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花逐月大帝

    根據提問,我們可以確定的回答,推翻秦朝的主力軍是楚人,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我們可以梳理出這樣一個路線圖:

    首先揭竿而起,拉開反抗暴秦起義的陳勝吳廣,是楚人

    首先攻入咸陽、導致秦王子嬰投降,從而推翻秦朝暴政統治的劉邦,是楚人。

    滅秦出力最多最狠、消滅秦軍主力的,來自楚地的軍隊,統帥是項羽。

    這些都有力的說明了推翻秦朝的是楚人。

    第二個問題,歷史上根本沒有楚族一說,他們都是華夏族和一部分少數民族。

    一、亡秦必楚的來歷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錢穆《屈原居漢北為三閭大夫考》的附篇中有如下論述: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屈景昭也”。

    也就是說,秦朝滅六國前,楚國是最受委屈的,楚懷王被騙到咸陽以後被秦昭王抓了起來,不讓他回楚國,後來就死在了咸陽,所以楚華人對楚懷王的遭遇非常同情,楚人在心理上、行動上都對秦朝懷有深深地痛恨,所以才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

    對於“三戶”的意思,有說是當時楚國三大姓,屈、景和昭姓。他們的人口占據了楚國很大一部分。所以一旦出現滅秦的力量,這三大姓的人口就是主要力量。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滅秦主力的一場戰爭就發生在一個叫三戶水的地方,項羽率率領的楚軍打敗了秦軍主力,並迫使其投降,從此秦朝就走向了滅亡之路,沒有可能再翻盤了。

    另外一個解釋就是,楚地哪怕就剩下三戶人家,照樣可以滅了秦朝,意思就是說,力量雖然弱小,但具備戰勝一切的意志和力量。

    因此,無論是哪一種解釋,滅亡秦國的一定都是楚人的意思。

    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揭開反秦大幕的陳勝吳廣起義,其發生地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這裡屬於楚地。帶頭人陳勝,是陽城人(今河南商水西南 ,),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 人,春秋戰國時他們都隸屬於楚國。 他們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叫“張楚”,名字也帶一個“楚”字,就是張大楚國的意思。

    項羽的大楚政權

    項羽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帶八千江東子弟過江東滅秦,作戰勇敢,用兵如神,是消滅秦軍的最主要軍事力量。滅秦後建立“西楚”,史上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劉邦的漢王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沛豐邑中陽里人(今江蘇豐縣)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書》記載劉邦祖上來自魏國,是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

    沛縣在戰國中期屬於宋國,前286年,宋亡,齊、魏、楚三國分宋地,沛縣歸楚。據此記載,劉邦也有屬於楚人的可能性,最起碼有一段時間屬於楚地。

    綜上所述,滅亡秦朝的始作俑者、主力軍和最先滅秦的三股主要力量,都是來自楚地或者和楚地有著極大地關係,完全可以肯定推翻秦朝的是楚人。

    三、歷史上為什麼沒有楚族

    楚國的主體民族是華夏族,主要是華夏族,也就是現在的漢族,那裡包含了很多少數民族,有蠻族,就是現在的苗族之類的,還有越人。

    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記載: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

    就是說,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早期的周成王時期,封楚人祖先熊繹於後來是楚國的地方,羋氏熊姓。楚人的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是昌意的兒子,妥妥的華夏族。

    所以,歷史上根本沒有楚族一說,也沒有單獨形成這樣一個民族,始終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 2 # 讀史煮酒

    秦末,各地反秦,陳勝、吳廣為農民階級代表,而項羽、張良等則為舊六國貴族代表,陳勝、吳廣失敗後,項羽戰力最強,其後勢力最大。舊六國貴族復國後,其餘舊五國貴族軍隊和劉邦等農民義軍以楚國項羽為核心,共同攻秦。所以說推翻秦國統治的不能說是楚人,而是舊六國貴族勢力和農民義軍。

    周武王分封諸侯,多數諸侯國國號並不以姓氏為名,以國對外,稱為秦人、趙人、魏人、楚人而不稱之為族。楚是國名,楚國除王族熊氏外,有昭、景、屈三大氏族,至項羽的爺爺項燕時,項氏逐漸以軍功盛起,成為楚國第四大氏族。故,只有楚人,沒有楚族。

  • 3 # 水在雨中漂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楚國被滅後,廣泛流傳在楚地的一則政治預言。後來的故事果然如預言所說的那般:

    先是楚人陳勝吳廣發動起義,並建立張楚政權。他們雖然失敗,但卻拉開了反秦起義的序幕。繼之而起的項羽和劉邦,一個滅亡了秦國,一個建立了西漢,這兩個人都是楚人。

    於是問題來了,被秦所滅的一共有六個國家,為什麼是楚人最終推翻了秦朝?

