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淨沙·秋,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4
回覆列表
  • 1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有人說白樸的《天淨沙·秋》是馬致遠《秋思》的師傅,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它的模仿之作。學生打敗了師傅。

    說說白樸的這支散曲(小令),寂靜、蕭瑟中變絢麗的秋

    這首被稱為“秋意之聖”的白樸的寫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和明朗絢麗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為主旋律的曲子。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讀者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沉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

    這兩句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瞭。

    此曲描繪的秋景圖由兩部分構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而後面部分畫面色彩斑斕,鮮豔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前後畫面同樣都是秋天之景,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如果聯絡白樸不願在元朝做官的態度,讀者就不難理解同樣的秋景會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畫面中的“一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一:“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

    白樸不願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還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轉折。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讀者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開朗平和,沒有一點消極之感,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屬於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境放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恨之情。

    詞、曲有雅、俗之別,一般來說,詞尚嫵媚、含蓄,而曲貴尖新、直率。白樸的這支小令讀來卻有詞的意境。曲中雖無“斷腸人在天涯”之類句子,抒情主人公卻時隱時現,在煙霞朦朧之中,傳達出一種地老天荒式的寂靜。

    白樸(1226-1306)初名恆,字仁甫、太素,號蘭谷。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後居住真定(今河北正定)。飽讀詩書,但拒絕出仕,常在各地漫遊,江州、建康、揚州、杭州等地都留下過他的足跡。白樸多才多藝,詩詞曲俱工,曲尤其有名,名列“元曲四大家”(其他三位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所作雜劇十六種,今存《梧桐雨》《牆頭馬上》《東牆記》三種。散曲小令三十七首,套數四套。

    詩境素描之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是著名的戲曲家、散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他和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被稱為“秋思之祖”。

    曲的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皆在寫景,而這些景語又都是情語。作者巧妙地運用景物,創造出十分典型的環境, 讓人感受到的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在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的是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小橋流水人家”本是令人神往的靜謐美好,但被作者穿插在“枯藤”“老樹”“昏鴉”這眾多意象之中時,起到了以樂景寫哀情的作用,更加反襯出離人思鄉的孤寂愁苦之情。最為絕妙之處是在“馬”之前添加了一個‘瘦’字,可謂別具匠心: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經由寫馬之瘦去襯托人之瘦,人之貧,從另一個方面表現漂泊者的路途跋涉之艱辛。讀之倍感其苦,詠之更感其心。因此,讀此曲,明其意者,定不能自已,泣不成聲。

    後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詩人在抒情。“夕陽西下”, 點明瞭遊子思鄉的特定時間,渲染了悲涼的氛圍,也為全曲設定了闊大的背景,把前面全部的意象統攝起來,營造了一時多空的場面,使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全曲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將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所以,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是不可多得的詠秋、漂泊思鄉的名篇。

    從這首曲子的題目來看,是一篇悲秋之作。然而,全曲竟沒有出現一個秋字,卻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

    拓展一點地說,《秋思》一曲列詞三句,三句名物說盡人生情態。“枯藤老樹昏鴉”,這不就是現境嗎?詩人放眼望去個體生命境況蕭瑟,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本身體徵上呈現下降格調的事物,抓的是季節特徵,道出的是現實環境。“小橋流水人家”,這不就是人生的展望嗎?這種極具道家理想特徵的列詞,全然現實環境造就的結果。馬致遠在失意的仕途後確實向道家思想靠攏著,完全符合古代文人不進則退的操行。“古道西風瘦馬”是前兩句的介語,即從現實世界到達人生展望地的路徑,遵循古道,在悽切的秋風裡,單人匹馬。多麼富有現實感的敘寫,這是一個“斷腸人”的生存環境狀況,遊子思歸的大主題當然是有的,所謂“歸”,則不一定是老去的家園了,心靈的皈依才是最具溫度的地方。

    馬致遠的這首曲子超越白樸作品的原因

    白樸的這支散曲(小令)可以說是元散曲中最有名的一篇作品,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的師傅。換言之,馬致遠的《天淨沙·秋色》系模仿白樸的這支《天淨沙·秋》而來。我這樣說,主要有三個理由:一、曲牌相同,都是【越調天淨沙】,曲題相似,一首是《秋》,一首是《秋思》;二、散曲句法相同,一二四五句都是名詞性詞語排列,其中第二句白樸是“老樹”、“寒鴉”,馬致遠是“老樹”、“昏鴉”;三,白樸出生時間早於馬致遠二十餘年,是馬致遠的前輩,又是雜劇名家,馬致遠不可能不知道白樸的作品。說這些都只是巧合,恐怕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白樸這首小令《天淨沙·秋》與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並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

    在這支秋景曲中,作者描繪了兩幅圖畫,色彩明暗對比鮮明,虛實對照,情從景出。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並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

    白樸跟馬致遠名聲相當,那麼為什麼在後世的傳播和影響,馬致遠的超過了白樸的呢?

