每年春夏兩季,成群結隊的“艇匪”就會從中越邊境的海盜據點傾巢出動,直撲中國海域。到了秋季,這些“洋盜”又會滿載著劫掠之物,進獻主子。 “洋盜”活動越來越猖獗,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嘉慶元年一月(1796年2月),朝廷下令沿海地區加強抓捕“洋盜”,“諭令福州將軍魁倫、兩廣總督吉慶等……巡輯擒拿,斷不可任其遠風易潛匿”。

    說來也是滑稽,越南海盜其實根本沒打算“潛匿”,反而覺得自己的“事業”才上路而已。就在朝廷下詔捉拿的同一年,越南海盜借道福建,北上進入浙江海域。畢竟同行是冤家,起初對於越南海盜的到來反應最激烈的是浙江本土海盜,不過本地海盜很快發現,自己根本不是越南海盜的對手,反而是依仗越南海盜來恐嚇清軍水師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越南海盜也急需浙江土盜為其提供航道引導、物資供給、取水等方面的協助。雙方合則兩利,很快達成和解,形成了“土盜倚夷艇為聲勢,而夷艇恃土盜為嚮導”的局面。清廷長期以來對民船的限制最終影響到了國家的海上力量,只能說是作繭自縛。

    此消彼長之下,清廷水師與越南海盜攻守異勢。清軍水師“棄兵剿賊失利,多以船炮卑小為辭。”當時的世人都察覺到了“官軍”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其(指越南海盜)船比兵船大至三四倍。兵船炮子重者不過斤許,匪船炮子重至十三四斤”。一位清朝官員也這樣評論越南海盜的巨大船隻與精良裝備:“船大而高,炮多而壯。匪特商船不敢抗衡,即官兵戰船,形勢限於仰攻,槍炮窘於逆擊,較治土盜稍覺其難”。隱去時代背景的話,這段話用來形容稍後就來叩開清朝國門的英、法海軍的話也是毫無違和感的。

    如此一來,平定臺灣鄭氏之後一百年間“閩、粵、浙、吳,航天萬里,鯨鯢不波”的平靜一去不返。朝廷水師與越南海盜實力上的差距,使得兩者的身份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海盜儼然以海上秩序的維護者自居,公然進入港口收取保護費,向商漁船隻兜售出海令旗。而清廷水師反而不敢出海緝盜,如果遇見海盜活動,有的水師船隻甚至袖手旁觀。嘉慶初年,一名官員途經浙江洋麵,見商船與海盜船“鏖戰移時,互有勝負。轉戰益遠,不知所之。而沿海水師亦登桅望,嘆不能駕一船相助也”。

    此話當然是給吃皇糧的同行留了面子,怎麼看都不正常。乾隆皇帝是驢糞蛋表面光,而嘉慶皇帝是表面光都做不到。面對氣勢洶洶的海盜,色厲內荏的嘉慶皇帝選擇了借師助剿,招安匪首,以息事寧人。

    直到阮福映攻入河內,鎮壓西山起義而建立阮朝。阮朝對依附西山政權的海盜採取鎮壓政策,海盜老巢江坪也遭到徹底清剿。所謂阮福映“新受封,守朝廷約束,盡逐國內奸匪”。“由是艇賊無所巢穴”,只能歸於滅亡。然而,越南海盜肆虐中華海疆充滿僥倖地平息反使清廷無意探究其中深層原因,海防頹廢一如舊日,就如此迎來了中英鴉片戰爭……

  • 8 # 谷老師

    這要從明清兩朝的背景和政策來看。

    明朝海盜特別多的原因是:

    第一,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以後,政府壟斷了海外貿易,但是私商出海的現象比較普遍,政府屢禁不止,出海的商人。既是商人,也是海盜,為了追求財富,採用多種手段。

    第二,明朝後期,從1567年開始,明政府放棄了閉關鎖國政策,允許商人出海,與東南亞各國進行貿易,海盜數量也明顯增加。

    第三,長期以來,日本處於南北朝分裂對峙時期。一些武士為生活所迫,為中國商人和海盜充當打手以維持生存。從元朝末年起,倭寇在東南沿海猖獗起來,到明朝中後期給東南沿海以極大的危害,許多倭寇船隻,是華人和日本人的混合部隊。

    第四,鄭和下西洋以後,大量華人進入東南亞,成為華僑,他們促進了當地的開發,發展了經濟文化,為了能夠長期立足,他們組織了自己的社團,也融入了當地社會,由於利益上的矛盾,不同的華僑社團組織起來,保衛自己的經濟利益,他們是商人,有時也是海盜。

    第五,新航路開闢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來到東南亞,進行殖民擴張活動。他們與各種商人團體進行貿易,出售商品,甚至出售軍火,加劇了海盜的猖獗。