    陳勝吳廣起義後,楚地人民紛紛響應:

    《史記·高祖本紀》: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起蘄,至陳而王,號為“張楚”。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沛令恐,欲以沛應涉。

    《史記·陳涉世家》: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家自為怒,人自為鬥,各報其怨而攻其讎,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

    由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楚地反秦勢力非常廣泛,數千人的小團伙非常多,可謂遍地開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餘五國,他們參與反秦事業的熱情度遠遠不如楚地。

    一則,其餘五國反秦主要是以舊貴族為主,不像楚地那樣有廣泛的基層民眾的參與。而且,像趙國的反秦運動,還是陳勝所派遣的將軍武臣等北略趙地,對趙人進行反覆勸說後才發動起來的。

    二則,五國的反秦運動與其說是反秦,不如說是復國運動,滅秦並沒有被他們放在首位。

    為什麼會這樣?

    一種說法是,六國之中,楚人對秦的仇恨最深,因而才有後來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以及火燒阿房宮的行為。

    楚人為什麼這麼仇恨秦國?

    亡國之恨當然是很大原因,但不止如此。秦滅楚,依靠了很多詐術,這讓楚人非常痛恨,典型的便是楚懷王客死秦國之事。這件事楚人始終銘記在心,不敢忘懷。

    正如范增遊說項羽的叔叔項梁時所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也。

    因為有這樣的國仇家恨,所以楚人反秦最為積極主動。那麼,這就是全部的真相嗎?

    當然不是。要說仇恨,三晉對秦的恨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三晉,即韓、魏、趙三個國家,因為是由晉分離出的,所以歷史上把他們稱之為三晉。

    三晉之中趙國對秦的仇恨眾人皆知,長平一戰,四十萬趙軍全部被坑殺,兩華人民可謂是血海深仇。韓、魏兩國情況也大體如此。

    所以,要說仇恨,山東五國都有,並不是只有楚國最深。但事實又清楚明白地擺在眼前:楚國是反秦事業的發源地,在各路起義中,楚國動員最廣,民眾參與度最高,而最後取得勝利的同樣是楚人。

    因此,亡秦必楚並不是一句空言。那麼,為什麼最終是楚人滅了秦國呢?

    首要的原因,當然是楚國實力最強。

    戰國後期,楚國國力雖然有很大衰弱,但在山東六國之中還是做第一把交椅的。長平之戰後,六國之中能與秦國抗衡的,只有楚國。

    《戰國策·楚策》記載,長平之戰後,虞卿曾對魏王說:“夫楚,亦強大矣 , 天下無敵。”這裡說楚國天下無敵,當然有些誇張,屬於縱橫家常用的口吻。

    但從虞卿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長平之戰後,楚國的實力位居山東六國之首,為各國所重視。正因如此,所以在公元前241年發動的五國合縱攻秦事件中,楚國是合縱之長。

    也因為這一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非常注重對楚地的防範。其主要的措施有兩種,一是巡遊,二是移民。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因此常常東遊以壓制之。東南即是楚地,由此可知,秦始皇對楚地十分關注,時刻提防此地會發生暴動。楚人劉邦據說常常因此不安。

    在巡遊楚地時,秦始皇想方設法地去破壞、鎮壓此地的天子氣,極盡鑿地脈、改地名、掘汙地表之能事。金陵、丹徒、曲阿、由拳等地都有秦始皇東遊時掘地厭天子氣的記載。

    除了巡遊外,秦始皇採用的另一項手段便是移民。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曾經遷移天下豪強十二萬家到咸陽,其中以齊、楚居多。這麼做,顯然是為了將這些齊楚貴族與故國民眾隔離開來,最大限度地防範他們的復國行為。

    雖然在這裡,齊、楚並稱,但我們知道,自樂毅伐齊後,齊國再也不是那個能和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的國家了。它更多是以文化見長,而楚則是以武力為主,所謂齊文楚武。

    雖然在七國爭霸之中,楚國最終為秦所滅,但其潛力仍在,所以當陳勝起義後,楚人才會一呼百應,形成燎原之勢。

    除了國力問題,亡秦必楚的另一個因素便是,秦國對東南之地控制最弱。

    在傳統中國,由於交通技術、資訊傳遞技術的落後,雖然號稱是中央集權,但國家對地方的控制力度其實是相當有限。隨著距離首都越遠,國家的控制力度就越弱。

    我們知道,項羽和劉邦都有過逃亡的經歷。項羽的叔父項梁因為殺人,而逃往吳中避仇。劉邦因為押送邢徒失職,便乾脆與追隨者一道隱藏在芒、碭山之中,而由呂雉去送飯。

    流動人口的多少,常常是衡量一個地方統治穩定與否的重要指標。從史籍來看,除了項羽、劉邦外,整個楚地還有很多關於“亡人”的記錄。

    眾多“亡人”的出現往往意味著政府對人口管理的失控。特別是“亡人”中還有像項梁這樣的楚國名將之後,更說明帝國在這一地區控制力之薄弱。

    因為國家強制力較弱,才會出現陳涉起兵後一呼百應的場景。而三晉等中原腹地,稍有異動,就會面臨國家武力的迅速干涉,根本不會形成擴大化的局面。

  • 4 # 正說歷史的方老師

    以下是我的觀點

    導讀

    在秦末農民起義,群雄並起,其中有三個人最出名,一個是舉起起義大旗的陳勝,一個是破釜沉舟的項羽,一個是後來當上皇帝的劉邦,恰巧這三個人都是楚華人。

    推翻秦朝的是楚人嗎?