    這是由於馬致遠的作品,在藝術上有超越白樸作品的地方。具體地說,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有三點超過了白樸的《天淨沙·秋》:一是形象對比更加鮮明,二是有了人物形象,三是故事性。

    形象對比更加鮮明,主要是指第一二句,“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不如“小橋流水人家,枯藤老樹昏鴉”,無須解釋吧。人物形象,指的是馬致遠散曲中有“古道西風瘦馬”——馬背上的是男主人,跟“斷腸人在天涯”的女主人,是相互思念著的一對兒。故事性,瘦馬背上人與天涯斷腸人之間,必定有引人入勝的故事。白樸的“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卻看不出有這種故事。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因為“小橋流水人家”一句,給人的印象是寫江南風景的,但實際上它是表現北方壩上地區風光的作品;而白樸的《天淨沙·秋》實際上是寫江南風景的,反而給讀者一種寫北方風景的印象。這事頗耐人尋味。

    可以說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可以說《天淨沙·秋思》屬於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儘管它屬於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人生情態不過如此。《秋思》的精巧處正在於它儼然偶得的人生抒懷,看起來又像一個醉漢說的幾句懵話,醉漢喃喃簡語,而最見真情性;故而不考慮形容詞、虛詞、介詞等,只呈現鏡片,鏡片內容的豐富與剪裁則是讀者審美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丁啟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它的模仿之作

  • 2 # 天淞子

    白樸的小令《天淨沙·秋》的藝術影響力為何不能追步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藝術作品對後世的影響力,其實是一個綜合原因造成的,天時地利人和,藝術水準、切合時代主旋律程度、什麼樣的評論家在評論和推廣等等,各種原因都有,影響力其實是各方面的合力之下的結果。

    我下面談論我對這兩首詩的看法,僅從藝術角度:

    1、先看白樸的,“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從意境角度來分析,白樸的這首詩有點散了,村子、落日、霞光,煙、樹、鴉,再來一個飛鴻,最後一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整個詩的意境顯得分散,不夠凝聚,你閱讀時獲取的感受聚焦不足,頭腦中由此產生的想象空間,容易陷入茫然、抓不住要點,而最後一句仍然鋪陳各種意象,沒有讓這首詩昇華出一個能夠打動人的主題來。

    2、再看馬致遠的,“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意象其實是一個整體,即一顆被老藤糾纏的樹上停著一隻烏鴉,這簡直就是一幅末世的景象,可他接下來卻寫“小橋流水人家”,這卻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家園感覺,隨即他再次返回末世描述,古道西風瘦馬,一幅落魄公子流落在末世的野外風沙道上的意象。這一節,馬致遠用上了末世和家園來進行對比,也可以說是描述了一個近乎絕望的人,其內心深處期盼回家的願景,這半節詩就已經充滿了情感、充滿了內心衝突描述,實在是非常高明的,可他並不就此打住,最後半節,他這樣寫: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描述人的絕望之中期盼的願景中,最後竟然將人徹底打回身處末世的原形,原來這個傷心人根本就徹底絕望了,他完完全全的走上了一條“夕陽西下”絕望之路。

    ——兩首詩在意境呈現上,前者不夠凝練、聚焦,後者則高度凝練、且有著清晰的意象及其寓意,後者當然比前者高了不止一籌;在情感、內心描述上,前者顯得模糊、詩中找不到“自我”,情感渲染也顯得單薄,閱讀後知道他描寫了一個黃昏落寞的鄉村景象,卻難以體會其中情感,體味不到作者究竟想說什麼;但後者的詩,卻不僅意象分明,寓意明確,於老氣橫秋中讓你體驗一種深深地內心矛盾衝突,一種近乎絕望的情感和理念,頗具撼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好詩當然也是影響力大小的原因之一。而同樣是天淨沙,白樸這首,明顯不如馬致遠的這首。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解讀。

  • 3 # 新浪陽春白雪

    白樸這首小令《天淨沙,秋》,此題目雖為“秋”字,也寫盡了秋意,卻找不到一個“秋”字。“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大家一齊欣賞以下:太陽漸沉,已銜西山,天邊晚霞也逐漸消散,只殘留幾分黯淡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村莊,是多麼的孤寂,拖出那長長的影子。霧淡飄起,幾隻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一隻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豔。