    清朝海盜比較少的原因是:

    第一,清朝統一全國後,厲行海禁政策,片板不許出海,對於允許出海到指定地點的海船,鐵鍋和口糧都有嚴格規定,下令沿海居民內撤30裡地。這樣,海盜就失去了活動的經濟因素和地理因素。

    第二,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經過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努力,日本由分裂走向統一,日本武士已不需要充當海盜來維持生計了。

    第三,清政府對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商人的活動嚴加限制,防止他們與中國沿海地區的反清勢力和商人接觸,防止他們的軍火接濟反清活動,防止他們刺探中國情報,這些都阻止了海盜的擴張。

  • 9 # 風情漸漸依舊

    其實海盜滋擾的歷史遠遠不止明朝,早在宋元時期便已經出現在中國沿海,然而直到明代中期,因為倭寇侵入才成為當時朝廷的邊境大患,至於清朝沿海也經常被滋擾,只是沒有倭寇浪人的橫行,所謂明朝海盜多源於日本早期的倭寇浪人,據史書記載,真倭佔十分之三四,假倭,也就是裝成倭寇的華人佔十分之六七。

    明朝建立後實施的海禁政策,結果不僅使沿海地區的貧困與荒廢,很多濱海島嶼也成為了無主之地,滋生了很多倭寇入侵,一部分因為當時日本內亂,戰敗了的領主就帶人跑到中國和北韓劫掠,這是真倭,肆虐中國沿海為主的海盜集團份子。還有一部分海禁也讓很多貧困百姓沒有收入來源,民間片船下水,導致很多海商和漁民,沒了生路,迫使很多華人成為了海盜,他們或是有意喬裝被以訛傳訛的稱為了倭寇。但是海盜中的主力軍應該是海商,嚴重損害了東南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他們就組織武裝走私,冒充倭寇,燒殺搶掠。也正是這些人,成為了後來明代中期倭寇集體大爆發的主力軍。明朝最終解決倭寇問題,緩解倭寇風波,是隆慶皇帝嘗試開關,允許福建人有限的對外貿易,並在廣東地區允許葡萄牙人租借澳門,這一內一外的手段,算是緩解了倭寇風波。

    海盜猖獗滋擾沿海地區,不僅在明朝,清朝也很常見,只清朝也有自己的手斷還有禁海政策,讓沿海居民內遷,清政府又以軍事壓力和政治招降兼用招撫了東南沿海以武裝海商兼海盜集團的鄭芝龍,所以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投降滿清,而且朝廷為了消滅鄭氏以及防止南明勢力的偷襲,清朝建立了水師,並且加強了東南沿海地區的防禦,就是因為有軍隊的駐防,讓海盜不敢騷擾內陸沿海,但是也只是短暫的影響,據《中國史》記載乾隆末年,清朝的安南國王阮光平因財政所需,召集沿海亡命之徒,搶劫過往海商,特別廣東海上深受其害。後來又有蔡牽和廣東海盜聯合,為患閩粵,清政府經過多次清剿,海面才算肅清。還有一個因素日本的戰國也結束了,德川幕府的統治下閉關鎖國,也提高了日本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多浪人和武士也都可以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自然也就不會出海騷擾中國和北韓沿海了。

  • 10 # 風嬙遙度天際

    第一,自日本進入南北朝(1336年~1392年)後,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成為了倭寇。

    等日本進入戰國時代(1467~1615年)候,倭寇對中國的危害更為嚴重可是,到了清朝建立後(1616年~1912年,前期稱後金),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並且於1615年統一了日本。

    江戶幕府掌權日本後,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嚴厲約束武士浪人,大力打擊倭寇。不僅如此,在江戶幕府的治理下,政局穩定,民眾安居樂業。試問,有吃有喝,為什麼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做倭寇呢?這顯然從根本上斷了倭寇的發源地。

    第二,那時,許多西方人在日本從事傳教活動。江戶幕府怕國內的人與外人勾結,推翻自己的統治。便頒佈了“日本版”的閉關鎖國:禁止日本船隻出海貿易,也禁止日本人與海外往來,偷渡者要處以死刑。

    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對潛入日本的傳教士應予以告發和逮捕,以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維護本土宗教;對駛抵日本的外國船隻實行嚴密的監視,貿易活動也由幕府進行嚴格的管制,違者嚴處。

    第三,眾所周知,有明一代,中國倭亂最為嚴重的地方,要數江浙一帶。而江浙一帶的倭寇,都來自中國臺灣。這些倭寇先從日本來到臺灣,然後以臺灣為跳板,侵入中國大陸。可是,臺灣自鄭成功收回之前,與大陸關係不大。