    楚漢相爭最後劉邦勝利,

    上面我提到劉邦就是楚人,建立了漢朝,秦朝被推翻,所以推翻秦朝的就是楚人。

    但是在楚國滅亡後,楚族並非就此消失,楚文化因素仍然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楚文化因素的最後消亡,才是楚民族最終融入漢族之時。

    秦滅楚後,廣大地區的楚文化很快就和秦文化及其他文化混雜相處。到了漢代,楚文化又和逐漸形成的漢代文化相互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楚文化終於逐漸消失了,而楚族也慢慢融入新形成的漢族之中。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觀點。

  • 5 # 零基礎學智慧硬體

    成王敗寇,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因為楚漢相爭,漢勝所以有幾百年大漢,才衍生出漢族;如果楚勝真有可能我們都是楚族了……

  • 6 # 三維看歷史

    為反抗暴秦的統治,各地起兵,共同奮戰,終於推翻秦朝。但這期間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三位楚華人。如同一篇文章的開端、發展、結束,一氣呵成,完美接力。所以可以說是楚人推翻了秦朝。

    第一個舉起反秦義旗的是陳勝吳廣。二人一個是河南商水人,一個是河南確山人,兩地皆為楚地。而且起義的理由之一,是楚人皆知的一句讖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並以此確定旗號為“張楚”。二人有滅秦的首倡之功,這一點由司馬遷確認,後世皆無異議。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二人雖然很快失敗,但滅秦的火焰已經燃起,各地響應。秦將章邯率兵20萬,在鉅鹿與義軍對峙,做最後一搏。這時,原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項羽,率江東子弟兵,破釜沉舟,大戰秦軍。此時,其餘義軍諸將皆心驚膽戰,作壁上觀。待項羽取勝,俱拜服於地。西楚霸王,從此揚名。

    項羽

    劉邦為徐州豐縣人,原亦屬楚地,自芒碭山斬蛇起義,並率軍先入關中,佔咸陽。被封漢王中,後在楚漢戰爭中獲勝,建立了秦朝以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漢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朝代。

    劉邦

    戰國七雄中,楚國地域最廣,國力最強。但地處南方,與百越為鄰。所以被中原各國蔑稱為“荊蠻”,以夷狄視之。但楚國自身自認為華夏一脈。楚國王族出身的屈原,在《離騷》中自稱“帝高陽之苗裔”,高陽,為軒轅黃帝之孫顓頊,也稱祝融,為南方之神。所以歷史上有楚人,卻從未有楚族一說。

  • 7 # 虎哥不二門

    是的。據《史記》記載,秦國是被楚國貴族後裔項羽所滅,成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說的就是這件事。後來又發生楚漢之爭。“鴻門宴”上,如果項羽聽了叔叔項良的話,殺死劉邦,估計漢族就變成楚族了。

  • 8 # 大江東去11

    戰國是周武王根據功勞大小分給臣子們的管轄地,再哪個地方就叫什麼國,原來都是為周推翻商做出貢獻的人,都是一國的,比較有名的72國,還有無名小國也不少,不可能是一國就是一個民族。後來分封的諸候國勢力大了周天子管不了了,相互兼併,最後秦統一各國。

  • 9 # 夏雨風

    戰國七雄,秦王一掃六合。楚是最難對付的強敵。自古荊楚大地,民風膘悍,既有屈原之文化,又有楚霸王之尚武。俗稱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本也是中華大一統的主力國家。

    楚人好強,百折不撓,在秦王先後蕩平六國中,楚人發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不服輸精神和拚命三郎的氣勢。

    後來歷史也恰巧見證了這一點。

    戰國七雄,吳國已併入楚國。楚國疆域自然叫楚地或楚天風雲。現在單指大武漢一帶。有楚人丶楚天丶楚地丶楚文化等稱呼,自古無楚族之叫法。古代只有氏族,沒有民族叫法。

    秦始皇一逝,大澤鄉陳勝吳廣揭杆而起,連帶附近沛縣劉邦斬白蛇而起,楚國舊貴族項梁起兵。這三大楚國境內接二連三的大暴動,根本上撼動了秦王朝的根基,最後秦王朝崩塌,劉邦大漢朝確立。大漢朝也只稱漢人,當時不叫漢族。漢族是近代以後才流行的。‘

    所以只有楚地楚人亡秦,沒有楚族之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怎樣才能改變?