    這曲開篇即繪出一幅秋日黃昏圖,他營造了寧靜、寂寥的氛圍,用一連串名詞組合形式,選取具有秋天特徵的景物,由遠及近,呈現出色彩絢麗的秋景圖。

    先前是蕭瑟、寂寥,而後是明朗,清麗。這種對比變化表達出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

    此曲從“一點飛鴻”為轉折點,活力頓生,接著又是“青、綠、白、紅、黃”五色交叉互映,一幅秋日美景,便躍然紙上,此曲不失為一篇寫秋傑作。

    再來看看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很短,只有二十八字五句。全曲無一“秋”字,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傳出旅人悽苦的心境。

    釆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這就是為什麼白樸之作趕不上馬致遠作品的地方。

    就是情感共鳴產生的社會效應比不上馬致遠作品,白樸是抒發個人情懷,但有同感的人太少,社會意義影響就少!

  • 4 # 手機使用者邊塞雁

    白樸是寫景,單寫景雖寫的很完美卻引不起共鳴,馬致遠是寫意,由景轉意,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便引得無數遊子讀後不忘。

  • 5 #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兩支小令曲牌相同,而曲名僅有一字之差,而這一字之差卻使兩支小令的曲風大相徑庭。我們先看白樸和馬致遠兩位作者背景。

    白樸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大家看到這兩位作者背景的差別了嗎?白樸對功名無感,當其寫這支天淨沙小令時,可以說內心並無夾雜個人際遇、懷才不遇等情感(這是大多數中國古詩詞被創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是像一個悠閒的老人坐在村口,欣賞著夕陽籠罩著的靜謐的村莊,觀看遠方秋色浸染下的山水。這是何等靜謐、何等悠閒、何等平靜。只是在平靜地欣賞大自然這幅畫,並如實地將這幅畫描繪出來。其曲中雖有殘霞和寒鴉老樹這等黯淡的景物,但是又有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這等明亮的顏色,整體曲風中庸,甚至有些歡快的痕跡。可以感受到曲作者其實是很享受這等秋色的。

    而馬致遠的曲風則就陡然迥異,馬致遠熱衷功名但又率不得志,內心鬱結橫生,秋日本就使人睹物傷懷,當曲作者看到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這等景物,再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哪裡還有心情欣賞?豈不有萬物皆如我般傷懷的感想?整個曲風憂鬱低沉,且在曲尾斷腸人在天涯達到極致。正反映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情感。

    兩支曲子一個是賞風景,一個是典型的借物傷懷;題主的意思是就藝術影響力而言馬致遠的要優於白樸。對這個論斷我本人並不完全同意,就中國古詩詞的型別來看,多數我們能朗朗上口的名詞佳句都和作者的際遇或者處境有關。因為我們覺得任何文學作品都不能無病呻吟,都要和作者的真實感情相關聯。而在古代文人仕途是正統路線,符合藝術創作的大環境,因而共鳴者也較眾。反而像白樸這種視仕途為無物的人顯得較為小眾,但是這並不能說其作品的藝術影響力就底。個人覺得一點都不低,反而顯得難能可貴,我個人其實更喜歡白樸的這支小令。

  • 6 # 記憶中的鄉愁

    天淨沙·晚餐

    紅燒刀魚烤鴨,清蒸毛蟹對蝦,

    糖醋里脊豬爪,香螺扇貝,

    醋溜肥腸辣蛤。

  • 7 # 上弦月A

    文學作品能流傳多久、多廣,要看它情感上感染力多強。辭藻不過是輔助手段,就像方文山地位比不了李宗盛,白樸這首小令也比不了馬致遠。

    先看老馬《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丨“枯”、“老”、“昏”,遲暮之象;“藤”、“樹”、“鴉”,近人之景。人常說物是人非事事休,多為眼前人事物變遷。舉首俯身即見之滄桑,才更真實,更有感染力。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丨接首句,由景轉到“人家”和“人物”。小橋流水人家,多和諧流暢的小畫面,但只是他鄉之景。沿著古道,迎著西風,騎著瘦馬,才是自己的悲涼羈旅。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丨首尾呼應,“夕陽西下”四字便把人間一切晚景、蒼涼、孤獨盡收心底,撐斷了心腸。