    因此,島上的倭寇無人剿滅,異常猖獗,變成了他們在中國的大本營。等1662年鄭成功收回臺灣後,在此建立了統治,把倭寇的大本營端了,毀了他們的跳板。自此,倭寇在中國再無立足之地,只能乖乖的回到老家日本。

  • 11 # 文史印象

    導語: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沿海國家,海岸線較長,而冷兵器時代,不易海防的弱點暴露無遺,這為滋生海盜提供了便利條件。

    海盜在中國古代由來已久,據史書記載,海盜最早追溯到東晉末年孫恩,盧循領導的海盜集團,該海盜勢力影響長江以南沿海地區十餘年,被稱為“中原海寇之始”。

    明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自始至終遭受大規模海盜侵襲的封建王朝,其所面臨的海盜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複雜的,國內政策和國際形式共同影響使明朝時期沿海海盜盛行一時

    明朝時期

    元年明初,日本正好處於室町幕府以及戰國時代,日本政局混亂,各諸侯勢力相互攻伐,戰敗方多出海為盜,而其活動範圍大部分發生於明朝沿海。

    其次,朱元璋大敗陳友諒、張士誠勢力建立明朝,而陳、張殘餘勢力部分下海為盜。

    甚至,日本倭寇聯合以上兩戰敗方殘餘勢力共同侵襲明朝沿海百姓。

    朱元璋時期,每年海盜侵擾明沿海次數達1000餘次,朱棣時期及明朝後期,海盜活動雖有減少,但海盜侵襲記錄仍屢見不鮮。

    明初,沿海城市整體防禦措施實力不足,倭寇來襲,地方官兵往往傷亡較大,為維護沿海區域的安全,朱元璋下令禁海,同時頒佈“禁海令”。

    明初,洪武三年,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明政府下令撤銷福建泉州、浙江寧波、廣東廣州三市舶司,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寇仍不稍斂足跡,下令嚴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朱元璋頒佈禁海令,嚴禁百姓出海貿易,中止了自宋元以來繁榮的海上貿易。

    《大明律》明確規定:“凡將牛、馬、軍需、鐵貨、銅錢、鍛匹、綢、絲棉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將人口、軍器出境下海者絞。

    由於海禁的執行,使得海外貿易利潤更加豐厚,明政府雖對走私打擊非常嚴厲,但走私亦屢禁不止。不少百姓為追求金錢鋌而走險同海外進行走私交易,而這些走私者乾脆與海盜聯合以對抗政府制裁。如徐海,王直就是嘉靖年間中國走私商人與寇勾結的代表性人物。

    明朝中後期的海盜做亂和國內邊民與海盜勾結作亂有很大的關係

    明朝後期,沿海海盜勢力最大的當屬鄭成功父子。

    1633年(崇禎六年)鄭芝龍於福建金門海戰擊潰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控制海路,多次打敗明政府軍,權利達到鼎盛

    鄭氏海盜集團擁有戰艦1000餘艘,兵力數十萬,亦商亦盜,霸居海上,收取過往船隻保護費,每船隻交納3000兩百銀,可懸掛“鄭”旗,使海盜不敢攻擊

    後鄭氏海盜集團接受明崇禎政權詔安

    清朝時期

    順治帝初期,鄭氏集團擁立南明小朝廷繼續雄踞海上,後鄭芝龍雖然降清,但鄭成功堅決不降,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率部出海誓師反清,持續進行反清復明鬥爭。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收復了臺灣,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三縣,隸福福建。

    至此,清朝時期最大的海盜集團被清政府消滅。

    此後,清朝雖一度實行海禁政策,但清朝沿海已無大規模的海盜行動。

    結語

    明清兩朝沿海均有海盜侵襲邊境,但朱元璋時期既有日本戰國時代出海的倭寇,又有國內殘餘勢力出海的海盜,二者綜合影響註定了明朝時期海盜多於清朝時期。

  • 12 # 稼軒何必長貧

    明朝的倭寇氾濫其實始於元朝。

    明朝的倭寇,大家都知道那些倭寇大部分其實都是明朝的人,只有少數倭寇是真的浪人,但是這些少數的倭寇也只是中國那些商船所僱傭的打手。大家對於明朝的海禁政策一直在口誅筆伐,認為明朝的海禁是愚蠢的,導致了倭寇橫行。

    明代倭寇突然激烈,主要是因為日本戰國時代的混亂,導致大量的浪人沒辦法,只能去當海盜。而中國的東海海寇也成為了這些海盜最好的投奔地點。

    清朝為什麼沒有倭寇,這個問題實際上很簡單,因為日本的戰國也結束了,再加上德川幕府閉關鎖國。所以也就沒什麼海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奮鬥了一年,馬上春節了。過去的一年你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