    馬致遠從荒涼之景寫起,後寫人家,再寫瘦馬(和人),最後寫心(感受)。這是個遞進過程,層層渲染,物物生情,最後一切異鄉晚景、孤獨漂泊都落入老馬那顆小心心……

    再看白樸《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首句開闊遠景,一副寂寂瑟瑟秋圖。“輕煙老樹寒鴉”,拉近了鏡頭;“輕煙籠老樹”和“枯藤纏老樹”,前者飄渺後者厚重。

    孤鴻飛影劃過天空,一份秋天的淒涼。末兩句“青山綠水”則顯清麗明朗;Colorful“草葉花”則顯絢爛多姿。這是真實秋天,詩人情緒決定眼前色彩。

    白樸散曲白描一副秋圖,老白也或虛實結合,但景緻和情感都很真實,並非庸俗地一味悲秋。

    白樸寫秋比較實在;馬致遠層層遞進的深情,最後都歸入羈客之心,感染力自然強多了。白樸《秋》自然就追不上馬致遠《秋思》。

    倆人都是守信之人:一個說寫秋,就寫秋,偏物;一個說寫秋思,就寫秋思,偏“情”。所以,白樸未必不如馬致遠,是老馬主題上佔優勢。

  • 8 # 飛火流雲

    我們不妨先讀一下這兩首詞。

    天淨沙 秋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上一首詞是白樸寫的《天淨沙·秋》,該詞語辭精練,婉約清麗,意境新穎。前兩句寫盡秋的簫瑟,後幾句盡寫秋的生機,先抑後揚,使人耳目一新。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色彩鮮明的寫出了秋天的景色。寫盡秋色,不著一個“秋”字,實屬寫景之“鬼工”。

    後一首詞是大家熟悉的馬致遠作的《天淨沙·秋思》。作者以淒涼的背景,哀愁的情調,凝練的容量,描繪了枯樹昏鴉,西風瘦馬的悲涼秋境,抒發了“斷腸人在天涯”的愁苦。全詞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譽了人“秋思之祖”。

    這兩首詞都算是秋詞中的精品。白樸的小令藝術影響力為何不能追步馬致遠的詞?原因是白樸的作品雖說精巧,但表達的只是個人對秋景的感懷。馬致遠的詞,在簫瑟悲愁的意境中,烘托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情懷,直貫心靈,戳中了無數遊子的痛點,引起了大多人的共嗚,故而成為千古絕唱。

  • 9 # 老魯在新疆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同曲牌的兩首確有高下。

    馬致遠的“天淨沙”的確比白樸的“天淨沙”藝術魅力及影響力更大些。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白曲是抒寫閒情,而馬曲抒寫愁情。“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透出對秋色熱愛,閒暇之餘內心悠然自得。馬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讓人彷彿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女子,站在高坡上,靜靜地眺望著遠方,夕陽西沉,霧靄升騰,烏鳥啊啊啊鳴叫著歸巢……可是,那遠征的人兒何時才能回來?

    其二,白曲重在表現生活的寧靜而馬曲重在寫戰爭的創傷。白曲中不論是動的景還是靜的景都給人一種寧靜安祥。遠離鬧市的“孤村”,無聲無息的“落日”,西天的霞光……樹上啼鳴的鴉,空中的鴻雁,遠山近水,霜後的草,樹上的葉,園圃裡盛開的菊花都給人一種遠離塵囂的寧靜。而馬曲,讓人聯想到戰爭給人留下的傷痛。一條“古道”承載了太多太多的塵埃與硝煙以及痛楚,蕭瑟秋風砭人肌骨,饑荒連年,哀鴻遍野……

    其三,白曲顯得單薄,而馬曲顯得厚重。白曲飄逸,馬曲沉鬱。白曲是加了少許糖的白水,馬曲是窖藏了百年的老酒。

  • 10 # 致遠8659

    及與不及完全在拜閱者的心靈契合度,兩者的風格各有不同。舞臺上精彩節目很多,但也希要入心入神的賞析者對否?請君賜教。

  • 11 # 文開石

    白樸名氣比不上馬致遠。

    兩個人基本同一時代,同一年代,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白樸(1226—約1306)。

    二人同為“元曲四大家”之一,但是馬致遠還被人稱為“馬神仙”,“曲狀元”,說明他的名氣比另外三個人還是大一些,社會影響也會大些,受眾也多。所謂“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

    兩首小令高低境界不同。

    古代的詩詞曲賦,講究的是以景抒情,單獨的描寫景就相對落入下成了。

    而這兩首小令,一個秋,一個秋思,自然感染力有高低之別。

    雖然瑕不掩瑜,但還是有“瑕”。《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孤、落、殘、輕、老、寒,很有韻味。

    “一點飛鴻影下”靜中有動,堪稱點睛之筆。

    但是最後兩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沒有昇華變化,反而趨向中性,雖然青綠白紅黃煞是鮮豔奪目,卻有些趨於平淡。

    究竟要說孤落殘輕老寒?還是要贊青綠白紅黃?感覺並不統一。

    《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思則不同,前三句突出了殘秋淒涼的感覺,後兩句昇華,前後呼應,景中帶情情中有景,實為上品佳作。一個“斷腸人”牽動多少思緒。

  • 12 # 每天讀宋詞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是元曲大家,所寫的這首小令《天淨沙·秋》比馬致遠的要早,我認為可與馬致遠的秋思媲美。

    他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稱為"元曲四大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戲曲作家,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其中《梧桐雨》被列為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

    這首小令,短短28個字,別具一番風味,以由遠及近的視角來構造秋日,句句都寫“秋”卻不著一個“秋”字,又寫盡秋意。透過經典景物的意象組合,將那優美的自然風光慢慢向讀者鋪開,映入眼簾。

    到黃昏時,如血殘陽映照孤村,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淡淡炊煙裊裊升起,幾隻寒鴉歸來,棲息在老樹枝頭。忽然,遠處一隻哀鳴的大雁掠過,劃破天際。而後作者筆鋒一轉,視線也被拉到更遠處,青山迢迢靜靜,綠水悠悠,綿綿白草、片片紅葉、朵朵黃花都搖曳在歲月和暮色中。

    這首小令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黃昏圖,整體色調也由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學傳統中的悲秋主題,大有“晴空一鶴排雲上”的爽朗之氣。儘管當時的白樸正處亂世,卻絲毫沒有從中顯露落寞與悲哀。

    白樸擅長造景,他手握畫筆,色彩配合運用得很妙。這首小令中有“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其中所涉及的草、葉、花的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之中,可見作者構圖之巧妙。“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指的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把原本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借用起興的手法,將秋的活力展現出,物悲而心不悲,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是相當高明。

    其實有一點要給白樸“伸冤”,他的這首小令比“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要較早創作出來,只是由於情感共鳴問題,其影響力多少還是不及馬致遠所創造的秋思之感。

    如果聯絡白樸的生平來看這首小令,可能會更好理解。

    白樸出生在金與元交替的戰爭年代,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本來天資聰穎的他完全可以過上刻苦讀書,考取功名的普通人生,無奈年幼的他卻遭逢兵荒馬亂,此時的金朝面對蒙古軍隊可謂節節敗退,王國風雨飄搖,岌岌可危。戰火紛飛的年代裡處處充滿危險與災難,早年的白樸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後來在一次戰爭中還與母親走失,差點丟掉性命。或許是上天想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一位天才,於是他遇見了一位貴人元好問,曾寫下著名的《雁丘詞》,其中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救了他,並他視白樸如同是親生孩子,呵護有加,關懷備至。而後命運又開了一次玩笑,染上瘟疫,生命垂危。元好問為了救他,沒日沒夜地將其抱在懷中,幸好上天再一次眷顧,終於在第六天因大量出汗而痊癒。

    後來也在元好問的教育下,再加上自身的才華,白樸以歷史為題材,寫才人韻事,新意百出,詞采優美,完成了不少元曲劇本,在當時的文壇有了一席之地。

    後元滅金,朝廷招白樸出仕,他卻無意於建功立業直接謝絕。其實在這首小令也有所體現,畫面中“一點飛鴻”,既是實寫景色,也是借用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的“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的“飛鴻”,都暗喻本人。秋日蕭條,生逢亂世,而我要像展翅高飛的鴻雁,“揀盡寒枝不肯棲”,遠離現有的蕭瑟冰冷之處,要去尋找我心中的光明,便是那綠水青山,能讓自己感到滿足的樂土,將心中的世外桃源盡數道出,是一種美好向往。

    自古逢秋悲寂寥,多少文人騷客歌以詠之,關於秋日的作品幾萬首,大多悲秋,流入俗套。白樸以親身體驗,以哀景襯托樂景,層次分明描寫了秋天的自然景象,營造了賞心悅目的景緻。用筆清麗,獨具一格,意境開闊,可與被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媲美。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個人的文章和武藝其實是很難分出高下,各有各的長處。在文學成就上,白樸是與馬致遠齊名的戲曲作家,只是論知名度,馬致遠遙遙領先,可能與白樸缺乏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季孕婦飲食有什麼禁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